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但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学问题研讨的教师,从参与心理学研讨工作感受来看,觉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令人乐观。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后,更强烈地感觉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艰巨性。本文仅从笔者当班主任的一些体会简单地谈一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以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或提醒。
  一、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
  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为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自然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不少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虽然国家教委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甚至个别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则漠不关心。他们整天灌输给孩子的就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整天要求学生的也就是只管学习而不管其它方面。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相当重要,要让家长、教师、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学生受过重学习压力产生了心理扭曲。目前在中小学中,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的就业机会,而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要求孩子上诸如钢琴培训班、英语补习班、奥赛班等各式各样的强化班。这样学生得不到必要的休息,更不要说什么休闲娱乐。因为这样的高压,学生产生焦虑症、厌学症也是不足为怪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让学生对学习压力有一正确的认识,教会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从书本中走出来。
  二、家庭及家庭教育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问题
  帕金森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可见家庭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影响之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家庭在结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也相应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1.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青少年期犯罪率也较高。有人对破裂家庭与少年犯罪率做过调查研究发现:破裂家庭(父母离异或双亲死亡)的9岁前的少年比正常少年犯罪率高2倍,10~14岁则高4倍以上。原因是,很多家庭离婚前充满了冲突和争吵,而“冲突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极为深刻。孩子在非和平幸福的环境中,缺乏精神与心理健全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容易形成抑郁、焦虑、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特征,并且导致行为放纵、自制能力降低,孩子越来越不习惯于人们共同的社会规范等。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矫治与控制,很有可能累积、发展致使出现犯罪行为,形成所谓的问题青少年。
  2.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孩子需要什么,家长就提供什么,并且有些家庭从来不让孩子干活。这样,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也没有体验到生活的挫折。长此以往,当孩子遇到什么挫折之时,往往耐挫力相当低。正如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所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三、电子游戏、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生沉迷于打电子游戏、看电视和上网聊天之中,这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应对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所指导,要让他们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并且有必要多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师自身的问题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过重,缺乏应对办法,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或身心疾病的产生。如: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升学、评比压力重,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
  2.个别教师自身成为学生心理失调的主因。
  3.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阶段性或发展性的行为问题没有认识,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哈市某重点高中,对自习课的课堂纪律做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的学生上自习时不得抬头,哪怕是教师走到了身边也不准抬头。其实这已不仅仅是不符合心理卫生规律,而且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了。
  当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只存在以上这些问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如学生心理普遍早熟问题、怎样提高心理学工作者自身素质问题等。但不管怎样,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有必要的,并且是必须的。同时,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我们大家(包括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等)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学业可以说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所共同密切关注的。但是有识人士呼吁,学校应抓好全方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而不能仅仅注重学习成绩,避免让学业失败的孩子再失去学校、家庭的温暖,从而走向犯罪道路。  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家庭防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作为第一任启蒙老
期刊
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可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带进与科学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激发幼儿的观察情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科学活动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幼儿创设犹如“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而小学语文教材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  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
期刊
摘 要:当前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初中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初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志愿服务 初中生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道德习惯行为。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半成熟半幼稚时期,他
期刊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学术界认为“人文精神”是指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
期刊
摘 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切实抓好德育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表率作用,真诚关心学生生活,方能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 搞好 常规管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建设中负有直接责任,起着主导作用。表现在班级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控上,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
期刊
摘 要:陈子昂以他复杂的思想、天赋和个人经历,通过一首《登幽州台歌》深刻地揭示了时空永恒与人生苦短的矛盾,把中国文学中关于时空与生命意识的探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以其强烈的渺小、焦虑、孤独感等感染着读者。  关键词:时空 生命意识渺小 焦虑 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读这首诗,仿佛感到诗人站在台上,眼观茫茫宇宙,俯视茫茫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长叹。天
期刊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期刊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了名目繁多的优质高效课堂培训,尽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条文早已熟记在心,但毋庸讳言的是: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做法仍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中大行其道,讲条条、画圈圈、背框框仍被许多学校、不少师生奉为法宝。很难想象,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画杠杠的教师会培养出众多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很难想象,一个只会死记硬背记条条的学生会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