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之四:自建终端网络是掌控终端的利器?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控终端”发了烧
  
  “掌控终端”是近年来渠道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热到什么程度?热到让很多厂家成了“发烧友”,不惜为了做终端而做终端,甚至走火入魔,绕开经销商自建终端网络,还美其名曰“更直接”、“更彻底”、“更有效”。
  自建终端网络的厂家,笃信“终端制胜”时代来临。于是乎,“掌控终端”不再只是一个渠道竞争手段,而变成了营销组织体的最高使命。他们在“如何掌控终端”这个问题上,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横看竖看都觉得经销商不是那块料。于是卷起衣袖,迫不及待走到前台,直接运作终端,仿佛不这样就不能真正掌控。
  于是一系列变法随之而来:“改造经销商”、“弱化经销商”、“淘汰经销商”、“架空经销商”等,往往还伴随侵占或者损害经销商利润等情况。
  
  自建终端的路数
  
  厂家自建终端网络的形式,花样百出,驳杂不一,着实有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阵势。笔者仅扫描比较常见的三种形式:
  
  1、直营所:
  厂家在一些重点城市废除经销商,改设营业所,自个儿大揽大包。营业所是厂家的直属分支机构,名义上一切行动听指挥。
  一个中等规模的营业所,往往有一支数十人至上百人不等的线路队伍,有一个中心仓库或者同时拥有几个卫星分仓,还有厂家自买自用的多部大中小型车辆,是一个集商流、物流、金流、信息流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庞然大物。
  
  2、前进所:
  顾名思义,前进所就是向前推进的“营业所”。不同之处在于,它仍然保留经销商,但厂家会派驻一组自己的人马(多则十几个,少者四五个),规模比营业所小很多,功能也单纯些。
  为避免厂商的老矛盾,厂家往往干脆与经销商划分楚河汉界,厂家人员全盘掌握商流(掌控终端是其重点),经销商的工作就只剩下仓储和配送。这种经销商被厂家弱化成一个单纯的物流平台,所以也叫做物流经销商。
  
  3、派驻终端业务专员:
  在一些中小城市(比如三级城市),池塘小,鱼虾少,但厂家的手还是很长,依然派驻1-2个助理业务代表专门精耕终端。专员具有排他性,不得也不会帮助经销商做该厂家以外的其他事情。
  厂家自建终端网络,无非是担心通过经销商操作的终端网络不够密实细致,所以忍不住自己跳出来舞棒弄枪。当然,厂家也有一些创举,属于广义上的自建终端网络,值得玩味。
  比如,在经销商下面架设数个2.5阶分销商,搞升降级制度,借众人之力交叉弥补原先的终端网络;还有个别强势厂家,按照产品、渠道、区域这三个维度,强行切割原有的经销商,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区域,重新设置有终端优势的经销商,期待发挥加乘效应。
  
  雾里看花分外美,个中酸楚几人知
  
  表面上看,厂家自建网络是个无往不利的武器,坊间也充斥着一些亦真亦幻的成功案例,比如,康师傅的营业所、统一的前进所、宝洁会员店、众多家电企业的直销店……很多厂家至今仍津津乐道并乐此不疲。
  
  酸楚一:容易入不敷出
  自建终端网络很容易上演入不敷出的惨剧。以一个中等规模的营业所为例,人员薪资、车辆、仓库等固定开销,每个月就高达十余万元,没有两三百万元的产出,无异于割破静脉而慢性自杀。所以,即便是可口可乐、康师傅这些实力企业,也相继关停并转了不少没有效益的营业所。
  
  酸楚二:人力资源重置
  厂家自建终端网络,不管是何种形式,必然投入大量专属人员,江湖俗称厂家正规军。但经销商原本也有一定数量的地方军,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人员的重复设置。经销商当然不笨,看到厂家配置的队伍,当然撒手不管(也不排除厂家不让经销商插手),或者干脆精简自己的队伍,乐得清闲,还悄悄赚一笔人事费用(当然,这笔钱相当于是厂家白送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代理多品牌的经销商,因为厂家都派来了自己的队伍,人员加总起来竟然是经销商原先队伍的好几倍,可经销商业绩总体增长却甚微,更不要说同比例增长了。
  
  酸楚三:经销商自有优势资源闲置
  大多数经销商因代理多个品牌(其中不乏品类优势品牌),在与地方的KA体系、封闭渠道谈判时有整合谈判优势,很多费用可以减少或者免除。但厂家撇开经销商独自与这些终端谈判,等于化整为零,厂家当然会被轻松地各个击破,花费的代价远高于经销商整合谈判的费用。
  
  酸楚四:人员没有根
  经销商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以笔者多年实践心得感悟,在掌控终端方面,经销商毫无疑问更具价值,其价值在于能够“把根留住”。
  1、掌控终端要有固定的、周期性的重复动作来支撑,必须有一支长期稳定的基层业务队伍来执行。没有稳定的业务团队,就没有稳定的客情,即使是知名、成熟产品,客户的接受度也不高。
  经销商的地方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人员踏实苦干,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弱于厂家正规军。他们也许不羡慕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做好了一辈子就待在经销商这个地方的打算,流动性极低,对经销商相当忠诚卖力。
  反观厂家业务代表,走马灯似的频繁变换。更让终端客户反感的是,厂家业务员一般急功近利,重销售不重服务,甚至为了短期效益,大搞空头承诺。
  2、经销商在当地混迹多年,针对当地交通状况、客户的交易习俗、付款方式等,可以制定适宜的分销模式:交通便利的区域,适宜采取先取单、后送货方式;交通不便的区域(比如乡镇),适宜采取先电话联系、业务后随车车销的方式。而厂家掌控终端时,却总是茫然地把城市那一套东西照搬过来乱套,结果当然是水土不服。
  3、没有稳定的人员、客情和作业方式,终端网络不过是在沙堆上建高楼,没有根基。
  
  关停并转之后
  
  掌控终端绝对不是坏事情,但在执行方法上不能脑子一发热,就赤膊上阵,那未免就应了鲁迅先生的话:“中了箭活该!”
  或许是伤痛教训的警醒,近一两年来,一些厂家也在重新思考自建终端网络的必要性,并采取了积极的纠偏行动。
  据笔者所知,统一企业今年开始陆续关闭了大半营业所;康师傅、可口可乐也将部分营业所改制为商流所,物流职能透过社会资源体系来完成;即便优秀、卓越如宝洁这样的公司,也发现自建终端网络所消耗的资金和资源,远远高于渠道所能产生的利润,所以,宝洁最后还是与经销商合作,交出自己花费巨大财力所建立的“宝洁公司会员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销商纵有一百个不是,但在终端网络建设方面绝对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经销商的资源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弥补厂家之不足,无疑才是明智的选择。在这方面,虚拟结盟不失为 一个好方法(笔者认为,眼下与经销商组建实质结盟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不予讨论)。
  虚拟结盟的经营主体依然是经销商。通过提升经销商对终端市场的开拓能力以及维护能力,使渠道更加贴近消费者,强化厂家对终端的应变力和掌控力。厂家万万不可跳上前台,尤其是一些地广人稀的三级市场,不要期望“直插终端”式的深度分销有什么好果子吃。
  
  虚拟结盟操作步骤
  
  1、有机对接经营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明天。厂家必须耐着性子,本着同理心和实现双赢的出发点,与经销商达成观念上的对接。
  切记:这项工作不可简单、草率地交给基层业务代表,建议由厂家高层领衔,举办“经销商共识营”,做充分的互动和沟通。没有共识就不要贸然单边行动。
  
  2、整合资源:这是虚拟结盟的关键所在。经销商现有的资源“不用白不用”,不但要用足,还要用好。
  
  3、明确分工:分工是为了更好的合作。笔者以为,经销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生产力,厂家要建立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要解放生产力并发展生产力。
  凡是与生产力相关的因素,比如劳动者(业务代表)、生产工具(车辆、仓库)等,一律由经销商负责提供并行使管辖权。:j生这个背景下,建议取消厂家直派的业务队伍,相信并大胆启用经销商的地方军(终端建设不需要高智商,只需要踏实苦干的精神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厂家向经销商派遣一个“党代表” (或者几个经销商共用一个)。“党代表”的工作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专业技能,协助经销商做人员培训、人员激励、市场开发策略制定、执行计划分解、过程追踪、绩效考评等“生产关系”方面的事情。
  
  4、提供支持性政策和发展资源:
  厂家提供生意发展基金,通过利益杠杆(比如共同支付人员薪资、提供配送工具、旅游奖励等)来驱动经销商意愿,以及要求经销商加强管理。比如,针对掌控不到位或者不愿意掌控的终端渠道,可以相应设立乡镇开发补贴、KA卖进奖励、封闭渠道开拓补贴等,让经销商乐于效命。
  提供“一站式辅销”支持:针对重要区域,如果经销商管理水平和操作思路比较滞后,厂家可以采取“一站式辅销”,抽调一些厂家的业务精英组合,全程辅导经销商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说给经销商听,做给经销商看,再放手让经销商干,扶上马再送一程后,就果断撤销或者转战别的经销商区域。记住:“辅销”的目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5、制定操作手册:这是标准化作业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执行效率的有效手段。对于终端生动化、终端拜访路线管理、标准产品销售话术、常见业务问题的标准解答……都要予以固化,并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6、建立完整的管理循环: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PDCA,恕不赘述。可资借鉴的是一些国际大企业推行的“生意回顾制度”,厂家的“党代表”每周、每月、每季,都定期与经销商做生意回顾,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以便形成下一步计划,进入新的管理循环。
  
  7、签订结盟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以书面形式签订下来。其作用并非仅简单的法律约束,而是加大经销商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其他文献
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5%,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23%,与德国接近。这说明中国产品在世界上很有竞争力。  中国哪些企业最有竞争力?我做过一个粗略统计,发现多数知名度高的品牌厂商,其出口额占销售额的比重远低于平均数,说明中国大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低于平均水平。真正在世界市场形成竞争力的是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他们在世界上形成的“产业品牌”才是中国产品畅销世界的原因,这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品牌”
期刊
前期广告宣传亏了几十万元,广告停下来之后,终端走量却是一星半点。如何从亏损转向赢利?秘诀就是回访,回访绝不只是售后服务,而是一条可以实现巨量销售的渠道。    回访如何起量    一个治疗骨病的产品,前期打广告宣传亏了40多万元,广告停下之后,终端走量一星半点,它如何从亏损转向赢利呢?  秘诀就是按照宣传时记录的顾客名单进行回访。  在大活动期间,千万不要把回访只是看做是活动的售后服务,它还是一条
期刊
中国果汁市场的现状    果汁饮料是饮料市场细分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呈爆炸式增长。如果按升级换代划分,果汁饮料可以分成5个阶梯:    1、含果汁粉类冲调,如“卡夫”冲水饮用的橙粉;2、果汁浓缩液,如“新地”的1:50浓缩液;3、浓缩还原果汁,如“汇源”的PET和纸包装果汁,可口可乐的果粒橙;4、非浓缩还原果汁,如美国的“佛罗里达nature”,强调口感好及无防腐剂和添加剂,保存条件苛刻
期刊
“奥运年”到来,卖场促销位的争夺更加激烈。如何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什么时候谈?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卖场,规划时间越早,现场执行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统筹安排。卖场提早同供应商联系,就能获取更好的条件,先于对手进行季节性转换,在对供应商促销资源的争夺中占得先机。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供应商与规模较大的卖场合作,需要提前进行各种谈判准备,而与中小规模或促销管理不规范的卖场
期刊
应收账款应是经销商内部管理最严肃的一套办法,必须严格执行,不可有一日懈怠,不然难免故态复萌。痼疾重生。    “钱如轮转”才是真赚钱    2004年年初,经销商杨老板同时接了王小记等几个知名饮料品牌在武汉地区的代理权,整体销量不断增加。到2006年,销售额已近2亿元;2007年,每月平均的销售额都在2千万元以上,预计年底销售额可达2.5亿元。  销量大了,杨老板才发现,在“货如轮转”的旺销局面下
期刊
不可否认,跟卖场做生意是需要专业水准的,大卖场复杂的规则和作业流程常让许多供应商头疼。作为卖场的专业采购,他们更愿意同专业的供应商合作,因为合作时更容易沟通,而且,和专业的供应商合作也可以让采购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专业的供应商会用很多工具来跟采购沟通,而不是仅靠一张嘴空讲。现在的科技发展,让我们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比如Office软件的很多功能可以帮我们做大量的精细分析,只要
期刊
法则1:营销人能否进入外企,取决于他是否有进入外企的超强愿望。  中国是个高生存压力的国家,营销是种高淘汰率的职业,外企更是冷酷无情的组织。为了自己和亲人生活过得好些,你是否做好准备挑战一份充满艰辛的工作?  营销分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销售,外企有世界500强、美国500强、港台企业。不管你学历高低、相貌俊丑、户口城乡,正常拥有梦想和渴望的你,肯定曾有过一两次进入外企做销售的机缘,能否积极争取,跨过这
期刊
法则11:在道德、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不懈追求管理层次和权限的提升。  营销是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悲壮历程,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倒下者成了后来者的垫脚石。前进一步,意味着空间更小、压力更大,但绝无退路可退,守是守不住的。  我认识的一个法国著名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曾对我回忆:“我25岁跑街时,发誓45岁前一定做到总监,否则这辈子白混了! 但14年前我再回头看时,发现我25岁时那些
期刊
关于“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我没有什么经验,就是中央集权多了,我就下放一点;地方分权多了,我就收上来一点。”    向左走,向右走?    分权、集权是从政治领域诞生的概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立国之本是卢梭的《契约论》,讲究分权、制衡;而中国沿袭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其根本是“皇权神授”,讲究集权、控制。  政治制度形式一定会影响到企业制度。在企业的分公司管理中,权力分配和制约一
期刊
面试时,你使尽浑身解数对应聘者穷追猛打,试图探到他的真相。但你心里仍然在打鼓:这些面试高分过关的“精英”,在接下来真枪实弹的销售工作中。表现到底会如何?  乔·吉拉德是销售之王,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销售员都希望成为乔·吉拉德第二。“人人都可以成为乔·吉拉德,你也可以。”营销领导也常常这样激励我们。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过系统,科学、严格的销售培训,都可以成为一个销售精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