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出版在图书内容、选题开发及出版运作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年来,教育出版社遇到了如行政体制和经营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及出版发行等诸多方面的障碍。教育出版社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关键词:教育出版;问题;障碍;出路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tX(2010)03-0256-02
近年来,教育出版,伴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办学体制、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材出版垄断格局的打破,可以说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新的机遇期得到发展,繁荣教育出版事业,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出版及其特点
教育出版,一般指教科书、教辅读物、教育研究及教师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教育出版除与一般出版一样,一方面有舆论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又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其运行规则。此外,教育出版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教育图书对内容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图书要为读者、为社会提供先进的思想文化导向,避免传播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使出版物更好地引导读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教育图书或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基本概念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教育出版物对专业内容和出版体例的要求也更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力求出版物选题对路、内容充实。第二,教育图书的开发成本更大。尤以教材、教辅突出。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要组建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作者队伍,要支付稿酬、劳务费、调研费、资料费、会务费、设备费、评审费等,以及大量的培训费用和推广费用。再加上知识更新的加快,教材重印的周期被大大缩短,出版社在开发教材上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同样的情况在开发配套教材的教辅等相关产品时更加明显,能在教辅图书市场供大于求、供需严重失衡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必定要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心的选题策划、严谨的审读加工等工作,前期投入可想而知。第三,教育图书出版运作工程化。教育图书的出版工作由于耗时多、历时长、规模大,又必须与当时的教育改革发展相匹配,由此决定了出版社在这类选题建设上必须加大其工作力度。首先,社长、总编辑要对选题工作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对该选题的出版时机、选题创意、选题结构、工程运作有一个总体构思。同时,编辑人员也要做到将选题意识与经营意识相结合,使选题尽可能地贴近市场、适应市场、牵动市场和引导市场。此外,出版社也应研究适合自己情况的协调机制,使内部不同分工的各个部门能够在规模选题的运作上环环相扣、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全社的选题工作程序化、选题结构系列化、系列选题规模化、重点图书工程化,才能适应教育图书出版的需要。
二、教育出版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内容产业,主要通过出售图书这种文化商品获利,最适宜产业经营。但如今在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出版社为了生存和发展,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踏上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出版社既有的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体制仍然影响其价值观和运作方式,教育出版社也不例外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出版社行政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弊端。我国教育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由此导致非经济因素往往在出版社经营者的选聘和考核中占了很大比例。事实上导致了出版业对行政的依赖,使与市场机制相关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企业改革中难以深入下去。经营机制上“行政权利”的痕迹也很明显。在管理与决策上习惯从上到下的命令方式,使中下层没有决策和研发的积极性,使整个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这在目前的改革中,对新的经营、决策机制的建立有著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弊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是,一部分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出版的人不太可能从出版业中退出,代表新生产力的新人才严重不足或者不能人尽其才,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同时,工资分配未与个人贡献挂钩,劳动力价值与价格脱节。另外,出版单位沿用行政机构的人事管理办法,这种官员意识与现代企业中人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精神是根本相悖的。结果职工的积极性不高,潜力未能发挥出来,企业增长速度太慢,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目前教材出版恶性竞争,跟风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有60余家出版社参与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中来,使教材出版形势更加复杂。教育图书跟风现象严重,泛滥成灾的扎堆出版,造成了大量书籍的积压,许多出版社都有积压资金的状况,造成了出版社的资金困境。同时,随着教材选用体制、教材编审体制和教材实验推广过程中的优胜劣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市场份额还会有很大的变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以及出版资源重组、发行改革的深入都会加剧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震荡,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前景还不明朗。第四,教育出版发行方面的弊端。因历史原因,教育图书,尤其是各种教材一直在系统内发行,这就导致很多教育出版社直接面向市场的图书比较少,发行体制单一且僵化,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灵活运作。同时,各地的教育出版也是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出版范围和发行渠道,这样就导致了教育图书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
三、教育出版发展的思考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一日千里,资源的整合、市场化的运作,把教育出版推到了改革的浪尖。教育出版社也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找对策,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教育出版单位在转型时期要在面向市场和发挥优势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如编辑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出版管理制度等,形成适应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对经营管理者的考核要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通过精神或物质等各种因素激励中下层创新和高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出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也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一是要从“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等“等、靠、要”的观念中转变过来,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转变过来,根据“一纲多本”的要求,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编写出版教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去适应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二是必须坚持精品战略的思路,要从过去单纯以数量和规模求发展,转到重视质量和优质服务上来,要从过去通过出版一种书来提供教学内容,转到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上来。三 是编写出版的教材必须要有“新、奇、特”的特点。所谓“新”,就是必须要反映当今时代最新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成果。同时,教材的形式、体系和体例也要创新,要积极运用当代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所谓“奇”,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不可替代性。研谓“特”,就是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编写教材,定位要准确,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强。
第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学者型编辑。教育出版社必须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要使出版社的领导和职工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则。还要研究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研究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到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研究经济规律、出版规律,研究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以及人才战略等,为更好地服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出版形势的变化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做简单的案头文字工作,还要求更多地参与选题策划、市场营销以及学科研究等工作。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定期培训、深入考察等培养编辑不仅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在学科上有一定的功底,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能与作者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对话,还要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发展前景、教育方向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策划、编辑高质量的教育类图书,特别是教材和教学辅导读物。
第三,立足自身特点,做好出版定位。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立足教育发展是出版定位的首要因素。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已经给出版社提出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比如,教材出版如何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的专业设置;适应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需要的教材如何做;中小学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如何组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教育出版社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如一般类教育图书的开发。教辅、教材出版领域虽然目前尚有较大利润空间,但是从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的角度考虑,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在品种和数量上都存在进一步扩展的市场空间。家庭教育类图书因与教育、社会的重要关系,其发展状况理应受到关注,理应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第四,创新营销模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售后服务,可以培育读者,为出版社与读者之间搭建起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扩大产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从而不断扩大读者群和受众面,促进图书的销售,而读者也会更关心出版社的发展和图书的出版,这无疑对出版社的发展是有益的。如培训就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作者,寻找更多、更好地出版资源。
参考文献:
[1]陈虹.发展教育出版生产力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出版设,2004:51-52.
[2]黄永华.教育出版的现状、问题和思考[J].中国编辑,2005,(3):39-42.
[3]所廣一.教育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探讨[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2:8-29.
[责任编辑 陈凤雪]
关键词:教育出版;问题;障碍;出路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tX(2010)03-0256-02
近年来,教育出版,伴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办学体制、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材出版垄断格局的打破,可以说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新的机遇期得到发展,繁荣教育出版事业,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出版及其特点
教育出版,一般指教科书、教辅读物、教育研究及教师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教育出版除与一般出版一样,一方面有舆论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又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其运行规则。此外,教育出版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教育图书对内容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图书要为读者、为社会提供先进的思想文化导向,避免传播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使出版物更好地引导读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教育图书或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基本概念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教育出版物对专业内容和出版体例的要求也更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力求出版物选题对路、内容充实。第二,教育图书的开发成本更大。尤以教材、教辅突出。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要组建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作者队伍,要支付稿酬、劳务费、调研费、资料费、会务费、设备费、评审费等,以及大量的培训费用和推广费用。再加上知识更新的加快,教材重印的周期被大大缩短,出版社在开发教材上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同样的情况在开发配套教材的教辅等相关产品时更加明显,能在教辅图书市场供大于求、供需严重失衡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必定要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心的选题策划、严谨的审读加工等工作,前期投入可想而知。第三,教育图书出版运作工程化。教育图书的出版工作由于耗时多、历时长、规模大,又必须与当时的教育改革发展相匹配,由此决定了出版社在这类选题建设上必须加大其工作力度。首先,社长、总编辑要对选题工作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对该选题的出版时机、选题创意、选题结构、工程运作有一个总体构思。同时,编辑人员也要做到将选题意识与经营意识相结合,使选题尽可能地贴近市场、适应市场、牵动市场和引导市场。此外,出版社也应研究适合自己情况的协调机制,使内部不同分工的各个部门能够在规模选题的运作上环环相扣、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全社的选题工作程序化、选题结构系列化、系列选题规模化、重点图书工程化,才能适应教育图书出版的需要。
二、教育出版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内容产业,主要通过出售图书这种文化商品获利,最适宜产业经营。但如今在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出版社为了生存和发展,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踏上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出版社既有的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体制仍然影响其价值观和运作方式,教育出版社也不例外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出版社行政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弊端。我国教育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由此导致非经济因素往往在出版社经营者的选聘和考核中占了很大比例。事实上导致了出版业对行政的依赖,使与市场机制相关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企业改革中难以深入下去。经营机制上“行政权利”的痕迹也很明显。在管理与决策上习惯从上到下的命令方式,使中下层没有决策和研发的积极性,使整个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这在目前的改革中,对新的经营、决策机制的建立有著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弊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是,一部分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出版的人不太可能从出版业中退出,代表新生产力的新人才严重不足或者不能人尽其才,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同时,工资分配未与个人贡献挂钩,劳动力价值与价格脱节。另外,出版单位沿用行政机构的人事管理办法,这种官员意识与现代企业中人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精神是根本相悖的。结果职工的积极性不高,潜力未能发挥出来,企业增长速度太慢,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目前教材出版恶性竞争,跟风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有60余家出版社参与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中来,使教材出版形势更加复杂。教育图书跟风现象严重,泛滥成灾的扎堆出版,造成了大量书籍的积压,许多出版社都有积压资金的状况,造成了出版社的资金困境。同时,随着教材选用体制、教材编审体制和教材实验推广过程中的优胜劣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市场份额还会有很大的变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以及出版资源重组、发行改革的深入都会加剧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震荡,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前景还不明朗。第四,教育出版发行方面的弊端。因历史原因,教育图书,尤其是各种教材一直在系统内发行,这就导致很多教育出版社直接面向市场的图书比较少,发行体制单一且僵化,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灵活运作。同时,各地的教育出版也是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出版范围和发行渠道,这样就导致了教育图书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
三、教育出版发展的思考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一日千里,资源的整合、市场化的运作,把教育出版推到了改革的浪尖。教育出版社也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找对策,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教育出版单位在转型时期要在面向市场和发挥优势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如编辑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出版管理制度等,形成适应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对经营管理者的考核要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通过精神或物质等各种因素激励中下层创新和高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出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也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一是要从“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等“等、靠、要”的观念中转变过来,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转变过来,根据“一纲多本”的要求,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编写出版教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去适应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二是必须坚持精品战略的思路,要从过去单纯以数量和规模求发展,转到重视质量和优质服务上来,要从过去通过出版一种书来提供教学内容,转到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上来。三 是编写出版的教材必须要有“新、奇、特”的特点。所谓“新”,就是必须要反映当今时代最新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成果。同时,教材的形式、体系和体例也要创新,要积极运用当代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所谓“奇”,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不可替代性。研谓“特”,就是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编写教材,定位要准确,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强。
第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学者型编辑。教育出版社必须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要使出版社的领导和职工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则。还要研究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研究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到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研究经济规律、出版规律,研究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以及人才战略等,为更好地服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出版形势的变化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做简单的案头文字工作,还要求更多地参与选题策划、市场营销以及学科研究等工作。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定期培训、深入考察等培养编辑不仅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在学科上有一定的功底,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能与作者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对话,还要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发展前景、教育方向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策划、编辑高质量的教育类图书,特别是教材和教学辅导读物。
第三,立足自身特点,做好出版定位。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立足教育发展是出版定位的首要因素。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已经给出版社提出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比如,教材出版如何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的专业设置;适应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需要的教材如何做;中小学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如何组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教育出版社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如一般类教育图书的开发。教辅、教材出版领域虽然目前尚有较大利润空间,但是从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的角度考虑,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在品种和数量上都存在进一步扩展的市场空间。家庭教育类图书因与教育、社会的重要关系,其发展状况理应受到关注,理应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第四,创新营销模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售后服务,可以培育读者,为出版社与读者之间搭建起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扩大产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从而不断扩大读者群和受众面,促进图书的销售,而读者也会更关心出版社的发展和图书的出版,这无疑对出版社的发展是有益的。如培训就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作者,寻找更多、更好地出版资源。
参考文献:
[1]陈虹.发展教育出版生产力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出版设,2004:51-52.
[2]黄永华.教育出版的现状、问题和思考[J].中国编辑,2005,(3):39-42.
[3]所廣一.教育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探讨[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2:8-29.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