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由于当初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问题,我国养老保险金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我国养老金缺口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养老金缺口 隐性债务 个人账户空账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当前,中国正快速进入老年社会,急需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与核心内容在于养老保险基金,然而由于当初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问题,我国养老保险金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给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政府将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与进而导致的信任危机,大批退休人员难以安养晚年,社会稳定也会因此遭到破坏。本文就我国养老金缺口这一现实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养老金缺口规模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故养老金缺口来自两方面:一是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缺口,即隐性债务;二是个人账户资金缺口。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767万亿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空账规模继2007年突破亿万元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元,达2.2万亿元,而且空账规模从有权威记载的2006年以来一直在快速增加。
二、养老金缺口成因
养老金缺口的形成既有来自制度外的原因,也有来自制度内的原因。而来自制度内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的缺陷;二是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是养老金缺口扩大的外部原因。中国是在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急需资金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的,且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属于“未富先老”。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 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退休人员的剧增,一方面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快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退出就业岗位人员的比率增加、直接创造财富的人员减少导致制度赡养率提高,缴费人员负担加重。再加上欠缴养老保险费及缴费基数偏低等问题,更使得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存在很大压力,因而导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
2.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了养老金缺口的产生。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计发方法。原有的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开始向统账结合制转轨。其中规定对于“老人”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着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对于“中人”,除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还包括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而由于“老人” 和“中人”没有个人账户,他们的养老金没有确立相应的筹资渠道,这笔要支出的养老费用并没有列入政府公共开支的计划,而是隐含在对未来福利的承诺之中,产生了养老金隐性债务。偿还隐性债务实际上是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过程中的应该付出的“转轨成本”。但是,政府没有明确承诺自己是转轨成本的承担者,也没有明确的偿还计划、并公之于众,巨额的隐性债务成为了制约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虽然个人账户在产权上归个人所有,但由于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社会统筹基金无法满足退休金的支付需求。根据现行规定,如果用当期统筹费用完成对“老人”和“中人”的双重任务,所需的企业缴费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至少要达到30%左右,而目前企业缴费率只有20%,达到30%是不可能的,我国又未明确个人账户的产权归属,从而为社会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基金提供了可能,造成了个人账户基金的“空账”运行,形成了个人账户资金的缺口。
3.养老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缺口的扩大在养老保险费征缴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明、征缴力度不大、养老保险费收缴率下降、历年拖欠年年增加的现象;在养老金拨付中,没有完善的拨付管理制度,多拨、冒领养老金的现象难以堵死;在结余基金运营中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基金的安全完整性。另外,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率也比较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闲置部分,按国家规定在基金运作方面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国债;二是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基金投资的渠道极为狭窄。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基金的安全,但过分强调资金的安全性,也降低了基金的收益性,而且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增值率很不理想。
三、缓解养老金缺口的措施
针对以上对养老金缺口成因的分析,缓解养老金缺口的措施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解决养老金的历史债务问题;二是弥补现行养老金体制上和管理中的漏洞,以此缩小养老金的缺口,避免支付危机的产生。
1.国家应承担起对转轨成本的直接责任。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前,大部分企业的养老保险基金或是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或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追加部分固化在国有资产之中,职工的退休金由国有企业支付。现在的“老人”和“中人”的养老保险费用实际上已通过“预先扣除”形式上缴国家,形成了国家负债,所以国家对转轨成本的清偿负有直接的责任。明确了历史债务的偿还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了也缓解了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来弥补统筹账户资金缺口的问题。但政府还需制定一个逐步的偿还计划并公布于众,包括历史债务的具体规模、筹资方式及金额、偿还期限、偿还部门及其法律责任等。
2.界定个人账户产权,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来自个人缴费,具有完全积累性;统筹账户资金来自企业缴费,具有现收现付的性质。这两种来源与性质都不相同的账户应由不同的管理机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首先,国家承担起对养老金历史债务的责任并逐步偿还,这就分清了养老保险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在这一前提下,“新人”不必再为老一辈人的养老金负责,企业的负担得以减轻,各地方政府也减少了挪用个人账户的动机。然后,政府需通过法律明确界定个人账户的产权,避免空账规模进一步扩大。最后,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变现国有资产、发行特种债券等多种途径消化空账。 3.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大数法则,在此基础上可适当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参保和生产的积极性,资金征缴率也会得以提高。提高统筹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为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打下了基础。现阶段中的重点是要继续规范完善省级调剂制度,实现省级统筹,增强资金的分散风险能力与保障能力,降低制度管理成本。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长期以来只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资日趋呈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态势,酝酿着未来的支付危机。而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和公平原则也决定了其应该覆盖所有劳动者,保障他们老年的基本生活,否则这项制度就是不完整的。在养老金缺口日益扩大的中国,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已起不到增加养老金收入的作用,继续提高费率只会造成效率损失。而通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办法来增加养老金收入则是可行的。但是也应注意到,覆盖面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支出的增加,盲目扩大保险覆盖面会给我国养老保险带来更大的支付危机。在政府逐步偿还历史债务及提高保险统筹层次的基础之上,当前阶段扩大覆盖面的重点对象应是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仅充实了养老保险基金,增加了基金的支付能力,降低了制度赡养率,也分散了基金的风险,提高了基金使用的效率。
4.加强养老金征缴力度,提高基金收缴率。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表面上是企业有困难,实质上是无视国家规定,在政治上剥夺了《宪法》赋予职工的权利,在经济上侵犯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制止。参保缴费是强制性义务,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堵塞漏洞,应收尽收,减少流失。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公会、人大、媒体等的监督作用保证足额征缴。
5.延长退休年龄,减少提前退休。长寿风险扩大了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延长退休年龄是消除长寿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考量。国际上关于退休年龄的改革,逐渐向男女退休年龄相等的趋势发展,但是退休年龄提高为社会接受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可先采取上海所提出的弹性退休政策。
整治提前退休现象需进行以下工作:第一,清理提前退休的工种。50年代我国有1 856个提前退休工种,现在由于作业环境、劳动强度的变化及劳动保护的加强,有些工种已不再是特殊工种。第二,完善提前退休审批程序。我国企业在为职工违规办理退休手续时多采用伪造假档案,假工种,假病退的方式,所以在退休审批上要严把关口。第三,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违规办理退休的企业和相关职能的工作人员,都应依法严加惩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6.完善养老金的监管和营运。可通过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来强化财政预算监管。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财政可以准确掌握各项社会保险资金支出管理情况,进而严格控制社会保险支出水平,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和企业、个人负担能力相适应,真正做到将各项社会保险资金统一核算、统筹安排。
还需做好养老金的运营工作,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可委托专业资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集中管理的基金实行垄断性经营,管理成本一般很高,存在着机构庞大、监管困难、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私人分散管理的基金实行竞争性经营,管理成本低,投资收益率较高。我国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大委托投资比例,利用私人资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提高投资收益率。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获取比较稳定的资金收益。我国可考虑适当降低养老金投资国债及存入银行的比例,将一部分基金投资分散于股票市场、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另外,还可以适当考虑国外投资渠道,实施海外投资策略,进一步分担风险,增加收益。
关键词 养老金缺口 隐性债务 个人账户空账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当前,中国正快速进入老年社会,急需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与核心内容在于养老保险基金,然而由于当初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问题,我国养老保险金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给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政府将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与进而导致的信任危机,大批退休人员难以安养晚年,社会稳定也会因此遭到破坏。本文就我国养老金缺口这一现实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养老金缺口规模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故养老金缺口来自两方面:一是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缺口,即隐性债务;二是个人账户资金缺口。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767万亿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空账规模继2007年突破亿万元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元,达2.2万亿元,而且空账规模从有权威记载的2006年以来一直在快速增加。
二、养老金缺口成因
养老金缺口的形成既有来自制度外的原因,也有来自制度内的原因。而来自制度内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的缺陷;二是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是养老金缺口扩大的外部原因。中国是在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急需资金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的,且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属于“未富先老”。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 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退休人员的剧增,一方面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快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退出就业岗位人员的比率增加、直接创造财富的人员减少导致制度赡养率提高,缴费人员负担加重。再加上欠缴养老保险费及缴费基数偏低等问题,更使得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存在很大压力,因而导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
2.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了养老金缺口的产生。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计发方法。原有的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开始向统账结合制转轨。其中规定对于“老人”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着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对于“中人”,除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还包括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而由于“老人” 和“中人”没有个人账户,他们的养老金没有确立相应的筹资渠道,这笔要支出的养老费用并没有列入政府公共开支的计划,而是隐含在对未来福利的承诺之中,产生了养老金隐性债务。偿还隐性债务实际上是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过程中的应该付出的“转轨成本”。但是,政府没有明确承诺自己是转轨成本的承担者,也没有明确的偿还计划、并公之于众,巨额的隐性债务成为了制约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虽然个人账户在产权上归个人所有,但由于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社会统筹基金无法满足退休金的支付需求。根据现行规定,如果用当期统筹费用完成对“老人”和“中人”的双重任务,所需的企业缴费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至少要达到30%左右,而目前企业缴费率只有20%,达到30%是不可能的,我国又未明确个人账户的产权归属,从而为社会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基金提供了可能,造成了个人账户基金的“空账”运行,形成了个人账户资金的缺口。
3.养老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缺口的扩大在养老保险费征缴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明、征缴力度不大、养老保险费收缴率下降、历年拖欠年年增加的现象;在养老金拨付中,没有完善的拨付管理制度,多拨、冒领养老金的现象难以堵死;在结余基金运营中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基金的安全完整性。另外,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率也比较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闲置部分,按国家规定在基金运作方面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国债;二是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基金投资的渠道极为狭窄。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基金的安全,但过分强调资金的安全性,也降低了基金的收益性,而且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增值率很不理想。
三、缓解养老金缺口的措施
针对以上对养老金缺口成因的分析,缓解养老金缺口的措施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解决养老金的历史债务问题;二是弥补现行养老金体制上和管理中的漏洞,以此缩小养老金的缺口,避免支付危机的产生。
1.国家应承担起对转轨成本的直接责任。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前,大部分企业的养老保险基金或是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或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追加部分固化在国有资产之中,职工的退休金由国有企业支付。现在的“老人”和“中人”的养老保险费用实际上已通过“预先扣除”形式上缴国家,形成了国家负债,所以国家对转轨成本的清偿负有直接的责任。明确了历史债务的偿还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了也缓解了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来弥补统筹账户资金缺口的问题。但政府还需制定一个逐步的偿还计划并公布于众,包括历史债务的具体规模、筹资方式及金额、偿还期限、偿还部门及其法律责任等。
2.界定个人账户产权,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来自个人缴费,具有完全积累性;统筹账户资金来自企业缴费,具有现收现付的性质。这两种来源与性质都不相同的账户应由不同的管理机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首先,国家承担起对养老金历史债务的责任并逐步偿还,这就分清了养老保险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在这一前提下,“新人”不必再为老一辈人的养老金负责,企业的负担得以减轻,各地方政府也减少了挪用个人账户的动机。然后,政府需通过法律明确界定个人账户的产权,避免空账规模进一步扩大。最后,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变现国有资产、发行特种债券等多种途径消化空账。 3.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大数法则,在此基础上可适当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参保和生产的积极性,资金征缴率也会得以提高。提高统筹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为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打下了基础。现阶段中的重点是要继续规范完善省级调剂制度,实现省级统筹,增强资金的分散风险能力与保障能力,降低制度管理成本。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长期以来只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资日趋呈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态势,酝酿着未来的支付危机。而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和公平原则也决定了其应该覆盖所有劳动者,保障他们老年的基本生活,否则这项制度就是不完整的。在养老金缺口日益扩大的中国,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已起不到增加养老金收入的作用,继续提高费率只会造成效率损失。而通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办法来增加养老金收入则是可行的。但是也应注意到,覆盖面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支出的增加,盲目扩大保险覆盖面会给我国养老保险带来更大的支付危机。在政府逐步偿还历史债务及提高保险统筹层次的基础之上,当前阶段扩大覆盖面的重点对象应是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仅充实了养老保险基金,增加了基金的支付能力,降低了制度赡养率,也分散了基金的风险,提高了基金使用的效率。
4.加强养老金征缴力度,提高基金收缴率。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表面上是企业有困难,实质上是无视国家规定,在政治上剥夺了《宪法》赋予职工的权利,在经济上侵犯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制止。参保缴费是强制性义务,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堵塞漏洞,应收尽收,减少流失。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公会、人大、媒体等的监督作用保证足额征缴。
5.延长退休年龄,减少提前退休。长寿风险扩大了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延长退休年龄是消除长寿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考量。国际上关于退休年龄的改革,逐渐向男女退休年龄相等的趋势发展,但是退休年龄提高为社会接受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可先采取上海所提出的弹性退休政策。
整治提前退休现象需进行以下工作:第一,清理提前退休的工种。50年代我国有1 856个提前退休工种,现在由于作业环境、劳动强度的变化及劳动保护的加强,有些工种已不再是特殊工种。第二,完善提前退休审批程序。我国企业在为职工违规办理退休手续时多采用伪造假档案,假工种,假病退的方式,所以在退休审批上要严把关口。第三,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违规办理退休的企业和相关职能的工作人员,都应依法严加惩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6.完善养老金的监管和营运。可通过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来强化财政预算监管。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财政可以准确掌握各项社会保险资金支出管理情况,进而严格控制社会保险支出水平,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和企业、个人负担能力相适应,真正做到将各项社会保险资金统一核算、统筹安排。
还需做好养老金的运营工作,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可委托专业资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集中管理的基金实行垄断性经营,管理成本一般很高,存在着机构庞大、监管困难、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私人分散管理的基金实行竞争性经营,管理成本低,投资收益率较高。我国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大委托投资比例,利用私人资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提高投资收益率。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获取比较稳定的资金收益。我国可考虑适当降低养老金投资国债及存入银行的比例,将一部分基金投资分散于股票市场、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另外,还可以适当考虑国外投资渠道,实施海外投资策略,进一步分担风险,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