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文字的目的都为了表达,所有的表达可分为“平实”与“技巧”二大类。高考语文中说起来复杂的表达技巧,实际上也就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的“修辞手法”;二是从描写与抒情方式角度分析的“表现手法”。高考试卷上的古诗词,在表达上肯定有它的独特性,这就是所谓的技巧。同学们就是需要培养这种“识别独特”的敏感性,有了这种敏感意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强化识别“修辞手法”的意识
修辞手法在高考卷中向来是“活跃”的题型,“比喻、拟人、对比、反衬”这四种修辞格对命题者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因为它们指向具体,难度适中。所以不管命题者在题干中有没有提示,同学们脑海中一定要牢牢树立将这四种修辞格依次对号入座的意识。
[例1] (比拟:比喻和拟人)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识别技巧:本题从题干上看是明确考表达技巧,但未言明考修辞手法,有点小难度。同学们只需将最常见的这四种修辞格与该诗句对应一下,即可识别。排除对比、反衬,比拟还是有点像的。何以见得呢?同学们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就好了。一只鸟被门帘挡在屋内,此时有人卷帘,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放鸟归林。那么在这个诗句中,“放春愁去”,就是将无形的春愁从“放”这个动作角度比拟为会飞的鸟儿。
[例2](对比)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识别技巧:本题从题干上看,虽然没有明确说考查表达技巧,但是同学们可以推测:命题者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好,既然提到“方法”这个词语,可见命题者考查的还是作诗的技巧,只不过换了一种隐含的问法而已。诗人用了什么方法呢?“比喻”在诗中找不到,“拟人”在诗中也找不到,那就试一试“对比”吧。有那么一点感觉像了。这首诗在感情上标志性的一个词就是最后一句中的“惆怅”一词,这应该是我们都能看出来的。但是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惯别家”,就是习惯离开家乡;第二句“等闲挥袂客天涯”就更带上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毫无悲切惆怅之感。前后照应起来看,前二句诗与后二句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转折,形成了对比。
二、遇“怎么描写”,用四个名词术语分别验证
1.侧面描写;2.点面结合;3.虚实结合;4.动静结合。这四个名词术语都属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硬性记忆。
[例3] (侧面描写)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宋]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识别技巧:这道题问得很具体,直指桃花,因此与一二句无关。三四句也无修辞格的使用,只好去“描写类”的四大术语中找一找,试一试。“桃花落处无人见”留一悬念与读者,落下的桃花哪里去了呢?“濯手惟闻涧水香”告诉读者涧里的水有香味。是什么东西散发的香味,当然是飘落水里的桃花。思维走到了这里,相信同学们是能够看出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桃花之香,而是通过写涧水之香来侧面描写桃花之香。
[例4] (点面结合)
[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分)
识别技巧:此题比上一题问得更具体,命题者明确让同学们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去赏析诗歌,因此虽然本词中有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但也不需要我们指出分析。“点面结合”这四个字,人人皆知其意,“点”就是眼睛的定格,“面”就是放眼望去。“香红渐渐稀”泛指暮春百花脱落,属于视觉的大面积描写,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眼睛专注于一个景物,肯定算是点。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例5] (虚实结合)
[2014·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识别技巧:题干中“哪些”二个字就暗示这首散曲使用的表达技巧不止一种。先找修辞手法,很容易就能看出燕子“语呢喃,千般诉说”符合拟人的特征。再看散曲的表达方式,很明显就是叙述与描写,所以应当在描写的四个名词术语中找一找。侧面描写没有,点面结合没有,虚实结合有。燕子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这个动作是实写;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 三、遇“抒情方式”,首选“借景抒情”,次之“用典抒情”
[例6] (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 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 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识别技巧:这样的提问告诉我们不要去考虑修辞与描写。抒情手法就是抒情方式,比较简单。第一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正符合“借景抒情”的要义:日落众山,天色转昏,暮雨萧萧,下个不停,诗人心情已然不爽,再加上与友人天各一方,思念之情自然涌上心头。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诗人自己,但他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第二首较第一首相对简单。可以根据注解的提示,使人想到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前人诗文也就是“用典抒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后两句。
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运用比喻手法,将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面的平静。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4.①对比反衬手法。②以鸦归巢反衬人却不能归家。③表达了作者在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5.①“带”采用了拟人手法。②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③使画面具有动感。
6.①对比鲜明。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典型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③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自然地引出下句诗“出关争得不回头?”
7.①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③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作者:吴蒙、李雪松,江苏省滨海中学)
一、强化识别“修辞手法”的意识
修辞手法在高考卷中向来是“活跃”的题型,“比喻、拟人、对比、反衬”这四种修辞格对命题者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因为它们指向具体,难度适中。所以不管命题者在题干中有没有提示,同学们脑海中一定要牢牢树立将这四种修辞格依次对号入座的意识。
[例1] (比拟:比喻和拟人)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识别技巧:本题从题干上看是明确考表达技巧,但未言明考修辞手法,有点小难度。同学们只需将最常见的这四种修辞格与该诗句对应一下,即可识别。排除对比、反衬,比拟还是有点像的。何以见得呢?同学们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就好了。一只鸟被门帘挡在屋内,此时有人卷帘,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放鸟归林。那么在这个诗句中,“放春愁去”,就是将无形的春愁从“放”这个动作角度比拟为会飞的鸟儿。
[例2](对比)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识别技巧:本题从题干上看,虽然没有明确说考查表达技巧,但是同学们可以推测:命题者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好,既然提到“方法”这个词语,可见命题者考查的还是作诗的技巧,只不过换了一种隐含的问法而已。诗人用了什么方法呢?“比喻”在诗中找不到,“拟人”在诗中也找不到,那就试一试“对比”吧。有那么一点感觉像了。这首诗在感情上标志性的一个词就是最后一句中的“惆怅”一词,这应该是我们都能看出来的。但是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惯别家”,就是习惯离开家乡;第二句“等闲挥袂客天涯”就更带上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毫无悲切惆怅之感。前后照应起来看,前二句诗与后二句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转折,形成了对比。
二、遇“怎么描写”,用四个名词术语分别验证
1.侧面描写;2.点面结合;3.虚实结合;4.动静结合。这四个名词术语都属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硬性记忆。
[例3] (侧面描写)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宋]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识别技巧:这道题问得很具体,直指桃花,因此与一二句无关。三四句也无修辞格的使用,只好去“描写类”的四大术语中找一找,试一试。“桃花落处无人见”留一悬念与读者,落下的桃花哪里去了呢?“濯手惟闻涧水香”告诉读者涧里的水有香味。是什么东西散发的香味,当然是飘落水里的桃花。思维走到了这里,相信同学们是能够看出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桃花之香,而是通过写涧水之香来侧面描写桃花之香。
[例4] (点面结合)
[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分)
识别技巧:此题比上一题问得更具体,命题者明确让同学们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去赏析诗歌,因此虽然本词中有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但也不需要我们指出分析。“点面结合”这四个字,人人皆知其意,“点”就是眼睛的定格,“面”就是放眼望去。“香红渐渐稀”泛指暮春百花脱落,属于视觉的大面积描写,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眼睛专注于一个景物,肯定算是点。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例5] (虚实结合)
[2014·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识别技巧:题干中“哪些”二个字就暗示这首散曲使用的表达技巧不止一种。先找修辞手法,很容易就能看出燕子“语呢喃,千般诉说”符合拟人的特征。再看散曲的表达方式,很明显就是叙述与描写,所以应当在描写的四个名词术语中找一找。侧面描写没有,点面结合没有,虚实结合有。燕子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这个动作是实写;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 三、遇“抒情方式”,首选“借景抒情”,次之“用典抒情”
[例6] (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 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 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识别技巧:这样的提问告诉我们不要去考虑修辞与描写。抒情手法就是抒情方式,比较简单。第一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正符合“借景抒情”的要义:日落众山,天色转昏,暮雨萧萧,下个不停,诗人心情已然不爽,再加上与友人天各一方,思念之情自然涌上心头。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诗人自己,但他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第二首较第一首相对简单。可以根据注解的提示,使人想到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前人诗文也就是“用典抒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后两句。
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运用比喻手法,将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面的平静。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4.①对比反衬手法。②以鸦归巢反衬人却不能归家。③表达了作者在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5.①“带”采用了拟人手法。②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③使画面具有动感。
6.①对比鲜明。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典型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③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自然地引出下句诗“出关争得不回头?”
7.①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③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作者:吴蒙、李雪松,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