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史社这门学科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不是很难学好的课程,但很多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史社科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注意把文化内涵灌注在讲解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其实就是鲜活的现实。在讲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我把《世说新语》的几个故事迁移过来,我把易中天讲的《品三国》视频选段搬过来,课堂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可感,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我想这就是我的课堂特色,它不再枯燥,它有了文化的内涵,学生从我的课堂增加了人文素养,他会觉得历史原来是这么有趣。我对学生说:“历史就是曾经的现实,今天就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不再神秘莫测,也不再枯燥乏味。我把鲜活的人文知识和生活道理融汇在历史教学,同时在课堂上把新闻、有关知识、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拿过来探讨,鼓励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活融会贯通,不要割裂了生活和书本。生活就是一本没写成历史的历史,历史就是曾经的生活。
二、初中史社科的学习也要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入手
我认为学习史社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不读书之过。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的作用仅次于拥抱。
我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从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开始谈起,我向他们推荐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百家讲坛》,同时,我自己购买书籍,借给学生去看,课堂上我也经常会和他们谈谈读书心得。许多人认为这是语文老师该做的事,可是我认为,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他会觉得书本带给他的是快乐,这样在课堂上他会更加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当教师和家长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用平等交流刺激他们的思考,用赏识的眼光注视他们,给他们以信心,这个学生无论是中学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会有个良性的循环。热爱读书不仅使学生产生勇于进取的信心,而且也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读书所获得的成就会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当他们超越了现有的认知,挑战了自己的阅历,他们会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他们会在史社课堂找到兴趣点,那么我们学生的史社课成绩更不在话下。
三、放下考试的包袱,不唯成绩,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考试是检验教与学的一种手段。一方面老师通过考试测试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卷面分析发现教学成果和缺漏,以确定下阶段师生双边活动的努力方向,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给学生和老师都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我把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它作为帮助学生的手段,我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正确对待成绩,看到他自己努力的成效。我不以分数高低排名次,特别不排倒数学生名次,我只分析大家是什么原因失掉了分数,是理解还是记忆不到位。我把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拿出来表扬,把学生怕考试的“忧心”降低到最少程度,变忧心为宽心。让后进生轻轻松松进考室,犹如完成一份练习作业,客观地反映自己真实的程度,尽可能减少失误,力争取得最佳成绩。
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差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蒙发上进的心理。这样做,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知识上和习惯上的错误,同时使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差生”由于学习不好等原因都怕见到老师,总是害怕老师对他们会有看法,怕同学们瞧不起他们,长期以往就形成了胆怯的心理。他们不合群,不爱讲话。面对这些情况,我就多与他们接触和沟通,从各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清楚知道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与别的同学没有什么两样,让他们树立自信。在工作中我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和交流,在家长面前多表扬孩子,让他们得到心灵的满足,对老师产生好感,逐渐与老师亲近、融洽,于是他们就会喜欢上课。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点,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不懂的问题,这样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也提高了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初中史社科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注意把文化内涵灌注在讲解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其实就是鲜活的现实。在讲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我把《世说新语》的几个故事迁移过来,我把易中天讲的《品三国》视频选段搬过来,课堂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可感,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我想这就是我的课堂特色,它不再枯燥,它有了文化的内涵,学生从我的课堂增加了人文素养,他会觉得历史原来是这么有趣。我对学生说:“历史就是曾经的现实,今天就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不再神秘莫测,也不再枯燥乏味。我把鲜活的人文知识和生活道理融汇在历史教学,同时在课堂上把新闻、有关知识、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拿过来探讨,鼓励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活融会贯通,不要割裂了生活和书本。生活就是一本没写成历史的历史,历史就是曾经的生活。
二、初中史社科的学习也要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入手
我认为学习史社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不读书之过。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的作用仅次于拥抱。
我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从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开始谈起,我向他们推荐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百家讲坛》,同时,我自己购买书籍,借给学生去看,课堂上我也经常会和他们谈谈读书心得。许多人认为这是语文老师该做的事,可是我认为,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他会觉得书本带给他的是快乐,这样在课堂上他会更加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当教师和家长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用平等交流刺激他们的思考,用赏识的眼光注视他们,给他们以信心,这个学生无论是中学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会有个良性的循环。热爱读书不仅使学生产生勇于进取的信心,而且也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读书所获得的成就会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当他们超越了现有的认知,挑战了自己的阅历,他们会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他们会在史社课堂找到兴趣点,那么我们学生的史社课成绩更不在话下。
三、放下考试的包袱,不唯成绩,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考试是检验教与学的一种手段。一方面老师通过考试测试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卷面分析发现教学成果和缺漏,以确定下阶段师生双边活动的努力方向,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给学生和老师都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我把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它作为帮助学生的手段,我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正确对待成绩,看到他自己努力的成效。我不以分数高低排名次,特别不排倒数学生名次,我只分析大家是什么原因失掉了分数,是理解还是记忆不到位。我把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拿出来表扬,把学生怕考试的“忧心”降低到最少程度,变忧心为宽心。让后进生轻轻松松进考室,犹如完成一份练习作业,客观地反映自己真实的程度,尽可能减少失误,力争取得最佳成绩。
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差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蒙发上进的心理。这样做,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知识上和习惯上的错误,同时使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差生”由于学习不好等原因都怕见到老师,总是害怕老师对他们会有看法,怕同学们瞧不起他们,长期以往就形成了胆怯的心理。他们不合群,不爱讲话。面对这些情况,我就多与他们接触和沟通,从各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清楚知道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与别的同学没有什么两样,让他们树立自信。在工作中我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和交流,在家长面前多表扬孩子,让他们得到心灵的满足,对老师产生好感,逐渐与老师亲近、融洽,于是他们就会喜欢上课。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点,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不懂的问题,这样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也提高了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