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当并驾齐驱。发挥想象力应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而想象力最终是为了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通过建立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依靠创造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2
引言
由于学生接触课外阅读资料有限,且课外语文知识不具有系统性,给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条理、有重点地获取知识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应用应当引起重视,如何深挖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创建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支撑点,实现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是教师必须重视的修养。语文教师应当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一定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调、情绪、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想象,促进智力发展。
一、为学生想象积累充分的知识基础
想象力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文化知识的构成、知识储量以及知识的范围、深度都决定了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知识的匮乏会导致想象内容的肤浅乏味,思维的狭隘会影响想象的思路,不切实际的空想、幻想还有可能导致想象出现畸形、极端[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科學思维的积累,为引导学生想象走上正轨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以影像、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基于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溯源、延伸、预测等思维对已有知识进行想象;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来帮助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鼓励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思维案例,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想象思路进行模仿,使学生从枯燥语言文字学习中解放出来,积极置身于情境之中,释放想象的天性。例如《安塞腰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真实的表演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表演者的表情、行为特点,以及观看者的神情,整个表演气氛,引导学生以过节的心理体会安塞腰鼓这一文化形式的所承载着的深刻内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和形象,产生的效果也比传统教学手段要好很多,应用声音、色彩营造出的生动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多媒体的使用应理性,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不能单纯为了活跃气氛,不考虑教材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更不能单纯为了课堂形式的丰富性,只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度。
二、关注课文逻辑,引导推理想象
事情的发展总有起因、经过、结果,事物的成长也会有萌发、生长、繁荣和衰败,而每个事物也总与周围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方式,通过抓住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对事情的起因、源头进行追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结果进行预测,对事物周边环境中人、事、物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引导学生推测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影响。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本则消息距今已久,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消息内容的象征意义,感受不到当时情景下,听广播的人民群众心理的感受,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充盈的历史背景的氛围,在爱国主义的感染下,去想象当时解放军渡江时的艰辛和不懈。
三、分析人物神情,深入角色内心世界
人物的外貌表情等神态特征,往往是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人物内心的性格特征,有时会在人物表情上得体现。正如语文作文教学中提倡的观念,由于内心世界很难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准确表述出来,因此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的生动描写,可以丰富读者的体会。因此,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时,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注意通过语言文字的细致分析,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感受。通过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推理人物情感变化的趋势,以及是否与人物所处环境具有某种联系。例如《藤野先生》,在鲁迅观看与日俄战争有关的片子时,一群人说“万岁”时候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身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鲁迅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思考,在鲁迅与藤野先生道别时,先生拿出照片送给鲁迅留念时,鲁迅的心情是怎样的?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四、具象化课文内涵,营造情景氛围
学生通过课文教学,掌握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和发展脉络,初步了解文章语言表达方式和组织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变换角色视角、应用发散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理解[3]。例如《背影》,讲述了朱自清与父亲道别时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回忆自己与父母离别时的情景和心情,通过与课文描述对比存在找出不同点,并讨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同。比如有的学生提到,由于现代科技进步,视频通话等非常方便,想见面很容易,不像当时写一封信都要几个月能受到;有的学生认为,也许是由于时代动荡的原因,一次离别可能就是生离死别,所以人们会非常舍不得。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体会,因为学生大都是以孩子的角度来进行联想的,而教师可以分享一下自己作为父母,在与孩子道别时的心情,为孩子了解课文中“父亲”的心境和行为提供参考。
五、结语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只要开发得当,想象也能成为创造的宝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启发性的想象因素,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接受力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为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创造条件,进而实现对学生智力的有效开发,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宋丽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对策探讨[J].才智,2019(18):133.
[2]康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6.
[3]王福莲.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7):4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2
引言
由于学生接触课外阅读资料有限,且课外语文知识不具有系统性,给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条理、有重点地获取知识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应用应当引起重视,如何深挖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创建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支撑点,实现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是教师必须重视的修养。语文教师应当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一定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调、情绪、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想象,促进智力发展。
一、为学生想象积累充分的知识基础
想象力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文化知识的构成、知识储量以及知识的范围、深度都决定了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知识的匮乏会导致想象内容的肤浅乏味,思维的狭隘会影响想象的思路,不切实际的空想、幻想还有可能导致想象出现畸形、极端[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科學思维的积累,为引导学生想象走上正轨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以影像、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基于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溯源、延伸、预测等思维对已有知识进行想象;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来帮助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鼓励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思维案例,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想象思路进行模仿,使学生从枯燥语言文字学习中解放出来,积极置身于情境之中,释放想象的天性。例如《安塞腰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真实的表演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表演者的表情、行为特点,以及观看者的神情,整个表演气氛,引导学生以过节的心理体会安塞腰鼓这一文化形式的所承载着的深刻内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和形象,产生的效果也比传统教学手段要好很多,应用声音、色彩营造出的生动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多媒体的使用应理性,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不能单纯为了活跃气氛,不考虑教材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更不能单纯为了课堂形式的丰富性,只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度。
二、关注课文逻辑,引导推理想象
事情的发展总有起因、经过、结果,事物的成长也会有萌发、生长、繁荣和衰败,而每个事物也总与周围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方式,通过抓住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对事情的起因、源头进行追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结果进行预测,对事物周边环境中人、事、物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引导学生推测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影响。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本则消息距今已久,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消息内容的象征意义,感受不到当时情景下,听广播的人民群众心理的感受,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充盈的历史背景的氛围,在爱国主义的感染下,去想象当时解放军渡江时的艰辛和不懈。
三、分析人物神情,深入角色内心世界
人物的外貌表情等神态特征,往往是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人物内心的性格特征,有时会在人物表情上得体现。正如语文作文教学中提倡的观念,由于内心世界很难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准确表述出来,因此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的生动描写,可以丰富读者的体会。因此,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时,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注意通过语言文字的细致分析,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感受。通过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推理人物情感变化的趋势,以及是否与人物所处环境具有某种联系。例如《藤野先生》,在鲁迅观看与日俄战争有关的片子时,一群人说“万岁”时候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身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鲁迅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思考,在鲁迅与藤野先生道别时,先生拿出照片送给鲁迅留念时,鲁迅的心情是怎样的?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四、具象化课文内涵,营造情景氛围
学生通过课文教学,掌握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和发展脉络,初步了解文章语言表达方式和组织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变换角色视角、应用发散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理解[3]。例如《背影》,讲述了朱自清与父亲道别时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回忆自己与父母离别时的情景和心情,通过与课文描述对比存在找出不同点,并讨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同。比如有的学生提到,由于现代科技进步,视频通话等非常方便,想见面很容易,不像当时写一封信都要几个月能受到;有的学生认为,也许是由于时代动荡的原因,一次离别可能就是生离死别,所以人们会非常舍不得。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体会,因为学生大都是以孩子的角度来进行联想的,而教师可以分享一下自己作为父母,在与孩子道别时的心情,为孩子了解课文中“父亲”的心境和行为提供参考。
五、结语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只要开发得当,想象也能成为创造的宝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启发性的想象因素,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接受力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为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创造条件,进而实现对学生智力的有效开发,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宋丽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对策探讨[J].才智,2019(18):133.
[2]康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6.
[3]王福莲.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