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研究高校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及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探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绩效管理的理念,通过影响平时成绩达成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激励,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绩效管理;平时成绩
一、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的逻辑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两种行为发生的环境构成了一个在特定教学时间节点上的封闭系统,从学生学习行为的维度进行研究,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则成为一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人的行为适用S—O—R模式,即刺激(环境、条件、因素)——个体(需要、欲望、内在条件)——反应(行为)[1]。
二、高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绩效管理的措施
1、制定课堂教学绩效计划,刺激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产生
绩效计划是进行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计划最为核心的内容是通过双向沟通制定绩效目标,而目标的制定则要建在立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辅助以双向的沟通,确定具体指标值。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表现的行为有:按时上课,不早退,带好上课所需书籍、笔记等学习工具,上课认真聆听,记笔记,主动回答提问以及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等。
针对学生课堂任务内容,可为学生指定行为化的绩效指标:
(1)本门课程旷课、迟到、早退次数为0;
(2)课程周期内,请假次数不能超过3次;
(3)课程结束应提交完整的听课记录;
(4)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主动提问及回答问题的次数不少于3次;
(5)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上课所需书籍、学习工具;
(6)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的次数为0。
(7)课程考试成绩应该在60分以上。
行为性指标在确定之后,需要交由学生讨论,对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进行意见补充,达成绩效契约,契约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学生接受指标内容并做出承诺的象征,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和杰勒德的经典心理实验结果可知:学生公开的承诺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即使遇到困难放弃指标行为描述内容的可能性会降低。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绩效辅导,收集学生绩效数据。
绩效契约的签订只是一种在群体压力情境下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并不一定会完全的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指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和学生的良好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状况,对不能够很好履行指标内容的学生要进行询问,找出原因,促进其尽最大努力完成契约内容,并详细记录学生的指标履行数据,以待考评时使用。
3、课程结束时,进行学生绩效考评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传播知识的环节,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则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理论及内容的掌握情况。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绩效对象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绩效,回归高校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掌握课程内容。一般而言,绩效是经过评价的行为和结果,那么在对相关课程考核时应该同时注重课程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因此很多高校都引入了“平时分”的概念,即考试结果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试卷成绩构成,不同的高校两者的权重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过严格评价的学习过程,从而平时成绩大多缺乏客观的依据而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弥补其课程总评成绩合格的手段。笔者认为课程总评成绩3:7的权重更为适宜,以百分制来衡量,即课程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满分100分)+70%*试卷成绩(满分100分),试卷成绩以统一集中考试的方式行程,平时成绩则以签订的绩效契约为指导进行考评,如下表:
行为描述性指标 考评办法
(1)本门课程旷课、迟到、早退次数为0; 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
(2)课程周期内,请假次数不能超过3次; 请假一次扣5分
(3)课程结束应提交完整的听课记录; 无听课记录扣20分,听课记录不完整扣10分,完整加10分
(4)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主动提问及回答问题的次数不少于3次; 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5分,提问一次加5分
(5)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上课所需书籍、学习工具; 没有书籍扣10分,学习工具不齐全扣10分
(6)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的次数为0。 使用一次扣5分
(7)课程考试成绩应该在60分以上。 试卷成绩60—70分加5分,71—80分加10分,80分以上加15分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但可以在课程起始时约定每个人只有60分,即达到合格标准,这样,平时成绩则成为影响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履行好绩效契约则成为本门课程成绩获得合格以上分数的需要。
4、考评结果的应用
考评结果的应用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形成课程总评成绩,学分制下,课程的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直接和学籍挂钩,是一种结果引导型的激励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绩效,可以将考核的依据及结果公示给学生,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将学习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下一个课程教学周期内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需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行为者才能有效地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2],课堂教学绩效管理目标的达成,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塑造的作用,形成对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人的行为是可以引导和塑造的,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可以通过课堂绩效计划制定行为描述性指标进行引导和塑造,规范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因果联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胜功,张兰霞,卢纪华.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
[2]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 汪淳波,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78.
作者简介:梁海龙(1983-),男,陕西咸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民主政治。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绩效管理;平时成绩
一、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的逻辑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两种行为发生的环境构成了一个在特定教学时间节点上的封闭系统,从学生学习行为的维度进行研究,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则成为一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人的行为适用S—O—R模式,即刺激(环境、条件、因素)——个体(需要、欲望、内在条件)——反应(行为)[1]。
二、高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绩效管理的措施
1、制定课堂教学绩效计划,刺激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产生
绩效计划是进行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计划最为核心的内容是通过双向沟通制定绩效目标,而目标的制定则要建在立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辅助以双向的沟通,确定具体指标值。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表现的行为有:按时上课,不早退,带好上课所需书籍、笔记等学习工具,上课认真聆听,记笔记,主动回答提问以及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等。
针对学生课堂任务内容,可为学生指定行为化的绩效指标:
(1)本门课程旷课、迟到、早退次数为0;
(2)课程周期内,请假次数不能超过3次;
(3)课程结束应提交完整的听课记录;
(4)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主动提问及回答问题的次数不少于3次;
(5)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上课所需书籍、学习工具;
(6)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的次数为0。
(7)课程考试成绩应该在60分以上。
行为性指标在确定之后,需要交由学生讨论,对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进行意见补充,达成绩效契约,契约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学生接受指标内容并做出承诺的象征,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和杰勒德的经典心理实验结果可知:学生公开的承诺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即使遇到困难放弃指标行为描述内容的可能性会降低。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绩效辅导,收集学生绩效数据。
绩效契约的签订只是一种在群体压力情境下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并不一定会完全的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指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和学生的良好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状况,对不能够很好履行指标内容的学生要进行询问,找出原因,促进其尽最大努力完成契约内容,并详细记录学生的指标履行数据,以待考评时使用。
3、课程结束时,进行学生绩效考评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传播知识的环节,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则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理论及内容的掌握情况。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绩效对象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绩效,回归高校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掌握课程内容。一般而言,绩效是经过评价的行为和结果,那么在对相关课程考核时应该同时注重课程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因此很多高校都引入了“平时分”的概念,即考试结果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试卷成绩构成,不同的高校两者的权重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过严格评价的学习过程,从而平时成绩大多缺乏客观的依据而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弥补其课程总评成绩合格的手段。笔者认为课程总评成绩3:7的权重更为适宜,以百分制来衡量,即课程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满分100分)+70%*试卷成绩(满分100分),试卷成绩以统一集中考试的方式行程,平时成绩则以签订的绩效契约为指导进行考评,如下表:
行为描述性指标 考评办法
(1)本门课程旷课、迟到、早退次数为0; 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
(2)课程周期内,请假次数不能超过3次; 请假一次扣5分
(3)课程结束应提交完整的听课记录; 无听课记录扣20分,听课记录不完整扣10分,完整加10分
(4)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主动提问及回答问题的次数不少于3次; 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5分,提问一次加5分
(5)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上课所需书籍、学习工具; 没有书籍扣10分,学习工具不齐全扣10分
(6)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的次数为0。 使用一次扣5分
(7)课程考试成绩应该在60分以上。 试卷成绩60—70分加5分,71—80分加10分,80分以上加15分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但可以在课程起始时约定每个人只有60分,即达到合格标准,这样,平时成绩则成为影响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履行好绩效契约则成为本门课程成绩获得合格以上分数的需要。
4、考评结果的应用
考评结果的应用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形成课程总评成绩,学分制下,课程的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直接和学籍挂钩,是一种结果引导型的激励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绩效,可以将考核的依据及结果公示给学生,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将学习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下一个课程教学周期内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需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行为者才能有效地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2],课堂教学绩效管理目标的达成,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塑造的作用,形成对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人的行为是可以引导和塑造的,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可以通过课堂绩效计划制定行为描述性指标进行引导和塑造,规范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因果联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胜功,张兰霞,卢纪华.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
[2]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 汪淳波,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78.
作者简介:梁海龙(1983-),男,陕西咸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