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养老“外卖”服务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家住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的退休市民胡德民在家人劝说下,终于同意为老伴“购买”一张家庭照护床位,“孩子白天要工作,我的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现在是真没有能力照顾卧床的老伴了。”
  老胡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购买的家庭照护床位,并不是一张具有康复功能的硬件设备,而是一整套老年照護服务,就是在家里同样能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一系列专业服务。“养老院的那张床搬到了家里,我轻松了,老伴得到的照顾也更专业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据了解,上海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以来,已有不少家庭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

“养老院再好,那也不是家”


  城市养老压力大,上海尤其大。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60周岁及以上)已达50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4.4%。
  “3个上海人,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老胡刚听到这组数据时大吃一惊。
  73岁的老胡关注养老时间并不长。刚退休时,老胡和老伴身体都很健康,“连一些老年基础病都没有,从没有考虑过养老问题。”老两口平日照顾小孙子也很有劲头,还经常去周边城市旅游,“我们的老年生活也算惬意。”
  “结果过了70岁,孩子不用我们看了,一些病却随之而来。”先是老胡得了糖尿病,并伴发高血压,去年老伴下楼时摔了一跤,摔坏了腰椎,从此无法下地。
  在照顾老伴的近一年时间里,老两口开始商量今后的养老问题。老胡坦言,他们的养老不会面临经济压力,一是二人退休金都很高,二是拥有房产,“不管是卖是租,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我国多地仍然是养老院“一床难求”。近些年,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始终在探索“大城如何养老”。首先做的就是加快养老机构床位建设。2005年底,上海共有5万张养老床位;到2010年底,这个数字增加到10万张;至2018年底,上海全市建成712家养老机构、14.4万张床位,初步缓解“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
  虽然在家几公里范围内,就有多家各种规模档次的养老机构,但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老胡说,不到生命末期,他们不会选择住进养老机构。“养老院再好,那也不是家。”
  老伴卧床后,老胡每天光给老伴翻身、端水洗漱就耗费了他大部分体力,“总觉得自己能坚持下来,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体力下降得厉害。”老胡说,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刻不容缓。

嵌入式养老满足“原居安老”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如何盘活有限资源,为更多老人提供便利养老服务?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上海一直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也就是以大多数老年人社区养老为前提,做实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通过织密织牢养老服务网,在城区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提供融合助餐、日托、全托、医养结合等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让养老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满足了不少老年群体“原居安老”的想法。
  老胡说,嵌入式养老模式解决了他既不想住养老机构,又面临养老压力的难题,“家庭照护床位”的出现,更是让他重燃老年生活的热情。“就像点个外卖一样,便捷又解决实际问题。”
  2019年11月底,为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本市养老服务供给,深化完善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促进机构、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印发《上海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的通知,开始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
  该方案指出,“家庭照护床位”是指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家中的床位成为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的床位。
  养老业界人士认为,作为机构养老床位的有效补充,“家庭照护床位”推动正式照料与非正式照料力量整合融合,提升完善了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功能。

“家庭照护床位”下足功夫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上海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了解到,家庭照护床位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专业照护机构为支点。家庭照护床位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延伸服务,纳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的统一管理,由养老服务机构派出有资质的服务人员,依托相应的设施设备,根据老年人的实际照护需求,提供专业规范的机构式照护服务。
  二是以社区为服务半径。养老服务机构在以机构所在地和服务对象居住地为中心的集中范围内开展服务,一般形成15分钟服务半径,确保及时响应和服务可及。
  三是以家庭为基础。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在老年人照料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家庭照护增能,提升家庭照护的功能和水平,满足老年人原居安养的愿望。
  而在可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家庭照护床位主要提供包括机构式长期照护、阶段性专项照护、家庭照护增能服务三方面。
  其中,阶段性专项照护是指大病出院后的专业康复与训练、身体特殊状况时期照护等。老胡目前看中的正是这方面内容,“等老伴好了,可能就不需要购买该服务了。”
  方案还提出,家庭照护床位的试点,在政策扶持上探索将现有养老机构床位的补需方及补供方运营补贴平移至家庭照护床位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一方面,支持养老机构发挥溢出效益,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向社区、家庭开放;另一方面,让居家老年人享受到连续、稳定专业化的服务。
  “为失能老人建养老床位,在中心城区的话,一个至少需要花费80万元,这个社会成本太高了。”
  上海市政协委员郝勇曾参与《关于以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上海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提案的调研与起草。
  在他看来,用家庭照护床位拓展养老服务格局,是破解上海未来面对养老难的一个好办法,这种方式既兼顾机构养老的“实”,又能兼顾家庭养老的“孝”;既节约成本,又符合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情感诉求。”
其他文献
今年是脫贫攻坚收官之年,山东省临清市先锋路街道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推进项目扶贫、社会扶贫和政策兜底3项举措,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让产业特色成为扶贫亮色  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高标准草莓大棚种植项目、生猪养殖项目、泰诺脱水蔬菜等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户分红和提供就业岗位,畅通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
重庆彭水,汉葭街道卫生院医务人员为过往乘客测量体温。图/赵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城乡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社区工作者日夜奋战在第一线,为居民筑起一道道防线。  随着复工復产的推进,加上国际疫情的变化,社区将面临新的防控
党的中央全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寻常百姓观察党风政风变化的重要窗口。  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会议举办地——北京京西宾馆后厨的师傅们坚持“分档取料、物尽其用”:白菜可以三吃,白菜叶做汤爆白菜头,白菜帮子做醋溜白菜,白菜根做咸菜;萝卜皮、芹菜根等不起眼的边角料,也被做成酸甜可口的泡菜;没取完的馒头变成了炸馒头片,余下的米饭变成了蛋炒饭……  几天下来,与会者有了共同的感触:一粥一饭,
“我们每培养一个孤困少儿成才就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特困家庭的脱贫问题。”  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与西柏坡隔水相望的岗南水库堤坝下,一片整修一新的工业厂房,就是石家庄友好使者中等艺术学校的新校区。  “新校区由闲置多年的老旧厂房改建而成,经过8个月的清理整修,占地43亩的厂区基本改造完毕: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展演厅、操场、库房,一切均按照中等艺术类学校建设标准展开,春节前投入使用。”学校联合创
用创新思维实现地名资源充分利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  关于地名的问题,我的主要观点是:一要规范;二要充分开发地名资源。去年以来,民政等主管部门推动地名规范化,对“大、洋、怪、重”的地名进行清理、整顿、规范,交通部门对交通站点的命名制定了一些专业性规范,这些我觉得都是完全有必要。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地名承载着最丰富的数据信息,而数据具有潜在的巨大价
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构建满足人一生发展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先行,育人为本。从2015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到2018年12月获评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廉江教育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2018年高考,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的罗金燕和张李碧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罗金燕和张李碧是来自廉江偏远乡镇贫困家庭的学子,也是廉江近年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的受益者。  
5月14日,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发布,这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颁布实施的第一部教育法规。5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实施条例。民办学校规模总量稳步增加18.67万  2020年,全国共有民办学校18.67万所,  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超过1/35564.45万人  在校生5564.45万人,  占比接近1/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刘昌亚  公办学校以品牌输出方
在加大普惠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必须因地施策、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统筹好重点老区、贫困老区振兴发展。  革命老区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记挂在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考察调研,从河北阜平、西柏坡,到山东沂蒙、福建古田、安徽金寨,再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一个个革命老区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脚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江
蔡卫敏把笑脸画在防护服上,希望给病人以信心。  在援鄂北京医疗队当中,有这样一位护士,身材高高瘦瘦,一头干练的短发,嗓门响亮,动作麻利,热情主动,跑前跑后地照顾着后来的同事们。她是来自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蔡卫敏。  如果不熟悉,你不会知道她曾经作为北京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的一员,全程参加过2003年北京抗击非典的医护工作。如今43岁的蔡卫敏,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主动向领导请缨,来到武汉
“我们这里有7条藏獒,它们可能不太听话……”  这是时福茂一次代表农民工维权时发生的一幕,用人单位将农民工和律师拒之门外,还进行人身威胁。  作为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15年来,时福茂代理了1300余件农民工维权案件,为农民工讨回工资、工伤赔偿金近亿元。类似的威胁恐吓他受过很多次,虽然现在说起来他都付之一笑,但当时确实是身处险境。  农民工辛苦挣钱不容易,要用好政策和法律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