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新教材的推广,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如何结合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也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问题。本人通过阅读《生物课程标准》及《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并结合自己的社会和区内初中班教学经验,发现生物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电视节目《实话实说》,这些发现,为我在区内初中班教学中实施好《课程标准》理顺了思路,故成此文。
现以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为例,分三个阶段解析析在本人在课程设计上对《实话实说》节目的借鉴:
1编写“策划案”
写好“策划案”是节目成功的前提,具体可以分以下三步:
1.1选取“话题”:电视节目的话题选择面很广泛,对于一堂教学目标基本确定的课程来说,难在确定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切入点。如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我选的切入点是“每个学生都是人类的一分子,我们的活动会对生物圈产生怎样的影响?”
1.2分析“现场观众”和“剧组人员”的情况:一方面,我的“现场观众”多来自南疆,住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经验相对丰富,能见到许多生物学现象,但因条件、能力所限,把现象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水平不高。本节内容需要有一定量的资料收集,而校图书馆藏书有限,学生完成资料收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就我自身而言,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手段,而且能较方便地从互联网上搜集课程相关资料。
1.3定案:根据分析结果写出课程设计稿和教案。由于前两步做的比较到位,这一步稍显轻松,我把重点放在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推敲,并尽量在设计上体现师生两方面的优势互补:由教师负责收集人类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直观资料,交由学生根据自己在现在生活的地方及家乡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选择使用。
2彩排
正常教学中一般不会把一堂课给同样的学生上两遍,这个环节是针对探究性学习中有部分实验、学生准备需要课前完成而设计的,这堂课我安排了一个小短剧,需要个别学生配合练习。有些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省略此步。
3现场直播
这是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的关键,学生“现场观众”的角色没有变,教师的角色此时得由策划者分成几个角色:
3.1主持人
职责1:对“节目”的整体能做到心中有数,时刻把握“节目”的性质:不是主持人的独角戏,而是互动性的节目,充分调动“现场砚众”(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控制局面,做到收发自如。
职责2:注意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主线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知识,并通过教学过程将之逻辑条理化。
职责3:及时设疑,引发深思。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展示相互矛盾的事物引发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进而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监测学生发现后的反思。在这节课上,我设置了题为“用纸袋替代塑料袋是不是环保的行为?”的小辩论,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有些塑料袋污染环境,纸袋虽污染较小,但在造纸的过程中却会产生很大的污染(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经过辩论,正反两方(由学生随机组成的两个辩论小组)最后共同提出建设性的措施:推广使用易于分解的塑料袋相对较环保。
3.2场记:正常教学中无法对整堂课进行“彩排”,即使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在备课过程中也有“备学生”环节,但仍然无法完全预知学生对设疑、学生活动的反应及预期效果的达成度。所以,要及时记录这些情况。在过程中很难做到边讲边记,故此时的记多限于记忆层面,课后要及时以“教学反思”的形式将其书面化。
3.3导播: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突发情况或活动设计的不周全而出现“冷场”的现象,这时教师得随机应变,补充或削减内容,以加强课程中各环节的衔接,推动探究性活动顺利进行。
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中,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方法、步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独立学习逐步转变成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及自我认识智能也得了发展。在我主办的互动性“实话实说”节目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在互动过程中,一些新的知识得以产生,在这些新知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认知水平都得以提高。
4交流、总结和反思
节目结束后,观众来信的多少往往成为评价节目重要标准,探究性教学能否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究活动最后环节“表达和交流”中也可以很好的体现。成功的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与他人交流。此时的交流,可以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加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固化。最后,教师要以一定的评价体系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而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分析调整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通过对《实话实说》节目的借鉴,我对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有了较明确的思路,在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我仍担心自己这种做法的理论基础太薄弱,把复杂的问题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化。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通过对比查阅我发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有以下论断:第一、“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在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第二、“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这些论断为我的《实话实说》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上便是我对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设计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正,希望借此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现以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为例,分三个阶段解析析在本人在课程设计上对《实话实说》节目的借鉴:
1编写“策划案”
写好“策划案”是节目成功的前提,具体可以分以下三步:
1.1选取“话题”:电视节目的话题选择面很广泛,对于一堂教学目标基本确定的课程来说,难在确定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切入点。如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我选的切入点是“每个学生都是人类的一分子,我们的活动会对生物圈产生怎样的影响?”
1.2分析“现场观众”和“剧组人员”的情况:一方面,我的“现场观众”多来自南疆,住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经验相对丰富,能见到许多生物学现象,但因条件、能力所限,把现象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水平不高。本节内容需要有一定量的资料收集,而校图书馆藏书有限,学生完成资料收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就我自身而言,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手段,而且能较方便地从互联网上搜集课程相关资料。
1.3定案:根据分析结果写出课程设计稿和教案。由于前两步做的比较到位,这一步稍显轻松,我把重点放在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推敲,并尽量在设计上体现师生两方面的优势互补:由教师负责收集人类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直观资料,交由学生根据自己在现在生活的地方及家乡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选择使用。
2彩排
正常教学中一般不会把一堂课给同样的学生上两遍,这个环节是针对探究性学习中有部分实验、学生准备需要课前完成而设计的,这堂课我安排了一个小短剧,需要个别学生配合练习。有些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省略此步。
3现场直播
这是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的关键,学生“现场观众”的角色没有变,教师的角色此时得由策划者分成几个角色:
3.1主持人
职责1:对“节目”的整体能做到心中有数,时刻把握“节目”的性质:不是主持人的独角戏,而是互动性的节目,充分调动“现场砚众”(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控制局面,做到收发自如。
职责2:注意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主线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知识,并通过教学过程将之逻辑条理化。
职责3:及时设疑,引发深思。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展示相互矛盾的事物引发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进而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监测学生发现后的反思。在这节课上,我设置了题为“用纸袋替代塑料袋是不是环保的行为?”的小辩论,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有些塑料袋污染环境,纸袋虽污染较小,但在造纸的过程中却会产生很大的污染(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经过辩论,正反两方(由学生随机组成的两个辩论小组)最后共同提出建设性的措施:推广使用易于分解的塑料袋相对较环保。
3.2场记:正常教学中无法对整堂课进行“彩排”,即使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在备课过程中也有“备学生”环节,但仍然无法完全预知学生对设疑、学生活动的反应及预期效果的达成度。所以,要及时记录这些情况。在过程中很难做到边讲边记,故此时的记多限于记忆层面,课后要及时以“教学反思”的形式将其书面化。
3.3导播: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突发情况或活动设计的不周全而出现“冷场”的现象,这时教师得随机应变,补充或削减内容,以加强课程中各环节的衔接,推动探究性活动顺利进行。
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中,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方法、步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独立学习逐步转变成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及自我认识智能也得了发展。在我主办的互动性“实话实说”节目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在互动过程中,一些新的知识得以产生,在这些新知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认知水平都得以提高。
4交流、总结和反思
节目结束后,观众来信的多少往往成为评价节目重要标准,探究性教学能否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究活动最后环节“表达和交流”中也可以很好的体现。成功的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与他人交流。此时的交流,可以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加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固化。最后,教师要以一定的评价体系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而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分析调整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通过对《实话实说》节目的借鉴,我对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有了较明确的思路,在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我仍担心自己这种做法的理论基础太薄弱,把复杂的问题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化。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通过对比查阅我发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有以下论断:第一、“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在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第二、“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这些论断为我的《实话实说》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上便是我对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设计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正,希望借此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