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余辉暖桑梓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九月,和风送爽,稻谷飘香。记者在平塘县白龙乡离退休党支部办公室看到:该支部今年7月被黔南自治州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被州委组织部、离退局表彰为“先进党支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被平塘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白龙乡离退休党支部建立于2002年9月,刚开始只有9名党员,现已发展到15名成员。平塘县委离退局局长熊江敏说:“白龙乡离退休党支部是我们全县老干系统的一面旗帜,他们的工作,促进了社会和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建设家乡不遗余力
  白龙乡地处大山腹地,距离县城近20公里,这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
  要想富,先修路。2004年,龙兴村在修建乡村公路时,要修一座50多米长的大桥,当时群众集资的钱不够,白龙乡离退休党支部70多岁的老党员刘刚信,提议向嫁出去的姑娘和外出工作的人员求援。得到大家的支持后,他挑灯夜战,写了300多封求助信,花了200多元寄了出去。没想到,这次筹到了8000多元资金。此外,村民们还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公路建设,离退休支部老党员黄贵斌一个人就捐款60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共筹集资金6万多元,最终使大桥建成通车。龙兴村6组、7组距小河边不远,可河岸坎高地滑,给80多户300余人吃水、洗衣等造成困难。在刘刚信的号召下,群众集资修了长20米、高1.5米的水泥台阶,解决了村民生活困难。
  白龙乡政府修建集贸市场,要征用5户村民的土地。群众要么漫天要价,要么就不答应。乡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做不通群众思想工作,只好找到白龙乡离退休支部。老党员毛大恒、孟昌德等一次又一次跑到群众家里,对群众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使4户农户答应征用土地。还有一户提出了需要一块土地作为菜园的条件,于是他们又到乡里协调,最后调整了一块土地给这个群众作为菜园。如今集贸市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为家乡的建设出一分力,尽一点心,是支部所有党员的共同心愿。”支书毛大恒说。据介绍,自离退休支部建立以来,通过他们的协调,先后为群众举办了种、养殖培训班20多次,培训群众600多人(次)。
  
  强化教育促进和谐
  离退休支部的老同志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59岁,平均年龄65岁,他们在各自的村组,算得上德高望重、说话算数的人。因此,他们调解起民事纠纷和化解起矛盾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山地村2组毛启泽夫妇因闹矛盾,妻子丢下两个孩子外出打工,两年多不愿回家。毛启泽想不通,发展到打算把两个孩子交给家人、卖马筹路费找妻子同归于尽的地步。离退休支部书记毛大恒知道后,不仅多次去做毛启泽的思想工作,还电话通知毛启泽的妻子回来。并且还亲自请来毛启泽的岳父岳母一起劝解夫妻双方,最终使毛启泽夫妇和好如初,也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据介绍,白龙乡离退休支部先后调解民事纠纷20余起,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白龙乡离退休支部还针对布依族群众喜爱文艺的特点,创作内容涉及法律、公民道德的花灯剧、快板、民间山歌,深入到布依山寨、学校演出。3年来,演出40余场,深受学生和村民的欢迎。“讲起赌博是违法,奉劝诸君莫参加。如是劝告不相信,总有一天被处罚。”董票小学学生莫明将这首山歌记下,拿回家唱给好赌的父亲听,使父亲认识到了赌博的害处,从而戒了赌。
  白龙乡离退休支部还编印了诸如《儿多母苦》、《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快富》等山歌近百首,利用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传统节日,发放给年轻人,从而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到2006年底,白龙乡农民中“双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户”达到70多户。
  
  助老扶幼奉献余热
  龙兴村3组孤寡老人刘家林已经70多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居住在草棚里。离退休支部老党员刘刚信见弟弟刘刚友家庭负担较轻,就动员弟弟赡养刘家林。一开始,刘刚友不愿意,后经刘刚信再三做思想工作,终于同意把刘家林接下山,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还负责老人的生养死葬。如今老人心情舒畅,逢人便夸刘家兄弟是好人。
  摆克村杨明燕、杨明花姐妹父亲劳教,母亲改嫁,与80多岁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因交不起书费和生活费,2004年,在京舟小学读书的姐妹俩只好辍学回家。白龙乡离退休支部的老同志了解情况后,通过各方面协调,学校为她们免了入学的一切费用,乡关工委为她们协调了100斤粮食,乡教育站还资助了130元钱。
  2004年,白龙乡京舟村干弄组15岁的布依族少年孟景言辍学外出打工,离退休支部老党员孟昌德了解情况后,找到他的家长,先是狠狠地批评了一通,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你这辈子大字不识一个,难道你还想要你的崽像你一样吗?”通过孟昌德耐心细致的工作,孟景言的父亲终于同意叫儿子回来读书。当年,离退休支部成员先后动员了1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和8名适龄儿童入学。
其他文献
爷爷是我的启蒙教师。我至今忘不了10多年前在那个破旧的老房子,是爷爷手把手地教我识字、算数、诗词歌赋。是他每天劳累奔波地买菜为我做饭。我忘不掉他的那件老汉褂,更忘不掉他吃饭时满头大汗的场景。他对我操心有加,唯恐我懈怠放松,让我谨记,国文不可松,外文亦不可松。他就像一个壮汉,不知疲倦的为整个家操劳了一辈子。  如今,这个壮汉86岁了。头发不再覆盖头顶,皱纹布满了额颊,饭量也不如从前。他每次爬上3楼的
期刊
父母生我身,教我做能人;父母不识字,教我书中行;父母看得远,教我想重任;父母身为范,教我品行正;父母出身苦,教我爱人民;父母心善良,教我会记情;父母知生存,教我艺要精;父母爱子女,教我献爱心……这首小诗是我父母辞世20周年时我写的追忆。  上无半片瓦,下无隔餐粮,我父亲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凡是能填肚子的营生,我父亲自幼都去学。解放后,父亲成了国家企业的工人,多次被评选为先进生产者。“三年自然灾害
期刊
据理力争  公路上,一辆货车轧死了一头猪。几个农民拦住货车要司机赔钱。司机据理力争:“谁让你的猪往公路上跑?公路上又没有猪圈。”农民急忙争辩道:“虽然公路上没有猪圈,但你能说猪身上有公路?”    买衣服  一位顾客去服装店买衣服,她问:“请问有紧身衣吗?”店员回答:“什么款式的?”顾客说:“能把人身体的部位都凸现出来的,使人看上去有棱角的。”  店员笑了笑:“小姐,你最好到对面的粽子店去看一下。
期刊
80岁了还能挥动一两千克的铁榔头打铁,而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这是记者在独山县麻万镇麻万村看到的一幕情景,莫让琼老人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榔头敲打着由另一只手用铁钳夹住的铁块,几次下来,老人将铁块打成了一把小镰刀。莫让琼说:“只要不种地,都要打点小东西,算是活动活动身子,还可以赚点小钱买油盐。”  独山县麻万镇麻万村是远近闻名的打铁专业村,其打造的农具以质量过硬而出名,而莫让琼目前是村里年龄最大的打铁者
期刊
少年时,读杨朔的《香山红叶》,心里着实被勾动了一回。长大后,远离故土走进喧嚣的都市,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我的心常常飞向美丽的大自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这两句描写深秋红叶的千古名句,曾无数次地引发我的遐思……  去年秋旅游黄金周,我携老伴去北京香山看红叶。车抵香山脚下,山中秋高气爽,林木扶疏,溪水环流,百鸟争鸣。那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层层叠叠,绯红与墨绿交织,在瓦蓝的天空下,
期刊
赠吕品战友  ■林钟美(贵州贵阳)  老战友、离休干部单吕品身患绝症,前后住院抢救三次,似已无药可治。他自知将赴道山,近日写小诗一首赠我,包含诀别之意,读之令人潸然泪下,兹成诗一首回赠,给以安慰。  如皋一别五载整,*音断信无心相连。  突闻老友身难治,无尽思念怎堪言。  一生无愧天地人,好男理应活百年。  妙手回春寻常事,吉人天相盼自安。  *五年前,单吕品与我同游董小宛绘芳园,在如皋分别。  
期刊
拍头颈 持空心掌,两手轻轻地从前额往后拍打至后颈部,反复拍打100次。可明目健脑,增强记忆力,防治头昏痛、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及面部神经麻痹等疾病。  拍耳朵 用两手掌同时拍打耳朵,力度与距离以自我感觉良好为宜,每回拍打100次。可刺激穴位,按摩经络,促使气血运行,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活跃肾脏内气。  拍两臂 用左手拍打右手臂,右手拍打左手臂,从上到下反复各拍打100次。能增强臂力,防治手臂麻木
期刊
一走进黔西南州安龙县龙广镇纳桃村,就看见老年乐队在村活动室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农家庭院鲜花簇拥,干净整洁。一条条村组硬化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条条水泥路通农家。一架架果蔬大棚遍布村落,郁郁葱葱。绿树掩映之中,不时显现出红瓦粉墙、款式新颖的“农家别墅”。远远观望,全村展现一片和谐景象。  纳桃村两委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老龄工作,始终把开展敬老爱老助教活动和创建“生态家园文明村”贯穿在
期刊
别轻易给陌生人开门。教育家人对上门维修、抄表、送货、送礼的人,要多加小心多加查问,在明白来者身份后,方可开门。  给家里的老人或务工留下你的联络电话号码、小区管理处的电话号码、报警电话110、常会上门的预约访客或货物递送者的有关资料。  如陌生人打你家电话,不要透露你是否单独在家。此外,也不应在电话录音中告诉对方你已外出不在家。  睡觉或出门前要锁好门窗、拉上窗帘。如发现有可疑人员在屋外附近徘徊,
期刊
每月按时收到贵社《晚晴》杂志,我感到万分的荣幸。我作为一个平凡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能得到晚晴杂志社的关爱,使我深受感动。贵社每月寄来的书我都通读一遍,有些还读二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我今年68岁了,我看了《更新晚年》一文后,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使精神有所寄托,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信心。正如“人生之旅,何尝没有‘老鹰再生’式的抉择呢?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是自甘沉沦,还是弃旧图新,主动权掌握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