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诗——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许多听过李老师讲座,或者看过李老师著作的教师,都热切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像李老师一样,驾轻就熟地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可事情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教育实践中,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出来了,老师们直抱怨:为什么我的学生偏偏不喜欢与我谈心?为什么有些孩子对老师的良苦用心置若罔闻?为什么“问题学生”总是恶习难改?到底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呢?看来,不少为师者还没有找到走向孩子心灵的“路径”,或者说,还没有扫除通往学生心灵之路的障碍。
走进孩子心灵的最大障碍无疑是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放不下架子,如何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不在同一平台,如何走进心灵?李镇西的教育有两大特点:爱心与民主。恪守师道尊严的教育,恰恰缺乏爱心和民主,因而永远无法打通师生之间的心灵隔膜。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是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了解和沟通,那些高高在上的教师是如何“洞察”学生的内心的呢?他们有两条途径:一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依据自己孩提时代的点滴感受体察今天孩子们多彩的心境;二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世界,用成年人的心思度量孩子们的心情。这与心灵沟通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以这种心态教育孩子,注定是低效或者无效甚至是“反效”的,也就难怪孩子们对老师的良苦用心置若罔闻,“问题孩子”层出不穷而且屡教不改了。
第二大障碍是所谓的“丰富经验”。很多教师都自诩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经验其实不是规律性的东西,不与时俱进的教育经验并不可信。那些所谓的“经验”往往使教师漠视“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模样,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性情”的道理,在与学生交往时“跟着感觉走”——粗枝大叶地揣摩孩子的内心需求,无根无据地估摸孩子的精神世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些凭经验、想当然的做法,显然有悖大师的教诲,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判断孩子们的语言诉求和行为趋向,“经验型”的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无从与学生达到心息相通的境界,更谈不上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其实,走进孩子的心灵,说难也不难。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做“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有时甚至只需我们以平等的心态,静心聆听他们的诉说就足够了。
如果说“走进孩子的心灵”有什么捷径,那就是: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反之,“走进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句空话,聆听“花开的声音”,与他们展开心灵的对话,就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臆想。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红日实验小学)
走进孩子心灵的最大障碍无疑是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放不下架子,如何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不在同一平台,如何走进心灵?李镇西的教育有两大特点:爱心与民主。恪守师道尊严的教育,恰恰缺乏爱心和民主,因而永远无法打通师生之间的心灵隔膜。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是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了解和沟通,那些高高在上的教师是如何“洞察”学生的内心的呢?他们有两条途径:一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依据自己孩提时代的点滴感受体察今天孩子们多彩的心境;二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世界,用成年人的心思度量孩子们的心情。这与心灵沟通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以这种心态教育孩子,注定是低效或者无效甚至是“反效”的,也就难怪孩子们对老师的良苦用心置若罔闻,“问题孩子”层出不穷而且屡教不改了。
第二大障碍是所谓的“丰富经验”。很多教师都自诩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经验其实不是规律性的东西,不与时俱进的教育经验并不可信。那些所谓的“经验”往往使教师漠视“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模样,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性情”的道理,在与学生交往时“跟着感觉走”——粗枝大叶地揣摩孩子的内心需求,无根无据地估摸孩子的精神世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些凭经验、想当然的做法,显然有悖大师的教诲,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判断孩子们的语言诉求和行为趋向,“经验型”的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无从与学生达到心息相通的境界,更谈不上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其实,走进孩子的心灵,说难也不难。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做“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有时甚至只需我们以平等的心态,静心聆听他们的诉说就足够了。
如果说“走进孩子的心灵”有什么捷径,那就是: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反之,“走进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句空话,聆听“花开的声音”,与他们展开心灵的对话,就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臆想。
(作者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红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