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_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可见,“德”的目标处于首要地位,德育则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这一重任,单靠思想品德课是无法完成的,应该在各门学科中都得以较好的渗透。我现从语文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上,不能只停留在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的能力培养上,很多课文内容,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0”的突破》一文,叙述了奥运健儿徐海峰为祖国争光,抹去了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的“0”字,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金牌。教学时,我首先播放奥运会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升国旗的画面,然后问学生:“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届奥运会赛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的情景。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我觉得很激动”,“我觉得很自豪”,“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学生情绪激动。在课文结束时,我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徐海峰证明了,中国人并不是东亚病夫,在奥运会赛场上,我们的五星红旗最鲜艳,我们的《中华人名共和国国歌》最雄壮,当然,祖国的明天,要靠各位同学共同努力……”整堂课学生情绪激动,气氛活跃,达到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的教学目的。
  2.渗透艰苦朴素的教育
  今天的孩子,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他们聪明活泼,好胜要强,个性张扬,但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在学校里比吃穿,常常举行同学生日聚会,乱花钱,挑食等不良习惯,根据这些,我在语文课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倔强的小红军》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我问:“小红军几岁?你们有几岁?”“小红军的脸为什么黄黄的,脚上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小红军年龄跟我们差不多,因为没有吃的,所以脸黄黄的,脚上穿的是破草鞋”,学生一一作了回答,我又问:“同学们,请大家与小红军比一比,你们什么与小红军相同,什么与小红军不同?”学生回答:“我们的年龄差不多,可生活条件却差得太远了?”学生回答完之后都低下了头,他们对自己平时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感到不应该,我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应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3.渗透遵守纪律教育
  现在出现一个可怕现象,吸毒人员中有中小学生参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好奇心强,自制性差,常常误入歧途,因此,遵守纪律,对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画出“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怎样?”接着播放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图片,知道他在烈火中的表现是“纹丝不动”,再问:“如果是我们在烈火中会怎样?”通过比较,学生深深明白了,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而付出生命的精神品质是多么高尚,多么难得。再让学生体会:“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仅仅是忘不了那一天的日子吗?其实永远忘不了的是……”(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崇高精神)。
  其实,语文教学中,德育无处不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德育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当然,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教师长期坚持教育的结果,不仅是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各科教学中乃至整个学校的工作,都应该以德育为首。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同时寓生动丰富知识、真实可信材料于教学中,使学生从愉快的品德教育中学到知识、得到熏陶。
  当然,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教,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德育渗透的方法丰富多彩,途径较广,每位教师,应努力让德育之花在校园内越开越艳,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收稿日期:2011-05-09
其他文献
【摘要】何为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水、节气和回收这几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以前,我总是认为汽车尾气、大小型加工厂排放的浓烟才是制造二氧化碳的罪魁祸首。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能制造出二氧化碳,比如:点灯,使用电器等等……都可以制造出二氧化碳。因此,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
期刊
【摘要】教学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性可大大增加教师的魅力。正确并熟练地运用语言,是执教的基本条件。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作法。  【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性     讲述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即教师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情境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以最优结合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
期刊
【摘 要】“人之初,性本善,”可如今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做出了那么多伤天害理之事呢?归根到底也就是“德育”问题。通过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影响因素和本人教学经验分析,得出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有:学生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群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关键词】小学生;树德;作用;因素;感化;方法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
期刊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不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期刊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学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推进德育创新,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条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导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管理者和教师要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管理和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生管理;德育;探究     众所周
期刊
【摘要】物理课堂上的三个环节“说、读、写”,各有不同的作用,都很重要。相信这种新颖的、充满动感和活力课堂,更符合学生的心里和生理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多元化的信息交流,这种课堂是符合课改或素质教育的,同时这样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学生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既
期刊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影响着其它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
期刊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小学因为年级不同和学生年龄特点不同,教材和课文的要求也不同,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优化组合,到达知、情、意、行教育的有机统一,落实教学目的,发挥品德课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下面,我结合这次“国培”所得以及所教年级的课例,谈谈我自己
期刊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