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在时间不长的笔耕生涯中,她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带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女性作家在與男性主流意识的“边缘——中心”的创作对抗中,关注女性命运与生活,站在女性的视角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展现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描写女性在动荡的时代中为寻求自己的安稳而痛苦挣扎,对于女性文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此文试从其生活背景中体会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生存
作者简介:王玥(199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201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2
一、母亲的不幸婚姻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本就门庭显赫,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李鸿章的副手,她22岁嫁给豪门清末名臣张佩纶之子张志沂,当时结婚时人人称羡,只道是“金童玉女”,门当户对,才貌相称。而婚后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黄逸梵本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出生于豪门却为妾生又苦于父母英年早逝,因而不幸福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她坚强的性格,这样倔强的性格也造成了婚后的矛盾生活。因无法忍受丈夫张志沂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于是两人开始了每日无休止的争吵,日益升级的争吵过后,终至不可调和导致婚姻的破裂,而黄逸梵本人也多次出走国外最终客死他乡。家族的衰落腐败,家庭的不幸以及父母婚姻的不和,给年幼的女儿张爱玲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而这也体现在其创作作品中。刘继兴认为,在张爱玲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既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的血液,也吹着新鲜的来自西洋的风。传统和现代、旧式和新式、保守和改革,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共生与交织中,造就了张爱玲日后文字的惊艳与风格的绮丽。[1][p90]
这样的大家闺秀看似拥有令人称羡的生活实际却充斥着不幸,年仅61岁却孤独的葬身他乡。可能正是因为见证了母亲婚姻生活的不幸,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便开始渐渐萌芽。
二、受性别歧视的成长环境
在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受其童年经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克雷齐在《心理学纲要》里指出:“早年的经验,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验,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定势,给审美知觉以强大影响,实际上也是一种限制。”[2][p78]张爱玲特殊的童年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以及其后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巨大阴影。张爱玲自己也曾在《对照记》中坦承:“这些记忆都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中,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3][p32]家中强烈的重男轻女氛围为敏感的小爱玲心中种下了沉重的阴影,张爱玲的女佣名为何干,而照顾弟弟的女佣唤作张干,按旧时封建家族的传统,男性的地位是要高于女性的,因而张干也自觉比何干尊贵。她伶俐要强,事事争先,处处给何干受气,张爱玲气不过曾去找张干理论,却被她反说:“你这个脾气只好住独家村!希望你将来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4][p101]言外之意是要张爱玲明白,在这个家里,女人是没有地位的,这个家迟早是弟弟的,她也没有任何去指责的话语权。另外,当父母离婚后,爱玲的后母也时常谩骂她,在这种封建旧家族的封闭以及性别歧视、男女极度不公平的成长环境中,张爱玲深深意识到身为女人要为自己争取独立的权利和自由的必要性,为自己赢得生存的自尊的希冀,她后来也曾在《私语》中写道,“张干使我很早就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要改变现状,锐意图强。”[4][p101]因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张爱玲凡事都要胜过弟弟,因为好强和倔强的自尊心,他们姐弟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甚深厚。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极其缺少关爱的,鸦片萦绕、姨奶奶训斥、自私而冷酷的父亲及出走的母亲,种种冷漠的环境造成了张爱玲沉默孤独的性格,她常常自己一个人待在,不说话,不活动也不去结交朋友。幼小的心里早已埋下了对男权社会下争取女性尊严自由的信念与意识。
三、开放的教育环境
在上海、香港接受的西式教育也为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张爱玲生活在古老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交汇的洋场租界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上海多样化文明化的开放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西方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交汇,产生了具有包容性不保守的新思想,尤其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新一代文人已经开始关注小市民的世俗生活,而不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这样的文化氛围也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的形成埋下了种子,使她开阔的空间里冷静的思考女性生活,这个都市也为其的创作留下了重要素材。一九三一年秋天,张爱玲就读于圣玛丽亚女校,是美国教会女子中学,在这里,因授课方式的不同,学生思想活跃,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之下,相较于同龄人来说,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更加明晰,朦胧的女性意识也就更加强烈。也是自此开始,张爱玲学会了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心事,学会在文学中调节自己的情绪。中学毕业之后她又去到香港大学文学系继续学习,在这里,张爱玲接受了更加具体实际的女性主义知识学习,在这个西化的教学环境中,对于女性意识思想的直接接触让张爱玲在耳濡目染中渐渐体会到女性追求自由尊严的重要性,女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四、张爱玲的感情生活
生命是一场漫长不可预知的远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段或长或短的感情,本以为向张爱玲这样孤傲的女子只会沉醉于书本中的文字,没想到她的情感却比任何人都要深邃,她将柔情隐藏却在二十四岁那一年倾泻而出。那一年,她遇到了胡兰成。这样一个高傲的女子却因为胡兰成随口许下的一生的诺言而甘愿付出所有。胡兰成本与张爱玲的家境相差悬殊,外人看来也并无交集,可缘分偏偏将这两人纠缠到了一起,“见了他,她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5][p105]为了这个男人,孤傲的张爱玲变得顺从,可对于胡兰成来说她也不过是其群芳中的一个佳丽。于是在遇见护士小周之后,他又毫不犹豫地向她张开了双臂。甚至在这场爱情的游戏里,胡兰成做到了坦承,她写信告诉了爱玲结识小周,同时也不隐瞒小周,告知在上海还有一个太太。这一切在外人看来是令人怜惜的,女人在这里付出了真心,自以为托付了一个相守一生的挚爱,到头来却不过是风流史中路过的一朵小花。这段感情经历也体现在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创作中,在这里,周训德变成了胡兰成的床前明月光,是他心头的那颗朱砂痣,而张爱玲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衣服上的那粒饭粘子。但是胡兰成是无情的,他抛下了对他好的这两个女人,又爱上了范秀美,到这里,张爱玲才恢复了理智,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和千疮百孔的心离开了这段恋情,曲终人散。
之后,张爱玲又遇见过导演桑弧,或许是时机不对,这段恋情还没来得及开始就散去了。再后来,张爱玲遇见了相守一生的老者赖雅,而张爱玲的日子也在赖雅年纪的增长中越来越沉重,为了家庭,张爱玲一直在奔波,如同一个沉重的包袱,张爱玲并没有过上她所想要的现世安稳。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又化成了一座孤岛,掩上心门,寂寞老去。
爱是一种本能,人们都渴望、依赖着爱情,为爱而追寻,张爱玲在感情的路上改变着自己,尤其是在与胡兰成的情感中,她感悟了男权社会中对女性道德的限制,女性意识也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她将传统的爱情神话消解颠覆,还原了世俗本身。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渐渐觉醒,从而萌芽生根,在她的人生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参考文献:
[1]杨青.从《私语》到《小团圆》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下册)》[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3]张爱玲.《对照记》[M].香港:皇冠出版社,1994.
[4]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私语.第四卷》[M].合肥:安徽合肥出版社,1992.
[5]白落梅.《因为慈悲,所以懂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生存
作者简介:王玥(199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201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2
一、母亲的不幸婚姻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本就门庭显赫,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李鸿章的副手,她22岁嫁给豪门清末名臣张佩纶之子张志沂,当时结婚时人人称羡,只道是“金童玉女”,门当户对,才貌相称。而婚后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黄逸梵本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出生于豪门却为妾生又苦于父母英年早逝,因而不幸福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她坚强的性格,这样倔强的性格也造成了婚后的矛盾生活。因无法忍受丈夫张志沂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于是两人开始了每日无休止的争吵,日益升级的争吵过后,终至不可调和导致婚姻的破裂,而黄逸梵本人也多次出走国外最终客死他乡。家族的衰落腐败,家庭的不幸以及父母婚姻的不和,给年幼的女儿张爱玲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而这也体现在其创作作品中。刘继兴认为,在张爱玲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既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的血液,也吹着新鲜的来自西洋的风。传统和现代、旧式和新式、保守和改革,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共生与交织中,造就了张爱玲日后文字的惊艳与风格的绮丽。[1][p90]
这样的大家闺秀看似拥有令人称羡的生活实际却充斥着不幸,年仅61岁却孤独的葬身他乡。可能正是因为见证了母亲婚姻生活的不幸,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便开始渐渐萌芽。
二、受性别歧视的成长环境
在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受其童年经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克雷齐在《心理学纲要》里指出:“早年的经验,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验,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定势,给审美知觉以强大影响,实际上也是一种限制。”[2][p78]张爱玲特殊的童年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以及其后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巨大阴影。张爱玲自己也曾在《对照记》中坦承:“这些记忆都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中,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3][p32]家中强烈的重男轻女氛围为敏感的小爱玲心中种下了沉重的阴影,张爱玲的女佣名为何干,而照顾弟弟的女佣唤作张干,按旧时封建家族的传统,男性的地位是要高于女性的,因而张干也自觉比何干尊贵。她伶俐要强,事事争先,处处给何干受气,张爱玲气不过曾去找张干理论,却被她反说:“你这个脾气只好住独家村!希望你将来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4][p101]言外之意是要张爱玲明白,在这个家里,女人是没有地位的,这个家迟早是弟弟的,她也没有任何去指责的话语权。另外,当父母离婚后,爱玲的后母也时常谩骂她,在这种封建旧家族的封闭以及性别歧视、男女极度不公平的成长环境中,张爱玲深深意识到身为女人要为自己争取独立的权利和自由的必要性,为自己赢得生存的自尊的希冀,她后来也曾在《私语》中写道,“张干使我很早就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要改变现状,锐意图强。”[4][p101]因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张爱玲凡事都要胜过弟弟,因为好强和倔强的自尊心,他们姐弟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甚深厚。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极其缺少关爱的,鸦片萦绕、姨奶奶训斥、自私而冷酷的父亲及出走的母亲,种种冷漠的环境造成了张爱玲沉默孤独的性格,她常常自己一个人待在,不说话,不活动也不去结交朋友。幼小的心里早已埋下了对男权社会下争取女性尊严自由的信念与意识。
三、开放的教育环境
在上海、香港接受的西式教育也为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张爱玲生活在古老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交汇的洋场租界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上海多样化文明化的开放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西方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交汇,产生了具有包容性不保守的新思想,尤其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新一代文人已经开始关注小市民的世俗生活,而不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这样的文化氛围也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的形成埋下了种子,使她开阔的空间里冷静的思考女性生活,这个都市也为其的创作留下了重要素材。一九三一年秋天,张爱玲就读于圣玛丽亚女校,是美国教会女子中学,在这里,因授课方式的不同,学生思想活跃,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之下,相较于同龄人来说,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更加明晰,朦胧的女性意识也就更加强烈。也是自此开始,张爱玲学会了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心事,学会在文学中调节自己的情绪。中学毕业之后她又去到香港大学文学系继续学习,在这里,张爱玲接受了更加具体实际的女性主义知识学习,在这个西化的教学环境中,对于女性意识思想的直接接触让张爱玲在耳濡目染中渐渐体会到女性追求自由尊严的重要性,女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四、张爱玲的感情生活
生命是一场漫长不可预知的远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段或长或短的感情,本以为向张爱玲这样孤傲的女子只会沉醉于书本中的文字,没想到她的情感却比任何人都要深邃,她将柔情隐藏却在二十四岁那一年倾泻而出。那一年,她遇到了胡兰成。这样一个高傲的女子却因为胡兰成随口许下的一生的诺言而甘愿付出所有。胡兰成本与张爱玲的家境相差悬殊,外人看来也并无交集,可缘分偏偏将这两人纠缠到了一起,“见了他,她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5][p105]为了这个男人,孤傲的张爱玲变得顺从,可对于胡兰成来说她也不过是其群芳中的一个佳丽。于是在遇见护士小周之后,他又毫不犹豫地向她张开了双臂。甚至在这场爱情的游戏里,胡兰成做到了坦承,她写信告诉了爱玲结识小周,同时也不隐瞒小周,告知在上海还有一个太太。这一切在外人看来是令人怜惜的,女人在这里付出了真心,自以为托付了一个相守一生的挚爱,到头来却不过是风流史中路过的一朵小花。这段感情经历也体现在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创作中,在这里,周训德变成了胡兰成的床前明月光,是他心头的那颗朱砂痣,而张爱玲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衣服上的那粒饭粘子。但是胡兰成是无情的,他抛下了对他好的这两个女人,又爱上了范秀美,到这里,张爱玲才恢复了理智,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和千疮百孔的心离开了这段恋情,曲终人散。
之后,张爱玲又遇见过导演桑弧,或许是时机不对,这段恋情还没来得及开始就散去了。再后来,张爱玲遇见了相守一生的老者赖雅,而张爱玲的日子也在赖雅年纪的增长中越来越沉重,为了家庭,张爱玲一直在奔波,如同一个沉重的包袱,张爱玲并没有过上她所想要的现世安稳。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又化成了一座孤岛,掩上心门,寂寞老去。
爱是一种本能,人们都渴望、依赖着爱情,为爱而追寻,张爱玲在感情的路上改变着自己,尤其是在与胡兰成的情感中,她感悟了男权社会中对女性道德的限制,女性意识也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她将传统的爱情神话消解颠覆,还原了世俗本身。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渐渐觉醒,从而萌芽生根,在她的人生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参考文献:
[1]杨青.从《私语》到《小团圆》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下册)》[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3]张爱玲.《对照记》[M].香港:皇冠出版社,1994.
[4]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私语.第四卷》[M].合肥:安徽合肥出版社,1992.
[5]白落梅.《因为慈悲,所以懂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