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日益凸显,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革新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为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knowledge of develop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increasingly highlights, University college Chinese course as a human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eachers should in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its own reality, Innovation concept,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unction of a better effec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stic quality;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作为知识信息化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型不断凸显,大学不仅肩负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深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教育,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追求人生的完美。”[1]因此,高校大學语文课程的教学应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欠缺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民族文化资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但当下,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风潮之下,深受西方文化感染,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优良传统普遍缺乏了解甚少,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感悟力不足,很多学生甚至不知中国文化传统中端午、七夕佳节因何而来,却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些习俗范式了然于心,在大学的校园,每当西方的情人节与圣诞节到来之时,很多大学生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地欢庆,却很少人记得在中国传统的七夕、端午与中秋佳节,更不要提由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而滋生的民族自感感与爱国主义的情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漠视与遗忘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积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等有效途径来开展教育活动。
(二)掌握基础人文知识匮乏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出现了“工具化、实用化的倾向,几近于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欠合理,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都受限制,而且普遍忽视自我的精神发展、精神需求。”[2] 很多大学生抱着功利主义的求学态度,忽视在校期间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这种现象在理工科类的大学尤为常见,很多学生觉得唯有专业知识于外语、计算机等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殊不知掌握基础的人文知识正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
(三)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低下
我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历来以文明、礼仪之邦享誉于世。中华民族又世代尊崇以礼仪、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然而当今“不少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却与其身份不相称,缺乏基本的做人修养,不懂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有的连最基本的公民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3]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遵守基本的礼仪与道德规范,聚众打架、酗酒、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生活品味低俗,平日里言语粗鲁、衣着怪异,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究其原因并不在于科学知识的缺乏,而在于人文精神的滑坡。大学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人,终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是一条主要途径,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成员,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成为基础学科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4]因此,高校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少、课程定位不明确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就其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而言,本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大学虽然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对其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课时少,四年的大学课程中只有一学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次是课程定位模糊,课时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大学语文在教学中教学效果。
(二)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率低
随着知识信息化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教学资源零散、整合度及利用率低的问题,各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材选择取向不统一;教师对教材在认识度上的差异又造成了教学重点与培养目标的差异,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采用有限的课本资源进行教学,缺少大学语文极需要的拓展阅读资料的积累,极少会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以及电子资源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
(三)教师缺乏教学活动创新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主导者的角色,教师也习惯于接受自己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再加之身处信息化社会的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因此,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学生缺乏持续学习动力
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下,往往把学习精力主要都投放在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上,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大学语文这类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无关轻重,不如学习实际技能来得实惠,这种重理轻文的思想特征造成高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
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大学语文教学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理念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人性化教学理念,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全面提升与发展为目标,在学习真知的基础上注重修身立德,并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它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基本人文知识的平台,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理论的掌握、及文学流派的熟悉来开拓视野,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还肩负着高校大学生修身立德,求美求善的深层精神追求。文学即人学,经典的文学作品汇集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历,无疑是人类人文精神的精华所在。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即在“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理念指导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因其人文性的特点,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学语文所收录的作品,大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其高雅的艺术趣味、经典的审美取向、严肃的创作动机、深刻的思想意义、作为语文课程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5]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药充分利用既有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在有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优中选优,精选教学内容。重点结合当今时代的背景与社会现实,选择那些思想深刻、逻辑严密、人文性强又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思考的精华篇目给予详细的讲授与解读,从而有效化解大学语文教学中有限的课时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所在。
(四)改进教学方法,以互动交流式教学为主导
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具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精选的教学内容,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不断总结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大学语文的教学要积极改变过去“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讲评结合、注重互动交流”的现代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传承经典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教授法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与观点,师生双方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与人性化探讨活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提倡教師授课是要有个性的授课,单一陈述性传授的是功能性知识,而评述性传授的是意义性知识。前者只需要记忆,后者则需要理性、分析与思想。前者只需要复述,后者则需要评述,评述是需要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学识,需要创新。”[6]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锐意创新,努力改变过去原本单一、刻板不注重师生互动交流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度挖掘大学语文的文化内涵,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81.
[2] 武晓睿.大学语文教学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3):46.
[3] 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82.
[4] 武晓睿.大学语文教学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3):46.
[5] 刘超.试论大学语文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2):49.
[6] 金燕 金涛.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1):65.
作者简介:
姓 名:黄青青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4.05.10 籍贯:安徽·安庆
最高学历: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美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专业:文艺学
关键词: 高校;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knowledge of develop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increasingly highlights, University college Chinese course as a human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eachers should in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its own reality, Innovation concept,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unction of a better effec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stic quality;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作为知识信息化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型不断凸显,大学不仅肩负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深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教育,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追求人生的完美。”[1]因此,高校大學语文课程的教学应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欠缺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民族文化资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但当下,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风潮之下,深受西方文化感染,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优良传统普遍缺乏了解甚少,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感悟力不足,很多学生甚至不知中国文化传统中端午、七夕佳节因何而来,却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些习俗范式了然于心,在大学的校园,每当西方的情人节与圣诞节到来之时,很多大学生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地欢庆,却很少人记得在中国传统的七夕、端午与中秋佳节,更不要提由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而滋生的民族自感感与爱国主义的情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漠视与遗忘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积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等有效途径来开展教育活动。
(二)掌握基础人文知识匮乏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出现了“工具化、实用化的倾向,几近于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欠合理,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都受限制,而且普遍忽视自我的精神发展、精神需求。”[2] 很多大学生抱着功利主义的求学态度,忽视在校期间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这种现象在理工科类的大学尤为常见,很多学生觉得唯有专业知识于外语、计算机等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殊不知掌握基础的人文知识正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
(三)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低下
我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历来以文明、礼仪之邦享誉于世。中华民族又世代尊崇以礼仪、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然而当今“不少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却与其身份不相称,缺乏基本的做人修养,不懂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有的连最基本的公民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3]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遵守基本的礼仪与道德规范,聚众打架、酗酒、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生活品味低俗,平日里言语粗鲁、衣着怪异,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究其原因并不在于科学知识的缺乏,而在于人文精神的滑坡。大学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人,终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是一条主要途径,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成员,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成为基础学科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4]因此,高校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少、课程定位不明确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就其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而言,本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大学虽然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对其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课时少,四年的大学课程中只有一学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次是课程定位模糊,课时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大学语文在教学中教学效果。
(二)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率低
随着知识信息化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教学资源零散、整合度及利用率低的问题,各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材选择取向不统一;教师对教材在认识度上的差异又造成了教学重点与培养目标的差异,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采用有限的课本资源进行教学,缺少大学语文极需要的拓展阅读资料的积累,极少会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以及电子资源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
(三)教师缺乏教学活动创新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主导者的角色,教师也习惯于接受自己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再加之身处信息化社会的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因此,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学生缺乏持续学习动力
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下,往往把学习精力主要都投放在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上,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大学语文这类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无关轻重,不如学习实际技能来得实惠,这种重理轻文的思想特征造成高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
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大学语文教学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理念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人性化教学理念,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全面提升与发展为目标,在学习真知的基础上注重修身立德,并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它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基本人文知识的平台,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理论的掌握、及文学流派的熟悉来开拓视野,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还肩负着高校大学生修身立德,求美求善的深层精神追求。文学即人学,经典的文学作品汇集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历,无疑是人类人文精神的精华所在。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即在“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理念指导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因其人文性的特点,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学语文所收录的作品,大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其高雅的艺术趣味、经典的审美取向、严肃的创作动机、深刻的思想意义、作为语文课程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5]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药充分利用既有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在有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优中选优,精选教学内容。重点结合当今时代的背景与社会现实,选择那些思想深刻、逻辑严密、人文性强又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思考的精华篇目给予详细的讲授与解读,从而有效化解大学语文教学中有限的课时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所在。
(四)改进教学方法,以互动交流式教学为主导
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具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精选的教学内容,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不断总结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大学语文的教学要积极改变过去“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讲评结合、注重互动交流”的现代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传承经典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教授法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与观点,师生双方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与人性化探讨活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提倡教師授课是要有个性的授课,单一陈述性传授的是功能性知识,而评述性传授的是意义性知识。前者只需要记忆,后者则需要理性、分析与思想。前者只需要复述,后者则需要评述,评述是需要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学识,需要创新。”[6]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锐意创新,努力改变过去原本单一、刻板不注重师生互动交流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度挖掘大学语文的文化内涵,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81.
[2] 武晓睿.大学语文教学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3):46.
[3] 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82.
[4] 武晓睿.大学语文教学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3):46.
[5] 刘超.试论大学语文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2):49.
[6] 金燕 金涛.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1):65.
作者简介:
姓 名:黄青青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4.05.10 籍贯:安徽·安庆
最高学历: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美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专业: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