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看过这样一份材料: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当今中国的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看起来“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似乎说明,中国的初等教育“很棒”,事实上却存在着十分严重、可怕的弊端,总感到缺少点东西,这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对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正确认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在实践中还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二、进行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营造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以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
三、开展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5、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1)求异创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因为求异思维往往产生新奇、独特的见解,敢于打破固定模式,从而形成新思路,新见解。给出的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
(2)质疑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3)迁移创新。迁移理论认为,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它能使学生把一般的原理和概念运用到其它的学习情境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提示联系,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
6、适当跨越模式之“规”,在实践中强化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能力,必须敢于跨越“模式之规”的约束。而突破模式的途径很多,其中讲究“应用性”和“实用性”则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总之,现在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来,并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境界。最佳的组合方案应该是在传授给孩子“双基”的同时,就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以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629000四川省遂宁县第二中学)
一、对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正确认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在实践中还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二、进行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营造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以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
三、开展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5、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1)求异创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因为求异思维往往产生新奇、独特的见解,敢于打破固定模式,从而形成新思路,新见解。给出的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
(2)质疑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3)迁移创新。迁移理论认为,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它能使学生把一般的原理和概念运用到其它的学习情境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提示联系,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
6、适当跨越模式之“规”,在实践中强化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能力,必须敢于跨越“模式之规”的约束。而突破模式的途径很多,其中讲究“应用性”和“实用性”则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总之,现在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来,并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境界。最佳的组合方案应该是在传授给孩子“双基”的同时,就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以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629000四川省遂宁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