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实效性;教学内容;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C,633.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7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笔者仔细观察、静心思考却感到,音乐教学活动看似多姿多彩,但实效性依然需要提高。笔者认为,要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音乐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最有效的载体,也是音乐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充分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外,还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予以改编、调整,并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在《江南丝竹》一课教学中,我选用了同一体裁的乐曲《望桩台》和《八板》,两段音乐虽是同一风格,同属五声调式,但由于速度不同、节拍不同、旋律不同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给学生以极强的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精心剪辑教学内容。一个大型音乐作品通过教师精心剪辑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样既能够突出音乐主题,又能科学地解决学生在聆听作品时出现审美疲劳和时间不够等问题,进而凸显了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作品篇幅比较大,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第四乐章的精髓呢?在课堂教学前,我根据作品音乐主题重构教学内容,剪辑了主题音乐《欢乐颂》、引子主题、宣叙调主题、欢乐主题、合唱《欢乐颂》这五部分内容,在突出音乐主题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对主题音乐进行聆听与剖析,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科学提出问题
1.注意提问的目的性。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提一些简单的、带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等。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要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挑战,以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他们“跳起来摘到桃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掌握牢固,而且学习效果远比教师空洞的讲述要好很多。
3.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如,在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时,我先让学生听独唱和无伴奏女声合唱两个版本的作品,然后提问:你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对原汁原味的民歌和舞台艺术表现化的民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优化教学策略
1.开展“参与式”教学。音乐是一种能够抒发人类情感、引发共鸣的艺术形式。而“参与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达到学习知识、养成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聆听《春节序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扭秧歌,在律动中体验音乐的情绪,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又发展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学生还可根据音乐编创动作,并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把编创的动作加以改进形成一个舞蹈组合,这样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尽管高中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但受知识面和经验的制约,对音乐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置身于形象生动的音乐情境中,无疑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如,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由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乐手们那精彩的演奏会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中贝多芬失聪后指挥《第九交响曲》的片断,其间那丰富的音响、人声的器乐化创作手法,则让学生在感动之余对《第九交响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C,633.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7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笔者仔细观察、静心思考却感到,音乐教学活动看似多姿多彩,但实效性依然需要提高。笔者认为,要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音乐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最有效的载体,也是音乐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充分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外,还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予以改编、调整,并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在《江南丝竹》一课教学中,我选用了同一体裁的乐曲《望桩台》和《八板》,两段音乐虽是同一风格,同属五声调式,但由于速度不同、节拍不同、旋律不同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给学生以极强的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精心剪辑教学内容。一个大型音乐作品通过教师精心剪辑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样既能够突出音乐主题,又能科学地解决学生在聆听作品时出现审美疲劳和时间不够等问题,进而凸显了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作品篇幅比较大,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第四乐章的精髓呢?在课堂教学前,我根据作品音乐主题重构教学内容,剪辑了主题音乐《欢乐颂》、引子主题、宣叙调主题、欢乐主题、合唱《欢乐颂》这五部分内容,在突出音乐主题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对主题音乐进行聆听与剖析,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科学提出问题
1.注意提问的目的性。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提一些简单的、带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等。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要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挑战,以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他们“跳起来摘到桃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掌握牢固,而且学习效果远比教师空洞的讲述要好很多。
3.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如,在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时,我先让学生听独唱和无伴奏女声合唱两个版本的作品,然后提问:你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对原汁原味的民歌和舞台艺术表现化的民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优化教学策略
1.开展“参与式”教学。音乐是一种能够抒发人类情感、引发共鸣的艺术形式。而“参与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达到学习知识、养成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聆听《春节序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扭秧歌,在律动中体验音乐的情绪,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又发展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学生还可根据音乐编创动作,并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把编创的动作加以改进形成一个舞蹈组合,这样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尽管高中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但受知识面和经验的制约,对音乐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置身于形象生动的音乐情境中,无疑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如,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由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乐手们那精彩的演奏会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中贝多芬失聪后指挥《第九交响曲》的片断,其间那丰富的音响、人声的器乐化创作手法,则让学生在感动之余对《第九交响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