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一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喜欢音乐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试图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感性经验的强化、聆听环境的优化、理性分析交流等四个方面来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内容 聆听环境 感性经验
  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听音乐,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都有被音乐深深打动的感性体验。但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老师放着音响,而学生在下面埋头睡觉的场面呢?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这不仅是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专业音乐院校本科的教学中也存在这种情况。笔者将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
  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首先是不喜欢听音乐欣赏课程中的规定教学曲目,因为大多数教材主要以西方古典音乐欣赏为主。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类喜欢的音乐都是他们平时接触最多,听得最多的音乐。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流行音乐,而且是时下的流行歌曲,使用交响乐队演奏的古典音乐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陌生的音乐。也就是说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想让学生们主动去喜欢这些陌生的古典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首先得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规定教学曲目。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尝试播放一些管弦乐队演奏的流行音乐来引导,取得学生们在审美上的亲切感,搭起沟通的桥梁,不要一上来就“命运”交响曲,会适得其反。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的专业特点选择一些他们熟悉的作品来入门。在听这些音乐的过程中,再渗透一些教学内容,例如介绍乐器,乐队等相关知识。
  当然,这样通过熟悉的音乐来引入只是起步阶段,教材中规定的经典曲目还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毕竟这些古典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价值毋庸置疑,如果抛弃了它们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当学生逐渐熟悉了乐器、乐队的基本知识,并对相对应的音响概念有了基本感性听觉经验后,就要开始逐步增加一些对他们来讲不怎么熟悉的作品。这时由于他们对乐器、乐队以及相关音响的听觉不再陌生,就会有接受的空间和心理准备。进一步要欣赏的作品也得根据难易程度循序渐进,例如艺术歌曲、进行曲、序曲、交响诗、组曲、交响曲等等按部就班。而且初次接触这些体裁也得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曲目,尽量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注意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前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知识和设置一些问题,使得聆听具有目的性。但要注意把握一点,音乐欣赏课不是音乐史论课,切忌以讲解作品和相关背景知识来喧宾夺主。讲少一点,多听一点才是关键。人的审美能力是在感性认识中逐步提高的,让学生在喜欢的音乐,熟悉的声音逐步感受到美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二、辅助教学手段强化感性体验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选择好了教学内容,并提前做好聆听的要点提示,接下来就是播放录音或者录像了。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们整天都是被各种音频和视频材料轰炸。录制好的音像制品对于当今多媒体时代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兴奋点。因此,为了能强化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的关注度,笔者提倡采用现场演奏的方式提前引入。再好的音像制品播放时,都会有不感兴趣的学生埋头睡觉(对于当今越来越多夜猫子的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但如果是老师现场演奏或者是安排其他专业人员现场表演,相信没有同学会“置身事外”,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也是审美规律决定了的。但这样的辅助教学手段虽然绝对高效,但显然“成本很高”,不是每首曲目老师都能现场演奏,也不是每次课堂都能请到专业人员的现场表演。但可以在一个学期中集中安排两到三次,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余每次课,教师可以用钢琴弹奏音乐主题和相关片段,即使如此,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现场演奏的优势是可以随时“暂停”,“拆解”分析。这种辅助手段还可以设计成学生参与其中,吟唱音乐主题和节奏模仿。真正的现场真实的音乐可以给学生极大的感性体验,从而在这种体验中潜移默化提高审美和鉴赏的能力。现场演奏或者弹奏音乐片段的辅助教学手段远胜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这样的辅助教学手段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演奏或者演唱,或者邀请嘉宾助演。对于专业音乐院校来说,还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邀请学生上台表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这种“现场音乐”的辅助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最有效的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是正式聆听音乐的一个“预热”阶段。毕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演奏家,也不是每次都能请到演奏家级别的嘉宾。所以在正式欣赏音乐的阶段还是要给学生提供经典的“大家”演奏的版本。但在进入这个阶段之前,已经有了现场演奏的“热身”,所以学生也会集中注意力来关注现场播放的音像制品。如果没有太好的“现场音乐”辅助手段,那么教师也可以通过将音像制品中的主题单独剪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来突出需要强调的重点。不过,教师还是要掌握用钢琴弹奏音乐主题和片段的能力,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师的语言讲解提供最为直观、感性的辅助手段。
  三、优化聆听环境,合理情境设置
  经过“现场音乐”辅助手段的感性带入,接下来就是正式欣赏音乐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突出的重点就是要营造一个欣赏音乐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客观环境主要是指课堂的硬件设施和教师准备的欣赏材料等软件设施。“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①,音乐欣赏课首先是审美课,就是说要给学生提供美的享受。如果是课堂播放设备配备的是音质非常差的音箱,甚至有一只还不响,那么前面老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因为不能给学生提供“美”声音,老师的讲解再好,引入再好,在钢琴上的示范再好,最终提供给学生是非常糟糕的音响,那么一切将前功尽弃。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建立专门的音乐欣赏教室,配置专业的播放设备。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欣赏高保真的音乐提供了硬件保障,蓝光播放机,多声道Hi-Fi播放系统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带来震撼的审美体验,好的专业设备能为听众带来现场音乐会的聆听体验,这是现代科技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用专业的播放设备来强化学生的感性体验。“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②哪怕前面的引入不够好,老师的讲解也不够完美,但完美的播放设备提供的美妙音乐会部分弥补这些缺憾,会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的播放设备,在个人信息终端普及的时代,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聆听音乐,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在教室里接受劣质音响的折磨。   有了好的播放系统,还要有好的音乐播放材料等软件设施,要不然也是杀鸡用牛刀,功亏一篑。如果教师还是20年前的那一套,拿着一盒音乐磁带在课堂上播放,恐怕是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和学生审美的要求。教师应该为教学内容中需要聆听的曲目提供比较好的音像材料,至少也得是经典的CD录音版本。在当今越来越图像化的时代,提供现场音乐会的蓝光音像制品可能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择好高质量的音像材料,并且要特别注意选择演奏的版本。音乐欣赏课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那么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经典的音乐演奏版本。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教师至少得给学生介绍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好的演奏实际上直接给学生在聆听中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与一流的音乐家直接“交流与对话”。为了解决音像播放资料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专门供音乐欣赏使用的音像资料室。
  好的播放设备和音像制品是客观环境,那么主观环境的营造则要靠教师的语言带入以及特殊的现场设计与安排。欣赏音乐的过程重在“聆听”,完全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用一些诗化的感性语言来引导学生的情绪,营造音乐作品需要表达的情境,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课堂的现场设置做一些适当设计,包括座位的调整,一些物品的摆设等。一位高水平的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让学生直接进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主观环境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教学能力适当把握和使用,逐步调整。
  四、具体问题设置,理性分析交流
  音乐欣赏课首先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好的感性审美经验,这是重点,但如果只是做到这一步,还没有达到现代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如果只是获得“美”的感受,那么一些现代作品就会被排除在欣赏的范围之外。所以获得“美”的体验,还要进一步分析“美”以及“美”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聆听”结束,必须要有课堂的讨论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先通过交流感性的聆听感受入手。但讨论不能漫无边际,因为个人的感性体验是不同的,聆听过程中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更是千差万别,那么教师就必须设置一些相关问题来集中于教学内容。在这个阶段,为了让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可以通过乐谱分析来理性探讨,包括旋律特征、节奏特点、和声风格、织体和配器的特点等等。在探讨的过程中可以回放相关音响片段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老师还可以在钢琴上弹奏相关音乐片段或主题来进一步说明。理性分析主要源自乐谱,还可以从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来深入解读。但这种理性分析并不是音乐分析课或者曲式和声分析课,它是基于聆听音乐中的感性经验所作的理性分析,主要解决在聆听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那么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来进一步介绍作品和作曲家的相关背景材料。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录音版本比较,让学生讨论其差异,然后给予价值判断。在这种价值判断中,教师可以渗透相关美学知识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最后要将音乐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审视,对在“聆听”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给予自己的价值判断。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紧紧围绕设置的具体问题进行,切忌漫无边际,偏离主题。所以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必须精炼,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相互关联,逐步深入,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五、结语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紧紧围绕“以审美为核心”的主导思想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以此为中心精心设计,并以此作为主要原则对教学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和矛盾作出具体指导。因为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学生才会喜欢上音乐欣赏课,而不是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老师也不是放完音响就走人,被动完成教学任务。笔者上面谈到的四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作出不同的调整,还可以前后相互渗透。教学是一门艺术,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并能判断美、分析美。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文献资源建设与应用》,项目编号:2015JGB310;2014年度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文献资源建设与应用》,项目编号:2014JGY41。
  注释:
  ①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228页。
  ②[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丁少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1]杨柳成: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其他文献
《民族学刊》创刊于2010年6月,当年为半年刊,定于6月和12月出刊。从2011年起改为双月刊,至今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共出版了32期;刊物的基金论文比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探讨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发展及审美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民族声乐 本体结构 审美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审美意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存在不断影响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对于民族声乐来说,拥有优秀的审美意识,未来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来说,审美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作用也
藏区高校由于其所在区域、培养对象及服务地区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着力点与内地其他高校有所不同。探讨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要以分析和研究其特殊性为基
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研学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学旅游是旅游者出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和锻炼能力的目的而进行
利用华银铝厂探空实测资料对厂址区域边界层内的温度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厂址区域内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很强,600m高度以下11、14、17时三个时次没有逆温出现,且白天的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脑钠肽、血清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对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其结果表明,中学学生养成教育明显缺失,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很有必要,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