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竞争中,中国较日本出口规模大、增速快;中日两国主要出口产品相同,出口市场各有侧重;出口竞争力整体上中国呈上升趋势、日本呈下降趋势,细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日相似,各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整体高于中国;中国整体上处于出口竞争优势,且竞争效应是其主要原因;日本处于竞争力劣势,但行业组合效应为正且尤以运输设备最为突出;中日基建关联产业应加强在东盟市场上的合作力度,提高出口的联合竞争力,实现中日贸易的动态互补与合作共赢。
关键词: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9)02-0034-11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2-004
引言
中国和日本一直是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国。近年来,东盟十国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区域。2015年5月,日本政府提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计划,积极推进与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2016年,中国和日本分别是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的第一和第二进口来源国,东盟十国基建关联产业进口额的47-32%来自中国和日本,其中从中国和日本进口额依次为501-01亿美元和263-08亿美元,分别占东盟基建关联产业进口总额的31-03%和16-29%。可见,中、日两国均在东盟基建关联产业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两国的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势必展开激烈的竞争。那么,中日两国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如何?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应如何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针对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直接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有:孙泽生和潘丽(2017)[1]利用面板引力模型,量化估计了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潜力和未来出口增长空间,认为中国对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潜力较大,而其余东南亚国家因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出口潜力有限;杨伯江和刘瑞(2016)[2]分析了日本基础设施出口战略的演变与特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及动向,提出中国应该冷静应对日本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竞争局面;吴崇伯(2016)[3]研究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认为铁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是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较为集中的领域,中国与东盟进行产能合作存在较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须注意防范风险; 方旖旎 (2016)[4]、耿增涛 (2016)[5] 从投资风险角度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设施投资。已有研究多是立足于中国,未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在东盟市场中的竞争状况;即使研究中日两国基础设施出口竞争,也是锁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章研究中日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状况,以2002年至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比分析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现状,然后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6]和转移份额分析方法[7,8]分析中国和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状况,旨在为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出口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推进中日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第三方市场的合作等提供现实依据。
文中的基建关联产业包括联合国贸易标准HS编码下的8个子产业:塑料(39)、木材(44、45)、水泥石料(68)、陶瓷(69)、玻璃(70)、钢铁(72、73)、建筑用金属(83)、运输设备(86、87),所采用的数据均为出口方数据。东盟国家包括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十国。
一、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
产业出口现状分析(一)出口规模比较:中国赶超日本,二者差距扩大
自2002年以来,中日对东盟基建产业出口额均保持平稳增长,两国因金融危机在2009年经历暂时下滑,之后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大幅增长,逐步追赶日本,但2013年以前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额一直大于中国,2013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最大的进口国,此后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出口额继续增加,日本则呈下降之势,两者差距逐年加大。2016年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略有下降,日本则有小幅增长,但二者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见图1所示。图1中国和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出口的变化情况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从总体出口规模来看,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规模大幅增加,从2002年的24-51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501-00亿美元,增加了19-44倍。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从2002年的119-34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376-24亿美元,此后连年下降,2016年降至263-08亿美元,但相比2002年增长了1-20倍。在东盟基建关联产业进口总额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占比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6-31%上升至2016年的31-03%;而來自日本进口的占比则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30-73%下降至2016年的16-29%,具体见表1。
(二)出口增速比较:中国总体增速快于日本,日本增速波动较大
从贸易增速来看,中国明显快于日本。2002年至2016年,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7-52%,远远高于日本的7-63%。此外,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增长趋势稳定,在2008年之前均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4年甚至达到93-09%;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增速放缓,2009年出现35-55%的负增长;2010年出现强劲反弹,但自2010年以来,年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年增长率波动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也出现28-28%负增长,但降幅小于中国,在2010年大幅反弹,但此后两年增幅较小,2013年至2015年3年呈现持续负增长,2016年虽有上涨,但仅为3-40%。 (三)出口结构比较:中日出口产品均高度集中,且主要出口产品一致
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最大的是钢铁,其次是运输设备和塑料;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最大是运输设备,其次是钢铁和塑料。从占东盟基建关联各产业进口的比例来看,2016年,在东盟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的进口总额中,来自中国和日本两国合计占比分别为29-67%、59-53%和44-02%;其中,从中国进口的占比依次为的41-23%、18-64%和47-66%,从日本进口的占比依次为25-39%、18-31%和9-75%。
从中日基建关联各产业出口在本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总出口的比例来看(见图2),2016年,在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中,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的占比分别为43-30%、17-07%和17-01%,三类共计77-38%,其他产业分布占比相对较小;与中国相比,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集中在运输设备、钢铁和塑料,此三类产业出口占比分别为44-29%、36-61%和14-78%,三类共计95-68%。
由此可知,虽然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出口总额远远小于中国,但运输设备出口额却高于中国,表明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大。而中日对东盟基建相关产业出口均集中在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产业,致使中日此三类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图22016年中国和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结构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所得,https://comtrade.un.org/(四) 出口市场比较:中日出口市场各有侧重,在主要出口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中日两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市场各有侧重,中国对越南出口最多,其次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2016年,中国对越南基建关联产业出口123-1亿美元,占日本对东盟出口总额的24-57%;对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的出口占比分别为15-40%、14-62%、14-11%、12-74%、11-28% 。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泰国,2016年,日本对泰国出口86-34亿美元,占日本对东盟出口总额的32-82%,其次是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占比分别为15-72%、13-58%、 13-14%、11-38% 。具体见表2。
二、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
产业出口竞争力测评文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实证考察中日两国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同时,利用转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中日两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一)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比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 Bela)(1965)首次提出,认为该指数可用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值来表示,反映了一国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剔除了国家的总量波动与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本文以Balassa Bela的比较优势指数为基础,研究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公式为:
RCAijk=(XijkXij)/(XikXi)(1)
该公式含义为i国对j国出口k类产品的比较优势等于i国对j国k类产品的出口在i国对j国总外贸出口的比重与i国对世界k类产品的出口在i国对世界总出口中比重的比值。当RCA大于2-5,则认为该国家出口该类产品竞争力极大;当RCA在1-25与2-5之间,表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在0-8与1-25之间时,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小于0-8时,则出口竞争力较弱。
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日两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整体出口显性比较优势,以及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细分产品比较优势,具体见表3。
从出口竞争力整体水平来看,中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动趋势较为明显。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且始终高于0-8的水平。2004年以来始终高于1的水平,且2012年以来高于1-25,2016年达到1-38,表明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的出口竞争优势较强。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则呈现下降的态势,由2002年的1-07下降至2016年的0-55,在2008年之前,虽呈下降趋势,但高于0-8,仍有较强的竞争力;自2008年以来,除2009年和2010年两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有所回升,分别为0-83和0-86,一直呈下降趋势,2016年下降至0-55,表明出口竞争力较弱。
2-细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日相似,竞争激烈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很强,整体上优于中国,除运输设备外,其他各项细分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25,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自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各细分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虽然呈下降趋势,部分产品丧失竞争力,如塑料、水泥石料、陶瓷、玻璃等竞争力较弱,运输设备始终保持较弱的竞争力;但是从表2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日本基建关联产业中,木材、钢铁及建筑用金属的竞争力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
2008年以前,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主要是陶瓷、玻璃、钢铁、建筑用金属以及运输设备,而塑料、木材、水泥石料的竞争力较弱。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各产业的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陶瓷、钢铁和建筑用金属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塑料、水泥石料、玻璃、运输设备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木材产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2002年木材产业的显示性比較优势指数为0-26,到2016年已提高至0-83。 3- 各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整体高于中国
表4给出了2002—2016年中日在东盟各成员国市场上的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中可以看出,2016年,在东盟十国中,中国对文莱、缅甸、老挝和菲律宾等四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在1-25以上,表明出口竞争力很强;对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四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0-96至1-03之间,出口竞争力较强;对柬埔寨和新加坡分别为0-77和0-65,出口竞争力最弱。日本对缅甸、文莱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分别为2-56和2-53,表明出口竞争力极强;对老挝和印度尼西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23和1-33,表明出口竞争力很强;对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0-90至1-14之间,出口竞争力较强;对新加坡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47,出口竞争力较弱。基于RCA指数的中日两国东盟贸易伙伴分类具体见表5。
(二)基于转移份额分析方法的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比较
本部分利用转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中日向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衡量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具有的竞争优势。
1.转移份额分析方法
转移份额分析法最早被Dunn(1960)等人用来做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国际比较,而后被Herschede(1991)、Voon(1998)、Wilson(2005)等学者拓展到出口贸易研究范围,通过衡量单一市场出口对于整体市场出口增长收益或亏损的相对规模,比较不同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情况,成为描述一国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重要工具。
文章将中日划定为一个集合,测算中日对东盟市场的出口竞争状况,用净转移NS表示。其中NS=AC-SE,为实际出口额变化与应有份额效应之差,该绝对数值即为进口来源国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优势;AC指集合中各国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类产品的出口额变化;SE指集合中各国由整体的出口结构和增长率所决定的出口变化,为应有份额效应。若NS大于0,则该国较集合内其他国家具有出口竞争优势,反之则为出口竞争劣势。具体公式为:
AC=Xtik-Xoik
SE=X0iP0kRk
Xtik、Xoik分别为集合中i国k类产品在初期和t期的出口额,Xoi为i国在初始时期的总出口,P0k为集合内所有国家初始时期k类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Rk为集合内所有国家k类产品在该时期的出口增长率。
净转移又分解为三个子效应,即行业组合效应(Industry Mix Effect,记为IME)、竞争效应(Competitive Effect,记为CE)和交互效应(Interactive Effect,记为IE),可表示为:
NS=IME+CE+IE
行业组合效应(IME)也称产业结构效应(Industry Structure Effect),反映在产业结构方面i国与集合的差异对净转移的影响情况,若i国快速增长的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份额大于集合,或其增长缓慢的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份额小于集合,则为正效应,其表达式为:
IMF=X0i(P0ik-P0k)Rk
其中,P0ik表示初期i国 k产品出口在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
竞争效应(CE),反映在出口增长率方面i国与集合的差异对净转移的影响情况,若i国出口增长率高于集合,则为正效应,并被视为i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其表达式为:
CE=X0iP0k(Rik-Rk)
式中,Rik为i国在[0,t]时期内k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交互效应(IE),反映行业组合效应和竞争效应的联合作用对净转移的影响情况,若各国专门生产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或者很少生产其处于竞争劣势的出口产品,则为正效应,其表达式为:
IE=X0k(P0ik-P0k)(Rik-Rk)
考虑2008年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变动较大,故剔除2009年的贸易数据,同时,为动态反映中日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文章将研究年限分为两期,第1期为2002年至2008年,第2期为2010年至2016年。
2-结果分析
(1)对净转移结果的分析
表6为中日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NS计算结果。总体来看,中国两段时期NS均为正值,日本均为负值,表明在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整体出口中,中国处于竞争优势,日本处于竞争劣势;并且中国的竞争优势有加强的趋势。受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影响,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大幅增长,NS值由第1期的77-79亿美元增加至第2期的155-09億美元。反之,日本的竞争劣势则呈扩大的趋势,竞争力持续减弱。
具体来看,中日两国各类基建关联产业竞争优势变化和总体水平走势保持一致。中国在两段时期各类产品NS均为正值,且各类产业均保持增长,其中,塑料和钢铁的竞争优势最强,分别由第一阶段的7-99亿美元、49-25亿美元增长至第二阶段的26-15亿美元、71-05亿美元;运输设备、塑料、陶瓷的NS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309-55%、227-39%和210-64%,表明这三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很强,出口竞争潜力很大;与中国相对应,日本的各类产品NS值均为负值,均大幅减少,日本在第一、二阶段基建关联产业整体均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特别是运输设备、塑料、陶瓷此三类产品,竞争力大幅下降。
(2)对净转移子效应的结果分析
进一步将净转移效应分解为3个子效应,通过对比中国和日本的IME值、CE值和IE值可以发现,在第一、二阶段,中国的IME值和IE值均为负值,CE值为正值,表明中国行业组合效应、交互效均呈负效应,竞争效应呈正效应。日本在第一、二阶段的IME值为正值,CE值和IE值为负值,表明日本的行业组合效应为正效应,而交互效应和竞争效应呈负效应。 首先,从行业组合效应来看(见表7),中国呈产业结构负效应,中国基建关联产业整体IME值较为稳定,第1期和第2期分别为-42-20亿美元和-41-06亿美元;但木材、陶瓷、建筑用金属等结构优势增强,分别由第1期的1-75亿美元、1-08亿美元和1-39亿美元上升到3-36亿美元、9-18亿美元和3-35亿美元;钢铁的结构劣势在逐步缓解,由第1期的-26-06亿美元增加至-12-02亿美元;塑料的结构劣势进一步恶化,IME值由第1期的-4-92亿美元减少至-7-28亿美元。
日本在两阶段中均表现为产业结构正效应,日本基建关联产业整体IME值第1期和第2期分别为42-20亿美元和41-06亿美元,两阶段均处于结构优势,主要体现在塑料、钢铁和运输设备三类产品上。其中,塑料的IME值由4-92亿美元增长至7-28亿美元,表明结构优势仍在加强;而钢铁的IME值在减少,由26-06亿美元降至12-02亿美元,表明虽存在结构优势,但优势在减弱。日本处于结构劣势的产品有木材、水泥石料、玻璃和建筑用金属,且这四类产品的结构劣势还在不断恶化。
从竞争效应看(见表8),中国具有正竞争效应。可见,竞争效应是保证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得益于中国对东盟市场上的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的大幅增长。2002-2008年第1期,中国对东盟市场上的基建关联产业出口增长率为720-72%,其中钢铁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率高达1273-01%;2010-2016年第2期的出口增长率虽有降低,但仍保持在150%以上,为154-74%。同期日本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30-55%和-11-20%,大大低于我国。从产品类别来看,中国的正竞争效应主要来自于塑料、钢铁和运输设备三类产品。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整体竞争效应趋强,CE值由第一期的209-40亿美元增加至第二期的270-59亿美元;日本的整体上呈负竞争效应,CE值由第一期的-101-63亿美元跌落至第二期的-146-73亿美元,各类产品的竞争效应均大幅减弱,整体竞争效应趋弱。
最后,从交互效应来看(见表9),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的IE值均为负值,表明未取得积极的交互效应,但第2期比第1期有所改善。日本在两个时期也均取得负的交互效应,由IE值由第1期的-18-36亿美元降低到第2期的-49-92亿美元,表明在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中,日本出口较多的竞争劣势产品。从产品类别来看,中国的塑料、钢铁和运输设备三类的交互效应为负,但钢铁业的交互效应改善较为显著,IE值由第1期的-64-88亿美元,提高至第2期的-23-93亿美元;日本的陶瓷、玻璃、建筑用金属的交互效应为正且在增强,尤其是陶瓷的交互效应改善明显,IE值由第1期的1-00亿美元,提高至第2期的8-81亿美元;但塑料、钢铁、运输类设备三类产业的交互效应为负且在趋弱,三类产业IE值依次由第1期的-2-19亿美元、-12-33亿美元和-3-91美元降至第2期的-7-63亿美元、-17-86亿美元和-315-67亿美元。
结论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中国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总体出口规模大且增长速度快,日本则出口增速下滑;中国在总体出口的规模和增速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日本的运输设备出口规模大于中国。中日在东盟的出口市场各有侧重,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为越南,其次是泰国;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泰国,其次是印尼。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以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为主,日本的出口产品高度集中在运输设备、钢铁和塑料,中日两国在此三类产品上竞争关系十分明显。
第二,中国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日本则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各子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8,其中,陶瓷、钢铁和建筑用金属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塑料、水泥石料、玻璃、运输设备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木材产业的竞争力也得到显著增强。相比之下,日本的木材、钢铁及建筑用金属竞争力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中日两国对东盟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稳定且差异较小,但日本竞争力相对较强。其中,中国对文莱、缅甸、老挝、越南、菲律宾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日本则对文莱、缅甸显示出极强的竞争力。
第三, 转移份额分析方法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总体上处于竞争优势且优势在增强,其竞争效应是保证中国出口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这表明,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出口规模扩大,是以“量”推动的增长;日本处于竞争劣势且在恶化,竞争效应恶化是其主要原因,但日本的行业组合效应为正,主要体现在运输设备、钢铁、塑料和这三类产品上,尤其是运输设备出口增速快于中国。
第四,中日基建关联产业应加强在东盟市场上的合作力度,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两国在东盟市场上的联合竞争力,共同拓展东盟市场的基础建设项目,实现中日贸易的动态互补以及中日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共赢和合作多赢。
[参考文献]
[1]孙泽生,潘莉.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潜力实证与增长空间估计[J].亚太经济,2017(6):142-152+188.
[2]杨伯江,刘瑞.“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日本因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吴崇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國与东盟产能合作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16(3):71-81
[4]耿增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6.
[5]方旖旎.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投资的特征与风险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67-72.
[6]BALASSA, BELA.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99-123.
[7]WILSON P,CHERN T S,PINGG T S,et,al.Assessing Singgapore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J].ASEAN Economic Bulletin ,2005,22(2):160-185.
[8]马文秀,孟彤.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及潜力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2-102.
[责任编辑李颖]
关键词: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9)02-0034-11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2-004
引言
中国和日本一直是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国。近年来,东盟十国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区域。2015年5月,日本政府提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计划,积极推进与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2016年,中国和日本分别是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的第一和第二进口来源国,东盟十国基建关联产业进口额的47-32%来自中国和日本,其中从中国和日本进口额依次为501-01亿美元和263-08亿美元,分别占东盟基建关联产业进口总额的31-03%和16-29%。可见,中、日两国均在东盟基建关联产业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两国的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势必展开激烈的竞争。那么,中日两国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如何?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应如何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针对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直接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有:孙泽生和潘丽(2017)[1]利用面板引力模型,量化估计了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潜力和未来出口增长空间,认为中国对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潜力较大,而其余东南亚国家因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出口潜力有限;杨伯江和刘瑞(2016)[2]分析了日本基础设施出口战略的演变与特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及动向,提出中国应该冷静应对日本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竞争局面;吴崇伯(2016)[3]研究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认为铁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是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较为集中的领域,中国与东盟进行产能合作存在较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须注意防范风险; 方旖旎 (2016)[4]、耿增涛 (2016)[5] 从投资风险角度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设施投资。已有研究多是立足于中国,未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在东盟市场中的竞争状况;即使研究中日两国基础设施出口竞争,也是锁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章研究中日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状况,以2002年至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比分析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现状,然后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6]和转移份额分析方法[7,8]分析中国和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状况,旨在为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出口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推进中日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第三方市场的合作等提供现实依据。
文中的基建关联产业包括联合国贸易标准HS编码下的8个子产业:塑料(39)、木材(44、45)、水泥石料(68)、陶瓷(69)、玻璃(70)、钢铁(72、73)、建筑用金属(83)、运输设备(86、87),所采用的数据均为出口方数据。东盟国家包括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十国。
一、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
产业出口现状分析(一)出口规模比较:中国赶超日本,二者差距扩大
自2002年以来,中日对东盟基建产业出口额均保持平稳增长,两国因金融危机在2009年经历暂时下滑,之后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大幅增长,逐步追赶日本,但2013年以前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额一直大于中国,2013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最大的进口国,此后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出口额继续增加,日本则呈下降之势,两者差距逐年加大。2016年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略有下降,日本则有小幅增长,但二者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见图1所示。图1中国和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出口的变化情况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从总体出口规模来看,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规模大幅增加,从2002年的24-51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501-00亿美元,增加了19-44倍。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从2002年的119-34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376-24亿美元,此后连年下降,2016年降至263-08亿美元,但相比2002年增长了1-20倍。在东盟基建关联产业进口总额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占比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6-31%上升至2016年的31-03%;而來自日本进口的占比则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30-73%下降至2016年的16-29%,具体见表1。
(二)出口增速比较:中国总体增速快于日本,日本增速波动较大
从贸易增速来看,中国明显快于日本。2002年至2016年,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7-52%,远远高于日本的7-63%。此外,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增长趋势稳定,在2008年之前均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4年甚至达到93-09%;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增速放缓,2009年出现35-55%的负增长;2010年出现强劲反弹,但自2010年以来,年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年增长率波动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也出现28-28%负增长,但降幅小于中国,在2010年大幅反弹,但此后两年增幅较小,2013年至2015年3年呈现持续负增长,2016年虽有上涨,但仅为3-40%。 (三)出口结构比较:中日出口产品均高度集中,且主要出口产品一致
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最大的是钢铁,其次是运输设备和塑料;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额最大是运输设备,其次是钢铁和塑料。从占东盟基建关联各产业进口的比例来看,2016年,在东盟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的进口总额中,来自中国和日本两国合计占比分别为29-67%、59-53%和44-02%;其中,从中国进口的占比依次为的41-23%、18-64%和47-66%,从日本进口的占比依次为25-39%、18-31%和9-75%。
从中日基建关联各产业出口在本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总出口的比例来看(见图2),2016年,在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中,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的占比分别为43-30%、17-07%和17-01%,三类共计77-38%,其他产业分布占比相对较小;与中国相比,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集中在运输设备、钢铁和塑料,此三类产业出口占比分别为44-29%、36-61%和14-78%,三类共计95-68%。
由此可知,虽然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出口总额远远小于中国,但运输设备出口额却高于中国,表明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大。而中日对东盟基建相关产业出口均集中在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产业,致使中日此三类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图22016年中国和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结构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所得,https://comtrade.un.org/(四) 出口市场比较:中日出口市场各有侧重,在主要出口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中日两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市场各有侧重,中国对越南出口最多,其次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2016年,中国对越南基建关联产业出口123-1亿美元,占日本对东盟出口总额的24-57%;对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的出口占比分别为15-40%、14-62%、14-11%、12-74%、11-28% 。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泰国,2016年,日本对泰国出口86-34亿美元,占日本对东盟出口总额的32-82%,其次是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占比分别为15-72%、13-58%、 13-14%、11-38% 。具体见表2。
二、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
产业出口竞争力测评文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实证考察中日两国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同时,利用转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中日两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一)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比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 Bela)(1965)首次提出,认为该指数可用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值来表示,反映了一国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剔除了国家的总量波动与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本文以Balassa Bela的比较优势指数为基础,研究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公式为:
RCAijk=(XijkXij)/(XikXi)(1)
该公式含义为i国对j国出口k类产品的比较优势等于i国对j国k类产品的出口在i国对j国总外贸出口的比重与i国对世界k类产品的出口在i国对世界总出口中比重的比值。当RCA大于2-5,则认为该国家出口该类产品竞争力极大;当RCA在1-25与2-5之间,表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在0-8与1-25之间时,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小于0-8时,则出口竞争力较弱。
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日两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整体出口显性比较优势,以及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细分产品比较优势,具体见表3。
从出口竞争力整体水平来看,中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动趋势较为明显。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且始终高于0-8的水平。2004年以来始终高于1的水平,且2012年以来高于1-25,2016年达到1-38,表明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对东盟的出口竞争优势较强。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则呈现下降的态势,由2002年的1-07下降至2016年的0-55,在2008年之前,虽呈下降趋势,但高于0-8,仍有较强的竞争力;自2008年以来,除2009年和2010年两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有所回升,分别为0-83和0-86,一直呈下降趋势,2016年下降至0-55,表明出口竞争力较弱。
2-细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日相似,竞争激烈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日本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很强,整体上优于中国,除运输设备外,其他各项细分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25,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自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基建关联产业各细分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虽然呈下降趋势,部分产品丧失竞争力,如塑料、水泥石料、陶瓷、玻璃等竞争力较弱,运输设备始终保持较弱的竞争力;但是从表2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日本基建关联产业中,木材、钢铁及建筑用金属的竞争力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
2008年以前,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主要是陶瓷、玻璃、钢铁、建筑用金属以及运输设备,而塑料、木材、水泥石料的竞争力较弱。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各产业的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陶瓷、钢铁和建筑用金属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塑料、水泥石料、玻璃、运输设备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木材产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2002年木材产业的显示性比較优势指数为0-26,到2016年已提高至0-83。 3- 各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整体高于中国
表4给出了2002—2016年中日在东盟各成员国市场上的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中可以看出,2016年,在东盟十国中,中国对文莱、缅甸、老挝和菲律宾等四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在1-25以上,表明出口竞争力很强;对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四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0-96至1-03之间,出口竞争力较强;对柬埔寨和新加坡分别为0-77和0-65,出口竞争力最弱。日本对缅甸、文莱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分别为2-56和2-53,表明出口竞争力极强;对老挝和印度尼西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23和1-33,表明出口竞争力很强;对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0-90至1-14之间,出口竞争力较强;对新加坡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47,出口竞争力较弱。基于RCA指数的中日两国东盟贸易伙伴分类具体见表5。
(二)基于转移份额分析方法的中日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比较
本部分利用转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中日向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衡量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在东盟市场上具有的竞争优势。
1.转移份额分析方法
转移份额分析法最早被Dunn(1960)等人用来做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国际比较,而后被Herschede(1991)、Voon(1998)、Wilson(2005)等学者拓展到出口贸易研究范围,通过衡量单一市场出口对于整体市场出口增长收益或亏损的相对规模,比较不同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情况,成为描述一国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重要工具。
文章将中日划定为一个集合,测算中日对东盟市场的出口竞争状况,用净转移NS表示。其中NS=AC-SE,为实际出口额变化与应有份额效应之差,该绝对数值即为进口来源国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优势;AC指集合中各国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类产品的出口额变化;SE指集合中各国由整体的出口结构和增长率所决定的出口变化,为应有份额效应。若NS大于0,则该国较集合内其他国家具有出口竞争优势,反之则为出口竞争劣势。具体公式为:
AC=Xtik-Xoik
SE=X0iP0kRk
Xtik、Xoik分别为集合中i国k类产品在初期和t期的出口额,Xoi为i国在初始时期的总出口,P0k为集合内所有国家初始时期k类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Rk为集合内所有国家k类产品在该时期的出口增长率。
净转移又分解为三个子效应,即行业组合效应(Industry Mix Effect,记为IME)、竞争效应(Competitive Effect,记为CE)和交互效应(Interactive Effect,记为IE),可表示为:
NS=IME+CE+IE
行业组合效应(IME)也称产业结构效应(Industry Structure Effect),反映在产业结构方面i国与集合的差异对净转移的影响情况,若i国快速增长的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份额大于集合,或其增长缓慢的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份额小于集合,则为正效应,其表达式为:
IMF=X0i(P0ik-P0k)Rk
其中,P0ik表示初期i国 k产品出口在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
竞争效应(CE),反映在出口增长率方面i国与集合的差异对净转移的影响情况,若i国出口增长率高于集合,则为正效应,并被视为i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其表达式为:
CE=X0iP0k(Rik-Rk)
式中,Rik为i国在[0,t]时期内k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交互效应(IE),反映行业组合效应和竞争效应的联合作用对净转移的影响情况,若各国专门生产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或者很少生产其处于竞争劣势的出口产品,则为正效应,其表达式为:
IE=X0k(P0ik-P0k)(Rik-Rk)
考虑2008年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年份,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变动较大,故剔除2009年的贸易数据,同时,为动态反映中日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文章将研究年限分为两期,第1期为2002年至2008年,第2期为2010年至2016年。
2-结果分析
(1)对净转移结果的分析
表6为中日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的NS计算结果。总体来看,中国两段时期NS均为正值,日本均为负值,表明在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整体出口中,中国处于竞争优势,日本处于竞争劣势;并且中国的竞争优势有加强的趋势。受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影响,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大幅增长,NS值由第1期的77-79亿美元增加至第2期的155-09億美元。反之,日本的竞争劣势则呈扩大的趋势,竞争力持续减弱。
具体来看,中日两国各类基建关联产业竞争优势变化和总体水平走势保持一致。中国在两段时期各类产品NS均为正值,且各类产业均保持增长,其中,塑料和钢铁的竞争优势最强,分别由第一阶段的7-99亿美元、49-25亿美元增长至第二阶段的26-15亿美元、71-05亿美元;运输设备、塑料、陶瓷的NS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309-55%、227-39%和210-64%,表明这三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很强,出口竞争潜力很大;与中国相对应,日本的各类产品NS值均为负值,均大幅减少,日本在第一、二阶段基建关联产业整体均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特别是运输设备、塑料、陶瓷此三类产品,竞争力大幅下降。
(2)对净转移子效应的结果分析
进一步将净转移效应分解为3个子效应,通过对比中国和日本的IME值、CE值和IE值可以发现,在第一、二阶段,中国的IME值和IE值均为负值,CE值为正值,表明中国行业组合效应、交互效均呈负效应,竞争效应呈正效应。日本在第一、二阶段的IME值为正值,CE值和IE值为负值,表明日本的行业组合效应为正效应,而交互效应和竞争效应呈负效应。 首先,从行业组合效应来看(见表7),中国呈产业结构负效应,中国基建关联产业整体IME值较为稳定,第1期和第2期分别为-42-20亿美元和-41-06亿美元;但木材、陶瓷、建筑用金属等结构优势增强,分别由第1期的1-75亿美元、1-08亿美元和1-39亿美元上升到3-36亿美元、9-18亿美元和3-35亿美元;钢铁的结构劣势在逐步缓解,由第1期的-26-06亿美元增加至-12-02亿美元;塑料的结构劣势进一步恶化,IME值由第1期的-4-92亿美元减少至-7-28亿美元。
日本在两阶段中均表现为产业结构正效应,日本基建关联产业整体IME值第1期和第2期分别为42-20亿美元和41-06亿美元,两阶段均处于结构优势,主要体现在塑料、钢铁和运输设备三类产品上。其中,塑料的IME值由4-92亿美元增长至7-28亿美元,表明结构优势仍在加强;而钢铁的IME值在减少,由26-06亿美元降至12-02亿美元,表明虽存在结构优势,但优势在减弱。日本处于结构劣势的产品有木材、水泥石料、玻璃和建筑用金属,且这四类产品的结构劣势还在不断恶化。
从竞争效应看(见表8),中国具有正竞争效应。可见,竞争效应是保证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得益于中国对东盟市场上的基建关联产业的出口的大幅增长。2002-2008年第1期,中国对东盟市场上的基建关联产业出口增长率为720-72%,其中钢铁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率高达1273-01%;2010-2016年第2期的出口增长率虽有降低,但仍保持在150%以上,为154-74%。同期日本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30-55%和-11-20%,大大低于我国。从产品类别来看,中国的正竞争效应主要来自于塑料、钢铁和运输设备三类产品。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整体竞争效应趋强,CE值由第一期的209-40亿美元增加至第二期的270-59亿美元;日本的整体上呈负竞争效应,CE值由第一期的-101-63亿美元跌落至第二期的-146-73亿美元,各类产品的竞争效应均大幅减弱,整体竞争效应趋弱。
最后,从交互效应来看(见表9),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的IE值均为负值,表明未取得积极的交互效应,但第2期比第1期有所改善。日本在两个时期也均取得负的交互效应,由IE值由第1期的-18-36亿美元降低到第2期的-49-92亿美元,表明在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中,日本出口较多的竞争劣势产品。从产品类别来看,中国的塑料、钢铁和运输设备三类的交互效应为负,但钢铁业的交互效应改善较为显著,IE值由第1期的-64-88亿美元,提高至第2期的-23-93亿美元;日本的陶瓷、玻璃、建筑用金属的交互效应为正且在增强,尤其是陶瓷的交互效应改善明显,IE值由第1期的1-00亿美元,提高至第2期的8-81亿美元;但塑料、钢铁、运输类设备三类产业的交互效应为负且在趋弱,三类产业IE值依次由第1期的-2-19亿美元、-12-33亿美元和-3-91美元降至第2期的-7-63亿美元、-17-86亿美元和-315-67亿美元。
结论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中国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总体出口规模大且增长速度快,日本则出口增速下滑;中国在总体出口的规模和增速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日本的运输设备出口规模大于中国。中日在东盟的出口市场各有侧重,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为越南,其次是泰国;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泰国,其次是印尼。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以钢铁、运输设备和塑料为主,日本的出口产品高度集中在运输设备、钢铁和塑料,中日两国在此三类产品上竞争关系十分明显。
第二,中国对东盟市场基建关联产业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日本则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中国基建关联产业各子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8,其中,陶瓷、钢铁和建筑用金属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塑料、水泥石料、玻璃、运输设备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木材产业的竞争力也得到显著增强。相比之下,日本的木材、钢铁及建筑用金属竞争力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中日两国对东盟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稳定且差异较小,但日本竞争力相对较强。其中,中国对文莱、缅甸、老挝、越南、菲律宾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日本则对文莱、缅甸显示出极强的竞争力。
第三, 转移份额分析方法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总体上处于竞争优势且优势在增强,其竞争效应是保证中国出口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这表明,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出口规模扩大,是以“量”推动的增长;日本处于竞争劣势且在恶化,竞争效应恶化是其主要原因,但日本的行业组合效应为正,主要体现在运输设备、钢铁、塑料和这三类产品上,尤其是运输设备出口增速快于中国。
第四,中日基建关联产业应加强在东盟市场上的合作力度,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两国在东盟市场上的联合竞争力,共同拓展东盟市场的基础建设项目,实现中日贸易的动态互补以及中日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共赢和合作多赢。
[参考文献]
[1]孙泽生,潘莉.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基建关联产业出口潜力实证与增长空间估计[J].亚太经济,2017(6):142-152+188.
[2]杨伯江,刘瑞.“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日本因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吴崇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國与东盟产能合作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16(3):71-81
[4]耿增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6.
[5]方旖旎.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投资的特征与风险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67-72.
[6]BALASSA, BELA.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99-123.
[7]WILSON P,CHERN T S,PINGG T S,et,al.Assessing Singgapore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J].ASEAN Economic Bulletin ,2005,22(2):160-185.
[8]马文秀,孟彤.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及潜力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2-102.
[责任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