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重新整合,促进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加速了区域创新知识的转移。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校企深度合作 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育人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的实际行动,是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崛起的重要途径,也是校企双方寻求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区域创新视角下校企深度合作的价值
所谓校企深度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发展需要,在专业建设、联合办学、实习就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人员交流、社会培训及校企联合项目研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共同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互惠共赢的目标。校企深度合作在区域创新视角下价值凸显。
1.1 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重新整合
区域创新要求将产品创新与知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知识性资源和资产性资源,这些资源由不同的主体供给。其中高职院校的知识性资源如人才、智力、文化成果相对充裕,生产、加工、传播、转化知识的能力较强;而企业的资产性资源相对丰富,资金雄厚、厂房宽敞、设备先进,对市场的反应最灵敏,对技术创新的观点最具前瞻性。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将区域内创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零距离的对接,弥补了各自在研发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优势,不断满足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需求,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1.2 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区域创新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法制政策的支持、教育经费的投入、区域内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交通、通讯的便捷等方面。创新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区域创新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的过程和结果。①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区域创新的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会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沟通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联系,尽力消除各种校企合作的障碍、疏通校企合作的渠道、规范校企合作的过程,力促校企深度合作健康发展、互利共赢。因此校企深度合作无形中为区域创新提供了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了各种政策来保护创新的知识成果,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1.3 校企深度合作加速了区域创新知识的转移
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它是指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过程。校企深度合作的动机就是转移知识,高职院校从企业、行业聘请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一线师傅担任专业带头人、兼职教授和实训指导师,不定期邀请企业家进校园讲学,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一线生产经验和最新技术信息,派遣教授到企业担任总工程师、总经理等职,带领教学团队与企业联合进行专利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参与企业联合申报教科研项目,激发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②高职院校教授与企业研发人员之间高频度的接触更好地实现了知识转移,实现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地方政府需要的有機结合,有力地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
2 高职院校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多,汽车类专业人才奇缺,急需校企双方秉承良好的互信合作理念,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合作、共融共进”为原则,在理念观念上不断创新,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改革,在形式模式上不断探索,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发展,共同培育人才。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开设和调整专业,根据企业的用工实际岗位需求,调整招生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短期订单模式,即在学生大三时,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补修某些企业需要的相关课程,经过短期培训后到相关企业上岗,实现实习与就业同步。二是中期订单模式,即在学生大二时,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所有专业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企业实训操练,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大三时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三是远期订单模式,即院企双方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规模,共同制定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刚人校时就执行,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创新与探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可以企业冠名班的形式与区域内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出租车营运、汽车修理的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双方利益共享。
2.2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常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动态故障。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有限的几个工位、教师人为设置的几种故障进行多次训练,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故障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对应的合作企业占地面积较小、生产周期较短,③高职院校通过引厂入校、引设备入校等方式,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厂,实行校企共建共营,以“校中厂”模式运作,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和生产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对内免费检测、维护和保养学校交通班车和教师的私家车,对外承接业务,既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节约了学校的开支,增加了创收,又为企业培训了技术员,既为生产服务又为教学服务,将实践教学生产化,真正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促进学生练就技术、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2.3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
廠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育人,双方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织教学,联合实施考核,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以“厂中校”模式在企业办班,送教上门,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提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型、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真正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满足企业职工提升学历和技能的需求,服务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需要。
2.4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进师生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时积极探索国与国之间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点,学习、引进职教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其职业教育模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学院建设和发展。
德国是汽车行业的排头兵,其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重视对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与德国职业培训学院和中方教育投资公司共同创办中德合作汽车技师班,采用“两校三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高端汽车技师人才。该合作班采用全新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小班授课,运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法”和任务单案例教学等方法,实践教学不少于70%,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车间,最大程度地在课堂上再现企业的工作场景;教考分离,企业督考,三证毕业,高端就业,培养具有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熟练技能的复合型汽车人才。
总之,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趋势,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培养更多本区域用得着、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为建设实力区域、活力区域、创新区域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创新视角下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研究——基于皖、鄂、苏三省的实证调查”(12YJC880120),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zy095)
注释
① 夏丹.浅析产学研一体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2(7):258-260.
② 费小平,缪宁陵.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29-131.
③ 杨小燕,张秀蓉.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9(6):42.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校企深度合作 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育人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的实际行动,是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崛起的重要途径,也是校企双方寻求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区域创新视角下校企深度合作的价值
所谓校企深度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发展需要,在专业建设、联合办学、实习就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人员交流、社会培训及校企联合项目研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共同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互惠共赢的目标。校企深度合作在区域创新视角下价值凸显。
1.1 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重新整合
区域创新要求将产品创新与知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知识性资源和资产性资源,这些资源由不同的主体供给。其中高职院校的知识性资源如人才、智力、文化成果相对充裕,生产、加工、传播、转化知识的能力较强;而企业的资产性资源相对丰富,资金雄厚、厂房宽敞、设备先进,对市场的反应最灵敏,对技术创新的观点最具前瞻性。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将区域内创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零距离的对接,弥补了各自在研发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优势,不断满足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需求,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1.2 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区域创新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法制政策的支持、教育经费的投入、区域内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交通、通讯的便捷等方面。创新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区域创新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的过程和结果。①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区域创新的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会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沟通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联系,尽力消除各种校企合作的障碍、疏通校企合作的渠道、规范校企合作的过程,力促校企深度合作健康发展、互利共赢。因此校企深度合作无形中为区域创新提供了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了各种政策来保护创新的知识成果,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1.3 校企深度合作加速了区域创新知识的转移
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它是指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过程。校企深度合作的动机就是转移知识,高职院校从企业、行业聘请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一线师傅担任专业带头人、兼职教授和实训指导师,不定期邀请企业家进校园讲学,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一线生产经验和最新技术信息,派遣教授到企业担任总工程师、总经理等职,带领教学团队与企业联合进行专利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参与企业联合申报教科研项目,激发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②高职院校教授与企业研发人员之间高频度的接触更好地实现了知识转移,实现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地方政府需要的有機结合,有力地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
2 高职院校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多,汽车类专业人才奇缺,急需校企双方秉承良好的互信合作理念,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合作、共融共进”为原则,在理念观念上不断创新,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改革,在形式模式上不断探索,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发展,共同培育人才。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开设和调整专业,根据企业的用工实际岗位需求,调整招生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短期订单模式,即在学生大三时,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补修某些企业需要的相关课程,经过短期培训后到相关企业上岗,实现实习与就业同步。二是中期订单模式,即在学生大二时,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所有专业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企业实训操练,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大三时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三是远期订单模式,即院企双方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规模,共同制定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刚人校时就执行,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创新与探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可以企业冠名班的形式与区域内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出租车营运、汽车修理的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双方利益共享。
2.2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常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动态故障。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有限的几个工位、教师人为设置的几种故障进行多次训练,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故障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对应的合作企业占地面积较小、生产周期较短,③高职院校通过引厂入校、引设备入校等方式,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厂,实行校企共建共营,以“校中厂”模式运作,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和生产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对内免费检测、维护和保养学校交通班车和教师的私家车,对外承接业务,既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节约了学校的开支,增加了创收,又为企业培训了技术员,既为生产服务又为教学服务,将实践教学生产化,真正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促进学生练就技术、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2.3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
廠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育人,双方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织教学,联合实施考核,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以“厂中校”模式在企业办班,送教上门,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提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型、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真正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满足企业职工提升学历和技能的需求,服务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需要。
2.4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进师生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时积极探索国与国之间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点,学习、引进职教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其职业教育模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学院建设和发展。
德国是汽车行业的排头兵,其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重视对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与德国职业培训学院和中方教育投资公司共同创办中德合作汽车技师班,采用“两校三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高端汽车技师人才。该合作班采用全新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小班授课,运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法”和任务单案例教学等方法,实践教学不少于70%,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车间,最大程度地在课堂上再现企业的工作场景;教考分离,企业督考,三证毕业,高端就业,培养具有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熟练技能的复合型汽车人才。
总之,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趋势,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培养更多本区域用得着、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为建设实力区域、活力区域、创新区域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创新视角下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研究——基于皖、鄂、苏三省的实证调查”(12YJC880120),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zy095)
注释
① 夏丹.浅析产学研一体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2(7):258-260.
② 费小平,缪宁陵.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29-131.
③ 杨小燕,张秀蓉.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