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狄邦事件发生之后,行业内针对此事的讨论,将留学机构的诚信、自律当成落脚点。然而,我们希望探讨更为本质的问题—留学机构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国内的一家留学机构—狄邦教育,因为外媒的一则负面报道,近段时间频繁见诸报端,受业内人士指摘。人们的关注点,很快从这家机构本身的行为,延伸到了留学行业的本质问题—一家留学机构究竟能为留学生提供怎样的服务?
被外媒曝光狄邦“火了”
2016年10月14日,英国媒体路透社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家中国企业是如何花钱接近美国顶级大学的招生官的”(How a Chinese company bought access to admissions officers at top U.S. colleges)的报道(原文附后),文章所指的“中国企业”,便是位于上海的一家留学机构—狄邦教育集团(Dipont Education)。路透社称,为了给申请者进入大学铺路,狄邦教育存在为美国院校招生官报销差旅费、向高校捐款及其他的一些舞弊行为。
该报道一出,国内的媒体竞相转载,有关狄邦教育的新闻瞬间充斥网络。狄邦教育很快做出了反应,10月15日,狄邦教育在其中国官方网站上发表“官方声明”,称路透社报道严重失实,“预设立场”“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抹黑中国基础教育“,并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力。
尽管及时作出了表态,但狄邦教育在业内的形象和口碑已滑向负面。趁机踩一脚道德的人很多,为之鸣一声不平的人也很多。业内人士都将此事视为留学圈的一件大事,甚至有人直接挂上标签—“狄邦门”。因此“火了”的狄邦教育,让不少机构人士心情复杂。
“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拿起镜子,重新照了照身上贴的那些标签,有几分为真,有几分为假,真的人自然一身正气,不会为这件事过多焦虑,但是假的人恐怕会有些担忧了,恐怕哪一天,这种曝光也会临到自己头上。”致力于美高留学的火石俱乐部创始人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我说的‘人’,包括留学机构和留学家庭。”
“七宗罪”竟是行业潜规则?
路透社的报道中点出了狄邦教育集团的“七宗罪”:贿赂招生官、代写文书、修改GPA、暑期项目有酬金、标准测试作弊、向学校捐款以及私下组织非盈利机构CACE。关于这几项“罪名”,《留学》记者请一些业内人士进行解读,受访者表示,这些指控中有的确有其事,有的则非常牵强。从受访者的反应来看,狄邦事件报道中提到的一些机构不规范行为,拿到台面上,看起来的确不光彩,但在私下里,圈内人对这些事已是司空见惯。
“某些机构是靠包装去赚钱的,晒出各种各样的O ffer(其中有真有假),承诺可为学生修改成绩单,并代写推荐信,甚至暗示学生及家长自己与某些知名高校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这些事情虽不代表全部,但的确时有发生。”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
人称留学界“炮哥”的王觉菊告诉《留学》记者说:“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遵守基本的职业原则,尤其是教育行业,底线是不能碰的,否则受到影响的绝不只是某人、某机构,而是整个行业。”
花钱买“信心”
走捷径才是“公平”?
狄邦事件发生之后,行业内针对此事的讨论,将留学机构的诚信、自律当成落脚点。然而,我们希望探讨更为本质的问题—留学机构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语言学习有专门途径,学校信息自己能查,每一个海外高校都没有在它的招生标准中提到说,中国学生作为国际生,接受留学机构的咨询服务是硬性条件。那么,中国的留学家庭为什么还要花费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跑断腿的精挑细选,到处咨询,有的家长甚至一度焦头烂额,只为给孩子选择一家留学机构呢?
要探讨为什么选择留学机构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提供给留学机构的费用,能够买到什么样的服务。《留学》采访过很多留学机构的顾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留学家庭首先需要的是规划。顾问通过经验对孩子进行评估,并为其选校及如何准备提供建议。另外,就是监督并指导孩子进行申请的整个流程,包括语言成绩、GPA、文书等,保证他们的每一步都能匹配上所选学校的要求。低龄留学就要麻烦一些,还要有更多的前端和后端服务,例如心理辅导、落地安排 等。
理论上来说,孩子的整个留学过程都是需要自己甚至家长全程参与的,自己要在留学申请的整个过程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机构的作用就是引导、监督和辅助,在孩子进行的每一个环节中为其把关,从而给孩子及家长以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每一步,都在接近自己的留学梦。按照这个逻辑,似乎可以说,中国留学家庭选择留学机构,是在花钱买信心。
这个逻辑乍听上去会令人难以接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似乎并不值得人们在这上面耗费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投入。况且,在面对当今中国家长的选择时,机构所提供的这些服务已经不具备多大的竞争力了。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印凯在接受《留学》采访时谈到,中国家长主要看重留学机构三点,一是境外资源,二是名校申请率,之后才是上文所提到的种种服务。
所谓境外资源,就是海外合作院校、大学教授以及高校招生官等资源,名校申请率则是各机构非常喜欢往外晒的Offer。通过这两点,可以看出,现在的留学家庭在选择留学机构时,已经不仅仅是让其在申请的各个流程中把关而已了,而是将目标直指留学成功。因此,许多家长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在其选择留学机构的过程中反复作祟,影响着他们的选择。火石俱乐部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很多学生和家长,尤其那些在短期内着急留学成功的家庭,对于某些机构所提供的某些投机行为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们默认了这种做法,因为很多人都在这么做,假如别人都在走捷径,而自己的孩子没去走的话,他们反而觉得这对自己的孩子不公平。”
良心失守教育产业化无可避免
2016年10月15日,启德教育集团发布了一项题为《中国低龄留学白皮书—本科篇》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到,对于一个留学海外的学生来说,最大的两个难题是语言和文化差异。 可想而知,一个经历了十多年应试教育的孩子忽而转去选择留学道路,他会经历多少碰撞、多少坎坷,不少人很难在语言和文化差异上突破自己,而无法达到海外院校的录取要求。加之某些留学机构的吹嘘与诱导,这些人就更容易丧失对于某些不诚信行为的抵抗力。因此,为了留学成功,他们愿意去、也不得不冒一些风险,尤其那些申请时间短至一两个月的留学家庭就更是如此。
“不自信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就极容易产生这种‘抄近道’的想法。”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尤其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又有名校诉求的学生,就更加的迷恋所谓的‘特殊待遇’,于是就会和某些机构一起做一些存在风险的事情,有的甚至要求机构去帮其‘抄近道’。”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对于留学市场的不道德行为就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让留学市场的商业化气息更加浓重。
而商业化气息过重的话,就容易导致留学机构商业性与教育性的失衡,某些留学机构一边在不停地玩火,一边每天祈祷着别被发现。未料到,终有一天这种违背留学公平和诚信的做法会引来恶果,不仅害了学生,更让机构本身在行业内难以立足。
“很多学生在国内的成绩一般,院校也不是很好,但在申请国外院校的时候,要求机构为其申请一流的大学。”印凯告诉《留学》记者说,“这就是客户的要求,这就是留学市场,很多机构一味地满足客户的不合理的要求,也必然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被客户推着走,不分黑白,不讲信誉,缺乏诚信,总而言之,是把需要坚守良心阵地的教育行业,过度的产业化了。”
缺位许久的行业标准
当然,产业化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假如一个行业无法达到产业化,那么它就无法更好地发展,只是教育行业,需要我们坚守更多的良知。假如良知不在,做事情坚守不住底线,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市场和行业,那是没有道理的。“对于留学这件事情,很多学生和家长是有些盲目的,难免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需求,这时候需要机构和顾问去引导对方,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对方。”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家长和机构之间有一个互相倒逼的过程,一切买方都有受到卖方诱导的过程,而卖方在包装产品时又是来自于买方的呼唤,假如有一方做错,就极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教育就是教育,它不同于有形的产品,坏了还可以换,假如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那就是其一生的问题,这与市场的发展可能会形成一些碰撞,但是教育行业,就是需要坚守,需要正能量的。”印凯这样告诉《留学》记者。
但是,仅仅靠着倡导与呼唤,并起不到绝对的制约作用。“有着极强的实力和责任感的人,较容易靠着实打实的‘功力’闯出一片天地,但喜欢投机的人,单纯的倡导就很难让其放弃那些所谓的‘机会’。”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针对此事件,很多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中国留学市场亟待一个公认的行业标准。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制定留学行业的标准,其下设的自费出国留学服务分会也曾制订了《自费出国留学行业标准》,获得一致好评。但是标准要想完全落地,仍然任重而道远。
印凯谈到此事时言语间有些意味深长,“教育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定的很死的标准并不实用,我们从服务的、信誉的角度制定了一些奖惩办法,但对于具体问题也没有执法权,还需要去协调工商、公安等部门,并且,有些企业的行为并不会触犯法律,多是一些道德或者说行规问题,标准就很难实 行。”
另外,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假如只针对留学机构,也未免有些不妥。因为留学行业的许多问题并不只是出在留学机构,还包括他们的客户学生与家长,以及他们的境外资源—海外高校。只要有一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各方。
招生官受贿
暴露美国大学自身管理漏洞
就拿狄邦事件,报道中涉及的美国大学,其本身的行为并不能说就是白璧无瑕。虽然路透社将矛头指向中国的留学机构,但假如看了原报道的话,并不难看出,美国大学也确实存在管理不严、自身制度不规范等问题。
相对于狄邦教育集团,涉及此事的20多所美国大学受到的打击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其中的受贿、暑期项目拿酬金等事件对于利害方,即相关的招生官来说,或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炮哥告诉《留学》记者说,“美国学校的雇员收取学生费用是属于违法的,不论其通过哪种方式,而招生官提供咨询服务,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是合理的,但也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
美国教育界曾曝光过某大学为某政客子弟在招生时“特别照顾”的黑幕,该事件的后果是,该学校的校董大量引咎辞职。同样,假如狄邦事件最终的调查结果确实构成利益输送或者不公平操作,极有可能亦会出现大量的被辞退或者“引咎辞职”的现象。
不止如此,美国大学极有可能因为此事件,对已经留学成功的或者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有过造假行为的学生会因为这件事情变得心神不宁,生怕哪一天会被查出来,而尚未留学的学生则极有可能被贴上标签,赴美之后可能会被要求去某些认证部门核实GPA,甚至对所有中国学生的文书都持怀疑态度等,总之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警惕心变得更强了。”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
别被标题党蛊惑
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狄邦事件之所以引起轰动,有很多是通过外媒的“技术”实现的。比如其标题,How a Chinese company bought access to admissions officers at top U.S. colleges,其中并没有直接用狄邦教育集团的英文名字Dipont Education,取而代之的是 Chinese company(中国企业)。这就很有“标题党”的嫌疑,外媒将一家企业的名字用“中国企业”代替,似乎这些问题是中国整个留学市场的问题,从而引起轰动效应,未免有些太“技术”了。而且这种报道方式,影响会成倍的加大,不仅会对中国的留学行业产生影响,而且会对留学生乃至美国大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当然,标题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中还有很多漏洞,《留学》记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时,这篇报道在传到中国后,中国家长或出于语言问题、或很难接触到原文报道,也往往会被很多不同的解读所误导。也许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严重,而且还没有出现官方的调查结果,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极有可能在传播中出现问题,以讹传讹。《留学》建议大家在对此事发表意见之前,首先了解清楚事件的原委,不偏信任何一方的说法,客观看待此类事情。
终极问题——怎么选留学机构?
作为留学行业的从业者,留学机构亦在经受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考验。在留学市场形成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不少机构被行业竞争所淘汰,亦有很多机构逐渐成为品牌,打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业的物价普遍处在升值的状态,唯独留学行业,十几年间,价格几乎没有涨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2016年的年会中,预言留学行业已经进入了薄利时代,留学机构的专业度、服务以及境外资源等条件将被凸显出来,对于信誉的考验亦更加明显。留学行业直面的是教育,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冷暖自知,不少从业者都有且行且珍惜的唏嘘。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作为留学家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选择留学机构?
“很多年前,如果有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家长,去选择有资质的机构,但现如今,资质能够说明的问题已经不再那么绝对了,因为有很多没有资质的机构一样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印凯告诉《留学》记者说,“不过现在我可以告诉家长一个窍门,家长在咨询的时候,多多留意咨询人员的眼神,他是不是很有底气,能不能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不能有合理的规划,这些都说明了他背后的实力。”
杨焱磊给出的答案则更为简明,“一般好的顾问,一定会劝家长学生留学要及早规划的,因为这是正常的、一般的留学成功的根本,他不会劝家长学生去做一些投机的、存在风险的事情,一身正气的老师对学生才是最有帮助的。”
国内的一家留学机构—狄邦教育,因为外媒的一则负面报道,近段时间频繁见诸报端,受业内人士指摘。人们的关注点,很快从这家机构本身的行为,延伸到了留学行业的本质问题—一家留学机构究竟能为留学生提供怎样的服务?
被外媒曝光狄邦“火了”
2016年10月14日,英国媒体路透社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家中国企业是如何花钱接近美国顶级大学的招生官的”(How a Chinese company bought access to admissions officers at top U.S. colleges)的报道(原文附后),文章所指的“中国企业”,便是位于上海的一家留学机构—狄邦教育集团(Dipont Education)。路透社称,为了给申请者进入大学铺路,狄邦教育存在为美国院校招生官报销差旅费、向高校捐款及其他的一些舞弊行为。
该报道一出,国内的媒体竞相转载,有关狄邦教育的新闻瞬间充斥网络。狄邦教育很快做出了反应,10月15日,狄邦教育在其中国官方网站上发表“官方声明”,称路透社报道严重失实,“预设立场”“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抹黑中国基础教育“,并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力。
尽管及时作出了表态,但狄邦教育在业内的形象和口碑已滑向负面。趁机踩一脚道德的人很多,为之鸣一声不平的人也很多。业内人士都将此事视为留学圈的一件大事,甚至有人直接挂上标签—“狄邦门”。因此“火了”的狄邦教育,让不少机构人士心情复杂。
“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拿起镜子,重新照了照身上贴的那些标签,有几分为真,有几分为假,真的人自然一身正气,不会为这件事过多焦虑,但是假的人恐怕会有些担忧了,恐怕哪一天,这种曝光也会临到自己头上。”致力于美高留学的火石俱乐部创始人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我说的‘人’,包括留学机构和留学家庭。”
“七宗罪”竟是行业潜规则?
路透社的报道中点出了狄邦教育集团的“七宗罪”:贿赂招生官、代写文书、修改GPA、暑期项目有酬金、标准测试作弊、向学校捐款以及私下组织非盈利机构CACE。关于这几项“罪名”,《留学》记者请一些业内人士进行解读,受访者表示,这些指控中有的确有其事,有的则非常牵强。从受访者的反应来看,狄邦事件报道中提到的一些机构不规范行为,拿到台面上,看起来的确不光彩,但在私下里,圈内人对这些事已是司空见惯。
“某些机构是靠包装去赚钱的,晒出各种各样的O ffer(其中有真有假),承诺可为学生修改成绩单,并代写推荐信,甚至暗示学生及家长自己与某些知名高校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这些事情虽不代表全部,但的确时有发生。”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
人称留学界“炮哥”的王觉菊告诉《留学》记者说:“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遵守基本的职业原则,尤其是教育行业,底线是不能碰的,否则受到影响的绝不只是某人、某机构,而是整个行业。”
花钱买“信心”
走捷径才是“公平”?
狄邦事件发生之后,行业内针对此事的讨论,将留学机构的诚信、自律当成落脚点。然而,我们希望探讨更为本质的问题—留学机构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语言学习有专门途径,学校信息自己能查,每一个海外高校都没有在它的招生标准中提到说,中国学生作为国际生,接受留学机构的咨询服务是硬性条件。那么,中国的留学家庭为什么还要花费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跑断腿的精挑细选,到处咨询,有的家长甚至一度焦头烂额,只为给孩子选择一家留学机构呢?
要探讨为什么选择留学机构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提供给留学机构的费用,能够买到什么样的服务。《留学》采访过很多留学机构的顾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留学家庭首先需要的是规划。顾问通过经验对孩子进行评估,并为其选校及如何准备提供建议。另外,就是监督并指导孩子进行申请的整个流程,包括语言成绩、GPA、文书等,保证他们的每一步都能匹配上所选学校的要求。低龄留学就要麻烦一些,还要有更多的前端和后端服务,例如心理辅导、落地安排 等。
理论上来说,孩子的整个留学过程都是需要自己甚至家长全程参与的,自己要在留学申请的整个过程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机构的作用就是引导、监督和辅助,在孩子进行的每一个环节中为其把关,从而给孩子及家长以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每一步,都在接近自己的留学梦。按照这个逻辑,似乎可以说,中国留学家庭选择留学机构,是在花钱买信心。
这个逻辑乍听上去会令人难以接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似乎并不值得人们在这上面耗费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投入。况且,在面对当今中国家长的选择时,机构所提供的这些服务已经不具备多大的竞争力了。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印凯在接受《留学》采访时谈到,中国家长主要看重留学机构三点,一是境外资源,二是名校申请率,之后才是上文所提到的种种服务。
所谓境外资源,就是海外合作院校、大学教授以及高校招生官等资源,名校申请率则是各机构非常喜欢往外晒的Offer。通过这两点,可以看出,现在的留学家庭在选择留学机构时,已经不仅仅是让其在申请的各个流程中把关而已了,而是将目标直指留学成功。因此,许多家长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在其选择留学机构的过程中反复作祟,影响着他们的选择。火石俱乐部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很多学生和家长,尤其那些在短期内着急留学成功的家庭,对于某些机构所提供的某些投机行为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们默认了这种做法,因为很多人都在这么做,假如别人都在走捷径,而自己的孩子没去走的话,他们反而觉得这对自己的孩子不公平。”
良心失守教育产业化无可避免
2016年10月15日,启德教育集团发布了一项题为《中国低龄留学白皮书—本科篇》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到,对于一个留学海外的学生来说,最大的两个难题是语言和文化差异。 可想而知,一个经历了十多年应试教育的孩子忽而转去选择留学道路,他会经历多少碰撞、多少坎坷,不少人很难在语言和文化差异上突破自己,而无法达到海外院校的录取要求。加之某些留学机构的吹嘘与诱导,这些人就更容易丧失对于某些不诚信行为的抵抗力。因此,为了留学成功,他们愿意去、也不得不冒一些风险,尤其那些申请时间短至一两个月的留学家庭就更是如此。
“不自信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就极容易产生这种‘抄近道’的想法。”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尤其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又有名校诉求的学生,就更加的迷恋所谓的‘特殊待遇’,于是就会和某些机构一起做一些存在风险的事情,有的甚至要求机构去帮其‘抄近道’。”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对于留学市场的不道德行为就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让留学市场的商业化气息更加浓重。
而商业化气息过重的话,就容易导致留学机构商业性与教育性的失衡,某些留学机构一边在不停地玩火,一边每天祈祷着别被发现。未料到,终有一天这种违背留学公平和诚信的做法会引来恶果,不仅害了学生,更让机构本身在行业内难以立足。
“很多学生在国内的成绩一般,院校也不是很好,但在申请国外院校的时候,要求机构为其申请一流的大学。”印凯告诉《留学》记者说,“这就是客户的要求,这就是留学市场,很多机构一味地满足客户的不合理的要求,也必然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被客户推着走,不分黑白,不讲信誉,缺乏诚信,总而言之,是把需要坚守良心阵地的教育行业,过度的产业化了。”
缺位许久的行业标准
当然,产业化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假如一个行业无法达到产业化,那么它就无法更好地发展,只是教育行业,需要我们坚守更多的良知。假如良知不在,做事情坚守不住底线,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市场和行业,那是没有道理的。“对于留学这件事情,很多学生和家长是有些盲目的,难免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需求,这时候需要机构和顾问去引导对方,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对方。”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家长和机构之间有一个互相倒逼的过程,一切买方都有受到卖方诱导的过程,而卖方在包装产品时又是来自于买方的呼唤,假如有一方做错,就极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教育就是教育,它不同于有形的产品,坏了还可以换,假如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那就是其一生的问题,这与市场的发展可能会形成一些碰撞,但是教育行业,就是需要坚守,需要正能量的。”印凯这样告诉《留学》记者。
但是,仅仅靠着倡导与呼唤,并起不到绝对的制约作用。“有着极强的实力和责任感的人,较容易靠着实打实的‘功力’闯出一片天地,但喜欢投机的人,单纯的倡导就很难让其放弃那些所谓的‘机会’。”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针对此事件,很多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中国留学市场亟待一个公认的行业标准。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制定留学行业的标准,其下设的自费出国留学服务分会也曾制订了《自费出国留学行业标准》,获得一致好评。但是标准要想完全落地,仍然任重而道远。
印凯谈到此事时言语间有些意味深长,“教育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定的很死的标准并不实用,我们从服务的、信誉的角度制定了一些奖惩办法,但对于具体问题也没有执法权,还需要去协调工商、公安等部门,并且,有些企业的行为并不会触犯法律,多是一些道德或者说行规问题,标准就很难实 行。”
另外,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假如只针对留学机构,也未免有些不妥。因为留学行业的许多问题并不只是出在留学机构,还包括他们的客户学生与家长,以及他们的境外资源—海外高校。只要有一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各方。
招生官受贿
暴露美国大学自身管理漏洞
就拿狄邦事件,报道中涉及的美国大学,其本身的行为并不能说就是白璧无瑕。虽然路透社将矛头指向中国的留学机构,但假如看了原报道的话,并不难看出,美国大学也确实存在管理不严、自身制度不规范等问题。
相对于狄邦教育集团,涉及此事的20多所美国大学受到的打击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其中的受贿、暑期项目拿酬金等事件对于利害方,即相关的招生官来说,或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炮哥告诉《留学》记者说,“美国学校的雇员收取学生费用是属于违法的,不论其通过哪种方式,而招生官提供咨询服务,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是合理的,但也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
美国教育界曾曝光过某大学为某政客子弟在招生时“特别照顾”的黑幕,该事件的后果是,该学校的校董大量引咎辞职。同样,假如狄邦事件最终的调查结果确实构成利益输送或者不公平操作,极有可能亦会出现大量的被辞退或者“引咎辞职”的现象。
不止如此,美国大学极有可能因为此事件,对已经留学成功的或者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有过造假行为的学生会因为这件事情变得心神不宁,生怕哪一天会被查出来,而尚未留学的学生则极有可能被贴上标签,赴美之后可能会被要求去某些认证部门核实GPA,甚至对所有中国学生的文书都持怀疑态度等,总之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警惕心变得更强了。”杨焱磊告诉《留学》记者说。
别被标题党蛊惑
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狄邦事件之所以引起轰动,有很多是通过外媒的“技术”实现的。比如其标题,How a Chinese company bought access to admissions officers at top U.S. colleges,其中并没有直接用狄邦教育集团的英文名字Dipont Education,取而代之的是 Chinese company(中国企业)。这就很有“标题党”的嫌疑,外媒将一家企业的名字用“中国企业”代替,似乎这些问题是中国整个留学市场的问题,从而引起轰动效应,未免有些太“技术”了。而且这种报道方式,影响会成倍的加大,不仅会对中国的留学行业产生影响,而且会对留学生乃至美国大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当然,标题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中还有很多漏洞,《留学》记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时,这篇报道在传到中国后,中国家长或出于语言问题、或很难接触到原文报道,也往往会被很多不同的解读所误导。也许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严重,而且还没有出现官方的调查结果,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极有可能在传播中出现问题,以讹传讹。《留学》建议大家在对此事发表意见之前,首先了解清楚事件的原委,不偏信任何一方的说法,客观看待此类事情。
终极问题——怎么选留学机构?
作为留学行业的从业者,留学机构亦在经受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考验。在留学市场形成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不少机构被行业竞争所淘汰,亦有很多机构逐渐成为品牌,打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业的物价普遍处在升值的状态,唯独留学行业,十几年间,价格几乎没有涨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2016年的年会中,预言留学行业已经进入了薄利时代,留学机构的专业度、服务以及境外资源等条件将被凸显出来,对于信誉的考验亦更加明显。留学行业直面的是教育,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冷暖自知,不少从业者都有且行且珍惜的唏嘘。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作为留学家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选择留学机构?
“很多年前,如果有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家长,去选择有资质的机构,但现如今,资质能够说明的问题已经不再那么绝对了,因为有很多没有资质的机构一样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印凯告诉《留学》记者说,“不过现在我可以告诉家长一个窍门,家长在咨询的时候,多多留意咨询人员的眼神,他是不是很有底气,能不能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不能有合理的规划,这些都说明了他背后的实力。”
杨焱磊给出的答案则更为简明,“一般好的顾问,一定会劝家长学生留学要及早规划的,因为这是正常的、一般的留学成功的根本,他不会劝家长学生去做一些投机的、存在风险的事情,一身正气的老师对学生才是最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