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之旅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baobe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旅行后写成文章,甚至写一本书,想起来是很难的事,的确很难。毕竟如今去海外旅行不是多么特殊的事情了,和小田实(1932-2007,日本小说家)写《什么都看》的时代不同了。如果想去——就是说只要有此念头并相应拿出一笔钱来——一般都能满世界跑。去非洲的原始森林,南极都不在话下。
  所以就旅行来说,不管去的地方多么远多么偏僻,脑袋里一开始就要有“那不是多么特殊的事情”这一念头,否则是不行的。把过度的顾虑啦、启蒙啦、勇气啦什么的排除掉,而作为“略略非日常性的日常”加以把握——当今时代的游记恐怕该这样动笔才是。就算说“只不过去了一趟那里”多少有些极端,但若给人以“痛下决心”那样的感觉,读的人怕也很难轻松。
  在这个意义上,驱车横穿美国大陆和在四国清一色吃了三四天乌冬面相比,究竟哪个是边境就有点闹不明白了。一个困难的时代。
  一般说来,实际旅行途中我不做详细的文字纪录,而总是怀揣一个小笔记本,每次都把类似的小标题的词句并列写在那里,如“浴室老太婆!”等,以便日后翻开笔记本看见“浴室老太婆!”这句话就能很快想起:啊是的是的,在靠近土耳其和伊朗边境的小镇里是有那么一个奇特的老太婆。总之,是自己最容易明白的标题即可。便是把这种东西像在海面上做浮标似的一个个连着写下来,同资料抽屉中的索引标题是一回事。一次次旅行下来,逐渐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做法。
  例如日期、场所名称和各种数字,如果忘了,写的时候就会遇到实际困难,因此作为资料要尽可能详细记录。至于具体记述和描写则尽量避免,不如说在现场就把“书写”这件事忘掉才好。记录用的照相机什么的也几乎不用,而把因此节约下来的精力集中用于观察,以自己的眼睛紧紧地注视形形色色的东西,把情景、氛围、气味和声音等清楚地刻录在脑中,让自己成为好奇心的俘虏。反正就是要让自己整个儿淹没在那里存在的现实之中,这是再要紧不过的。让一切渗入肌肤,让自身当场成为录音机、成为照相机。从经验上说,这么做对日后写文章有用得多。反之,如果不一张张看相片就记不起什么样子,那就压根儿写不出生动有趣的文章。
  所以,虽说是采访,但看上去作家很轻松,在现场差不多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看,单单只有摄影师跑来跑去忙个不停。作家是回来后辛苦。相片洗完就万事大吉了,而作家的作业刚刚开始。对着桌子,以记下的片言只语为线索,让现场在脑海中复活。一般回国一两个月后才能写文章。从经验上讲,采访好像要放这么一段时间才对结果更有利。那时间里,该沉的沉下去,该浮的浮上来,而且只有浮上来的才会水到渠成地连在一起。这样,文章的粗线条就形成了。忘记也是重要的,对于写东西来说。只是放置的时间超过一定长度会使忘记的事项增多,大凡事物都是有“火候”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对我而言,写游记是非常宝贵的写作修炼。思考起来,游记这东西本来应该做的和小说本来应该做的,差不多是同一回事。绝大多数人都要旅行吧?一如绝大多数人都要恋爱。但将此向谁述说并不是容易的事。发生了这样的事,也去了这样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感受——即使向谁这么说,能否真切传达自己在那里的实际感受和“感情水位偏差”也是个疑问,因为那是难度极大的技艺,或者说近乎不可能。而让听的人认为“啊,旅行真是太有趣了,我也想去旅行”或者“恋爱真是太美妙了,我也想来一场美妙的恋爱”更是难上加难。对吧?而设法做到这一点的,不用说,非行家的文章不可。这里需要技巧,需要固有的文体,而激情、爱心和感动等当然也是需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对于作为小说家的我来说,写游记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本来就是因为喜欢写才写的,这里是说在结果上。
  我本来就喜欢游记,一向喜欢。斯文·赫定、亨利·斯坦利啦,小时候就看那样的游记看得入迷。和童话相比,还是更喜欢那类游记,反正就是喜欢。每次翻动书页都激动得不行。斯坦利历经千辛万苦在刚果腹地找到下落不明的探险家利文斯通那个段落,至今仍记得一清二楚。新游记方面,保罗·索鲁的东西也常看。看写得好的游记比实际外出旅行有趣得多——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不过前面也说了,如今一个人可以到任何地方去,所谓边境那东西已经不复存在,冒险的性质已彻底变样,“探险”和“秘境”等字眼也迅速落伍,在现实层面几乎不能再用了。电视上至今还在搞那种加长节目,冠以某某秘境等带有大探险时代意味的标题,但几乎没有哪个人会天真得信以为真。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游记来说,当今时代恐怕并非幸福时代。
  但不管怎样,旅行这一行为作为其赖以形成的形式,或多或少总要迫使旅行的人改变其意识。既然如此,我认为描写旅行的作业也必须相应地反映其动向,其本质无论哪个时代都不会改变,因为那是游记所具有的本来意义。“去了哪里,发生了如此这般的事,做了如此这般的事”——仅仅连篇累牍地罗列这类奇闻逸事,人们很难读下去的。“哪怕远离日常,也是同日常比邻而居的”——我想必须综合阐明这一点才行。真正的新鲜的感动正是从这里产生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即使在边境已经像这样消失的时代,自己这个人的身上也仍然存在着可以造出边境的场所。而追加、确认这样的情思即是旅行。倘若没有这样的终极性认识,纵使跑去天涯海角,恐怕也是发现不了边境的,毕竟是这样的时代。
其他文献
林芝被称为『西藏江南』『东方瑞士』,旖旎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真实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旅行者,似乎抵达了林芝,便是进入了传说中的理想净土。夏季,这里也是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无论身心都可远离烦嚣。
马丁·帕尔的荒诞英伦  在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与勃朗特姐妹那些伟大作家的笔下,英国到处都是乡村中产阶级味道的田园风光,一座座精致、气派的“庄园”,没完没了的舞会、欢宴,人们喝着下午茶、相挽散步、亲切闲谈,形成一幅幅“英伦风情画”。  马丁·帕尔说,英国人的传统中,对中庸有着持久的追求,做人做事显得不温不火,很少见到有什么人走极端、把事做过了头。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知道英国盛产讽刺文学,却并没发现多
一提起春风,人们心中就浮出说不尽的美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时间放缓了脚步,万物的轮廓变得柔软、轻盈;我们的精神、感官也受到和风的吹拂,摄取了其中的芬芳与生机。  或许是为了应和季节的厚意,本期《中国国家旅游》推出了《寻香之路》专题报道。引发我们探访者主要兴趣的是香薰原料在古代中国流转、传输的路线。兰草、丁香、龙脑、乳香,这些香料或是风行全球的中国原产,或是历史悠久的进口物资,它们所历经之
陇南植物志  陇南市所处地理位置为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变,山体高差悬殊,植被成分交替分布,自然生长的树种多大1300多种。陇南虽然地处中国西北,热带、亚热带属树种的比例却占四分之一。青冈树  别名橡树,为亚热带树种,是中国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青冈树对气候条件反映敏感,可以说是当地旱涝状况的“晴雨表”。陇南的山梁与沟壑上长满青冈树,挺直高耸,各种菌类生长其上。野生枇杷  常见的亚热带树种
一伙在犯罪史上都排得上号的美国小偷经过精心谋划,合力从水城威尼斯一栋宮殿式的大楼里盗出一批价值三千多万美元的金砖。得手之后,团伙开派对大肆庆祝,唯有领头的两位名贼躲开了热闹,找了个僻静的角落谈心,交流从业心得和人生规划。只听老贼约翰对年轻的那位说道:“小伙子,世上的贼分两种,第一种贼偷东西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富裕,第二种贼呢,偷东西却是为了定义自己的生活。”  这是好莱坞电影《偷天换日》里的场景。观影
南极的商业旅行,即私人旅行者(Citizen-explorer)前往南极,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中。当时,距离南极最近的几个国家,以一两艘“特许船”载着几百名乘客开始探索南极,也有几艘勇敢的帆船冒险驶往南极;飞机则是从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越界飞行”的方式飞临南极上空(未着陆),满足乘客看一眼南极大陆的心愿。1988年,首批搭乘洲际航班在南极着陆的游客最终抵达了南极点。201
日光下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景象,在黑夜中往往会以另外一副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现——这恰恰是不少旅行者的盲区。我在夜晚探索过欧洲20多个国家的废墟,一次又一次踏上探索奇境的旅途。在酷暑的沙漠中穿行,在零下30多度的夜间翻越雪山,在古堡内被巡逻直升机搜查,在军事基地躲避搜寻犬,在水没到大腿、到处是蝙蝠的地下管道浸泡一整夜,在70多米高的纪念碑顶端与闪电擦肩而过……这些特殊的体验,每一次都将我的身体推向极限的边
我们一般很少意识到书籍的力量,因为在我们日常工作的圈子里,书总是太过于平凡,以致我们并不怀着常看常新的感激之情,去注意它的新奇之处。阅读差不多已经成了一种身体机能,成了一种下意识动作。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摆在我们手边,早已是那种不言而喻与我们共存、伴我们共存的东西;我们拿过一本书来,总那么懒洋洋、淡然漠然,就像拿过来一件上衣、一只手套、一根烟、一件随便什么成批生产的大路货一样。有价值的东西,凡
火车从维也纳“咣当”到布拉格已是半夜,车厢里只剩下我一人。背着行李走下车,布拉格夜色清凉,风吹在脸上,虽是夏天,隐约间却有些秋意。微雨润湿了路灯的青色,染在一面面雕刻精细、线条分明的墙上,飘浮于方石铺成的路面。难得有车从小巷子里驶过,轮胎碾过街道的声音,从远处一点点压近,又飞快地散开在夜色的转角里。    走进布拉格,没有任何准备。一无所知的中转站。漫无目的的旅行,有时,能让人最直接地感受眼前忽然
喜欢流浪的人往往是怀揣着一个梦,要到远方去,寻找人生的谜底。和『环游世界』这样的旅行乃至人生愿景不同,有一群摄影人,不约而同地向内追溯,带着相机深入行走中国内陆,或试图谱写大变革中的小史诗,或静静追溯古老典籍中的昔日山河,或如实记录平凡道路中打动人心的生活片断……他们是一群心灵的流浪者,在同一个大时代,用影像,吟唱着各自的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