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淘书的经历甚是愉快,可圈可点之处不少。但尤为值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是二0一0年和二0一五年两次做访问学者而有的淘书小高潮。
二0一0年最后一个季度,我受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的邀请,做三个月的访问研究员。此行在与台湾同行交流学问上颇有收获自不待言。这三个月还有一个意外惊喜,就是淘了整整十六箱旧书。这之前到台北开会,只是零零星星地买了些旧书,对台湾的旧书业印象不深,没觉得台湾的旧书业有什么胜于北京、香港的地方。
这次做访问学者给了我在台湾疯狂淘书的宝贵机会,也彻底改变了我对台湾旧书业的印象。
台湾的旧书业,应该说是大中华地区最发达的,尤其是与其他城市明显衰落的旧书业相比而言,更其如是。彼时,不惟台北到处是旧书店,而且旧书店的扩张非常迅速。记得台湾旧书业的龙头老大茉莉二手书店,本来在台北就有三家分店了,即台大店、台大影音店、师大店,我去的时候正赶上它新开两家分店,一是台大出版社分店,一是台中旗舰店,可见其生意之兴隆、业务拓展之迅速。台湾旧书业的集散地自然是台北。台北的旧书店之所以星罗棋布,关键在于它有一批专注于旧书业的书店老板和店员。台湾开辦旧书店的人,多是一些有情怀的人。茉莉老板的书情告白,大家是很熟悉的。一句话,他就是心里装着书。像胡思二手书店、雅舍二手书店、阿维的店、竹轩书屋等等,书店老板对书的感情也有目共睹。而身患绝症的爱阅书房的创店老板,那种大陆人常说的“身残志坚”,不仅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常让人感动不已。
台湾的旧书店说不上各有特色,但书店经营者几乎都使出浑身解数,尽力收罗买家想要购买的好书。所谓好书,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偏爱稀见书的,台北的旧香居、古今书廊可以大大满足出得起高价的淘书者的偏好;有偏爱流通很快的畅销书的,茉莉连锁店不会让人失望。像我这种以专业为主和兴趣为辅加入淘书大军的实用主义者,只要愿意花时间到处乱转,总是会买到自己喜欢的旧书。
我的职业是教书匠,从事的专业是政治学。台湾淘书,自然以政治学旧书为主。我的兴趣当然不只是政治学,举凡跟政治学思考相关的哲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之类的旧书,尤其是相关领域的经典旧书,那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这一年中,淘到的政治学旧书,真可谓补缺不少。一些书是大陆不太可能出的。这些书并不是政治猎奇类的书,那些对中国当代史隐秘故事深感兴趣的淘书者,在台湾的旧书店里随手就可以买到他心仪的书。我对这种政治时事、领袖人物的畅销书总是提不起兴趣,从来不买。我这里所说的大陆不太可能出的政治学旧书,主要是一些学术图书。譬如我花不少功夫买全的《殷海光全集》。大陆出版有殷海光著作的选本,不敷专业研究之需。殷氏乃台湾政治转轨的重要先导人物,购买他的全集似乎是号称爱书的政治学者之必然计划。《殷海光全集》是他的学生们主编的,成套的新书在殷海光纪念馆、也就是他的旧居附设的小书店里也有,但八年前台湾的新书价是大陆的数倍,确实有些舍不得。我逛了台北、台中和高雄的几十家旧书店,大致凑齐了《殷海光全集》,颇为兴奋。徐复观是殷海光的论敌,但也是私人朋友。他的书大陆出了不少,甚至以全集命名。但徐复观有些言辞耸动的大陆时政评论,其实没有收入其中。他曾经将这些时政评论出版了一个四卷集,我只有一次在旧香居发现过全套,但实在太贵,没敢出手,访学三月,我在大大小小的旧书店里愣是一本一本淘齐了。
在台湾的旧书店里,可以购买的政治学旧书,当然不只是台港学者的著作了。一些知识性的书,因为大陆一时半会儿、各种原因没有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不在少数,淘到这些书的满足感不言而喻。像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的《政治精英的比较研究》《无国家民族》《政治学前沿议题》《比较宪政工程》等等政治学专业书籍,也都满意地淘到了手。
哲学、历史学、法学方面的旧书,在市面上流通的也比较多。我知道现象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极端重要性,而莫伦的《现象学导论》据说是一本很好的研究著作,这书的中译本我在台北三个月都没在旧书店遇到过,临近离台之际,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一本新书,心疼好久。结果在离开台北的前两天,竟然在一家新开的旧书店发现一本五折的书,在手中翻来覆去,有些气不打一处来的感觉。跟着较劲儿式地把书买下,以发泄心头之愤。回京后将新书赠送给我的一个学生,以保持买旧书那种划算的怪诞奇妙感。回想一下,这样子的变态买书,兴许是淘书者的一种怪癖?
台湾旧书市上的历史书籍很多,让人困于选择。淘这方面的书,我确立了一个私人原则,就是买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西方历史学方面具有知识补课作用的书自然是买了不少。中国历史方面的书,也增量很多。其中买到杜正胜的几本书,让人兴味陡增。杜是台湾著名的中国史专家,尤其擅长中国上古史研究,但此人后来入阁,担任“教育部长”,却推出所谓台独中国史观。买他的书,一是为了看看书里书外两个人,二是为了吸取他著作中丰厚的历史营养。市面上,杜的小书名著《周代的城邦》倒是不难买到,但比较少见他部头较大的《编户齐民——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之形成》与部头很大的《古代社会与国家》两本书。这两书还真是有见地。《古代社会与国家》也是我离开台湾前夕才买到的,略微浏览后发现给人启发之处不少。
法学方面的书在旧书市上亦多。知识上帮助我查漏补缺的著作买到不少。有趣的是,我也收集到台湾知名的宪法学家李鸿禧的几本书,他的宪法普及读物《宪法教室》到处都是,但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知识上,与专业人士买书标准都有距离。他在台湾政治转轨时期的宪法著作,倒给人好些启发。李本人后来是激进台独学者,让大陆学者对之心生排斥。但我在旧书市买到的《宪法与人权》《违宪审查论》倒还显示出他的学术训练与研究心得。
身在台湾,我这个政治学者自然会对台湾政治转轨感兴趣。跨越新世纪门槛十几年了,台湾政治转轨的书籍在旧书市上已经不是太多。我对那种叙事性的相关书籍不是太感兴趣,倒是对论述政治转轨的理论图书甚感兴趣。在台湾政治转轨的关键阶段,也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智囊机构出版了不少政治转轨的理论图书,慢慢淘来,竟也收集到十几本。这倒是对我的民主转轨与民主巩固的理论认知改善不小。
二0一0年最后一个季度,我受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的邀请,做三个月的访问研究员。此行在与台湾同行交流学问上颇有收获自不待言。这三个月还有一个意外惊喜,就是淘了整整十六箱旧书。这之前到台北开会,只是零零星星地买了些旧书,对台湾的旧书业印象不深,没觉得台湾的旧书业有什么胜于北京、香港的地方。
这次做访问学者给了我在台湾疯狂淘书的宝贵机会,也彻底改变了我对台湾旧书业的印象。
台湾的旧书业,应该说是大中华地区最发达的,尤其是与其他城市明显衰落的旧书业相比而言,更其如是。彼时,不惟台北到处是旧书店,而且旧书店的扩张非常迅速。记得台湾旧书业的龙头老大茉莉二手书店,本来在台北就有三家分店了,即台大店、台大影音店、师大店,我去的时候正赶上它新开两家分店,一是台大出版社分店,一是台中旗舰店,可见其生意之兴隆、业务拓展之迅速。台湾旧书业的集散地自然是台北。台北的旧书店之所以星罗棋布,关键在于它有一批专注于旧书业的书店老板和店员。台湾开辦旧书店的人,多是一些有情怀的人。茉莉老板的书情告白,大家是很熟悉的。一句话,他就是心里装着书。像胡思二手书店、雅舍二手书店、阿维的店、竹轩书屋等等,书店老板对书的感情也有目共睹。而身患绝症的爱阅书房的创店老板,那种大陆人常说的“身残志坚”,不仅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常让人感动不已。
台湾的旧书店说不上各有特色,但书店经营者几乎都使出浑身解数,尽力收罗买家想要购买的好书。所谓好书,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偏爱稀见书的,台北的旧香居、古今书廊可以大大满足出得起高价的淘书者的偏好;有偏爱流通很快的畅销书的,茉莉连锁店不会让人失望。像我这种以专业为主和兴趣为辅加入淘书大军的实用主义者,只要愿意花时间到处乱转,总是会买到自己喜欢的旧书。
我的职业是教书匠,从事的专业是政治学。台湾淘书,自然以政治学旧书为主。我的兴趣当然不只是政治学,举凡跟政治学思考相关的哲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之类的旧书,尤其是相关领域的经典旧书,那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这一年中,淘到的政治学旧书,真可谓补缺不少。一些书是大陆不太可能出的。这些书并不是政治猎奇类的书,那些对中国当代史隐秘故事深感兴趣的淘书者,在台湾的旧书店里随手就可以买到他心仪的书。我对这种政治时事、领袖人物的畅销书总是提不起兴趣,从来不买。我这里所说的大陆不太可能出的政治学旧书,主要是一些学术图书。譬如我花不少功夫买全的《殷海光全集》。大陆出版有殷海光著作的选本,不敷专业研究之需。殷氏乃台湾政治转轨的重要先导人物,购买他的全集似乎是号称爱书的政治学者之必然计划。《殷海光全集》是他的学生们主编的,成套的新书在殷海光纪念馆、也就是他的旧居附设的小书店里也有,但八年前台湾的新书价是大陆的数倍,确实有些舍不得。我逛了台北、台中和高雄的几十家旧书店,大致凑齐了《殷海光全集》,颇为兴奋。徐复观是殷海光的论敌,但也是私人朋友。他的书大陆出了不少,甚至以全集命名。但徐复观有些言辞耸动的大陆时政评论,其实没有收入其中。他曾经将这些时政评论出版了一个四卷集,我只有一次在旧香居发现过全套,但实在太贵,没敢出手,访学三月,我在大大小小的旧书店里愣是一本一本淘齐了。
在台湾的旧书店里,可以购买的政治学旧书,当然不只是台港学者的著作了。一些知识性的书,因为大陆一时半会儿、各种原因没有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不在少数,淘到这些书的满足感不言而喻。像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的《政治精英的比较研究》《无国家民族》《政治学前沿议题》《比较宪政工程》等等政治学专业书籍,也都满意地淘到了手。
哲学、历史学、法学方面的旧书,在市面上流通的也比较多。我知道现象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极端重要性,而莫伦的《现象学导论》据说是一本很好的研究著作,这书的中译本我在台北三个月都没在旧书店遇到过,临近离台之际,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一本新书,心疼好久。结果在离开台北的前两天,竟然在一家新开的旧书店发现一本五折的书,在手中翻来覆去,有些气不打一处来的感觉。跟着较劲儿式地把书买下,以发泄心头之愤。回京后将新书赠送给我的一个学生,以保持买旧书那种划算的怪诞奇妙感。回想一下,这样子的变态买书,兴许是淘书者的一种怪癖?
台湾旧书市上的历史书籍很多,让人困于选择。淘这方面的书,我确立了一个私人原则,就是买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西方历史学方面具有知识补课作用的书自然是买了不少。中国历史方面的书,也增量很多。其中买到杜正胜的几本书,让人兴味陡增。杜是台湾著名的中国史专家,尤其擅长中国上古史研究,但此人后来入阁,担任“教育部长”,却推出所谓台独中国史观。买他的书,一是为了看看书里书外两个人,二是为了吸取他著作中丰厚的历史营养。市面上,杜的小书名著《周代的城邦》倒是不难买到,但比较少见他部头较大的《编户齐民——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之形成》与部头很大的《古代社会与国家》两本书。这两书还真是有见地。《古代社会与国家》也是我离开台湾前夕才买到的,略微浏览后发现给人启发之处不少。
法学方面的书在旧书市上亦多。知识上帮助我查漏补缺的著作买到不少。有趣的是,我也收集到台湾知名的宪法学家李鸿禧的几本书,他的宪法普及读物《宪法教室》到处都是,但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知识上,与专业人士买书标准都有距离。他在台湾政治转轨时期的宪法著作,倒给人好些启发。李本人后来是激进台独学者,让大陆学者对之心生排斥。但我在旧书市买到的《宪法与人权》《违宪审查论》倒还显示出他的学术训练与研究心得。
身在台湾,我这个政治学者自然会对台湾政治转轨感兴趣。跨越新世纪门槛十几年了,台湾政治转轨的书籍在旧书市上已经不是太多。我对那种叙事性的相关书籍不是太感兴趣,倒是对论述政治转轨的理论图书甚感兴趣。在台湾政治转轨的关键阶段,也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智囊机构出版了不少政治转轨的理论图书,慢慢淘来,竟也收集到十几本。这倒是对我的民主转轨与民主巩固的理论认知改善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