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梨云”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la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一把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笔者最近有幸收藏到了一把清末的老紫砂壶(见图),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对此壶的鉴赏。
   一是“泥”: 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紫砂壶得名于世,是因为它独特的材质,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而宜兴的紫泥却与众不同,关键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他泥不同的地方,紫砂是双分子结构,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这把老紫砂壶泥料是选用上等的紫泥料,此料细致温润,触摸壶身有一种抚摩婴儿肌肤的感觉,加之岁月形成的自然包浆,使其更能体现如玉石般的润色,让人爱不释手。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紫砂壶不仅是实用的艺术品,同时要满足人们的心理的审美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审美需要就有不同的喜好,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为什么呢?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紫砂壶有许多传统造型,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觚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考验,历代工匠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遗留下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此壶的造型就源于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陈曼生所创立的井栏壶。陈曼生 (1768—1822年) 清代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善书法,篆刻,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左右,任溧阳县宰,好紫砂工艺,自绘紫砂壶十八图样,请杨彭年兄妹并邵二泉等人制壶,自在壶上刻铭,称“曼生壶”。此壶造型简洁大方,壶身呈梯形,像古时的水井,故称井栏壶,壶嘴与壶身呈三角形,壶把也是三角形的,通过几个三角形的搭配构成了平衡之美,在简单的造型中体现了无穷的韵味。
   三是“工”: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点、线、面的构成及起承转合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粗则粗;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此壶线条明朗,壶嘴做得十分挺拔,壶把做得刚劲有力,壶钮又十分的圆润平滑,动中有静,静中又蕴涵了无穷的力量。而且此壶胎体轻薄,体现了做壶工匠的深厚功力。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此壶盖款阳文篆刻印:柏亭,即陈柏亭,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陈柏亭制壶独标一帜,继往开来,书画铭刻,无不追踪前人,而梅桩尤卓绝。其子陈少亭,为民国期间紫砂铭刻的一流名家。1935年所雕孙中山先生遗像、古佛像等,工技精妙,形象逼真,开宜兴陶塑先河。
  此壶底款为阳文篆刻印:自怡轩。关于自怡轩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陈柏亭是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清末的“自怡轩”是阳文的,多见“柏亭”款传器,南林、东溪刻字;著名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也用“自怡轩”章做过壶,不过不同的是,顾老的“自怡轩”章是阴文的,以前笔者见过有把“储铭”盖款、底款“自怡轩”章是阴文的茶壶,顾那时应多用“瘦萍”、“景洲”章,有的书上说沈孝鹿也做过“自怡轩”底款的壶。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功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此壶也不例外,壶身刻有:“我爱梨云”四个字,此文出处是成语: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明代许自昌《水浒传·冥感》中有“慕虹霓盟心,蹉跎杏雨梨云,致蜂愁蝶昏”的名词佳句。刻字的落款为东溪,东溪即赵松亭。赵松亭(1853-1934年),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人,实业家。此字体刻得落落大方、洒脱自如,是紫砂陶刻的上品。
  笔者仅以此文表达对传统紫砂艺术的热爱,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喜欢研究传统紫砂艺术,保护传承这项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珍宝。(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短命的伪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布币    在我国的货币历史上,货币种类五光十色,千奇百怪。除了金、银、铜、铁、铅等不同材质的金属铸币及纸币、贝币、玉石币外,还有一些珍贵可爱的实物币,如:布币、皮币、瓷币、茶叶币、玳瑁币、木头钱、象牙钱等等。  这里所讲的布币,是指一种将日常使用的布匹,裁成一定的规格,在其上印制(或手写)文字、币值及图案,然后涂抹一层桐油保色,待桐油阴干后即作钱币使用的布块。  明
期刊
提起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可谓妇孺皆知,对他的风流韵事似乎人人都能说上两句:  他不是曾经三笑点秋香吗?  他不是娶了九个老婆吗?  他画花花会开,画鸟鸟会飞,画鱼鱼会游——他画出来的东西,不是都能变成真的吗?  历史记载告诉我们,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
期刊
(接上期)  十一、琥珀杯(图11) 高约7.5厘米。杯作象首形,象鼻、牙、耳、目毕具,再攀附三条螭龙,皆镂空高浮雕,雕艺不凡。血珀雕成,质地轻巧,年久外色变黑,内色依然殷红。有土渍,似曾入土甚久,年代待考。民国章鸿剑《石雅》载,《续云南通志》引《永昌府志》云:催生石作杯饮酒,可治难产。又载,世传琥珀,妇人佩之,可以催生。章氏因此认为催生石即琥珀,作杯饮酒可以利产。  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
期刊
公元4世纪初,在现今的日本奈良地区,逐渐兴起了一个比在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邪马台国更加强大的国家,因其地处大和盆地,故得名大和国。这一时期,不知道是为了炫耀权力和财富,还是某种形式的信仰,大和国的统治者大量营建规模巨大的坟墓,因此在考古上,大和国时期也被称为“古坟时代”。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是那些巨大的前方后圆坟,这些大坟自平地高高隆起,前面是矩形,后面是圆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日本大阪湾市附近的传
期刊
墨与笔、纸、砚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共同担负着传播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墨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工艺品,与其他许多文物一样,是当时的日用品。因此,它的产生、发展、兴盛、衰落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墨质、墨品、风格、款识、图案、装潢、工艺等,无不有其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与当时的审美趣味、实用要求相适应。  墨的制作历史悠久,公元前十二世纪就出现了墨。墨的品种繁多,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主要用于
期刊
真?假?    也记不清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从事珠宝生意的杨某来电告知刚得到一件据说是皇帝御用的瓷器,问我是否有意收藏。杨某以收藏古玉为大宗,在圈内颇有名气,偶有沾手其他类别的文物,然不甚精通。当下急忙赶往其位于港岛半山坚尼地道的寓所。甫一进门,即见紫檀方桌上正儿八经地放着一件精美的黄地红彩龙纹盖罐,红釉底色,上绘黄彩云龙枝纹,盖面圆润,与器身造型和谐而统一,虽不带铭文,但富丽堂皇,好不气派﹙图1A
期刊
我是受著名漫画家方成的影响喜欢上幽默的,从此走上了一条“与笑同行”的幽默人生路。  方老与我是武大校友,他本是学化学的,后来改行专攻“画学”,在《人民日报》这个特殊的“画坛”上工作了一辈子。作为晚辈的我在武大是学哲学的,用他的俏皮话说是专门研究“打折之学”的。年龄和专业的差距并没有影响我俩在京城成为忘年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们常在一起小聚神侃幽默,当他妙语连珠地不断抖“包袱”时,我在为方老
期刊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提到法国巴黎这个公认的世界文化之都时,人们首先都会想到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但是,巴黎有这样一座建筑,每年吸引的参观者超过卢浮宫和埃菲尔铁塔的两倍,这就是坐落在巴黎第4区波布尔广场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是一座异乎寻常的建筑,卓尔不凡的大胆设计和自诞生之日起所引起的巨大争议使其在世界所有伟大建筑中独树一帜。如今,蓬皮杜国家艺术
期刊
编者按:  本刊编委朱世忠先生因突发心脏病于2010年8月5日下午18∶00不幸在宁夏首府银川去世,享年仅48岁。朱世忠先生在世期间,曾任宁夏海源团县委书记、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局办公室主任等职。他于2008年起担任本刊编委以来,对本刊栏目进行过指导,对杂志不当内容提出过批评,对重要选题有过建设性意见。对他的英年早逝,本刊同仁无不感到分外惋惜和悲痛,为此,特刊发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昌
期刊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  汪诗中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宜兴的紫砂泥。江苏宜兴,古名“阳羡”,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水土宜陶,砂壶宜茶。用这里的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历来是爱茶之人的心仪之物。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明代李渔也有“茗注莫妙于砂,壶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