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鼐将军之女蒋定桂自述我如何成为“五毛”纸币上的女工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套人民币中的五角纸币,1972年设计文稿通过国务院审批;2000年退出流通。
  与同属第三套人民币的其他“兄弟姐妹”比起来,“五毛”晚“降生”了十年——第三套人民币从1962年开始发行,而“五毛”直到1972年才面市。
  “五毛”的设计方案没被认可
  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实际上从1955年就开始组织设计了。在设计方案中,从一角到十元,正面图案采用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武汉长江大桥”、“纺织车间”、“女拖拉机手”、“车床工人”、“炼钢工人”、“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等。不过在设计之初,“五毛”的图案,并不是“纺织车间”。
  195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上报新版人民币方案时,周恩来总理曾作出详细的批示。其后,美术专家和印制专家反复修改,拿出了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稿。半年后再次上报设计修改稿。不过,“五毛”的设计方案没被认可。于是,当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设计方案被国务院认可并开始制造流通,“五毛”依然没见踪影。
  对于“五毛”的设计,周恩来总理在审批设计稿时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个轻工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72年7月24日再次上报设计稿样,7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因此,票面年份为“1972”年。这版“五毛”,成了第三套人民币中最后“出生”的。
  “五毛”上的女工之一是我
  1972版五角钱纸币,不过巴掌大小,蓝色成为其主色调。在这版纸币的正面,是一张纺织厂细纱车间的图案。细纱车间图案中绘有三位纺织女工,左边是个正在换粗纱的女工,右边是个巡回中的挡车女工,正中央则是一个推着落纱机的女工——这,就是我。
  1972版人民币“五毛”钱纸币,记载了我的一段人生经历。
  我在北京汇文一小上的小学,中学上的是女八中。1966年高三毕业,正准备迎接高考时,“文革”开始了,求学之路戛然而止。
  不幸接着降临,1967年6月8日,父亲蒋光鼐因癌症医治无效与世长辞。6月12日《人民日报》第二版的右下角,登出了父亲的讣告——“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逝世……”。父亲的追悼会也是这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周恩来总理参加了追悼会。
  父亲在病危时,曾对母亲说:“以后要是没有人养你,你就去做工吧。”父亲去世后,母亲得到了民政局给三级干部遗属发放的500元抚抚恤金,以后就没了经济来源。那时,我的哥哥姐姐们或身处逆境,或发配外地,只有我在北京,能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而摆在我面前的路似乎也只有一条一上山下乡。我想的最多的是,如果我去上山下乡,谁来管母亲?
  周总理的关怀让我进入工厂
  母亲患有糖尿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疾病,每次发作都要立即送医院注射西地兰。如果我离开北京,母亲再无人照顾了。万般无奈,我以母亲的名义给周恩来总理写了封信。等待了三个月,终于在1970年新年到来之前有了回音。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被安排到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棉纺分厂,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
  记得发行这张纸币的那个月,我们每个人的工资里都有一张这样的新币。发工资那天,我还没进厂,路上碰见了我师傅的女儿,她远远就冲我喊:“钱上有你!”当时我未解其意,等进了车间,师傅才告诉我,以前在我们车间照了许多相片的那些人,就是这张五毛钱的设计人员。这张钱中间那个推落纱机的女工,就是照我的照片画的。
  邢大军据《企业党建参考报》蒋定桂度整理
  57岁老兵李丙需讲述给毛主席做了三年警卫
  前不久,郑州市国贸大厦前广场,人来人往中,一位身穿旧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军人正在免费赠书——他自己所著的《中南海警卫》。
  仅仅是给毛主席做了三年警卫,可57岁的李丙需似乎一辈子也没走出毛主席的“磁场”。为什么?为什么李丙需以及与他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很多人,总是走不出那个烙上特殊印记的时代?他们在寻找什么?
  重新回到那个火热时代
  自从李丙需坐在郑州国贸大厦前广场的第一天起,他就与周围高楼林立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57岁的李丙需,曾是毛泽东主席的一名普通卫兵。他顶着烈日端坐街头,只为把自己所著的《中南海警卫》免费赠与过往行人。赠书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年多,这也是他带领几位志愿者进行的“爱国教育万里行”括动的一部分。从1995年辞去平顶山一家煤矿治安科职务之后,他就开始重新追寻毛泽东的足迹,至今已经17年。在这17年里,李丙需到处搜集毛主席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并从平顶山返京探访自己的老首长,在河南组织爱国主义展览,到全国十几个省市作报告
  每当有人夸奖他“忠诚”,李丙需都很开心。“忠诚”二字,李丙需看做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最大的荣耀。也恰恰是这两个字,成为压在李丙需身上,丢不掉也舍不得丢掉的重担。为了这两个字,李丙需撇下父母、妻女,孤身一人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回忆,不停地回忆,成为他一生追求的“事业”。
  “父母问我为啥一年才回家一次,妻子骂我神经病、不务正业,朋友也不理解,问我是不是傻了。”可李丙需不在乎。在他眼中,多写一本书、多作一场报告、多办一次展览、多做一件好事,就是向社会多投入一份奉献,而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每当说到这里,李丙需都会拍打着桌子,异常激昂。
  我永远都不会动摇信念
  可选择重新回到那个记忆深刻的世界,却未必能找回记忆中的感觉。2012年5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郑州市农业路国际企业中心11楼,一间光线颇暗的屋子里,一盏灯都没开,只能模糊看见到处堆满了与毛主席有关的各种物品——可这里不是“毛主席纪念馆”,而是李丙需目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红色教育展览馆”。
  李丙需穿着一条军裤,正蹲在地上整理毛主席影像资料,他对记者的到来十分吃惊——与见诸报端的报道不同,李丙需的“红色展览馆”里并无其他访客。李丙需说,无论是展览馆还是自己的报告团体,还有赠书活动,在一些地方都备受冷落。为了自己写的《中南海警卫》一书,李丙需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鞋都磨破了,也找不到一家愿意为我出书的。我求爷爷告奶奶,说尽了好话。”   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李丙需意识到,自己写的东西政治性太强,经济价值太小。确实,时代变了,出版社不愿意承担风险。最后,李丙需通过找关系送礼,书才在河南汝州的一家出版社出版。
  记者翻开2000年出版的《中南海警卫》,粗糙的印本上并没有标明印刷册数,出版社已将成本降至最低。2011年2月,现代出版社再次印刷此书,印数1000册。
  《中南海警卫》出版后,李丙需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一丝不苟地在封皮上盖上毛主席头像、“中南海警卫”和“毛泽东卫士李丙需著”的印章,并题词签字。他太想找到共鸣了。回归毛主席时代后,李丙需的生活变得异常节俭。他很坦然地说,“我没钱。”5元一份的鸡蛋捞面、1元两个的蒸包和一碗免费的青菜鸡蛋汤,这是老李的午饭,几乎天天如此。
  李丙需说,自己组织各种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家中的积蓄、售卖书法作品以及好心人的赞助。从1998年开始,李丙需时而见诸报端。李丙需说,也有企业邀请他去工作,但他拒绝了,因为“我做爱国主义宣传,不是为了名利,只是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到这里时,李丙需嘴角露出了笑意。在很久以来的宣传活动中,能理解李丙需的,大多是些老年人,或者与他拥有相似回忆的老兵。
  大多数年轻人不理解李丙需。“但我永远都不会动摇。”李丙需说。
  “我不孤独,我很忙碌”
  不止一个人问过李丙需,为什么时代在不断前进,而他却把回忆和宣传过去当成了主业?
  这时李丙需就会谈起他转业后的工作和想法。
  1983年,李丙需转业至河南平顶山一家煤矿做治安保卫工作。李丙需说,自己是“退伍不褪色”,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讲自己在中南海的事迹,而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
  虽然收获了不少荣誉,但步入社会的他,也渐渐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辛勤劳动并没有换来与之相配的回报,反而是那些善于逢迎拍马的小人最后盗取了他的劳动成果。贪污腐败、尔虞我诈等种种“恶”,让李丙需强烈不适应,只有在回忆那段中南海生活时,他才感觉找到了精神寄托。
  1973年12月20日,在训练中腿部受伤的李丙需,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今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这个普通一兵,在有病时,一位中央办公厅的主任、老红军(汪东兴——笔者注),那么大的干部会来看望我。让我吃中南海的苹果,送我《毛泽东选集》……我感到太幸福了。”
  李丙需经常回忆的另—件事是,他曾在中南海执勤不久后的一个冬天,与毛主席于一棵红梅树下偶遇,并说了几句关于红梅的话。
  这一刻对日夜感恩毛泽东的李丙需来说,不啻人生的顶峰。他与毛泽东距离越近,也就越难走出那个高大的身影。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听到这个消息,李丙需晕倒在地,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那个逝去的时代,曾经给了李丙需无数温馨的回忆——单纯、平等、执著,还有拥有信仰的快乐。
  “我不会上网”——虽然现在李丙需的展览馆内有一台电脑,但仅仅是个摆设。他不知道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虽然有着教育下一代的理想,但他却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他只能和那些与他年龄相仿的老战士相互取暖,一起回忆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荣光。
  有时,李丙需也会反思,“我对父母的孝顺不足,给妻子的恩爱不多,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但反思的时间太短,每当他凝视一张毛主席照片,他就感觉到愧疚,“与老革命家、老战友相比,我的价值还是太小。”
  李丙需坚持认为,他的价值,只能通过“保卫毛主席他老人家”来实现,而追寻关于毛泽东时代的一切,也是在追寻当年自己被铭刻在那个年代的辉煌。
  “我不孤独,我每天都很忙碌,因为有毛主席相伴。”他笑着告诉记者。
其他文献
自去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深情“吻别”后,天宫一号就一直痴痴地等待着与神舟九号的再次“相拥”。本月中旬,中国航天即将迎来这样一个大日子,神舟九号将把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一个发射窗口时间有消息说是本月16日下午。  一直备受关注的3名航天员无疑将成为此次太空航程的最大亮点。更让人期待的是。两名候选女航天员已做好了准备“待定”,据透露,将至少有一名女航天员搭载神九飞天。我国流传数千年的神女飞天传说。眼
期刊
今年6月21日,威廉王子迎来了30岁生日,这也意味着他的财产清单上增加1000万英镑,因为年满30的他将正式继承母亲戴安娜王妃的一半遗产。  巨额遗产如何花费惹关注  戴安娜王妃于1997年离世,那时威廉王子15岁,弟弟哈里王子才12岁。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戴安娜王妃过世后留下了近1300万英镑的遗产,经过这些年的投资赢利,这笔遗产的数额已经上升到了2000万英镑。戴安娜曾在遗嘱中规定,她所
期刊
6月19日,空政文工团藏族歌唱家韩红发起的“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同时宣布“韩红爱心百人援蒙”活动启动,韩红亲自带队的由医疗专家、全国知名媒体、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百人援蒙爱心车队将于7月6日从北京出发,奔赴内蒙古。开启17天的公益之行。去年8月,韩红就曾亲自带队远赴西藏为那里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去大量医疗和教育物资。据了解,今年的援蒙行动将延续援藏模式。把医疗和教育作为援助的最主要内容。 
期刊
1968年,她来到罗盛教的家乡插队,并与烈士的弟弟结了婚。从此,她照顾年迈的公婆,守护身患重病无法行走的丈夫,44年不离不弃地支撑着英雄家庭。她说:“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历经了A生的许多风雨和磨难,但我一直以自己是罗盛教的弟媳而自豪。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盛教哥哥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1952年1月2日,年仅21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连文书罗盛教,因抢救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崔莹而壮烈牺牲。  罗
期刊
“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日前因病去世。本报记者于遗憾和惋惜的同时,忆起当年对周汝昌先生进行过的一次独家专访以及与先生的最后一面……  与“红学”大师为邻  和善老人看似“孤傲”  在位于北京城东朝阳区的文化部的高知高干楼,本报记者因父母的关系曾跟“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楼上楼下住着。虽然跟周汝昌先生在一个单元门里做邻居很多年,但除了上下楼时常能看见他家门口的报箱里插着全国政协寄给这位曾连任四届的全国政
期刊
戎马倥偬,屡建功勋,这一生可谓传奇,但92岁的沈甸之却总愿称自己是一名老兵,“兵”是他的本色,勇往直前,淡泊名利,看轻荣辱,不惧苦辛,忘怀生死;“兵”是他的性格,谦进,磊落,厚道,朴实。他出身贫苦,自小外出谋生,曾亲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七七事变”,后跟随地下党员一起脱离二十九军走上革命道路;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时,他被敌人悬赏5000大洋,多年后重返当年战斗的地方,乡亲们和这位沈大队长含泪相
期刊
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创业则是一个把自己的梦想付诸实施的阶段,需要把人的智谋和各种资源相结合,非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非业务精专难以达成。而创业者必须具有持久的热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态度,同时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和失败。而邵福运就是用一生来实现用满山遍野、天然野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野生酸枣,创制成不加任何色素、香精、防腐剂、化学合成物、为人类健康造福的真天然福运泉的人生目标。  
期刊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的央视春晚上,凭借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手陈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可就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嫉然淡出了舞台。年初,当她再一次回到人们视线中时,已不再是一名歌手,而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的总制片人和总编导…  这十来年,她都经历了什么?  ■“高速路爱情”来了,有情人默默守
期刊
张怀玉,96岁,延安市延川县人,出生于榆林子洲县殿寺乡张家洞村。民国18年(1929年)春,逃荒来到延川县关庄乡大草滩村。1931年,15岁的他在延川县五羊川参加红军,先后参加过大小战役300多次。1950年,解甲归田,退伍到延安市七里铺村。  为活命逃荒离家乡  见到96岁高龄的张怀玉老人,是在六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延安市宝塔区医院一个病房里,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光荣的一生。  “我是逃荒来
期刊
水均益是央视著名主持人。他采访过许多世界政要,镜头前的他总是那么从容、自信、沉稳、侃侃而谈,绐人以风光无限的感觉。4年前,他爱上了央视体育记者、美女加才女杨迪。杨迪会是一个能料理生活的爱人吗?她又是如何将阳光般的爱洒向水均益的女儿的?  才女激将,水均益终于把“爱”说出口  2008年夏天,一家汽车公司新推出了一款越野车,为营销造势,特在海口举办了一个汽车拉力赛。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应邀担任了此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