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说,山的那边是什么?”
葵娃很认真地问我,微风拂起她的刘海,露出远山般疏淡寥落的眉。我看着她,只是笑,扭头望向这贫瘠大山中的村庄。唯一的几抹亮色,是鲜艳廉价的洋装。大山里的孩子哪懂什么是美?仅是孤勇一腔,单纯爱的不过是外面世界的新奇。
炊烟淡淡的,慵懒盘旋山头。
“是海。”我回答,“如果你能升上初中,就可以看见了。”她艳羡地摸着我这个城里人的裙角,重重地点头,指甲盖里黝黑的泥垢不小心沾染上去,一个与美毫不沾边的孩子。接下来的话,却让我大为震惊。“我想做一个诗人。”葵娃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道,“姐,姐,姐,你相信吗?我写了很多!”她手忙脚乱地拿出纸,递给我。我读起了那些稚拙的诗句,有许多错别字,描写的多数是山。我想了想,从书包里拿出几本诗集。“送给你。”葵娃小心翼翼地抱住,脸上是止不住的欢喜。“你想看我画画吗?”我坐下来,拿出画板,轻轻描起深蓝的水波,灯塔昏黃的光点和洁白腰身……对了,再信手点上几只海鸥。鼻畔似乎又萦绕起了咸腥的气味,我有多久没回去看海了?默默地想着。
海边的孩子总想去看看山,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火车,去寻找美。那么多年后的葵娃是否也是如此,去寻找她的海,她的诗?这一切都是美的。海上有迷离的月,山里有无限旋转的星辰。年轻的生命如此鲜活,都向往远方,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伟大的歌。
呼——最后一笔,颜料还未干。画板上的海如此澄澈,似乎水沫要溅到我们的脸。我取下,递给葵娃,“有一天,你真的要去看看。”我专注地看着她不太干净的小脸。“走,我们回家去。”葵娃并不理睬我,她几乎要陷入那幅画中。“傻小孩。”我笑了笑,拉起她的手,慢慢走向亮起一点一点灯光的村庄。
山静默着,它也沉睡了。
第二天,我坐上回家的车,从未如此迫切地想回去过,那是我的归属。海边的孩子终有一颗自由的魂灵。车窗外的山连绵起伏,隔着玻璃我都感受到它古老粗浊的呼吸。脑中又闪起葵娃的那些诗句——“山/太老了/于是拖着长长的尾巴/卧在太阳底下”。如此灵性的孩子。我合上眼,浅浅入眠,都是她的笑,她的脸……大山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幅画。
尖锐的汽笛,戳破悠长的梦。
我迫不及待跳下车去,眼前是我的海,海面传来悦耳的波涛。一切,一切,都是我画的那样,火烧云,细细的石子,灯塔,蟹……我顾不得脚底被沙硌磨得有些刺痛,飞快地奔向大海,清凉席卷了我,掩盖了来自大山的风尘,好快乐,巨大的快乐。我站起来,冲着海大喊,冲着这汹涌的海大喊:“葵娃!葵娃!——”
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
她听到了吗?
点评:初次看到茜茜的这篇文章,有种惊艳之感。文笔虽还带点青涩,但已远远超越了在高楼大厦三点一线之间生活、成长起来的初三孩子的稚茁与单薄,字里行间充满一种灵气与对生活形而上的原初思考。小说情节紧凑,内容集中,人物形象鲜明,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理想与现实,逃离与回归,助人与自助,小说的多重主题恰是一个即将迈入青年阶段的孩子对成长的拷问与思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出人意料的转折瞬间提升了小说的意蕴;内容裁剪也是得心应手,场景与对话的跳跃衔接既加快了文章节奏,使其张弛有度,又留有空白,不显拖沓,增强可读性。(指导教师:白向丽)
葵娃很认真地问我,微风拂起她的刘海,露出远山般疏淡寥落的眉。我看着她,只是笑,扭头望向这贫瘠大山中的村庄。唯一的几抹亮色,是鲜艳廉价的洋装。大山里的孩子哪懂什么是美?仅是孤勇一腔,单纯爱的不过是外面世界的新奇。
炊烟淡淡的,慵懒盘旋山头。
“是海。”我回答,“如果你能升上初中,就可以看见了。”她艳羡地摸着我这个城里人的裙角,重重地点头,指甲盖里黝黑的泥垢不小心沾染上去,一个与美毫不沾边的孩子。接下来的话,却让我大为震惊。“我想做一个诗人。”葵娃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道,“姐,姐,姐,你相信吗?我写了很多!”她手忙脚乱地拿出纸,递给我。我读起了那些稚拙的诗句,有许多错别字,描写的多数是山。我想了想,从书包里拿出几本诗集。“送给你。”葵娃小心翼翼地抱住,脸上是止不住的欢喜。“你想看我画画吗?”我坐下来,拿出画板,轻轻描起深蓝的水波,灯塔昏黃的光点和洁白腰身……对了,再信手点上几只海鸥。鼻畔似乎又萦绕起了咸腥的气味,我有多久没回去看海了?默默地想着。
海边的孩子总想去看看山,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火车,去寻找美。那么多年后的葵娃是否也是如此,去寻找她的海,她的诗?这一切都是美的。海上有迷离的月,山里有无限旋转的星辰。年轻的生命如此鲜活,都向往远方,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伟大的歌。
呼——最后一笔,颜料还未干。画板上的海如此澄澈,似乎水沫要溅到我们的脸。我取下,递给葵娃,“有一天,你真的要去看看。”我专注地看着她不太干净的小脸。“走,我们回家去。”葵娃并不理睬我,她几乎要陷入那幅画中。“傻小孩。”我笑了笑,拉起她的手,慢慢走向亮起一点一点灯光的村庄。
山静默着,它也沉睡了。
第二天,我坐上回家的车,从未如此迫切地想回去过,那是我的归属。海边的孩子终有一颗自由的魂灵。车窗外的山连绵起伏,隔着玻璃我都感受到它古老粗浊的呼吸。脑中又闪起葵娃的那些诗句——“山/太老了/于是拖着长长的尾巴/卧在太阳底下”。如此灵性的孩子。我合上眼,浅浅入眠,都是她的笑,她的脸……大山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幅画。
尖锐的汽笛,戳破悠长的梦。
我迫不及待跳下车去,眼前是我的海,海面传来悦耳的波涛。一切,一切,都是我画的那样,火烧云,细细的石子,灯塔,蟹……我顾不得脚底被沙硌磨得有些刺痛,飞快地奔向大海,清凉席卷了我,掩盖了来自大山的风尘,好快乐,巨大的快乐。我站起来,冲着海大喊,冲着这汹涌的海大喊:“葵娃!葵娃!——”
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
她听到了吗?
点评:初次看到茜茜的这篇文章,有种惊艳之感。文笔虽还带点青涩,但已远远超越了在高楼大厦三点一线之间生活、成长起来的初三孩子的稚茁与单薄,字里行间充满一种灵气与对生活形而上的原初思考。小说情节紧凑,内容集中,人物形象鲜明,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理想与现实,逃离与回归,助人与自助,小说的多重主题恰是一个即将迈入青年阶段的孩子对成长的拷问与思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出人意料的转折瞬间提升了小说的意蕴;内容裁剪也是得心应手,场景与对话的跳跃衔接既加快了文章节奏,使其张弛有度,又留有空白,不显拖沓,增强可读性。(指导教师:白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