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既能脚踏实地,又能设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文言文复习课更高效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文言文笔记本在手,初三复习不用愁
笔记是对文本内化与吸收的又一过程,对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意义重大。
我今年新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没有用笔记本,在复习时,问题就来了,学生遇到书下注释没有出现过的词句就慌了,而另外一个班由于三年以来笔记做得较全,现在复习起来就很轻松,直接唤醒记忆即可。所以,有一本好的笔记本至关重要!笔记本怎么用?
这本笔记本从初一就要有,初一时就做好相关要求,上面要求学生默写出要背诵的课文,无须背诵的课文,让学生用端正的字体抄下来,课前自己先圈出认为重要的字词句,然后上课时老师再进行补充。 另外,每次练习中和考试中的文言文,也要求摘录重点实词虚词。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自己先行学习记忆,遇到其他文言文又注重积累记忆,文言文的基础就会非常扎实。
二、班主任做“催化剂”,小组合作得以有效进行,高效课堂成为保证
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能进行良好的管理调控,最快速最优化地调整每个小组的人员,成为“催化剂”,那么小组合作就得以有效进行,高效教学就成为了可能。
以往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无法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问题在于,学生座位安排不够合理,组与组之间力量不均衡,有的小组热火朝天,有的小组沉默寡言。
管理学研究发现,管理人员在6—8名时,管理效率是最高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因为这样具有可控性。我班一共54人,我将其分为8个小组,每组人数分别为6、6、6、6、7、7、8、8。每组成员总均分大致相同,并且最好都有语、数、外、物四门相对较好的同学。每组设置一个组长,并由组内自定记录员以及发言员,在人员性格上还要加以考虑,每一组都要有开朗和内敛的同学,这样讨论时,就有人可以带动整个小组的气氛。在小组讨论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我设计了小组综合评价表,根据评价表上的具体要求和项目加减分,每周一班会课进行大组奖励批评和个人奖励批评。
这样的小组合作机制为我以下的归类整理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效保证。
三、归类整理,使知识化整为零,不再停留于零散的课文字词句翻译
课前,按照备课组统一分发的讲义要求学生自己复习默写,课前复习教师不参与,学生完全自主。上课后,由每个小组的语文组长核对答案,一般一册书5—6篇文言文,給15分钟时间核对答案,有问题向全班提问,师生共同解答。然后每小组每个人负责一篇课文,进行归类整理,整理以下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然后互相交换答案,这样,一册书的所有重点内容全部由学生自己整理出来了。最后挑选一组汇报成果,不全的由其他小组添加。这样,老师轻松了很多,课堂完全成为了学生为主的课堂,效率高多了!
弥补课堂上他人的发现,总结复习文章的心得体会。课后,我们坚持不定期随机检查,促使学生养成整理课堂笔记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四、学生自主命题,激发复习热情
在文言文复习中,学生命题无疑对复习具有极大的作用。每个学生出题后,每天请三个同学上来用仪器投影。为了在某个知识点上难住解题者,学生会挖空心思剖析原文的精髓。在命题的答案中,可能会有模棱两可的答案出现,这时不妨组织一个命题小组内部大讨论,让学生在大讨论中寻求答案。这样可以使沉寂的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提高听课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优化学习过程。复习蒲松龄的《狼》一课时,一位学生讲解文中“之”的用法,将“复投之”中的“之”解释为“骨头”,立刻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认为“复投之”实为“复(以骨)投之”,因此,“之”指代“狼”。两种意见交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前由老师讲解时,这个问题并未引起我和学生们的注意,老师一句带过,学生则机械记忆。学生自主出题可以挖掘我们不曾发现的东西。
讲给别人一遍比自己看十遍印象都深。学生随时补充和指正的形式,调动了那些平时上课经常当看客的学生的积极性,当他们发现可以有机会表现一下自己,而且可以“刁难”一下讲课的同学时,马上来了精神,这种形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
当然,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还是要积极引导全面鼓励,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要加以点拨。
五、拎出在课外阅读中会出现的实词,为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做准备
课外阅读中会出现很多在我们课文中出现过,但是我们没有提出来整理的重要实词,这个要强化。
六、利用早、晚读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加强记忆
及时复习,反复巩固,加强记忆,是强化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如此。要求和指导学生在早自习、晚自习及时进行复习巩固,是对以上五种学习方式的全面总结。
一、文言文笔记本在手,初三复习不用愁
笔记是对文本内化与吸收的又一过程,对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意义重大。
我今年新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没有用笔记本,在复习时,问题就来了,学生遇到书下注释没有出现过的词句就慌了,而另外一个班由于三年以来笔记做得较全,现在复习起来就很轻松,直接唤醒记忆即可。所以,有一本好的笔记本至关重要!笔记本怎么用?
这本笔记本从初一就要有,初一时就做好相关要求,上面要求学生默写出要背诵的课文,无须背诵的课文,让学生用端正的字体抄下来,课前自己先圈出认为重要的字词句,然后上课时老师再进行补充。 另外,每次练习中和考试中的文言文,也要求摘录重点实词虚词。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自己先行学习记忆,遇到其他文言文又注重积累记忆,文言文的基础就会非常扎实。
二、班主任做“催化剂”,小组合作得以有效进行,高效课堂成为保证
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能进行良好的管理调控,最快速最优化地调整每个小组的人员,成为“催化剂”,那么小组合作就得以有效进行,高效教学就成为了可能。
以往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无法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问题在于,学生座位安排不够合理,组与组之间力量不均衡,有的小组热火朝天,有的小组沉默寡言。
管理学研究发现,管理人员在6—8名时,管理效率是最高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因为这样具有可控性。我班一共54人,我将其分为8个小组,每组人数分别为6、6、6、6、7、7、8、8。每组成员总均分大致相同,并且最好都有语、数、外、物四门相对较好的同学。每组设置一个组长,并由组内自定记录员以及发言员,在人员性格上还要加以考虑,每一组都要有开朗和内敛的同学,这样讨论时,就有人可以带动整个小组的气氛。在小组讨论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我设计了小组综合评价表,根据评价表上的具体要求和项目加减分,每周一班会课进行大组奖励批评和个人奖励批评。
这样的小组合作机制为我以下的归类整理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效保证。
三、归类整理,使知识化整为零,不再停留于零散的课文字词句翻译
课前,按照备课组统一分发的讲义要求学生自己复习默写,课前复习教师不参与,学生完全自主。上课后,由每个小组的语文组长核对答案,一般一册书5—6篇文言文,給15分钟时间核对答案,有问题向全班提问,师生共同解答。然后每小组每个人负责一篇课文,进行归类整理,整理以下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然后互相交换答案,这样,一册书的所有重点内容全部由学生自己整理出来了。最后挑选一组汇报成果,不全的由其他小组添加。这样,老师轻松了很多,课堂完全成为了学生为主的课堂,效率高多了!
弥补课堂上他人的发现,总结复习文章的心得体会。课后,我们坚持不定期随机检查,促使学生养成整理课堂笔记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四、学生自主命题,激发复习热情
在文言文复习中,学生命题无疑对复习具有极大的作用。每个学生出题后,每天请三个同学上来用仪器投影。为了在某个知识点上难住解题者,学生会挖空心思剖析原文的精髓。在命题的答案中,可能会有模棱两可的答案出现,这时不妨组织一个命题小组内部大讨论,让学生在大讨论中寻求答案。这样可以使沉寂的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提高听课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优化学习过程。复习蒲松龄的《狼》一课时,一位学生讲解文中“之”的用法,将“复投之”中的“之”解释为“骨头”,立刻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认为“复投之”实为“复(以骨)投之”,因此,“之”指代“狼”。两种意见交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前由老师讲解时,这个问题并未引起我和学生们的注意,老师一句带过,学生则机械记忆。学生自主出题可以挖掘我们不曾发现的东西。
讲给别人一遍比自己看十遍印象都深。学生随时补充和指正的形式,调动了那些平时上课经常当看客的学生的积极性,当他们发现可以有机会表现一下自己,而且可以“刁难”一下讲课的同学时,马上来了精神,这种形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
当然,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还是要积极引导全面鼓励,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要加以点拨。
五、拎出在课外阅读中会出现的实词,为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做准备
课外阅读中会出现很多在我们课文中出现过,但是我们没有提出来整理的重要实词,这个要强化。
六、利用早、晚读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加强记忆
及时复习,反复巩固,加强记忆,是强化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如此。要求和指导学生在早自习、晚自习及时进行复习巩固,是对以上五种学习方式的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