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研发团队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y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C919国产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进行试飞。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这标志着我国民用航空领域的一次重大跨越。
  从上世纪70年代国产“运十”客机停止研发以来,我国的民用航空业一直处于“买进口货”的状态。
  我国的民航旅客周转已经从90年代初期的230.48亿人公里,急速攀升到2015年的7270.7亿人公里,涨了30倍,年复合增速达到15%,但这期间,我们所乘坐的飞机都是“进口货”。
  C919从2008年开始研制,到如今即将实现首飞,它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备受瞩目。在这只国产大鸟的背后,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也在茁壮成长,从20世纪初的“70后”,到现在的“80后”“90后”,C919首飞背后,是由青年才俊组成的坚实后盾。
  来自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的数据显示,该公司35岁以下年轻人占70%以上。国际相关领域专家来中国商飞考察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大飞机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它背后那群渴望飞翔的年轻人!”

570架飞机订单和60%的国产化率


  说到C919,不得不说说“国产化”的话题。航空工业的“粉丝”们恐怕不会忘记C919项目启动之初“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的低标准,而即便是这样的低要求,当时也被一些资深飞行器爱好者认为不易实现;如今,交付下线的成品,不仅拿到570架的订单,还拥有高达近60%的国产化率。
  有人质疑,核心发动机等部件全都来自“进口”,C919到底算不算得上是国产货?
  记者了解到,C919的机头来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机翼来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前后机身来自南昌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后机身前段来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
  至于大飞机的“内核”,如发动机、通信导航设备等,C919飞机选择了两条路——一是国外原厂,国内合资;二是原装进口,到一定程度实现部分国产,最终实现全部国产。
  “最终实现全部国产化”,是中国商飞购买原装进口产品时被设置的“技术市场门槛”,也就是说,一旦某项产品被中国商飞采购,那么它最终的“出路”只有一条——逐步国产化。这是产品生产厂商与中国商飞之间的基本约定。
  C919项目立项之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给国产大飞机定过一个基本的原则——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全球采购、逐步国产。
  很多人认为,把一些进口的产品组装起来,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没有技术含量。但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已经有30多年没有碰过民用大型客机研发的中国人来说,C919的设计生产、制造达标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创新和挑战。
  以纤维材料为例,C919机身的15%采用了树脂级碳纤维材料,这是民用大型客机首次大面积使用这种材料,而这种材料在传统大型客机的使用率只有1%左右。
  别人不用,不是材料不好,也不是价格太贵,而是这种材料对安装精度的要求太高,一般人使用这种材料无法完成它对“对接”要求的精度,因此使用不多。

  如果在飞机的外壳上,凿开一个小洞,再用一块复合材料补上这个洞,你认为应该补到什么程度才算过关?C919的要求是,肉眼看不出补过,“补丁”与原材料之间的“阶差”在0.08毫米以内。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飞公司)飞机总装车间副主任高远告诉记者,C919所使用的树脂级碳纤维材料重量轻,同等强度的前提下,它的重量能比一般传统材料轻上80%;它的疲劳寿命也更长,一般金属银材料的使用寿命为20年或6万个飞行小时,而它可以达到30年或9万个飞行小时,结构寿命可以提高50%。
  一个问题是,这种材料被用于飞机制造中,要求的对接精度,比火箭还要高出三四个数量级,靠传统的量具来实现“精度”的方法,不适用了。
  在C919的制造过程中,中国人第一次实现了大部件的自动对接,通过激光定位和跟踪法,能使得对接精度比过去高出两个数量级。

有了“壳”,芯子怎么办


  打个最易懂的比方,如果在飞机的外壳上,凿开一个小洞,再用一块复合材料补上这个洞,你认为应该补到什么程度才算过关?C919的要求是,肉眼看不出补过,“补丁”与原材料之间的“阶差”在0.08毫米以内。
  0.08毫米是什么概念?它比手机贴膜的厚度要薄上好几个数量级。“肉眼看不见,有经验的师傅用手摸才能摸出差别来。”上飞公司制造工程部副部长王辉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就算把一架波音747客机拆卸下来放在你面前,你也不可能再把它组装起来。
  王辉说,制造工程部就相当于是一个翻译,它要把上游飞机设计公司的图纸,翻译成一线工人能看得懂的施工方案、工艺流程。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步骤,中国人都要去国外取经。
  在C919开工前,上飞公司与麦道合作生產制造过麦道82和麦道90机型的飞机,这一过程中,麦道提供工艺流程,上飞公司负责生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与麦道的合作,使得上飞公司制造工程部逐步成长,最终才能独立掌握工艺流程。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会感到不屑,不就是造个壳吗?“芯子”有多少是中国人的成果?
其他文献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该病毒与17年前导致“非典”的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目前国内外的医学专家们正在积极寻求攻克这一病毒的武器。小小病毒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冠状病毒又是如何被发现的?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  高中生物课本里我们就学过,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它的组成简单,由于连细胞结构
期刊
几乎是前后脚,7月20日凌晨,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3天后,来自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岛东北海岸成功飞天。而几天后,美国“毅力号”探测器也将奔向火星。  这个夏天,探测器“扎堆儿”奔向火星已成定局。尽管此前的火星窗口期,基本都有人类的探测器飞向火星,但3个国家不约而同地选在今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个窗口同期“奔火”,仍引发诸多关注。今年火星为啥这么“火”,各国的火星探测又
期刊
王巍然这是第二次摆摊:第一次是大学时练摊赚生活费,这一次,是真的投身“地摊经济”。  每晚6点到10点多,他准时出摊,摆上三四十件标价几十元的仿真宠物玩具。在郑州的夜市上,站在一堆因新冠肺炎疫情积压了货品的商贩中间,大学毕业一年的王巍然是欠缺经验的一个。  他戴眼镜,长得斯文,话也少,不擅长吆喝。最初那段时间,碰到跟顾客之间“激烈点的情况”,他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说啥做啥”。讨价还价中妥协的常是
期刊
火星探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火星移民还有多远?火星探测哪一步最难?人类为什么要探测火星?近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助理、鸿鹄专项首席科学家魏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鸿鹄专项行星光学遥感首席科学家何飞,揭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奥秘。  记者:为什么选取7月23日作为发射“天问一号”的时间窗口?  何飞:发射窗口的选取跟很多因素有
期刊
什么样的人是密切接触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感染病专家、博士生导师裘云庆认为,所谓的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没有保护的情境下,跟病人或疑似病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比如一米到两米这个距离,或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进餐,或者与病人或疑似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等,都算密切接触者。  浙江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王洪表示,在医学上,密切接触者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与
期刊
当下,许多企业不计得失、加班加点为防控疫情提供物品和服务。物资从何而来、如何使用,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至关重要。那么,究竟如何让各类物资和服务更及时、精准、高效地支持疫情防控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采购行为缺少明确规范  记者:相比平时的采购工作,重大疫情和灾害时期的物资采购具体有哪些不同?  徐焕东: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是需求量突然大幅增加,尤其是某些特定物品与服务
期刊
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空中利器”,水陆两栖大飞机“鲲龙”AG600,是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是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  2017年12月24日,AG600飞机在诞生地广东珠海顺利陆上首飞;2018年10月20日,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水上首飞。“海上首飞是在水上首飞基础上取得的进步,推动了AG600飞机的适航取证工作,将加快填补我国森林灭火和海上救援体系空白。”AG600
期刊
病毒肆虐,每一个变化的数字都敲动我们的心弦,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对每一个普通的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被隔离观察的疑似人群来说,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极其不同寻常。  面对危险或者灾难,我们或者他们,不自觉会感到无助、不知所措、恐慌,有些人会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某些心理疾病危害甚至不亚于病毒本身。  国家卫健委日前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
期刊
欧内斯特·海明威年轻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爆炸而受到重伤。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我曾一度直面死亡,因此我深知死亡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多年以后,海明威将这一濒临死亡的经历——灵魂离开了身体,飘到半空中然后又返回躯体,改编进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书中的男主人公被炭疽病折磨,知道自己即将死去。突然间,他的疼痛消失了,此时一个名叫孔皮耶的飞行员赶来救他。雨下得很大,飞机起飞
期刊
C919、AG600、运-20——国产大飞机“三剑客”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跨代式发展,也蕴含着几代中国人的蓝天梦。近年来,随着“三剑客”在蓝天聚首,大飞机研制喜讯不断。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大飞机“三剑客”各显其能、彰显担当——大型客机C919迅速复工,进入“六机四地”大强度全新试飞阶段;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备战海上首飞,飞行保障突击队千里驰援;大型运输机运-20首次亮相非军事行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