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模块教学理论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模块理论在计算机教学的优点、在课程运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施的策略四个方面来阐述模块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职;模块教学;计算机基础
一、模块教学理论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
(一)理论来源
模块理论最初从心理学基础得来,“模块”是由迈克尔·加扎尼加于1976年提出来的、主要用在脑神经系统的专业术语。J.福多的论著《心理的模块性》则将模块用于计算机术语,后来发展为模块理论。
(二)模块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我国于1993年引入模块教学,最先应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教育学界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模块教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实践性强。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我国首先把模块教学运用在该领域,以劳动市场为导向,设计和修改教学的内容,交叉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让学生与其将要从事的职业连接起来,变成技术型人才。模块教学特别注重具体的动手能力,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应根据职业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锻炼、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模块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模块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要求,编排合适的活动情境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实现学习目的。
3.灵活性强。模块教学的灵活性较强。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的内容组合,根据需要可以构成一个大的模块。小的知识点或一堂课内容,可以组成小的模块。小的模块能组建成大的模块,而稍微大些的模块能组合成更大一层的模块。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增加或删减部分模块。
(二)模块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点
1.适用专业范围广泛。模块教学本身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因此在完成教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删减或增加。比如,对于文秘专业,可以适当增加Office操作软件的模块,对于会计学专业可以增加数据透视表、绘制数据透视图等操作模块。充分利用模块教学的灵活性特征为学生进一步把专业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结合起来。
2.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模块教学采用模块评估为主,教师在必要时检查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模块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针对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按照学生对模块内容掌握的深浅度和对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设计新的模块。比如,在讲解文章的索引和目录的排版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文章页码和目录的排版。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选取的文章的格式错误太多而无法实现目录自动生成。对此,在了解了情况后,笔者又及时增加了关于Word文档格式错误的模块,使学生全面掌握文档格式的修改方法。
3.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具体的模块设计教学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上机操练的机会。比如,笔者在给中职学生教学PPT的自定义动画设计的时候,只演示了一遍就向学生提出要求:切换画面的同时能弹出古典诗词,并且文字呈飞入的效果。学生课堂动手的时间占了五分之四。等到第二次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已经能独自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画效果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模块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以培训技能为中心。中职学生进入中职院校目的十分明确,即获得某种专业技能以从事某种职业。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如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理论只是进行具体上机操作的一个前提。但是,如果掌握了基础理论,却没有具体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就变得本末倒置了。所以,教师在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时,应紧紧围绕以培训技能为中心。
2.凸显专业的差异。由于计算机基础的整体内容联系相对不够密切,各个模块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比如Word文档和Excel表格差别就比较明显。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比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的班级上课时,就着重讲解Excel表格的使用方法,如工作表、函数、记录单、模拟运算表的使用方法等;在给中文师范班的学生上课时,则着重突出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动作方案、幻灯片的版式等的运用上。因此,教师要依照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和设计教学模块,以适用学生的职业需求。
3.重视实用性。模块教学虽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然而在具体的模块设计上也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理解能力、心理特征的需要来优化和编排课程,把模块设计控制在学生所能接受的水平内。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应当与具体的实践技能同步相协调,以实用为主。如笔者就很少给文秘、中文专业的学生讲授IE5.0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中的Internet信息传递原理,因为中职学生几乎不会运用到这一知识点,况且这个知识点又比较抽象。
(三)模块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分割教学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将全书分为几个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中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操作等几个大模块。然后又将大模块分为小模块,如把Word文档的基本知识又分为Word2003的启动和退出、Word2003窗口简介、文档的建立及格式化、使用表格、图形的操作等几个小模块。教师以学生的专业方向、知识基础为参照标准,同时按照各模块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个模块的授课节数、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以适应中职学生的整体情况。
2.以情境教学为主导。分割模块教学,教师讲授完基本的知识点后,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也要注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这一策略是模块教学的核心。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每个模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就要着重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点后,要采用情境教学,不同模块选用不同的情境。
3.运用多种评估方式。教师应当在结束每个模块的教学后,以合理、科学的方式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可以采用一个单元、多个单元,或者小模块、大模块相结合的方式,把基础知识考察和上机考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全面的评估。
例如,在考察Excel2003表格时,可以重点考察数据排列的理论,并结合适当的例子(如给出某企业的工资表)进行上机考察。也可以交叉考察,比如考察如何在Word中插入文字、图像、超链接的同时,可以结合考察如何实现在Powerpoint中对表格进行动态填充,因为Powerpoint中插入的表格一般是Word中的表格或Excel工作表,这就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考察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模块。
4.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中心。中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为基本目标的学校。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在保证学生习得理论知识后,要重点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讲解Excel数据的处理时,在适当阐明数据的筛选、排序、合并及计算、导入外部数据等重点理论的基础上,要把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动手解决作为教学重点。给出一张成绩单要求学生进行排序,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分,并计算出各科平均分。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道模拟题,对成绩单进行如下操作:(1)对“语文成绩”进行从低到高排列,(2)筛选出性别为“女”的记录,(3)根据“成绩数据”建立一张数据透视表。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学会了灵活运用,为以后的具体操机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丹子,杨金相.模块化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74-75.
[2]王卫霞.高职院校模块化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1-2.
[3]胡洋.模块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6,(04):79-81.
[4]何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03): 25-26.
[5]李晓明.浅谈模块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29):181-182.
关键词:中职;模块教学;计算机基础
一、模块教学理论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
(一)理论来源
模块理论最初从心理学基础得来,“模块”是由迈克尔·加扎尼加于1976年提出来的、主要用在脑神经系统的专业术语。J.福多的论著《心理的模块性》则将模块用于计算机术语,后来发展为模块理论。
(二)模块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我国于1993年引入模块教学,最先应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教育学界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模块教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实践性强。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我国首先把模块教学运用在该领域,以劳动市场为导向,设计和修改教学的内容,交叉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让学生与其将要从事的职业连接起来,变成技术型人才。模块教学特别注重具体的动手能力,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应根据职业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锻炼、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模块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模块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要求,编排合适的活动情境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实现学习目的。
3.灵活性强。模块教学的灵活性较强。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的内容组合,根据需要可以构成一个大的模块。小的知识点或一堂课内容,可以组成小的模块。小的模块能组建成大的模块,而稍微大些的模块能组合成更大一层的模块。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增加或删减部分模块。
(二)模块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点
1.适用专业范围广泛。模块教学本身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因此在完成教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删减或增加。比如,对于文秘专业,可以适当增加Office操作软件的模块,对于会计学专业可以增加数据透视表、绘制数据透视图等操作模块。充分利用模块教学的灵活性特征为学生进一步把专业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结合起来。
2.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模块教学采用模块评估为主,教师在必要时检查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模块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针对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按照学生对模块内容掌握的深浅度和对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设计新的模块。比如,在讲解文章的索引和目录的排版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文章页码和目录的排版。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选取的文章的格式错误太多而无法实现目录自动生成。对此,在了解了情况后,笔者又及时增加了关于Word文档格式错误的模块,使学生全面掌握文档格式的修改方法。
3.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具体的模块设计教学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上机操练的机会。比如,笔者在给中职学生教学PPT的自定义动画设计的时候,只演示了一遍就向学生提出要求:切换画面的同时能弹出古典诗词,并且文字呈飞入的效果。学生课堂动手的时间占了五分之四。等到第二次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已经能独自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画效果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模块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以培训技能为中心。中职学生进入中职院校目的十分明确,即获得某种专业技能以从事某种职业。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如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理论只是进行具体上机操作的一个前提。但是,如果掌握了基础理论,却没有具体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就变得本末倒置了。所以,教师在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时,应紧紧围绕以培训技能为中心。
2.凸显专业的差异。由于计算机基础的整体内容联系相对不够密切,各个模块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比如Word文档和Excel表格差别就比较明显。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比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的班级上课时,就着重讲解Excel表格的使用方法,如工作表、函数、记录单、模拟运算表的使用方法等;在给中文师范班的学生上课时,则着重突出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动作方案、幻灯片的版式等的运用上。因此,教师要依照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和设计教学模块,以适用学生的职业需求。
3.重视实用性。模块教学虽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然而在具体的模块设计上也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理解能力、心理特征的需要来优化和编排课程,把模块设计控制在学生所能接受的水平内。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应当与具体的实践技能同步相协调,以实用为主。如笔者就很少给文秘、中文专业的学生讲授IE5.0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中的Internet信息传递原理,因为中职学生几乎不会运用到这一知识点,况且这个知识点又比较抽象。
(三)模块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分割教学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将全书分为几个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中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操作等几个大模块。然后又将大模块分为小模块,如把Word文档的基本知识又分为Word2003的启动和退出、Word2003窗口简介、文档的建立及格式化、使用表格、图形的操作等几个小模块。教师以学生的专业方向、知识基础为参照标准,同时按照各模块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个模块的授课节数、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以适应中职学生的整体情况。
2.以情境教学为主导。分割模块教学,教师讲授完基本的知识点后,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也要注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这一策略是模块教学的核心。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每个模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就要着重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点后,要采用情境教学,不同模块选用不同的情境。
3.运用多种评估方式。教师应当在结束每个模块的教学后,以合理、科学的方式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可以采用一个单元、多个单元,或者小模块、大模块相结合的方式,把基础知识考察和上机考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全面的评估。
例如,在考察Excel2003表格时,可以重点考察数据排列的理论,并结合适当的例子(如给出某企业的工资表)进行上机考察。也可以交叉考察,比如考察如何在Word中插入文字、图像、超链接的同时,可以结合考察如何实现在Powerpoint中对表格进行动态填充,因为Powerpoint中插入的表格一般是Word中的表格或Excel工作表,这就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考察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模块。
4.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中心。中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为基本目标的学校。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在保证学生习得理论知识后,要重点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讲解Excel数据的处理时,在适当阐明数据的筛选、排序、合并及计算、导入外部数据等重点理论的基础上,要把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动手解决作为教学重点。给出一张成绩单要求学生进行排序,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分,并计算出各科平均分。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道模拟题,对成绩单进行如下操作:(1)对“语文成绩”进行从低到高排列,(2)筛选出性别为“女”的记录,(3)根据“成绩数据”建立一张数据透视表。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学会了灵活运用,为以后的具体操机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丹子,杨金相.模块化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74-75.
[2]王卫霞.高职院校模块化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1-2.
[3]胡洋.模块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6,(04):79-81.
[4]何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03): 25-26.
[5]李晓明.浅谈模块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2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