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交通拥堵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来绍兴,必到鲁迅故居一游,而西边的百草园,更是我最爱流连之处。
  关于这个园子的课文,想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下的中国人大多耳熟能详,前些年,还发生过游客们在园子里找不到传说中的“皂荚树”而引发的争议,后来还是官方从百公里外的山里找到一棵正宗皂荚树移植过来,这才罢休。
  而对我来说,这园子里有无“皂荚树”“石井栏”或“何首乌藤”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我喜爱这里,是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意境,宛如我心中永远萦绕的一个童梦。
  童年的时候,家里也有个小小的园子,虽不及鲁迅先生的诗礼世家府邸那么“阔气”,甚至只能说是北方老县城里,许多人家都有的小块空地而已,可它也是“我的乐园”,春雨中菜畦里疯长的油亮蔬菜、夏日竹架上挂着的饱满的西红柿、秋来晒在水泥台上的金黄玉米、冬雪覆盖的土地上蹦蹦跳跳的麻雀……乃至墙根一角的小堆卵石、探出地面的锈蚀水龙头、几块木板钉成的笨笨木凳,都是我此生记忆里抹不去的回忆。
  可惜,我非一代文豪,我的百草园自然也不会如鲁迅先生的百草园那样成为永恒,后来,因为拆迁,父母搬家到公寓楼,我的百草园也被埋葬在拔地而起的“欧风豪庭”的某处地基之中了。
  我现在的家,位于寸土寸金的首都的某栋高楼里,这座城市中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是我童年时不敢想象的,每到周末,我都能带着我的孩子去参观许多让他惊奇的东西,可我却很难让他理解,他的媽妈曾有过那样一块专属于自己的百草园。
  我的孩子两岁多,拥有许多的玩具汽车,他特别喜欢把它们摆在一起,首尾相接,对于他的这个爱好,我一直很好奇,直到有一天,他又排出长龙般的玩具汽车,指指窗外,用稚嫩的声音说:“堵车!”。
  我看着窗外塞得水泄不通的街道,不禁笑出了眼泪。
  我的孩子对数字的兴趣大于听故事,未来大概是个理科男,想想也好,或许能当个科学家,用大数据算法、自动驾驶技术什么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他要是如我一般,成了个舞文弄墨者,写出这样的童年记忆文字———“我家的后面是条很堵的马路,相传塞车很多年……不必说疯狂按喇叭的公交车,也不必说横七竖八的私家车,还有见缝插针的快递三轮,轻捷的忽然从人行道上只窜过红绿灯去了……”
  那才真是叫人郁闷呢。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像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追捧的时尚,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没这么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本来是开放社会的常态,但不平衡、不对称的交流,则可能弱化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  随着综合国力日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传统文化复兴进程极大地增进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教
期刊
社区消防培训学校、青少年道德讲堂、家长学校教学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学习室、远程教育大数据技术推广服务点……社区办公楼内,三楼的7间办公室至少挂了17块牌子,来自党群、文体、计生、科普等多个条线,其中一些还存在明显的功能重复;一名县级干部坦言,在自己挂点联系的某社区,只有5个工作人员,却挂了29块牌子……不少群众反映,一些地方只负责挂牌,却无相应功能为群众提供服务。近年来,挂牌过泛过滥现象
期刊
秋冬之时,为方便公众观赏落叶美景,不少城市推出了定时的“落叶不扫”政策,并规划出落叶景观道路来留住自然之美,赢得不少掌声。然而,近日某城市的落叶景观道路,却因其特意布置的艺术品“辣眼睛”激起嘘声一片。  在这条梧桐成荫、西式建筑林立的街道旁,不仅有金黄落叶,还有十余组引发争议的装置艺术作品。挺拔的梧桐树干上缠绕着巨大的假花,柔弱的树枝上装饰着扎眼的红色塑料枫叶,以落叶为裳却面孔僵硬的“敦煌飞天”被
期刊
近日,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著名作家王安忆即席演讲,她没有励志的豪言壮语,没有成功学的说教,也没有“赚不了4000万别回来见我”的激将法,而是对毕业生提出“三劝”:首先,我劝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其次,我劝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第三,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  这“三劝”,刚一听,似乎有些脱离实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迂阔之论,高明固然高明,实践起来却很难。因为有用、效
期刊
期刊
回到四川成都已经30多天,小潘还是没找到满意的工作。“投简历、被拒绝、再投、面试、放弃、等通知…成都,留下我吧。”疲惫的小潘在地铁里拍下短视频,并上传至网络。成都地铁官方账号安慰这位“蓉漂”:“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不要着急慢慢来,加油啊!”(11月29日《成都商报》)  一首《成都》,打动了许多人。不少年轻人来到成都,成为为梦想打拼的“蓉漂”;一些人即使不能来成都,也心向往之。在一个社会流动
期刊
前段时间,作家阿来在一个关于扶贫攻坚题材的作家培训班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认为只要写了某种题材就有某种正当性,只要写扶贫攻坚就很伟大,人家就会对我们青眼相加,对我們写扶贫攻坚的人给予某种照顾,那当然就写不出好的作品。”  阿来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的某种现象:题材“优越”不一定作品优秀。其实,这本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写什么”远远不能代替“怎么写”,而后者更加决定了作品思想与审美水平的
期刊
大概是莫名的因缘际会,《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我到现在还没来得及补上课,倒是《风味人间》开了头。一开篇简直有BBC质感,看到了制作单位燃烧的经费。虽然已经不在某全国垄断性的媒体,但是在网络媒体上的影响力也还是很大。  前段时间与一位在大学里开食物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朋友闲聊,他引导自己的学生们思考,会不会有一种饮食潮流上的意见“霸权”,比如陈晓卿的“舌尖”系列,会不会变成一种新的指导意见。说实话,我觉得
期刊
有时候,没什么只是“好像没什么”,而不是“真的没什么”。  人们都说早餐很重要,“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几乎成了生活常识和健康指南。回想起來,过去的人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许多人没有吃过几回早餐。就是现在,在广大农村,大人们早上一起床,都匆匆忙忙干活去了,即使在农闲季节,早餐也不会在起床后第一时间想起。一天两天不吃早餐,没什么;几年十几年没吃过早餐,好像也没什么。  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其实是很难
期刊
近日,某网站读书频道发起“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列出60位微博作家领域的大V,每位读者可投20票。先是两位沈姓青春写手的粉丝号召大家去投票,两人都进入排行榜前列,其中一位还一度成为第一。  曾两度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江南也给自己投了一票。随后,凭借着庞大粉丝基础,投票区内其排名飞速上升至第一,引起前述两位青春写手粉丝的不满,其中一位的官方微博发文质疑票数涨速,并发起话题“江南买票刷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