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欧战爆发,同济校产受法租界当局强制接收,1917年迁至吴淞上课。1927年8月,被国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校舍位于上海近郊吴淞。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发生,上海日军陆战队向北站、江湾、吴淞进攻。日机狂炸吴淞、闸北。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实验馆均遭炸毁,损失惨重,无法继续上课。9月26日,经教育部长朱家骅先生任命,翁之龙为国立同济大学校长,积极从事整修、恢复上课,并争取经费,充实教学设备,增设理学院,使同济成为具备医、工、理三个学院的完整大学。
1937年5月20日,适逢同济大学创立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先生亲临致词,祝贺同济大学肩负沟通中德文化交流的重任和成就。并开放医、工、理学院之全部设备,供人参观。上海教育界、工商业界及同德医学院等师生近三千人,搭乘淞沪铁路货车至同济大学参观。
初迁金华
1937年8月13日,日军于上海发动攻击。日机大肆轰炸吴淞、江湾地区。同济大学吴淞、江湾校舍,均遭炸毁。幸校方事先已将重要物资图书迁至地丰路(现乌鲁木齐路)121号,借地丰路办公。秋季开学无处可以上课,学校当局奉教育部命令内迁,当时朱家骅任浙江省主席,得到朱主席之协助,决定迁往金华,借省立金华中学校舍上课。金华中学学生为避日机轰炸,疏散乡下上课,城内校舍全部腾空充作同济大学应用。医科后期学生与德籍教授留在上海宝隆医院上课。
金华位于浙赣铁路中段,生活环境与上海不同,德国教授多数未随校迁至金华,因此教学渐渐由本国教授接替。医学院与工学院长仍属德籍,旋奉命内迁赣州,因此外籍教授更多离职回国,未能留校任教,实属同济大学教学上之重大损失。
9月中旬,校方寄发秋季开学通知书与全校师生,要求学生应于10月20日前,至金华城内法院街校本部报到注册,然后至金华中学上课。
暑假期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返回自己家中,接获学校通知书后,分别奔赴金华。上海同学乘沪杭铁路至杭州城站,改换浙赣铁路至金华,尚属便捷。10月中旬,日机开始轰炸金华火车站,同济校工四名不幸在车站被炸死。沪战扩大,沪杭铁路支援作战,军用频繁,客运无法正常营运,只得另觅其他途径去金华。当时上海海运尚通,可以乘海轮至宁波或温州,改乘公路客车至金华。
在金华,同学在外自行租屋居住,生活上远不如上海舒适,大家摈弃都市奢逸习气转向简朴。同济的课业繁重,全校女生少如凤毛麟角,但工学院有一位女生,乃是鼎鼎大名冯玉祥的女儿,体型壮硕如其父,工厂实习一切照做,不让须眉,惜学校迁往赣州时,冯同学却中途辍学,未能造就一名优秀的女工程师。
我接到学校通知书后,立即与上海一位同学写信联络,请他设法去找住屋,我要与他共租,共同分担租金。他比我早到金华,当初沪杭铁路尚畅通无阻,他在酒坊巷找到一栋住屋,房主愿意提供三个房间租与我们住,可以住六七位同学。每月租金加伙食每人法币八元。酒坊巷与金华中学仅隔一堵矮墙,到学校上课非常方便,因此酒坊巷住居同济学生最多。
金华物价比上海低廉,常可吃到火腿及板栗?鸡等佳肴。学业及生活井然有序,每遇日机空袭,发放警报之后,我们常越过水深不及二尺的金华江,走向宁静的乡村,利用逃警报的时间看书。江上建有一座通济大石桥,在落日余晖中更显得古朴而宁静,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读书环境。王维有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乃最好写照。
金华城外的北山,风景秀丽,山中有三个奇特而壮观的山洞——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各有特色,鬼斧神工,常有同济男女同学的足迹。
再迁赣州
11月12日上海沦入敌人手中,杭州告急,钱塘江大桥堆置炸药,计划在危急之时炸毁,以阻止敌军向金华进攻。日机每日出动轰炸浙赣铁路,金华将成为前线,难以继续上课,旋奉令再迁至江西赣州。赣州位于江西南部,不是战略要地,尚未有日机空袭,惟交通颇多不便。自金华乘火车至江西省会南昌,雇用木船沿赣江逆流而行。
12月13日,我们自金华踏上浙赣铁路西行的火车,得悉首都南京当日被日军攻陷。列车加挂了车厢载人,机头力量不足,车行缓慢,尤以上坡时为甚,时闻机车喷气,不见火车行进。车过龙游、衢县、江山,进入江西省境,才渐渐恢复正常的速度,最后抵达南昌。
省立南昌工业专科学校因空袭频仍,迁往乡下上课,经祝元青教授之协调,愿意提供校舍供同济大学师生及校产转运站。我们到南昌都住在工专学生宿舍,等候船只的分配。
南昌位于赣江下游东岸,人口约20万,主要名胜有百花洲、滕王阁等;南昌亦是我国重要空军基地,建有一座机场,停放颇多战斗机群。我空军健儿每遇发放空袭警报,立即驾机升空,阻击敌机。日轰炸机仓皇丢下炸弹逃逸,常遭我机奋勇击落,坠地焚毁,大快人心。我空军英勇作战之表现,更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
在南昌住约二周,校方通知我们依次登上雇用的木船。木船大小不一,没有动力,有一张布帆,御风而行,每条船可载二三十人至五六十人不等。每人分配一席之地,晚上铺上棉被睡觉。如遇顺风,扬帆溯江而上可日行三四十里。如风平浪静,船夫就得用竹篙撑船,或上岸拉着纤绳,一步一步行进,比步行更慢。
伙食由船主供应,日仅二餐,上午十时与下午四时是开饭时间,饭系蒸煮而食,与江浙一带居民煮法不同。白米洗过加水放在锅中煮,俟煮沸后,重将煮过白米捞起倒入木制蒸器蒸熟,煮米之沸水弃倒江中。菜则每餐只有一样,不是萝卜,就是青菜。江西人爱吃辣,油在锅中烧热加入大量切细的干辣椒快炒,发出一股油和辣椒的混合气味,呛得全船乘客咳嗽不止,几乎流出泪来,然后倒入切好的青菜再炒,加水加盐煮熟。起初我们都吃不惯辛辣,数天之后,觉得辣椒有开胃作用,也都照吃不误。木船昼行夜息,经过赣江之樟树、清江、吉水、吉安、泰和和万安等城镇,历时二十多天,于1938年1月下旬,平安抵达赣州。医科后期学生后由上海迁至吉安上课。
赣州在粤汉铁路未兴筑之前,原是江西南方一个重镇,商业繁盛,电力供应充足,物产丰富,民风朴实。但后因战争破坏,全城居民赖煤油灯作照明,更没有自来水。校方借得旧镇台衙门及武庙,权作校舍,在镇台衙门上课,以武庙隔成上下二层作为学生宿舍,维持弦歌不辍。学生购备煤油马灯一盏,作为两地晚上途中往来之照明。晚上自修,校方在教室备有汽油灯,由商店供应,至九时下课由商店收回。我们回至住处就要靠马灯照亮石板路。
当年岁暮天寒之时,家家户户忙着过年,我们开始上课。旧历春节,校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教室内上课的同学,正襟危坐,聆听师长之讲课。忆及吴淞、江湾的巍峨校舍,及现代化的生活设备,如生活在天堂中一样。但念及国难方殷,前方将士浴血抗战,艰苦备尝,争取民族的生存,立刻振作精神,聆听师长讲课。
赣州位于章、贡二江之合流处,江岸多沙滩,乃暑天游泳好去处。城外不远的通天岩、崆峒山是避暑胜地。赣南山水留有我们的足迹。如非位于长江中之马当要塞失陷,敌舰有窥视九江之行动,赣州的安定生活,我们已渐趋习惯。暑假中,学校又决定作三迁之计,迁校的地点是广西贺县八步,对我们而言均非常陌生。
三迁八步
赣州与广西省,为广东与湖南二省阻隔,深入内陆,地形复杂,隔山万里,交通更感困难。幸得到资源委员会大庾钨矿管理处之协助,同学搭乘钨矿管理处的便车,自赣州上车越大庾岭南行,经过南雄之韶关。
韶关为粤汉铁路线大站,经韶关换乘火车经乐昌、坪石、郴州等地抵达衡阳。时湘桂铁路刚竣工,横跨湘江上的大铁桥尚在施工,粤汉铁路与湘桂铁路并未接轨,乘客均须带上行李渡湘江,在湘江西岸一个车站上车,路基筑成未久,行车缓慢,最后终于到了桂林。
自桂林乘船沿漓江顺流而下,经阳朔之平乐上岸,改乘公路汽车至八步。有少数同学担任校产之押运,采取水路,自赣州上游溯章水之大庾,又自南雄沿浈水至曲江,自曲江经广州三水至梧州。复自梧州沿贺江逆流上行。共历时三个半月始抵达八步,实非始料所及。八步为贺州之矿业重镇,建有火力发电厂,供应矿区动力及全镇照明。有数条街道宽阔平整,有数家餐厅烹调可口名菜,周末高朋满座。全镇居民不多,没有适当房屋可资利用充作校舍,只好选定一块空地,建造临时校舍,以木料构造,屋顶以杉树皮铺盖,甫告竣工。日机首次飞临轰炸,幸同学皆已远避,无伤亡。校舍之修复,亦多困难,势须延期开课。
四迁昆明
1938年10月20日日军占领广州,又欲自广州向粤汉铁路中段,开展攻击,危及贺县。因此复有再迁之议,奉令迁往云南昆明,此为第四次搬迁。
广西往昆明的路线有两条。其一是公路线。自贺县乘汽车至柳州,然后循黔桂公路到贵阳,后自贵阳沿黔桂公路至昆明。山岭险峻,行车困难,交通工具有限,仅允许女生及少数体弱男生,乘汽车前往。其二是步行和火车线。绝大多数同学参加这条路线步行。十二月中旬,校方将同学编组成六个大队,每大队分设四至六个小队,每个小队约二十余人,自八步出发,每日步行四十公里,简单行李由挑夫挑送至当夜住处,中晚用膳亦由校方妥善安排。步行路线是八步、贺县、钟山、平乐、荔浦、鹿寨、柳州、来宾、宾阳,越昆仑山抵达南宁,全程五百余公里,走了半个月。到达南宁,由南宁办事处安排乘电船至龙州。
在龙州小住,滇越铁路起于安南之海防,自河内筑有支线至同登,接近广西边界。等到学生团体护照办妥签证,我们复自龙州出发步行最后一段路程,经凭祥出镇南关,进入安南境内之同登。
安南为法国殖民地,使用越币,币值比我国法币略高一成。午后自同登开车,经过谅山至红河三角洲,窗外平畴千里,沃野一片。时当冬令,北国风霜凛冽,可在安南,两旁农田所插秧苗,随风飘展,欣欣向荣,气候温暖,有如春末初夏。抵河内停车休息。河内为安南首都,风物有如小巴黎,法国货充斥市面,价格低廉。入夜街角之咖啡座,点着明亮的汽油灯,夜深人静,啜饮咖啡者络绎不绝,可见其生活已受法国文化之熏染,渐趋西化。河内设有大学,学生多数为安南人,但以法语教授,上等社会亦以使用法语为风尚。
次日晨开车,晚抵中越边界之老街又停一夜。第三日早上开至云南境内,高山峻岭,异常险峻。闻名世界的人字铁桥,架在峭壁之上,火车自一端隧道驶出,驶过人字铁桥,又钻入另一端的隧道中。晚抵开远,第四日自开远出发,午后抵昆明。
昆明为云南省会,当时我国沿海港口,均已沦陷,重要物资仰赖海防卸货,经滇越铁路运至昆明,昆明成为战略物资输入内陆的要道,地位日趋重要。除同济大学自上海迁至昆明,北京、清华和南开大学编组成之西南联合大学,亦迁至昆明上课。云南大学原设昆明,因此昆明逐渐成为后方的文化城。
同济大学迁校昆明,觅定校址,时在1939年1月末,暂住在云瑞中学。城区不大,数条大街用石板铺砌,金马碧鸡石牌坊两座,装点市容。城内有山有湖,圆通山和五华山居市区东北角,五华山有吴三桂的王府,省政府办公厅设于此处。圆通山是登高赏景的胜地,建有圆通寺,是元仁宗时代建筑,种植牡丹和海棠。初春花放,艳如织锦。翠湖湖岸遍植垂杨,湖心建有碧漪亭,湖畔建有翠湖饭店,是当时昆明最高级的观光饭店。
1939年4月,校长翁之龙辞职,由赵士卿接任校长。同济校舍非常分散,总办公厅设在翠湖公园附近的青莲街,工、医、理学院及附校恢复上课。这期间同学动极思静,埋首课业,重现实干苦干、精确求精的校风。实习医院、实习工厂、电工实验馆、化学实验馆均先后开放,形成迁校以来的小康局面。
昆明逐渐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门户,军需物资自海防经滇越铁路运入。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先生“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即已派员向德国、瑞士、捷克购置兵工生产精密仪器,于昆明创立三个兵工厂。其中五十一兵工厂制造轻机枪,厂址设在昆明的海口,开凿山洞安装机器,防止敌机轰炸,厂长是前河南巩县兵工厂厂长毛毅可,他早年在德国留学。我学业完成后,即进入该厂工作。
昆明西门大观楼码头有定期轮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昆明湖又叫“滇池”,环湖五百里,周围四个县的耕地,依赖昆明湖水灌溉,最后流至金沙江,水源充沛。海口建有一座水力发电厂。同济大学校方曾有在海口自建校舍的计划,但因经费筹措困难,未能实现。
五迁四川李庄
当时昆明虽有空袭,仍甚安定,惟昆明是后方通往仰光的唯一交通孔道,公私物资全赖滇缅公路的大卡车运入,走国际路线的运输商人,成为暴发户,挥霍无度,社会风气走向奢华糜烂。同济学生多数来自江、浙二省,那里早已成为沦陷区,加上经济来源断绝,物价上涨,师生生活受到极大压力,希望觅得物价平稳的后方,安度宁静的学生生活。乃兴迁校之议,地址是四川南溪县属李庄镇。南溪县位于宜宾下游,川江航运仅停靠宜宾与泸州,另有短程轮船行驶宜宾与泸州之间,则停靠李庄。
1940年年终停课,开始装箱、迁校,取道川滇公路而行。1941年2、3月间,自昆明启程,乘车往曲靖至宣威。宣威特产的云南火腿,品质优良,媲美金华火腿,因交通闭塞,罕为人知。自宣威北行,山路崎岖,行车颠簸,经过贵州威宁、毕节入川境,最后抵达长江边的泸州。自泸州登上川江小轮前往李庄。李庄既无电灯,也无自来水,镇上无书店、影剧院,校方各单位大部分安排在镇上的庙宇中,小部分租用私人房屋;医学院选在宜宾,开办实习医院和门诊部,嘉惠地方,贡献良多。
岁月如流,同济大学在四川李庄、宜宾二地安身立命四年多,度过困顿寒蹇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8月,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结束了战争。我国得到最后胜利。
1946年4月间,同济大学师生分批集中重庆,然后经水陆二路迁回上海。可是吴淞与江湾原有校舍,早已毁于日军轰炸炮火,荡然无存,乃选定其美路(今名四平路)原是一间日本中学与日本小学为校舍,其他尚有数处均甚分散。四平路校址土地面积宽广,后来即在四平路扩建房屋作为同济大学的新校舍。
八年抗战期间,同济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大都参加西南各大兵工厂的生产行列,对国家的贡献尤为突出,是各大学之冠。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发生,上海日军陆战队向北站、江湾、吴淞进攻。日机狂炸吴淞、闸北。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实验馆均遭炸毁,损失惨重,无法继续上课。9月26日,经教育部长朱家骅先生任命,翁之龙为国立同济大学校长,积极从事整修、恢复上课,并争取经费,充实教学设备,增设理学院,使同济成为具备医、工、理三个学院的完整大学。
1937年5月20日,适逢同济大学创立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先生亲临致词,祝贺同济大学肩负沟通中德文化交流的重任和成就。并开放医、工、理学院之全部设备,供人参观。上海教育界、工商业界及同德医学院等师生近三千人,搭乘淞沪铁路货车至同济大学参观。
初迁金华
1937年8月13日,日军于上海发动攻击。日机大肆轰炸吴淞、江湾地区。同济大学吴淞、江湾校舍,均遭炸毁。幸校方事先已将重要物资图书迁至地丰路(现乌鲁木齐路)121号,借地丰路办公。秋季开学无处可以上课,学校当局奉教育部命令内迁,当时朱家骅任浙江省主席,得到朱主席之协助,决定迁往金华,借省立金华中学校舍上课。金华中学学生为避日机轰炸,疏散乡下上课,城内校舍全部腾空充作同济大学应用。医科后期学生与德籍教授留在上海宝隆医院上课。
金华位于浙赣铁路中段,生活环境与上海不同,德国教授多数未随校迁至金华,因此教学渐渐由本国教授接替。医学院与工学院长仍属德籍,旋奉命内迁赣州,因此外籍教授更多离职回国,未能留校任教,实属同济大学教学上之重大损失。
9月中旬,校方寄发秋季开学通知书与全校师生,要求学生应于10月20日前,至金华城内法院街校本部报到注册,然后至金华中学上课。
暑假期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返回自己家中,接获学校通知书后,分别奔赴金华。上海同学乘沪杭铁路至杭州城站,改换浙赣铁路至金华,尚属便捷。10月中旬,日机开始轰炸金华火车站,同济校工四名不幸在车站被炸死。沪战扩大,沪杭铁路支援作战,军用频繁,客运无法正常营运,只得另觅其他途径去金华。当时上海海运尚通,可以乘海轮至宁波或温州,改乘公路客车至金华。
在金华,同学在外自行租屋居住,生活上远不如上海舒适,大家摈弃都市奢逸习气转向简朴。同济的课业繁重,全校女生少如凤毛麟角,但工学院有一位女生,乃是鼎鼎大名冯玉祥的女儿,体型壮硕如其父,工厂实习一切照做,不让须眉,惜学校迁往赣州时,冯同学却中途辍学,未能造就一名优秀的女工程师。
我接到学校通知书后,立即与上海一位同学写信联络,请他设法去找住屋,我要与他共租,共同分担租金。他比我早到金华,当初沪杭铁路尚畅通无阻,他在酒坊巷找到一栋住屋,房主愿意提供三个房间租与我们住,可以住六七位同学。每月租金加伙食每人法币八元。酒坊巷与金华中学仅隔一堵矮墙,到学校上课非常方便,因此酒坊巷住居同济学生最多。
金华物价比上海低廉,常可吃到火腿及板栗?鸡等佳肴。学业及生活井然有序,每遇日机空袭,发放警报之后,我们常越过水深不及二尺的金华江,走向宁静的乡村,利用逃警报的时间看书。江上建有一座通济大石桥,在落日余晖中更显得古朴而宁静,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读书环境。王维有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乃最好写照。
金华城外的北山,风景秀丽,山中有三个奇特而壮观的山洞——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各有特色,鬼斧神工,常有同济男女同学的足迹。
再迁赣州
11月12日上海沦入敌人手中,杭州告急,钱塘江大桥堆置炸药,计划在危急之时炸毁,以阻止敌军向金华进攻。日机每日出动轰炸浙赣铁路,金华将成为前线,难以继续上课,旋奉令再迁至江西赣州。赣州位于江西南部,不是战略要地,尚未有日机空袭,惟交通颇多不便。自金华乘火车至江西省会南昌,雇用木船沿赣江逆流而行。
12月13日,我们自金华踏上浙赣铁路西行的火车,得悉首都南京当日被日军攻陷。列车加挂了车厢载人,机头力量不足,车行缓慢,尤以上坡时为甚,时闻机车喷气,不见火车行进。车过龙游、衢县、江山,进入江西省境,才渐渐恢复正常的速度,最后抵达南昌。
省立南昌工业专科学校因空袭频仍,迁往乡下上课,经祝元青教授之协调,愿意提供校舍供同济大学师生及校产转运站。我们到南昌都住在工专学生宿舍,等候船只的分配。
南昌位于赣江下游东岸,人口约20万,主要名胜有百花洲、滕王阁等;南昌亦是我国重要空军基地,建有一座机场,停放颇多战斗机群。我空军健儿每遇发放空袭警报,立即驾机升空,阻击敌机。日轰炸机仓皇丢下炸弹逃逸,常遭我机奋勇击落,坠地焚毁,大快人心。我空军英勇作战之表现,更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
在南昌住约二周,校方通知我们依次登上雇用的木船。木船大小不一,没有动力,有一张布帆,御风而行,每条船可载二三十人至五六十人不等。每人分配一席之地,晚上铺上棉被睡觉。如遇顺风,扬帆溯江而上可日行三四十里。如风平浪静,船夫就得用竹篙撑船,或上岸拉着纤绳,一步一步行进,比步行更慢。
伙食由船主供应,日仅二餐,上午十时与下午四时是开饭时间,饭系蒸煮而食,与江浙一带居民煮法不同。白米洗过加水放在锅中煮,俟煮沸后,重将煮过白米捞起倒入木制蒸器蒸熟,煮米之沸水弃倒江中。菜则每餐只有一样,不是萝卜,就是青菜。江西人爱吃辣,油在锅中烧热加入大量切细的干辣椒快炒,发出一股油和辣椒的混合气味,呛得全船乘客咳嗽不止,几乎流出泪来,然后倒入切好的青菜再炒,加水加盐煮熟。起初我们都吃不惯辛辣,数天之后,觉得辣椒有开胃作用,也都照吃不误。木船昼行夜息,经过赣江之樟树、清江、吉水、吉安、泰和和万安等城镇,历时二十多天,于1938年1月下旬,平安抵达赣州。医科后期学生后由上海迁至吉安上课。
赣州在粤汉铁路未兴筑之前,原是江西南方一个重镇,商业繁盛,电力供应充足,物产丰富,民风朴实。但后因战争破坏,全城居民赖煤油灯作照明,更没有自来水。校方借得旧镇台衙门及武庙,权作校舍,在镇台衙门上课,以武庙隔成上下二层作为学生宿舍,维持弦歌不辍。学生购备煤油马灯一盏,作为两地晚上途中往来之照明。晚上自修,校方在教室备有汽油灯,由商店供应,至九时下课由商店收回。我们回至住处就要靠马灯照亮石板路。
当年岁暮天寒之时,家家户户忙着过年,我们开始上课。旧历春节,校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教室内上课的同学,正襟危坐,聆听师长之讲课。忆及吴淞、江湾的巍峨校舍,及现代化的生活设备,如生活在天堂中一样。但念及国难方殷,前方将士浴血抗战,艰苦备尝,争取民族的生存,立刻振作精神,聆听师长讲课。
赣州位于章、贡二江之合流处,江岸多沙滩,乃暑天游泳好去处。城外不远的通天岩、崆峒山是避暑胜地。赣南山水留有我们的足迹。如非位于长江中之马当要塞失陷,敌舰有窥视九江之行动,赣州的安定生活,我们已渐趋习惯。暑假中,学校又决定作三迁之计,迁校的地点是广西贺县八步,对我们而言均非常陌生。
三迁八步
赣州与广西省,为广东与湖南二省阻隔,深入内陆,地形复杂,隔山万里,交通更感困难。幸得到资源委员会大庾钨矿管理处之协助,同学搭乘钨矿管理处的便车,自赣州上车越大庾岭南行,经过南雄之韶关。
韶关为粤汉铁路线大站,经韶关换乘火车经乐昌、坪石、郴州等地抵达衡阳。时湘桂铁路刚竣工,横跨湘江上的大铁桥尚在施工,粤汉铁路与湘桂铁路并未接轨,乘客均须带上行李渡湘江,在湘江西岸一个车站上车,路基筑成未久,行车缓慢,最后终于到了桂林。
自桂林乘船沿漓江顺流而下,经阳朔之平乐上岸,改乘公路汽车至八步。有少数同学担任校产之押运,采取水路,自赣州上游溯章水之大庾,又自南雄沿浈水至曲江,自曲江经广州三水至梧州。复自梧州沿贺江逆流上行。共历时三个半月始抵达八步,实非始料所及。八步为贺州之矿业重镇,建有火力发电厂,供应矿区动力及全镇照明。有数条街道宽阔平整,有数家餐厅烹调可口名菜,周末高朋满座。全镇居民不多,没有适当房屋可资利用充作校舍,只好选定一块空地,建造临时校舍,以木料构造,屋顶以杉树皮铺盖,甫告竣工。日机首次飞临轰炸,幸同学皆已远避,无伤亡。校舍之修复,亦多困难,势须延期开课。
四迁昆明
1938年10月20日日军占领广州,又欲自广州向粤汉铁路中段,开展攻击,危及贺县。因此复有再迁之议,奉令迁往云南昆明,此为第四次搬迁。
广西往昆明的路线有两条。其一是公路线。自贺县乘汽车至柳州,然后循黔桂公路到贵阳,后自贵阳沿黔桂公路至昆明。山岭险峻,行车困难,交通工具有限,仅允许女生及少数体弱男生,乘汽车前往。其二是步行和火车线。绝大多数同学参加这条路线步行。十二月中旬,校方将同学编组成六个大队,每大队分设四至六个小队,每个小队约二十余人,自八步出发,每日步行四十公里,简单行李由挑夫挑送至当夜住处,中晚用膳亦由校方妥善安排。步行路线是八步、贺县、钟山、平乐、荔浦、鹿寨、柳州、来宾、宾阳,越昆仑山抵达南宁,全程五百余公里,走了半个月。到达南宁,由南宁办事处安排乘电船至龙州。
在龙州小住,滇越铁路起于安南之海防,自河内筑有支线至同登,接近广西边界。等到学生团体护照办妥签证,我们复自龙州出发步行最后一段路程,经凭祥出镇南关,进入安南境内之同登。
安南为法国殖民地,使用越币,币值比我国法币略高一成。午后自同登开车,经过谅山至红河三角洲,窗外平畴千里,沃野一片。时当冬令,北国风霜凛冽,可在安南,两旁农田所插秧苗,随风飘展,欣欣向荣,气候温暖,有如春末初夏。抵河内停车休息。河内为安南首都,风物有如小巴黎,法国货充斥市面,价格低廉。入夜街角之咖啡座,点着明亮的汽油灯,夜深人静,啜饮咖啡者络绎不绝,可见其生活已受法国文化之熏染,渐趋西化。河内设有大学,学生多数为安南人,但以法语教授,上等社会亦以使用法语为风尚。
次日晨开车,晚抵中越边界之老街又停一夜。第三日早上开至云南境内,高山峻岭,异常险峻。闻名世界的人字铁桥,架在峭壁之上,火车自一端隧道驶出,驶过人字铁桥,又钻入另一端的隧道中。晚抵开远,第四日自开远出发,午后抵昆明。
昆明为云南省会,当时我国沿海港口,均已沦陷,重要物资仰赖海防卸货,经滇越铁路运至昆明,昆明成为战略物资输入内陆的要道,地位日趋重要。除同济大学自上海迁至昆明,北京、清华和南开大学编组成之西南联合大学,亦迁至昆明上课。云南大学原设昆明,因此昆明逐渐成为后方的文化城。
同济大学迁校昆明,觅定校址,时在1939年1月末,暂住在云瑞中学。城区不大,数条大街用石板铺砌,金马碧鸡石牌坊两座,装点市容。城内有山有湖,圆通山和五华山居市区东北角,五华山有吴三桂的王府,省政府办公厅设于此处。圆通山是登高赏景的胜地,建有圆通寺,是元仁宗时代建筑,种植牡丹和海棠。初春花放,艳如织锦。翠湖湖岸遍植垂杨,湖心建有碧漪亭,湖畔建有翠湖饭店,是当时昆明最高级的观光饭店。
1939年4月,校长翁之龙辞职,由赵士卿接任校长。同济校舍非常分散,总办公厅设在翠湖公园附近的青莲街,工、医、理学院及附校恢复上课。这期间同学动极思静,埋首课业,重现实干苦干、精确求精的校风。实习医院、实习工厂、电工实验馆、化学实验馆均先后开放,形成迁校以来的小康局面。
昆明逐渐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门户,军需物资自海防经滇越铁路运入。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先生“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即已派员向德国、瑞士、捷克购置兵工生产精密仪器,于昆明创立三个兵工厂。其中五十一兵工厂制造轻机枪,厂址设在昆明的海口,开凿山洞安装机器,防止敌机轰炸,厂长是前河南巩县兵工厂厂长毛毅可,他早年在德国留学。我学业完成后,即进入该厂工作。
昆明西门大观楼码头有定期轮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昆明湖又叫“滇池”,环湖五百里,周围四个县的耕地,依赖昆明湖水灌溉,最后流至金沙江,水源充沛。海口建有一座水力发电厂。同济大学校方曾有在海口自建校舍的计划,但因经费筹措困难,未能实现。
五迁四川李庄
当时昆明虽有空袭,仍甚安定,惟昆明是后方通往仰光的唯一交通孔道,公私物资全赖滇缅公路的大卡车运入,走国际路线的运输商人,成为暴发户,挥霍无度,社会风气走向奢华糜烂。同济学生多数来自江、浙二省,那里早已成为沦陷区,加上经济来源断绝,物价上涨,师生生活受到极大压力,希望觅得物价平稳的后方,安度宁静的学生生活。乃兴迁校之议,地址是四川南溪县属李庄镇。南溪县位于宜宾下游,川江航运仅停靠宜宾与泸州,另有短程轮船行驶宜宾与泸州之间,则停靠李庄。
1940年年终停课,开始装箱、迁校,取道川滇公路而行。1941年2、3月间,自昆明启程,乘车往曲靖至宣威。宣威特产的云南火腿,品质优良,媲美金华火腿,因交通闭塞,罕为人知。自宣威北行,山路崎岖,行车颠簸,经过贵州威宁、毕节入川境,最后抵达长江边的泸州。自泸州登上川江小轮前往李庄。李庄既无电灯,也无自来水,镇上无书店、影剧院,校方各单位大部分安排在镇上的庙宇中,小部分租用私人房屋;医学院选在宜宾,开办实习医院和门诊部,嘉惠地方,贡献良多。
岁月如流,同济大学在四川李庄、宜宾二地安身立命四年多,度过困顿寒蹇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8月,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结束了战争。我国得到最后胜利。
1946年4月间,同济大学师生分批集中重庆,然后经水陆二路迁回上海。可是吴淞与江湾原有校舍,早已毁于日军轰炸炮火,荡然无存,乃选定其美路(今名四平路)原是一间日本中学与日本小学为校舍,其他尚有数处均甚分散。四平路校址土地面积宽广,后来即在四平路扩建房屋作为同济大学的新校舍。
八年抗战期间,同济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大都参加西南各大兵工厂的生产行列,对国家的贡献尤为突出,是各大学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