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管理中存有刻板效应造成的心理误区,分析其形成原因,从思想源头上消解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偏见 刻板效应 固定化 概括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sych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s in college administration are caused by the stereotype.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analyze how they form and eliminate the prejudice from the ideological source.
Key words prejudice; stereotype; immobilization; generalization
1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也称定型效应,它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判断和评价别人时,依据的是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而非客观评价的心理现象。人们往往持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心理标签,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往往忽略了其个性的一面,而是倾向于对其从类群中定位。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就产生了:他属于那一类人,他和那类人中的任何人都是如出一辙的。于是,这种笼统而泛泛的固定化、概括化就造就了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会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以致评价往往失之偏颇。例如,某老师留给某领导的印象或许是比较清高的,而当他正好听到个别学生对该老师有失公允的评价时,通常他会认为是该老师真的错了,而不再去对这个老师做进一步的调查。具体到个别系里的个别领导,在向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时,也往往是只接触那些班干部或系里的学生会干部,而这些学生学习水平不一,他们往往基于自身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老师的好坏。换言之,如果某学科的成绩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结果,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任教该学科的老师是好老师;反之就是不好的。可见,师生不同的角色分配导致了不同的彼此之间的期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彼此之间角色期望与角色行为的一致或相互认同,否则,师生之间的冲突就会在所难免。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映到了辅导员或系领导那里,就看他们怎么去听了。倘若他们能辩证地倾听这些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或者能够与任课老师平等地交换一下意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倘若这样的领导无视老师的存在,利用其职务之便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反映给学院书记、院长、人事處、教务处、系部等上层领导或部门那里,而当这些上层领导在将某系领导对某老师的评价传达给教研室主任时,问题可就复杂化了。
事情的流程往往是这样的:教研室主任会将他或她所听到的对任课老师的评价反映给任课老师,而新来的年轻老师考虑到立足未稳、人微言轻,在不太明了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对教研主任的批评又不便申诉,这时,教师的无言就成了一种对上面领导评价的自动默认,这样该老师就会留给教研室主任一个负面的印象。毫无疑问,该老师的无可奈何会强化各级领导对他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各级领导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这种固附在某些领导头脑里的刻板印象会给那些喜欢吹毛求疵的学生以更大的状告老师的机会,他们从不愿或不敢公开向任课老师直抒己见,因为他们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了解,自知他们的这些评价有多少可信度,感觉自己的理论难以摆到桌面上,他们只是期望从领导那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畅通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渠道。教研室主任要给任课老师讲话的权利,然后把不同的观点及时反馈给各级领导,最后务必回到“告状”学生本人及其系领导那里,让事实澄清一切。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时学生在向系领导反映对某老师的评价时,未必有任何恶意,而往往是系领导自己的演绎在作祟,于是当带有个人极大偏见的意见反映给上层领导时,如果上层领导一味信任该系领导的话,不去调查研究,无视任课老师的真实心声和事情的究竟原委,那么,这转来转去、不断升温的偏见性评价就无形当中落在了无辜的任课老师的身上了。
刻板效应容易派生公平世界效应,也就是说,人们由于满足现状而往往会对某人或某事抱有偏见,而这种偏见又使得人们对不公平的现象也麻木不仁甚至心安理得。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们持有的既有观念,这种观念主宰下的心理便是你遭惩罚或受表扬都取决于你过去的所作所为。因而,人们往往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视而不见。你遭到别人欺负了,人们会觉得你肯定有错,岂不知,也有可能是欺负人的那位错了,但事情的不公正性往往就这样被人潜意识地默认为合理的了。譬如,通常情况下,当教研室主任找某老师反映上层领导传达的意见时,他并不期望该老师能坦言自己的观点或者倾向于不信任该老师的话,因为倘若该老师稍一张口,一句现成的话就把该老师的话顶了回去:(下转第29页)(上接第10页)“这么多老师,为什么人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人是情境的函数”,发生在某个老师身上的事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照样发生在其他任何老师的身上。
2 消解路径
2.1 直面事实
“直面事实”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术语。“现象学始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态度落实到学术领域内, 来研究觉知、目的、意义以及个人的与社会的经验。”①胡塞尔提出的“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类似于中文的“实事求是”。它有两层意思:首先,现象学强调“无前提性”。在胡塞尔看来,任何“预设”和“前提”都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偏见”,严格的哲学需要“反思的彻底性”。其次,哲学只从“在直观中原本地呈现出来的东西”出发。要确立哲学的严格起点,需要将所谓“自然的思想态度”通过“还原”法来“悬搁”。可见,这一“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旨在提出旧哲学以概念抽象为把握方式的思维框框,寻找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 关注事物本身
胡塞尔关心的是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海德格尔却试图跳出意识哲学的范畴,他首要关心的是事物本身的自在存在。而横亘在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屏障正是我们久已习惯的“概念抽象”思维,而其固定的概念机制恰恰通过“表象”思维蒙蔽了事物本身的自在存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在于寻求以非形而上学和非主体主义的思想姿态去面对当今的技术理性主宰的世界,而人一旦有了这种禀赋,目光自然会剥除蒙蔽在许多事物表面上的屏障,从而可径直深入事物的深层并触摸到其真正本质。
3 结语
“现象学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操作程序。现象学并不反对经验的实证的方法,而且致力于寻找合适的实证方法。”②从现象学的分析视角来看,根据一个人所属的人群特征,自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推测到他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可算是刻板效应的积极作用。但是,刻板效应在简化我们认识过程的同时,更容易带给我们以点带面、凝固看人的判断偏差和认识错觉。因此,高校管理过程中既要合理地运用刻板效应,又要避免让刻板印象蒙蔽了我们的视野。
注释
① 尤娜.胡塞尔的现象学:通达真正科学知识的方法和保证[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05.
② 尤娜.现象学-诠释学的心理学:一门独特的人类科学[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3):41.
关键词 偏见 刻板效应 固定化 概括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sych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s in college administration are caused by the stereotype.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analyze how they form and eliminate the prejudice from the ideological source.
Key words prejudice; stereotype; immobilization; generalization
1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也称定型效应,它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判断和评价别人时,依据的是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而非客观评价的心理现象。人们往往持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心理标签,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往往忽略了其个性的一面,而是倾向于对其从类群中定位。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就产生了:他属于那一类人,他和那类人中的任何人都是如出一辙的。于是,这种笼统而泛泛的固定化、概括化就造就了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会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以致评价往往失之偏颇。例如,某老师留给某领导的印象或许是比较清高的,而当他正好听到个别学生对该老师有失公允的评价时,通常他会认为是该老师真的错了,而不再去对这个老师做进一步的调查。具体到个别系里的个别领导,在向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时,也往往是只接触那些班干部或系里的学生会干部,而这些学生学习水平不一,他们往往基于自身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老师的好坏。换言之,如果某学科的成绩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结果,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任教该学科的老师是好老师;反之就是不好的。可见,师生不同的角色分配导致了不同的彼此之间的期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彼此之间角色期望与角色行为的一致或相互认同,否则,师生之间的冲突就会在所难免。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映到了辅导员或系领导那里,就看他们怎么去听了。倘若他们能辩证地倾听这些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或者能够与任课老师平等地交换一下意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倘若这样的领导无视老师的存在,利用其职务之便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反映给学院书记、院长、人事處、教务处、系部等上层领导或部门那里,而当这些上层领导在将某系领导对某老师的评价传达给教研室主任时,问题可就复杂化了。
事情的流程往往是这样的:教研室主任会将他或她所听到的对任课老师的评价反映给任课老师,而新来的年轻老师考虑到立足未稳、人微言轻,在不太明了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对教研主任的批评又不便申诉,这时,教师的无言就成了一种对上面领导评价的自动默认,这样该老师就会留给教研室主任一个负面的印象。毫无疑问,该老师的无可奈何会强化各级领导对他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各级领导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这种固附在某些领导头脑里的刻板印象会给那些喜欢吹毛求疵的学生以更大的状告老师的机会,他们从不愿或不敢公开向任课老师直抒己见,因为他们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了解,自知他们的这些评价有多少可信度,感觉自己的理论难以摆到桌面上,他们只是期望从领导那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畅通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渠道。教研室主任要给任课老师讲话的权利,然后把不同的观点及时反馈给各级领导,最后务必回到“告状”学生本人及其系领导那里,让事实澄清一切。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时学生在向系领导反映对某老师的评价时,未必有任何恶意,而往往是系领导自己的演绎在作祟,于是当带有个人极大偏见的意见反映给上层领导时,如果上层领导一味信任该系领导的话,不去调查研究,无视任课老师的真实心声和事情的究竟原委,那么,这转来转去、不断升温的偏见性评价就无形当中落在了无辜的任课老师的身上了。
刻板效应容易派生公平世界效应,也就是说,人们由于满足现状而往往会对某人或某事抱有偏见,而这种偏见又使得人们对不公平的现象也麻木不仁甚至心安理得。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们持有的既有观念,这种观念主宰下的心理便是你遭惩罚或受表扬都取决于你过去的所作所为。因而,人们往往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视而不见。你遭到别人欺负了,人们会觉得你肯定有错,岂不知,也有可能是欺负人的那位错了,但事情的不公正性往往就这样被人潜意识地默认为合理的了。譬如,通常情况下,当教研室主任找某老师反映上层领导传达的意见时,他并不期望该老师能坦言自己的观点或者倾向于不信任该老师的话,因为倘若该老师稍一张口,一句现成的话就把该老师的话顶了回去:(下转第29页)(上接第10页)“这么多老师,为什么人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人是情境的函数”,发生在某个老师身上的事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照样发生在其他任何老师的身上。
2 消解路径
2.1 直面事实
“直面事实”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术语。“现象学始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态度落实到学术领域内, 来研究觉知、目的、意义以及个人的与社会的经验。”①胡塞尔提出的“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类似于中文的“实事求是”。它有两层意思:首先,现象学强调“无前提性”。在胡塞尔看来,任何“预设”和“前提”都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偏见”,严格的哲学需要“反思的彻底性”。其次,哲学只从“在直观中原本地呈现出来的东西”出发。要确立哲学的严格起点,需要将所谓“自然的思想态度”通过“还原”法来“悬搁”。可见,这一“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旨在提出旧哲学以概念抽象为把握方式的思维框框,寻找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 关注事物本身
胡塞尔关心的是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海德格尔却试图跳出意识哲学的范畴,他首要关心的是事物本身的自在存在。而横亘在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屏障正是我们久已习惯的“概念抽象”思维,而其固定的概念机制恰恰通过“表象”思维蒙蔽了事物本身的自在存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理念在于寻求以非形而上学和非主体主义的思想姿态去面对当今的技术理性主宰的世界,而人一旦有了这种禀赋,目光自然会剥除蒙蔽在许多事物表面上的屏障,从而可径直深入事物的深层并触摸到其真正本质。
3 结语
“现象学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操作程序。现象学并不反对经验的实证的方法,而且致力于寻找合适的实证方法。”②从现象学的分析视角来看,根据一个人所属的人群特征,自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推测到他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可算是刻板效应的积极作用。但是,刻板效应在简化我们认识过程的同时,更容易带给我们以点带面、凝固看人的判断偏差和认识错觉。因此,高校管理过程中既要合理地运用刻板效应,又要避免让刻板印象蒙蔽了我们的视野。
注释
① 尤娜.胡塞尔的现象学:通达真正科学知识的方法和保证[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05.
② 尤娜.现象学-诠释学的心理学:一门独特的人类科学[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