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布满古人的聪明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我喜欢这些虽古犹新的文字,在教学时我把这种偏爱不由自主地传染给学生,假如学生能跟我们一起体验古人曾经历的生活、思想和喜怒哀乐等等, 那么我觉得古诗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最大的体会,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原则,那就是:一定要揭开古诗文的神秘面纱,让古诗文教学与学生走得更近些。
1 注重整体朗读,在读中与作者共鸣。读出古诗文的内在意义节奏;有时用投入角色加深理解的方法来帮助朗读:
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学时,先给几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自学,了解大意。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原文该按怎样的节奏读。(晏子见楚王,楚王问:“齐/无人耶?”晏子对答:“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说:“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答:“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然后请两名学生按刚才讨论的朗读节奏对一遍话。
再请另两名领悟力较强的学生用现代语言创造比较生活化的对话读出来或演出来,要求配合语气和表情:
有了这些感知后学生很自然地读出其朗读节奏,也很轻易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了原文。
在《〈世说新语〉两则》、《曹刿论战》、《隆中对》等文言文的教学时均可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达到投入诵读的效果,总之古诗文课堂教学要整体感知,培养语感,不必急于求成地去讲解文意。
2 字词和文意的教学与生活产生共鸣:
在开始一篇新古文的教学时,注重疏通文意,尽量不强求字句直译,能讲出大意即可。在初学一篇较难的古文时,可以让学生一人一句轮流讲大意,当遇障碍时可自己选择同学来帮助自己,这样轻松而不单调地串讲文意,使课堂上学生讲起文意时有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对需要落实的文言重点字词,假如孤立地由老师来讲,学生会觉得很闷,可以采取2~3人小组看注解、查资料自学,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也可以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反问学生某个意思是原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使古今字词通畅鲜活起来。
讲文言字词、也注重古诗文与现代汉语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活古诗文,避免使之成为深奥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古董。例如古单音词今天常用双音词表示,为了使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可教学生“组词法”,如:学而时习(温习)之,逝(流逝)者如斯,使人索(搜索—寻找)扁鹊,盖以诱(引诱)敌,乃悟(领悟)前狼假寐。
3 课堂提问设计应注重启发学生
学习或质疑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之能在自己的学习、写作、甚至生活中去活学活用古诗文。避免使学生视之为朽木,厌弃它,或视之为负担,仅为应试而学它:
例如学完《论语》,可以逆向提问,加深理解: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那么,怎样才配称为君子呢?(引导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状态,最佳的状态是痴迷──像画家在作画中找到乐趣,像音乐家在音乐中忘我沉醉,这句话孔子怎么说?(引导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又如学《核舟记》,可以抓住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价值的思维点来组织学生探究:
3.1 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
3.2 雕刻者刻画东坡三人的神情态度是想表现他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我们知道的古代哪些文学家、诗人在人生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的胸怀?
3.3 舟尾“卧着的楫”又表现了什么?
4 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与古人发生共鸣
从而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爱好。这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对课文能进行再创造,或者有一个再创造的思路,由学生来填充创造的空间:
《木兰诗》教学时,我是用我的个性化语言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带动学生的个性体验,我的目标是唤起木兰在学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和美好的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古典文学审美积淀。例如: 这么多立功将士中,木兰的功劳最大,从哪里看出?(赏赐百千强)看来在天子心中,木兰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对于功勋、赏赐是什么态度?没有欣喜若狂,没有居功自傲,反而非常平静,她的愿望是什么?这可以看出木兰的什么?(木兰依然有纯真美好的情感)请两名同学想象表演木兰与可汗的对话。木兰回乡一路所见所闻所感没写,请同学们想象。(故乡的山水经过战乱,一片苍凉,木兰怎么想,怎么做……有学生想象木兰把可汗赏赐的财物拿来救济乡里,这更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家人听说木兰回来,成了战功赫赫的大英雄,他们当然非常兴奋,父母到外城迎接,为什么?阿姊“理红妆”为什么?小弟“向猪羊”为什么?这些写出了什么气氛?这说明了什么?
,在文言文学习中,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又怎么会拒绝自己的本土文化呢?
1 注重整体朗读,在读中与作者共鸣。读出古诗文的内在意义节奏;有时用投入角色加深理解的方法来帮助朗读:
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学时,先给几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自学,了解大意。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原文该按怎样的节奏读。(晏子见楚王,楚王问:“齐/无人耶?”晏子对答:“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说:“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答:“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然后请两名学生按刚才讨论的朗读节奏对一遍话。
再请另两名领悟力较强的学生用现代语言创造比较生活化的对话读出来或演出来,要求配合语气和表情:
有了这些感知后学生很自然地读出其朗读节奏,也很轻易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了原文。
在《〈世说新语〉两则》、《曹刿论战》、《隆中对》等文言文的教学时均可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达到投入诵读的效果,总之古诗文课堂教学要整体感知,培养语感,不必急于求成地去讲解文意。
2 字词和文意的教学与生活产生共鸣:
在开始一篇新古文的教学时,注重疏通文意,尽量不强求字句直译,能讲出大意即可。在初学一篇较难的古文时,可以让学生一人一句轮流讲大意,当遇障碍时可自己选择同学来帮助自己,这样轻松而不单调地串讲文意,使课堂上学生讲起文意时有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对需要落实的文言重点字词,假如孤立地由老师来讲,学生会觉得很闷,可以采取2~3人小组看注解、查资料自学,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也可以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反问学生某个意思是原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使古今字词通畅鲜活起来。
讲文言字词、也注重古诗文与现代汉语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活古诗文,避免使之成为深奥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古董。例如古单音词今天常用双音词表示,为了使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可教学生“组词法”,如:学而时习(温习)之,逝(流逝)者如斯,使人索(搜索—寻找)扁鹊,盖以诱(引诱)敌,乃悟(领悟)前狼假寐。
3 课堂提问设计应注重启发学生
学习或质疑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之能在自己的学习、写作、甚至生活中去活学活用古诗文。避免使学生视之为朽木,厌弃它,或视之为负担,仅为应试而学它:
例如学完《论语》,可以逆向提问,加深理解: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那么,怎样才配称为君子呢?(引导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状态,最佳的状态是痴迷──像画家在作画中找到乐趣,像音乐家在音乐中忘我沉醉,这句话孔子怎么说?(引导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又如学《核舟记》,可以抓住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价值的思维点来组织学生探究:
3.1 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
3.2 雕刻者刻画东坡三人的神情态度是想表现他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我们知道的古代哪些文学家、诗人在人生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的胸怀?
3.3 舟尾“卧着的楫”又表现了什么?
4 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与古人发生共鸣
从而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爱好。这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对课文能进行再创造,或者有一个再创造的思路,由学生来填充创造的空间:
《木兰诗》教学时,我是用我的个性化语言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带动学生的个性体验,我的目标是唤起木兰在学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和美好的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古典文学审美积淀。例如: 这么多立功将士中,木兰的功劳最大,从哪里看出?(赏赐百千强)看来在天子心中,木兰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对于功勋、赏赐是什么态度?没有欣喜若狂,没有居功自傲,反而非常平静,她的愿望是什么?这可以看出木兰的什么?(木兰依然有纯真美好的情感)请两名同学想象表演木兰与可汗的对话。木兰回乡一路所见所闻所感没写,请同学们想象。(故乡的山水经过战乱,一片苍凉,木兰怎么想,怎么做……有学生想象木兰把可汗赏赐的财物拿来救济乡里,这更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家人听说木兰回来,成了战功赫赫的大英雄,他们当然非常兴奋,父母到外城迎接,为什么?阿姊“理红妆”为什么?小弟“向猪羊”为什么?这些写出了什么气氛?这说明了什么?
,在文言文学习中,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又怎么会拒绝自己的本土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