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虽在环境保护中做过很多积极的尝试,但依然没有改善当前严峻的生态困境。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愈加突出;虽有改进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但其进展过于缓慢,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工作成果不容乐观。为此,必须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集約型经济模式转变。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 生态困境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76-1
0前言
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民的复兴,但是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不然现代化目标将会因生态环境的恶化幻灭。
中国是个正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会遇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如过快人口增长、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必将面对原本在发达国家的社会中才出现的社会问题,其中生态困境就是个典型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更为复杂、广泛,也更为艰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学术界对环境保护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拓展。随着对环境保护不断深入的研究,环境问题研究已步入反思和创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理论观点和学科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思想储备时,环保实践也蓬勃发展。自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通过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以来,也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开始觉醒。
1中国生态困境现状及产生原因
(1)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4月的报告显示,中国“十一五”期间虽然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环境形势虽在局部地区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依然有着很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这30多年中集中出现在我国。大量的生态事故显现了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生环境问题的现实。
(2)工业化发展加快,但依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高耗能和高消费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为片面追求生产率与利润而忽略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保护环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前进,我们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多处于国际分工的底端,多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环节,因此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沉重的环境资源。在国内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将伴随着环境污染转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始终面临着始终面临极大环境压力。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呈现出城市到农村、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扩散的趋势,总体上讲污染的程度表现出持续加重的趋势。
(3)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国内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是反映传统的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经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日渐突出,现行的法律法规也很难以适应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要求,亟待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不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当今国内追求发展速度的欲望常常远大于保护环境的制约,与环保出现冲突时,常常会选择经济增长[8]。由于还在使用传统的环境污染程度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远低于污染损失的真实成本,往往小于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付出,这就使得企业不愿意在污染治理中过多投入,也致使污染无法抑制,继续扩散蔓延。
2针对我国目前环境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困境,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打破体制机制阻碍,进行全面的改革,发展集约型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国民改变消费习惯,节约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修复生态环境,走出环境困局。
对于目前中国而言,现代化进程的转型的突破口是改革开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思想是从民间到政府的形式不同,当代中国的环境保护过程应该是 “外源式”的。从体制内看,对于环境问题是从拒绝承认到承认后又简单的以为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彻底消除污染的一个过程,显露出一条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发展路径。在体制外看,一些人从信赖科学技术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功效,到重新审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一个过程,显露出一条从意识形态到乌托邦的演化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稳扎稳打地开展环境保护。避免陷入到无意义的意识形态争论中,而增加对环保的实践,加速环境保护的进程。
至今,中国环境与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仍比较严峻,因此我们还不能对环境保护问题过于乐观。对于中国,环境保护仍将是一条艰难而崎岖的道路,因此,中国今后必须改革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从只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增明,牛传允.求解生态困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4-46.
[2]赵业丽.裂缝与弥合:人类的生态困境与路径选择[D].导师:许素菊.广西大学,2012.
[3]牛庆燕.生态困境的伦理审视及其道德哲学回应[J].浙江社会科学,2009,(05):59-64+126-127.
[4]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J].哲学动态,2004,(6).
[5]于维民.干旱地区的生态困境与对策--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05):175-180.
[6]李有军.中国环保仍需警钟长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1-22.
[7]刘曼丽.生态困境与河北企业的转型之路[J].河北学刊,2009,(01):216-218.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 生态困境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76-1
0前言
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民的复兴,但是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不然现代化目标将会因生态环境的恶化幻灭。
中国是个正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会遇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如过快人口增长、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必将面对原本在发达国家的社会中才出现的社会问题,其中生态困境就是个典型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更为复杂、广泛,也更为艰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学术界对环境保护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拓展。随着对环境保护不断深入的研究,环境问题研究已步入反思和创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理论观点和学科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思想储备时,环保实践也蓬勃发展。自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通过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以来,也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开始觉醒。
1中国生态困境现状及产生原因
(1)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4月的报告显示,中国“十一五”期间虽然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环境形势虽在局部地区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依然有着很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这30多年中集中出现在我国。大量的生态事故显现了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生环境问题的现实。
(2)工业化发展加快,但依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高耗能和高消费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为片面追求生产率与利润而忽略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保护环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前进,我们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多处于国际分工的底端,多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环节,因此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沉重的环境资源。在国内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将伴随着环境污染转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始终面临着始终面临极大环境压力。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呈现出城市到农村、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扩散的趋势,总体上讲污染的程度表现出持续加重的趋势。
(3)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国内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是反映传统的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经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日渐突出,现行的法律法规也很难以适应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要求,亟待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不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当今国内追求发展速度的欲望常常远大于保护环境的制约,与环保出现冲突时,常常会选择经济增长[8]。由于还在使用传统的环境污染程度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远低于污染损失的真实成本,往往小于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付出,这就使得企业不愿意在污染治理中过多投入,也致使污染无法抑制,继续扩散蔓延。
2针对我国目前环境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困境,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打破体制机制阻碍,进行全面的改革,发展集约型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国民改变消费习惯,节约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修复生态环境,走出环境困局。
对于目前中国而言,现代化进程的转型的突破口是改革开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思想是从民间到政府的形式不同,当代中国的环境保护过程应该是 “外源式”的。从体制内看,对于环境问题是从拒绝承认到承认后又简单的以为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彻底消除污染的一个过程,显露出一条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发展路径。在体制外看,一些人从信赖科学技术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功效,到重新审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一个过程,显露出一条从意识形态到乌托邦的演化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稳扎稳打地开展环境保护。避免陷入到无意义的意识形态争论中,而增加对环保的实践,加速环境保护的进程。
至今,中国环境与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仍比较严峻,因此我们还不能对环境保护问题过于乐观。对于中国,环境保护仍将是一条艰难而崎岖的道路,因此,中国今后必须改革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从只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增明,牛传允.求解生态困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4-46.
[2]赵业丽.裂缝与弥合:人类的生态困境与路径选择[D].导师:许素菊.广西大学,2012.
[3]牛庆燕.生态困境的伦理审视及其道德哲学回应[J].浙江社会科学,2009,(05):59-64+126-127.
[4]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J].哲学动态,2004,(6).
[5]于维民.干旱地区的生态困境与对策--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05):175-180.
[6]李有军.中国环保仍需警钟长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1-22.
[7]刘曼丽.生态困境与河北企业的转型之路[J].河北学刊,2009,(01):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