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的素壶成品不施刻绘可以独立存在,有很多都是非常经典的、优美的艺术品。而我们有些时候不能忽视“陶刻”所能够给紫砂带来的一种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加分,将制壶技艺和陶刻技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升到更高的高度,这应该是当代紫砂人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紫砂壶;造型美感;陶刻;典故;文化内涵
以数千年的中国陶瓷史作为积淀,紫砂艺术虽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却因为善于提炼、融汇整个陶瓷艺术的语言和概念,能够独树一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它在陶瓷艺术界和茶桌、书案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一些文人雅士的广泛参与和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坚守、精进求索,使得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非常高的艺术和文化的高度。历朝历代以来,紫砂壶的样式、器型风格多变,包括紫砂壶刻绘纹饰内容也是风格多变、不一而足,而这里面是有一个艺术的统领和高度存在的。当然,对于一般的实用器和商品壶来讲,可能我们不用太多的苛责,而对于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完全是可以以一种艺术的标准和“道”的标准来去衡量和鉴赏的。比如顾景舟大师的“柱础壶”(见图1),无论是器物的造型美感、制壶技艺以及陶刻装饰都堪称典范。
这把壶整体形制温润自然、收放合度,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造型美感,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搭配和谐,可以说将造型美感发挥到了极致。壶嘴在直劲中略微弯曲上挑,显得很生动;壶的肩部是温润的、圆中见方;而壶的身筒下部的折制成相对锋利的一条棱线,和壶肩、壶把、壶钮有非常高级的内在联系,方中带圆、圆中见方;壶钮和身桶的形制上下呼应,又达到了一个很有效的协调,是非常相仿的一个状态。
“柱础壶”背面刻山水,正面刻“汉之甘泉不能尚也”,落款为“石生氏刻”。在民国的陶刻高手中,有两位名家都曾以“石生”为号,即蒋永西和范泽林。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范泽林,生于1920年前后,民国后期的陶刻高手,曾以石如、石生名号陶刻紫砂器。壶身所刻文字是《九成宫醴泉铭》第二段文字的末句,大意是说:贞观六年,夏历四月,皇帝在九成宫避暑,这里原来是隋代的仁寿宫,这里没有闷湿蒸热的气温,微风徐徐吹来,有清凉的舒适,是居住的好场所,是用来调养精神的圣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汉代的甘泉宫是不能超过它的。
中国百姓历来都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既有知识点,又有趣味性,所以能够被广泛流传。在紫砂壶铭的创作当中,除了自己撰写的诗文联句壶铭之外,还可以引用一些传统经典的名句。以古人的诗文名句或者是典故来装饰紫砂壶,就使得紫砂艺术得到了人文意蕴的升华,从而使整件作品的感染力、趣味性更加深入人心。在陶刻当中以一些典故入刻,无形当中会增加了紫砂壶的器型、工艺制作上的趣味性,因为它是增加了一个文字的、书法刻绘的一个外延。“用典”是在文学创作当中,尤其是古诗词创作当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引发翩翩联想的作用,能够增强作品的意蕴。而“翻新用典”是在这个典故的含义上更进一步产生新的一层含义,来借以表情达意。本则壶铭的巧妙之意还在于“甘泉”的一种引用,“甘泉宫”和我们平时现实生活中饮用的“甘泉”是有相谐相通之处的。
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它个体存在的自然边界,而如果是从这个层面来讲,要拓宽它的艺术边界和影响力的边界以及文化内涵,无疑要借助更多的手段,或者說是其它姊妹艺术的成果。在诗文创作当中,人们很多愿意用一些典故来增加它的丰富性,那么在紫砂壶的设计和陶刻的创作当中,典故的运用也应该是很重要的。清代紫砂名家陈鸣远根据“东陵侯”典故做了一把“南瓜壶”,并题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成为了永世经典。
好壶还需好的刻绘、镌刻来点题,这样才能够使工艺之美和艺术之美相映成趣,这把壶无疑做到了,都说“壶以字贵,字以壶传”,那么只有丰富和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意象之美,才能够真正做到“壶以字贵”;而如果做到了壶以字贵,也才能够流传后世被藏家宝爱,也才能够真正做到”字以壶传”。刚才说到的是陶刻对于紫砂艺术的重要性,而我们似乎还可以反过来看,就是好的器型、好的器物和好的刻绘装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陶刻如果少了好的载体,无形当中也会削弱了它的感染力。由此而言,紫砂壶好的器型从这个壶的身筒、壶钮、壶把、壶流的这种搭配、呼应,曲线、直线、方圆的呼应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艺术的“合乎于道”的呈现,可以说,提升内在的功力和文化修养对于紫砂艺术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 紫砂壶;造型美感;陶刻;典故;文化内涵
以数千年的中国陶瓷史作为积淀,紫砂艺术虽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却因为善于提炼、融汇整个陶瓷艺术的语言和概念,能够独树一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它在陶瓷艺术界和茶桌、书案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一些文人雅士的广泛参与和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坚守、精进求索,使得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非常高的艺术和文化的高度。历朝历代以来,紫砂壶的样式、器型风格多变,包括紫砂壶刻绘纹饰内容也是风格多变、不一而足,而这里面是有一个艺术的统领和高度存在的。当然,对于一般的实用器和商品壶来讲,可能我们不用太多的苛责,而对于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完全是可以以一种艺术的标准和“道”的标准来去衡量和鉴赏的。比如顾景舟大师的“柱础壶”(见图1),无论是器物的造型美感、制壶技艺以及陶刻装饰都堪称典范。
这把壶整体形制温润自然、收放合度,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造型美感,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搭配和谐,可以说将造型美感发挥到了极致。壶嘴在直劲中略微弯曲上挑,显得很生动;壶的肩部是温润的、圆中见方;而壶的身筒下部的折制成相对锋利的一条棱线,和壶肩、壶把、壶钮有非常高级的内在联系,方中带圆、圆中见方;壶钮和身桶的形制上下呼应,又达到了一个很有效的协调,是非常相仿的一个状态。
“柱础壶”背面刻山水,正面刻“汉之甘泉不能尚也”,落款为“石生氏刻”。在民国的陶刻高手中,有两位名家都曾以“石生”为号,即蒋永西和范泽林。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范泽林,生于1920年前后,民国后期的陶刻高手,曾以石如、石生名号陶刻紫砂器。壶身所刻文字是《九成宫醴泉铭》第二段文字的末句,大意是说:贞观六年,夏历四月,皇帝在九成宫避暑,这里原来是隋代的仁寿宫,这里没有闷湿蒸热的气温,微风徐徐吹来,有清凉的舒适,是居住的好场所,是用来调养精神的圣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汉代的甘泉宫是不能超过它的。
中国百姓历来都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既有知识点,又有趣味性,所以能够被广泛流传。在紫砂壶铭的创作当中,除了自己撰写的诗文联句壶铭之外,还可以引用一些传统经典的名句。以古人的诗文名句或者是典故来装饰紫砂壶,就使得紫砂艺术得到了人文意蕴的升华,从而使整件作品的感染力、趣味性更加深入人心。在陶刻当中以一些典故入刻,无形当中会增加了紫砂壶的器型、工艺制作上的趣味性,因为它是增加了一个文字的、书法刻绘的一个外延。“用典”是在文学创作当中,尤其是古诗词创作当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引发翩翩联想的作用,能够增强作品的意蕴。而“翻新用典”是在这个典故的含义上更进一步产生新的一层含义,来借以表情达意。本则壶铭的巧妙之意还在于“甘泉”的一种引用,“甘泉宫”和我们平时现实生活中饮用的“甘泉”是有相谐相通之处的。
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它个体存在的自然边界,而如果是从这个层面来讲,要拓宽它的艺术边界和影响力的边界以及文化内涵,无疑要借助更多的手段,或者說是其它姊妹艺术的成果。在诗文创作当中,人们很多愿意用一些典故来增加它的丰富性,那么在紫砂壶的设计和陶刻的创作当中,典故的运用也应该是很重要的。清代紫砂名家陈鸣远根据“东陵侯”典故做了一把“南瓜壶”,并题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成为了永世经典。
好壶还需好的刻绘、镌刻来点题,这样才能够使工艺之美和艺术之美相映成趣,这把壶无疑做到了,都说“壶以字贵,字以壶传”,那么只有丰富和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意象之美,才能够真正做到“壶以字贵”;而如果做到了壶以字贵,也才能够流传后世被藏家宝爱,也才能够真正做到”字以壶传”。刚才说到的是陶刻对于紫砂艺术的重要性,而我们似乎还可以反过来看,就是好的器型、好的器物和好的刻绘装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陶刻如果少了好的载体,无形当中也会削弱了它的感染力。由此而言,紫砂壶好的器型从这个壶的身筒、壶钮、壶把、壶流的这种搭配、呼应,曲线、直线、方圆的呼应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艺术的“合乎于道”的呈现,可以说,提升内在的功力和文化修养对于紫砂艺术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