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薯块藏得好,设施处理不能少。检查设施隐患少,风道通畅门安好……”这是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副所长田世龙为指导当地农户正确贮藏马铃薯编写的顺口溜。如今,这个顺口溜随着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的实施已传遍整个甘肃大地,同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的出台,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把这个政策形象地比喻为“骨头上贴肉”的政策,是真正为农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
马铃薯有了休憩好住所
2014年冬,甘肃境内的黄土高原被突如其来的几场大雪渲染成了白色。在白银市会宁县农民张平建家里,记者看到了两座截然不同的马铃薯贮藏窖,一座是他自己挖的土窖,没有保温门,更没有通风设施,只是一个简易的贮藏场所。而旁边的全新贮藏窖则较为先进,窖门的芯材为聚氨酯板,起到保温作用;窖内采用了下进上出的通风设计,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在贮藏窖外部,还使用了防滴草帘,这样可以把冷凝水引到地面,防止马铃薯因浸湿导致腐烂。
“前年,俺还是把收获的马铃薯放在土窖里,这些土窖空气不流通,储量小,温度和湿度靠天然控制,在长达五六个月的储存期里,马铃薯水分流失大,极易腐烂、发芽,而且通过化学转化过程,马铃薯淀粉转化为糖时,就不能加工了,只能一般食用。去年,在县里的帮助下,我申报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花了4.2万元建了个正规的马铃薯贮藏窖,县里补贴了我2.1万元,实际上自己只花了一半,要不是有这个政策,俺还真不舍得花这么多钱建贮藏窖。”张平建对记者说,“这个新窖比俺以前自己弄的土窖贮藏效果好太多咧,马铃薯存得住,天气热的时候,能及时通风,天气凉的时候,也能及时保温,让马铃薯始终处在一个合理的温度下,能放半年多呢!别小看这半年,半年后马铃薯的价格能翻一番。”
“确实是这样,自从2012年国家出台这个政策后,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实惠,产出的农产品有地放了,耐贮藏了,还能延长上市时间,避开上市高峰期,卖个好价钱,促进了农民增收。”甘肃省农牧厅农产品加工管理办公室主任杜景壮告诉记者。
据了解,会宁县从2012年到2014年连续3年被甘肃省列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马铃薯贮藏窖建设项目县以来,共完成马铃薯贮藏窖2059座,总贮藏能力达4.17万吨,完成补贴资金2046.7万元。其中10吨马铃薯贮藏窖1073座,20吨马铃薯贮藏窖607座,60吨马铃薯贮藏窖379座,实现了马铃薯贮藏“减损增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品质提升”的多重目标。
“2012年省里给我县下拨了专项资金819.4万元,2013年为697.8万元,2014年是529.5万元,对于我们这个贫困县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所以我们在项目管理上做足了功夫。”会宁县农业局局长冉彪介绍说。
在与会宁县农业局相关领导座谈期间,记者详细了解了会宁县开展项目工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牧、财政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县农牧局成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具体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资金及资金拨付、监管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搞好技术服务。县农牧局对项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对马铃薯贮藏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县种子管理站切实加强了马铃薯贮藏窖建设的技术指导,组织专门的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基层,对项目建设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确保建一个成功一个;三是规范操作程序,精心组织管理。各乡镇按照县上分解的任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公示制度,加快实现补贴项目申报申请、审核、结算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过程的透明度;四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质量安全。县财政和农牧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及时纠正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补贴政策不走样,工程质量没问题;五是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县财政、农牧部门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管理,严防截留、挤占或挪用资金。项目实施单位也对项目资金设立专账,严格财务制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苹果大县的农民富了
静宁县地处全国优势苹果产区和黄土高原苹果最佳适生区,是“平凉金果”的主产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静宁苹果产业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阶段,政府引导、示范推广阶段,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3个阶段。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静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举全县之力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苹果产业,果品规模迅速扩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截至去年,该县147.3万亩耕地有101.2万亩地种植苹果,结果面积约50万亩,实际产量高达90万吨。苹果产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但也因为贮藏保鲜设施落后造成苹果损耗率居高不下,然而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落户静宁后,当地苹果产业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开始发挥更大作用。
春节前夕,隆冬时节,记者在静宁县雷大乡惠民果库看到,一箱箱苹果正在由工作人员从组装式苹果保鲜库里运出装车,然后运往黑龙江。“客户要得急,必须赶紧装车,不能耽误了春节销售,今天已经是第三车了。”合作社理事长胡双红说。记者向冷库里一瞅,里面全是红艳艳的苹果,能闻到苹果散发的淡淡果香。“果窖贮藏让苹果打时间差上市,卖出好价钱。现在苹果的地头收购价上等品质的能卖到7块多,品质次点的也能卖到3块5毛钱,平均下来一亩地毛收入在3到5万之间,像现在装车的80毫米以上优等富士苹果1斤最高卖价10元,高得很。”从胡双红的眼中,记者看得出苹果产业是真的让老百姓富了起来。
“目前,我县农民80%的纯收入来自种植苹果,并且随着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户与合作社开始积极申请项目。果品保鲜、延长销售、降低损耗……在一系列好处面前,农民开始关注并积极行动了起来。”静宁县林业局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对记者说。 “从2002年开始,我们县就有企业已经开始建造冷库了,并且都是容量为四五百吨的大库,这么大容量的冷库一般的农民是建不起的,造价太高,所以农民都是花钱去租企业的冷库,这样一来,农民辛苦赚来的收入有一部分就到了企业的手里。当时,我们政府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只能说服企业少收点租金,但收效甚微,政府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帮助农民建冷库。”时至今日,李建明对当时的状况还记忆犹新。“现在好了,从2013年开始我们县连续两年被认定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实施县以来,在苹果主产区乡镇建成了组装式苹果保鲜冷藏库87座,总贮藏量达到8550吨,补助合作社和农户的资金达到898.2万元,这项政策是真正为农民办了实事。”
在补助资金的分配上怎样做到公平合理?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当地林业局局长崔州兰。
“首先,我们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规定,把政策补助对象定位合作社或者农户,由合作社或者农户向林业局提交补助申请表,林业局派专员去实地调查。其次,在补贴对象筛选上,要符合以下5个条件:1.补贴对象必须在苹果主产区;2.所处位置必须交通便利;3.必须是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4.有一定的资金,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建设能力;5.要有建设积极性。在补助对象选择上,我们严格把握一点,要把资金补助给真正需要的人。”崔州兰对记者说。
确实如此,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补助点,他们无一例外都符合上述5个条件,这样的筛选也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合作社建了3个100吨的苹果保鲜库,每个年净增值都要在8万以上。2013年的苹果刚下来的时候直接销售是3块钱1斤,我们放保鲜库存到来年的4月份,能卖到6块钱1斤,行情好得很。”王德福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冷库,嘴里还一边说:“政策这么好,今年俺还要再申请建设两个保鲜库。”
随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静宁县实施以来,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但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当地官员与农民普遍反映扶持资金还是太少,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急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以静宁县为例,静宁县作为苹果种植大县,苹果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保鲜库来容纳苹果的贮藏,另外当地政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假设静宁县当地苹果贮藏能力达到50%,就能够缓解产地销售压力,但事实上静宁县当每年上市的苹果大约43万吨左右,而截至目前,该项目实施以来,苹果总贮藏量才达到8550吨,加上企业与农民之前自建的保鲜库,也只是杯水车薪,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障项目的执行。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记者在甘肃省会宁县和静宁县实地采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该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利好的同时,但也发现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铃薯有了休憩好住所
2014年冬,甘肃境内的黄土高原被突如其来的几场大雪渲染成了白色。在白银市会宁县农民张平建家里,记者看到了两座截然不同的马铃薯贮藏窖,一座是他自己挖的土窖,没有保温门,更没有通风设施,只是一个简易的贮藏场所。而旁边的全新贮藏窖则较为先进,窖门的芯材为聚氨酯板,起到保温作用;窖内采用了下进上出的通风设计,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在贮藏窖外部,还使用了防滴草帘,这样可以把冷凝水引到地面,防止马铃薯因浸湿导致腐烂。
“前年,俺还是把收获的马铃薯放在土窖里,这些土窖空气不流通,储量小,温度和湿度靠天然控制,在长达五六个月的储存期里,马铃薯水分流失大,极易腐烂、发芽,而且通过化学转化过程,马铃薯淀粉转化为糖时,就不能加工了,只能一般食用。去年,在县里的帮助下,我申报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花了4.2万元建了个正规的马铃薯贮藏窖,县里补贴了我2.1万元,实际上自己只花了一半,要不是有这个政策,俺还真不舍得花这么多钱建贮藏窖。”张平建对记者说,“这个新窖比俺以前自己弄的土窖贮藏效果好太多咧,马铃薯存得住,天气热的时候,能及时通风,天气凉的时候,也能及时保温,让马铃薯始终处在一个合理的温度下,能放半年多呢!别小看这半年,半年后马铃薯的价格能翻一番。”
“确实是这样,自从2012年国家出台这个政策后,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实惠,产出的农产品有地放了,耐贮藏了,还能延长上市时间,避开上市高峰期,卖个好价钱,促进了农民增收。”甘肃省农牧厅农产品加工管理办公室主任杜景壮告诉记者。
据了解,会宁县从2012年到2014年连续3年被甘肃省列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马铃薯贮藏窖建设项目县以来,共完成马铃薯贮藏窖2059座,总贮藏能力达4.17万吨,完成补贴资金2046.7万元。其中10吨马铃薯贮藏窖1073座,20吨马铃薯贮藏窖607座,60吨马铃薯贮藏窖379座,实现了马铃薯贮藏“减损增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品质提升”的多重目标。
“2012年省里给我县下拨了专项资金819.4万元,2013年为697.8万元,2014年是529.5万元,对于我们这个贫困县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所以我们在项目管理上做足了功夫。”会宁县农业局局长冉彪介绍说。
在与会宁县农业局相关领导座谈期间,记者详细了解了会宁县开展项目工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牧、财政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县农牧局成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具体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资金及资金拨付、监管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搞好技术服务。县农牧局对项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对马铃薯贮藏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县种子管理站切实加强了马铃薯贮藏窖建设的技术指导,组织专门的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基层,对项目建设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确保建一个成功一个;三是规范操作程序,精心组织管理。各乡镇按照县上分解的任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公示制度,加快实现补贴项目申报申请、审核、结算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过程的透明度;四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质量安全。县财政和农牧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及时纠正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补贴政策不走样,工程质量没问题;五是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县财政、农牧部门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管理,严防截留、挤占或挪用资金。项目实施单位也对项目资金设立专账,严格财务制度,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苹果大县的农民富了
静宁县地处全国优势苹果产区和黄土高原苹果最佳适生区,是“平凉金果”的主产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静宁苹果产业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阶段,政府引导、示范推广阶段,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3个阶段。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静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举全县之力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苹果产业,果品规模迅速扩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截至去年,该县147.3万亩耕地有101.2万亩地种植苹果,结果面积约50万亩,实际产量高达90万吨。苹果产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但也因为贮藏保鲜设施落后造成苹果损耗率居高不下,然而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落户静宁后,当地苹果产业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开始发挥更大作用。
春节前夕,隆冬时节,记者在静宁县雷大乡惠民果库看到,一箱箱苹果正在由工作人员从组装式苹果保鲜库里运出装车,然后运往黑龙江。“客户要得急,必须赶紧装车,不能耽误了春节销售,今天已经是第三车了。”合作社理事长胡双红说。记者向冷库里一瞅,里面全是红艳艳的苹果,能闻到苹果散发的淡淡果香。“果窖贮藏让苹果打时间差上市,卖出好价钱。现在苹果的地头收购价上等品质的能卖到7块多,品质次点的也能卖到3块5毛钱,平均下来一亩地毛收入在3到5万之间,像现在装车的80毫米以上优等富士苹果1斤最高卖价10元,高得很。”从胡双红的眼中,记者看得出苹果产业是真的让老百姓富了起来。
“目前,我县农民80%的纯收入来自种植苹果,并且随着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户与合作社开始积极申请项目。果品保鲜、延长销售、降低损耗……在一系列好处面前,农民开始关注并积极行动了起来。”静宁县林业局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对记者说。 “从2002年开始,我们县就有企业已经开始建造冷库了,并且都是容量为四五百吨的大库,这么大容量的冷库一般的农民是建不起的,造价太高,所以农民都是花钱去租企业的冷库,这样一来,农民辛苦赚来的收入有一部分就到了企业的手里。当时,我们政府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只能说服企业少收点租金,但收效甚微,政府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帮助农民建冷库。”时至今日,李建明对当时的状况还记忆犹新。“现在好了,从2013年开始我们县连续两年被认定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实施县以来,在苹果主产区乡镇建成了组装式苹果保鲜冷藏库87座,总贮藏量达到8550吨,补助合作社和农户的资金达到898.2万元,这项政策是真正为农民办了实事。”
在补助资金的分配上怎样做到公平合理?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当地林业局局长崔州兰。
“首先,我们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规定,把政策补助对象定位合作社或者农户,由合作社或者农户向林业局提交补助申请表,林业局派专员去实地调查。其次,在补贴对象筛选上,要符合以下5个条件:1.补贴对象必须在苹果主产区;2.所处位置必须交通便利;3.必须是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4.有一定的资金,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建设能力;5.要有建设积极性。在补助对象选择上,我们严格把握一点,要把资金补助给真正需要的人。”崔州兰对记者说。
确实如此,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补助点,他们无一例外都符合上述5个条件,这样的筛选也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合作社建了3个100吨的苹果保鲜库,每个年净增值都要在8万以上。2013年的苹果刚下来的时候直接销售是3块钱1斤,我们放保鲜库存到来年的4月份,能卖到6块钱1斤,行情好得很。”王德福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冷库,嘴里还一边说:“政策这么好,今年俺还要再申请建设两个保鲜库。”
随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静宁县实施以来,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但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当地官员与农民普遍反映扶持资金还是太少,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急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以静宁县为例,静宁县作为苹果种植大县,苹果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保鲜库来容纳苹果的贮藏,另外当地政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假设静宁县当地苹果贮藏能力达到50%,就能够缓解产地销售压力,但事实上静宁县当每年上市的苹果大约43万吨左右,而截至目前,该项目实施以来,苹果总贮藏量才达到8550吨,加上企业与农民之前自建的保鲜库,也只是杯水车薪,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障项目的执行。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记者在甘肃省会宁县和静宁县实地采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该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利好的同时,但也发现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