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学段少数民族歌曲歌唱教学策略和实践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歌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其在中小学义务教育教材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各民族的不同风俗和语言习惯,加上小学中高学段学生变声期的逐步到来而引起的心理变化及学生认知能力不断增强带来的学习习惯变化,导致少数民族歌曲歌唱教学在小学中高学段存在很多困难。本文以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为例,对舞蹈律动、歌曲乐谱、乐理知识难点这三个教学环节进行反复摸索、推敲、试教,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中高学段;少数民族歌曲;歌唱教学;《巴塘连北京》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92-03
  引 言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少数民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少数民族的音乐更是丰富多彩。现如今,这些音乐和文化遗产却正在逐渐消逝,急需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因此,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设计了非常多的少数民族歌曲和音乐教学内容。如何将这些颇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教给学生,是音乐教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的现状和必要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小学3~6年级学生的音乐歌曲学习,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中,在第一大目标“感受与欣赏”中的“音乐风格与流派”中提出:“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体验其不同的风格。”同时,在第二大目标“表现”中的“演唱”中提出:“每学年应能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1]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民歌在小学中高学段的音乐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其音乐文化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歌曲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例如,歌谱中往往音符多而密集、旋律走势呈波浪形且通常较为复杂;音区跨度很大且多有大跳音型,音准较难把握;节奏密集且多为切分、附点节奏;乐句通常不规整。这导致少数民族歌曲歌唱教学难点颇多[2]。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身心均发生了变化:从生理上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会逐步进入变声期,声带状况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歌唱教学的开展;从心理上来说,他们会逐渐开始出现害羞的情绪或抵触男女生之间在舞蹈律动时的肢体接触;从学习能力上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音乐的能力逐步增强,但对音乐的风格和整体把握还较为粗浅[3]。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笔者在教学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的反复磨课和尝试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小学中高学段少数民族歌曲歌唱教学的策略。
  二、研究策略和教学过程
  1.深入剖析,研究教材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体验和感悟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水平。因此,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少数民族歌曲汇集了该民族的文化与生活,所以更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透彻和深入的分析。笔者以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为例(如图1),主要从舞蹈律动、歌曲乐谱、乐理知识难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舞蹈律动
  第一,“巴塘弦子舞”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
  第二,领舞者常用牛角胡或二胡,其余舞者按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舞蹈。
  第三,节拍通常为2/4拍,标志性舞步是“一步一靠,三步一撩”。
  (2)歌曲乐谱
  第一,歌谱中频繁出现“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其中第一乐句最后两小节和第二乐句音高相同但节奏不同,容易唱错。
  第二,歌曲的长音全部采用跨小节连线,导致强拍不明确,尤其是“彩虹”中的“虹”字托音较长,导致第三小节中的强拍不明显。
  第三,第二乐句第一小节最高音到最低音总跨度达到一个八度,一个五度跳进连接一个四度跳进,在一小节内完成,难度很大。
  第四,歌曲两个乐句不规整,第一个乐句6小节,第二个乐句5小节。
  (3)乐理知识难点
  第一,歌曲中有3处切分音,均为跨小节。
  第二,歌曲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来连接乐句。
  第三,歌曲中每个小节都存在“一字多音”的情况,且不规律,尤其以下两组音更是难点(如图2、图3):
  
  第四,附点节奏有且只有一处,无规律,极易被忽略(如图4)。
  2.三次实践,探索方法
  (1)初试侧重歌谱演唱,律动缺失
  在初次试教的过程中,笔者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歌谱教学和歌曲演唱上,采用的方法是偏向低学段的“数拍子”式教学方法,把所有的难点都单独拿出来各个击破,长音先数一数再唱一唱,节奏难点先念一念再唱一唱,然后将其放回歌曲中,并把所有的知识难点都进行了介绍,再请学生试唱每一个要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几乎消耗了所有的课堂时间,但结果是歌曲被唱得支离破碎,看似每一个难点都讲到了,但都没有妥善解决,一旦带入歌曲中就无法流畅地进行演唱,学生进入了一种“眼睛会了,嘴巴不会”的状态。课堂没有设计律动的环节,只是以视频欣赏的模式展示舞蹈,学生的探究时间很短,对藏族舞蹈的感受和体验非常粗浅。教学结束后,学生的脸上充满倦容,表示对音符和乐谱的学习疲惫不堪,就连课堂伊始的歌唱热情也随着长时间重复而琐碎的演唱消磨殆尽,课堂效果非常不好。
  通過这一次的尝试,笔者反思,这首作品以舞蹈为基础,歌曲的演唱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舞蹈而服务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加入一定的舞蹈律动,减少单一唱谱的音乐活动。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第二次实践。   (2)再试歌曲加律动,学生无法兼顾
  在这次教学设计中,笔者删减了“附点节奏”这个知识点,采用教师范唱的模式简略带过,让学生在听唱、模唱中对其进行掌握,采用乐句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乐谱教学,直接视唱完整的乐句,把舞蹈律动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直接采用了“弦子舞”的舞步,律动的节奏如图5所示(左右为踏步,o为踢腿)。
  在加入律动后,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变高了,但随即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无法兼顾歌唱和舞蹈。由于需要律动教学,学唱乐谱和歌词的时间相应缩短,但音符多且密集,乐句长且不规律,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还有不少。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歌曲演唱就进入了律动教学环节,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注意演唱就乱了脚步,跳了舞步就出现音准问题,歌谱和律动都不扎实,教学效果非常一般。
  通过第二次尝试,笔者经过反思,删减掉了“附点节奏”知识点,学生演唱反而更扎实,由此意识到歌曲中的知识难点不应用文字来介绍,应在歌曲本身中进行教学,歌唱和律动也不能完全分割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应相辅相成,用律动去解决歌谱难点,用聆听和主动探索去发现知识难点,然后回到歌曲中对其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第三次实践。
  (3)三试歌舞结合,难点突出一二
  本次教学设计推翻了之前以教唱旋律和歌谱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律动作为主体串联起整个教学。笔者在歌谱教学中应用了听辨、填空、模唱主干音、补充旋律等多种教学手段,有侧重地教学了乐谱和歌词,重点介绍知识点“鱼咬尾”,并把“一字多音”渗透到歌谱教学中,其他知识点则用歌曲传达的意境来引领,不做额外的语言说明。主要过程和设计意图如下。
  ①律动导入,教师做示范舞蹈
  设计意图: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听到歌曲并看到舞蹈,产生直观、初步、整体的感受。笔者借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如哈达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教师的个人基本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②舞蹈律动教学
  第一,先学舞步“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尾句加跺脚节奏,跟随伴奏音乐做出敬献哈达的动作(如图6)。
  第二,再学手部动作,正反手、甩袖,跟伴奏音乐表演。
  第三,通过图片来欣赏藏族人民跳“巴塘弦子舞”,同时伴以《巴塘连北京》的原唱。
  设计意图:第一,导入环节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为了认知和学习的连贯性,笔者先进行了舞蹈教学。其中,舞蹈的脚步动作经过重新设计后,不仅能够配合歌曲2/4拍的节奏,还简单易操作。学生先跟着教师的口令练习,然后再跟着伴奏音乐跳,能够有效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同时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第二,手部甩袖动作能够配合歌曲中“一字多音”的难点和歌曲中长音时值演唱不够的问题,同样从口令到伴奏音乐的流程能够再一次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第三,在热烈的舞蹈后,笔者介绍了“巴塘弦子舞”的知识,让学生从动到静把注意力放回到歌曲中,并根据笔者的提示开始注意歌词,为乐谱和歌词的教学做好铺垫。
  ③学唱歌谱
  第一,听辨旋律并填空,即随意抽掉单个音符,请学生做听辨并填空(如图7)。
  第二,填满整条旋律后,视唱主干音。
  第三,补充完整旋律,介绍知识点“鱼咬尾”,听教师范唱并用“lu”视唱,对比每个乐句的最后两小节,并随琴模唱(如图8)。
  设计意图:听辨音高能提高学生听音的能力和对音准的把握,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在听辨过程中,学生把主干音旋律补充成完整旋律,在有趣味的反复探索中形成对音乐的记忆,在聆听完整旋律的同时在心中跟唱,从而对乐谱有了正确、完整的范本了解,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而后再用“lu”演唱,不仅是对乐谱的学习,还是对发声的练习。
  ④学唱歌词
  第一,聆听原唱,聆听范唱,观看歌词。
  第二,心中跟唱,探索难点,带出“一字多音”。
  第三,观看指挥手势,探索律动脚步和音乐的结合点,随琴演唱,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这是整节课最难的部分,也是歌舞结合最重要的部分。在前半节课中,学生已经对歌曲和舞蹈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重难点教学中,笔者用歌谱结合律动,指导学生用律动中的脚步来记忆和掌握旋律中的主干音,从而找到旋律的走向;用手部甩袖结合歌曲中的长音,解决跨小节切分音演唱时值的难点;用指挥手势直接观察演唱“一字多音”的难点,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演唱困难,从而实现舞蹈与歌曲的有效结合。
  ⑤跳唱结合
  笔者首先用一段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视频引入该教学环节,然后语言导出唱跳结合,请学生随音乐舞蹈律动,边唱边跳,再按男女分成两圈,从右向左舞蹈,并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设计意图:在密集的演唱后,笔者播放一段视频,给学生留出简短的休息时间,并通过让学生欣赏原汁原味的歌舞,加强其对于藏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最后唱跳结合首尾呼应,巩固演唱的同时让律动贯穿全曲。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掌握知识难点并正确演唱,舞蹈律动也能扎实掌握并熟练表现出来,歌曲演唱完整流畅。很多学生在课后依然有边唱边跳的意愿和表现,显得意犹未尽。
  三、研究的结果
  综合三次教学实践,笔者从中总结反思,得出以下三条行之有效的小学中高学段少数民族歌曲歌唱教学的方法。
  1.律动不可少,位置要用好
  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为舞蹈服务。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的舞蹈和律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应用律动时,教师要对律动的节奏和动作进行合理的设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安排在合适的教学环节。
  2.唱谱不粗糙,从简到繁巧
  歌谱教学作为小学歌唱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条件。在少数民族歌曲的乐谱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化旋律,提取主干音,再循序渐进地补充旋律,从简单到复杂,让学唱歌谱细致到位。
  3.知识技能要有舍有得
  少数民族的歌曲通常是结合人民劳动或歌舞、祭祀或祝酒、迎接或送别等生活场景创作的,经过代代相传,这些民歌中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知识技能和创作手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择一两个重点知识来细致讲解,真正做到有舍有得。
  以上三大点是笔者在对本课进行反复的推敲、研究、磨课中尝试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在公开课上,这三条策略很好地帮助笔者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能够同时掌握歌和舞的表演,做到在歌中舞,在舞中唱,真正学会了这首藏族民歌,还深刻感受了藏族人民的音乐文化。本课还获得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并获得了区级慧教比赛一等奖。不少教师评价本节课“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好看好玩”,专家也做出点评: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难点体现,尊重学生的年段特色并解决得当;从扶到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结 语
  综上所述,民族歌曲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民族歌曲,学生不仅可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笔者的教龄还不是很长,研究能力和知识积累也还有不足之处,今后将会更加积极地对音乐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音乐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徐慧琴.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课例与评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劉哲.少数民族歌曲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作者简介:谢舟洲(1988.6—),女,浙江余姚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曾多次荣获下城区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5年荣获下城区“跨越杯”五年慧教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其他文献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材课后习题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反馈的一个有力工具。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不仅能够指引教师设计习题课的教学内容,还能检验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本文采取Achieve模式的研究工具,以“数列”这一章节为研究对象,分析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结果显示:在向心性层面,教材课后习题与课
期刊
摘 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有所体会。笔者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阐述如何让学生在操作与思考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过程目标;数学基本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20-02  引 言  《义务教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如今的体育教学,特别是高中体育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被弱化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专家访谈法对郴州市高级中学学校体育课弱化的原因进行探析,发现原因有四:第一,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第二,应试教育使学校、家长都更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课,忽视了体育原本强身健体的功能;
期刊
摘 要: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中队活动是以中队队员为主体的少先队活动。在中队活动中辅导员可以应用团队建设,组织团辅活动,营造文化氛围,设定特殊岗位,从而健全队员们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团队建设;团辅活动;文化氛围;红领巾和平员;中队活动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06-02  
期刊
摘 要:本土特色文化不仅包括节日文化和艺术文化,也包括自然景观和风味小吃等内容,从根本上来说,是当地文化资源的精髓。而本土特色文化为幼儿园教育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资源,对幼儿的“玩中学”和促进幼儿对文化的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幼儿文化自信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本土特色文化;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
期刊
摘 要:成长小说的适切阅读教育能够为小学生的全人化发展提供精神核能。教师实施适切阅读教育,从学段化选择、个别化选择两个维度探索阅读书目“高匹配投送”的选择机制,从读语言、读心理、读景物三个维度探索小学适切阅读教育“沉浸朗读”的主体策略,通过前置干预、实时推送、后续跟踪来探索其“快读趣享”策略的启动时机,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小学生的生命拔节、健康成长。  关键词:成长小说;适切阅读;全人化
期刊
摘 要:九年级是化学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联系生活实际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生活中有很多与石灰石有关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和学习活动,并运用希沃白板5辅助教学,开展日常学习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联系生活实际;石灰石;希沃白板5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慕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契合点,不仅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利用“慕课”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引入“慕课”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慕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关键词:“慕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数学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过程,也是提高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实验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内涵价值;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3
期刊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音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欣赏是通过听的方式来感受具体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90-02  引 言  不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