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计算教学的探讨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权重很大的部分。也正是这部分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却是学生深感困惑进而厌烦的部分。单调的算式、烦琐的计算,使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本质,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无法想象学习后的用处。大量重复、机械的计算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和无味,渐渐地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训练思维
  一、 计算教学的根本是弄清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有道是“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也是先理解算理。
  (一)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
  人教版教材对数学计算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一般都是从具体的情境进入教学内容。这对学生理解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教材出示一幅服装店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出两种解法:55×5 35×5和(55 35)×5。教材又提出“你能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这两道为什么相等呢,仅仅是计算结果相同吗?根据情境理解两边算式的意思,前边算式是5件上衣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后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0这时就可以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55乘5与35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先算55加35的和,再把和乘5;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a×(b c)=a×b a×c把计算赋予了现实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
  (二)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
  人教版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小正方块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参与到算理的探究中。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时,借助小棒让学生体会要减的数无法从零碎的几根里取走,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要将一小捆(十根一捆)的打开,再取走要减去的根数。不同数字的反复操作使学生意识到,当减数比被减数的个位大时,无法减就要从被减数的十位退一,也就是将一捆打开的过程。“退一当十”的算理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形成。
  (三) 在纠错过程中巩固算理
  在计算教学课堂上,一些学生学会了算法后在练习时还是出现错误。其实这些学生还是算理不清。笔者有一次在教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时,一位学生在练习时把32 4的结果算成71,这就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的算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必着急,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让他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算错,错在哪里。如果他本人说不清,就可以找其他同学告诉他,个位上的4应该和个位上的2相加得6,6加30得36,在纠正这个错误的同时,让全班同学亲历纠错过程,大家都得到了算理的巩固。
  二、 计算教学的重点是掌握算法
  弄清算理,接着就要讨论算法,算法和算理密不可分,计算教学要以理驭法,算理指导算法,算法体现算理。
  (一) 在自主探索中交流算法
  新课程强调“算法多样化”,在进行有关“算”的教学时,不要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某一种算法上,应该提倡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计算习惯、经验提出不同的算法。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
  如在进行十几加几的计算教学中,计算25 8,学生根据摆小棒想出:从25开始一个一个地加。根据凑十法先把8分成5和3,用25的5与8分出的5相加等于10,再用20 10=30,30 3=33也有运用想加算减的思维,25 10=35,再用35-2=33。
  (二) 在合作交流中优化算法
  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多种算法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有的孩子提出的想法可能并不是他最喜欢用的方法,只是为了求不同而提出的。这时“择优”的思想引导就很重要。而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进行优选。
  (三) 在练习中巩固算法
  计算教学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巩固练习。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图形课比较而言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巩固已经掌握的算法,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巩同性练习是基本练习,是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综合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计算教学的目标是训练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学会,并提升为会学,既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并把这种训练贯穿课堂的始终。
  (一) 在算理中体现思维
  计算教学注重算理,学生弄清算理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混合运算85 100÷5×3时,引导学生先复习混台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不紊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算乘以3的积,最后算85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在实际应用中拓展思维
  在掌握了算法后,教材一般会安排一些相关练习.在练习中巩固算法,并把这一算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我曾在学校教研课上听过一节“进位加法”的教研课,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青蛙找家”,在两只小青蛙的背上写上两位数或三位数,再出示几片写有得数的荷叶,让学生算出两只青蛙身上数的和,再和下面荷叶上的数相对。这则游戏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可以根据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估算出大概等于幾,也可以从个位慢慢算,反应快的学生会选择前者,稍熳一点的学生选择后者,也有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这一练习相对于前面的单纯计算难度要大些,整个过程要求认真细致,还要联系实际情况判是否正确。这则游戏既生动有趣,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延伸。
  在计算教学中,随处都有思维的训练点,教师只要适时点拨,适度地进行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彭文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撒者邑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在兴起,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成为时代潮流,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微课视频等更是广为应用,以其新颖多变的形式和快捷方便的教学内容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化学是初中新开设的科目,要求学生尽可能理解才可能掌握其本质,因此教师常在教学中应用微课视频,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教学;吸引兴趣;辅助理解;提高效率  初中阶段学校开设课程的形式大多数
摘 要: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阅读使人明智,更能使人增长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事实与政治。能够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开发多元智能;获得人文教育;发张个性提高文化品位。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自学能力以及后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将终身受用。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属于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读图和析图是重要的实践能力,同时读图和析图也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有必要。然而,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两方面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