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8例粒细胞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77岁,平均年龄43.3岁,男23例,女1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淋巴结肿大、局部软组织肿块及疼痛.其中随访18例,死亡14例,平均生存时间16.9个月.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小~中等大小,形态
【机 构】
: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8例粒细胞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77岁,平均年龄43.3岁,男23例,女1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淋巴结肿大、局部软组织肿块及疼痛.其中随访18例,死亡14例,平均生存时间16.9个月.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小~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少而淡染,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核仁,核分裂象易见.部分肿瘤具有"列兵样"组织结构,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抗髓过氧化物酶、CD43,部分表达CD68、溶菌酶、CD99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而CD3、CD20、CD79a、AE1/AE3和胎盘碱性磷酸酶阴性.结论 粒细胞肉瘤临床少见,形态学上易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Ewing肉瘤/PNET、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于确诊本病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为淋巴瘤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前瞻性非随机分组模式,采用三组IgH/bcl-2、IgH/CCNDl、API2/MALT1探针,对临床初诊为淋巴瘤的74例活检新鲜样本的瘤细胞进行FISH,检测其相应t(14;18)、t(11;14)及t(11;18)染色体易位,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74例中8例(10.8%)检测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于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本次会议正式注册代表约600余人,交流学术论文450多篇;大会发言分为以下几个单元:病理科质量控制、干细胞研究进展、诊断病理研究以及实验病理研究。
1.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2个月前自觉右腹股沟区疼痛,行走时加剧,于2009年6月在外院行B超检查发现腹股沟区多枚淋巴结肿大,直径约4.0~5.0 cm,胰周、腹主动脉及髂血管旁多发低回声实性结节,最大直径为4.5 cm;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肝门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2009年7月23日手术切除右腹股沟淋巴结.原单位病理诊断:考虑为指状突树突状
患者男性,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减退3年,于2008年8月24日入院.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1年前视力减退加重,阅读时看字不清,自行配镜矫正效果欠佳,同时患者体重短时间内减轻8 kg,性欲低下,无溢乳。
患者女,59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发现心脏杂音半个月"于2008年11月入院.患者体温最高达39℃,一般为38℃左右.发热前有畏寒,同时身上有红斑,四肢关节疼痛.于外院行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体温有反复.体检:于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于肺动脉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新近,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AHP)的Miettinen等[1]报道了3例发生于年轻人的、组织学上表现为具有上皮和间叶双相分化的胃肿瘤(epitheliomesenchymal biphasic tumor of the stomach),即所谓"胃母细胞瘤(gastroblastoma)"。
为更全面及时地学习和掌握头颈部、软组织、细胞学及乳腺和卵巢等疾病病理诊断的新知识、新进展,提高对此领域疑难病、特殊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和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切蹉诊断经验,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北京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0全国疑难病例病理学术交流会”定于2010年8月22—27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官颈绒毛管状腺癌是一种宫颈腺癌的特殊类型,临床发病率极低,1989年由Young和Scully首先描述并诊断,由于其预后较好,治疗方式不同于其他宫颈腺癌,所以对于绒毛管状腺癌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5例绒毛管状腺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确检测和评定乳腺痛的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状态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1].2006年我国病理学家发表了<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对提高我国乳腺癌HER2检测工作水平和推进检测工作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
主编Fattaneh A. Tavassoli教授和分类小组主要成员Vincenzo Eusebi教授共同编写的~[1]一书已经面世,此书是AFIP(The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出版发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