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德育视域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b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诗意德育的视角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内涵,揭示了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现状,分析了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意培育路径,以期实现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
  关键词:诗意德育;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海德格尔曾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描述人的理想的、有价值的存在方式,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发达的物质文明反过来动摇了人对自身存在能力的自信,人们的思想犹如“无根的芦苇”,产生着普遍的、挥之不去的精神焦虑,需要一种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反映出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正在以文化大国的姿态主动引领社会思潮、提升文化自信。
  研究生作为知识分子的青年群体,走在社会思想的最前沿,引领研究生认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研究生正处于富有诗意的青年阶段,中华民族又素有诗教的教育传统,这为从诗意德育视角探索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现实依据。诗意德育,是指以焕发德育的诗意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道德境界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1]运用诗性智慧所进行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的德育。借鉴诗意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价值观教化转向自觉涵养“诗意栖居”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善待自然、社会、自我的优秀品质,实现个体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意解读
  从诗意德育的视角开展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就是对其内涵进行诗意地解读,发掘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在国家理想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描绘了一幅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宏伟蓝图——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文明显著进步,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呈现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的生动画面;在社会秩序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向往——社会公平正义,法治高度发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权得以充分尊重和保障,人真正实现了意志自由以及存在、发展自由;在个人道德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每个公民都满怀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工作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努力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对家人关爱尊重、和睦友好,对他人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不断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涵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同时蕴含着西方价值观的先进理念,拥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博大的文化胸襟和深沉的终极关怀,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指引,同时带来心灵上的审美体验。
  二、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现状
  为了准确把握研究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情况,本文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及政治面貌的在读研究生。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是明确的,85%的人认为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现状。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有待加深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只有10%的人认为完全理解,75.3%的人认为一般理解,不理解和不清楚的比例为8%和6.7%。总体来看,一般理解的占绝大多数,说明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比较普遍的认知,但是对其理解还处于相对浅层的程度。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上,30.6%的人认为非常重要,52.3%的人认为重要,17.1%的人认为不重要,可见多数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成长成才是重要的。此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与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理念有本质区别的人占55%,不同意的占26.2%,不清楚的占18.8%,说明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有待加深。
  2、对国家、社会发展方向的认知较为积极
  调查显示,研究生对“中国综合国力将日益增强”持非常乐观态度的占53.7%,比较乐观的占39.6%,不太乐观的占4.3%,很不乐观的占2.4%;对“社会和谐程度将稳步提高”持非常乐观态度的占40%,比较乐观的占45.5%,不太乐观的占12.5%,很不乐观的占2%。可见研究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持乐观积极态度,基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选择。在“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上,认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学生占65.9%;认为“要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学生占89.5%;认为“应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注重价值观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学生占83.1%。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等所谓普世价值,其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排在首位的学生则相对较少。
  3、个体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呈多元化特点
  调查显示,研究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爱国情感方面,85.5%的人认为爱国情结普遍存在,13%的人认为比较匮乏,1.5%的人认为相当匮乏;在职业道德方面,75%的人同意“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8.7%的人不同意,16.3%的人选择了不清楚;在个人品德方面,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失信现象表示非常不赞成的人占40%,不赞成的占45.5%,认为可以理解的占12.1%,赞成和不清楚的分别占0.7%和1.7%;对“路边老人摔倒时路人见义不为”的做法表示不赞成的占53.5%,表示理解的占28.6%,不清楚的占17.9%。可见,研究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爱國情感,讲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团结友善,但是面对极端个人主义、诚信缺失等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理解和同情,表明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不同矛盾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选择。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仍需加强
  调查显示,有78%的研究生是通过政治理论课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7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45%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30%通过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是认知平台,社会实践是践行载体。但研究生受众最广的网络尚未成为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于网络浏览的自主选择性,使学生往往不会主动点击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政治理论课存在单向传授、说教性强、实践性弱的局限,影响了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和认同。在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环节中,有56.9%的人认为最需加强价值践行环节,因此应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重视践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反复增强价值观的稳定性。
  三、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存问题
  1、理论解读重内容而轻内涵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第一课堂,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采取单一的灌输方式传授既定的规范知识,带有主客二元的、分离性的和单纯外施性的特征。但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并不意味着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反而容易被学生真实的情感所排斥,把许多人性化的内容作政治化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处于人生转折期和信仰形成期的研究生而言有着引路导航、释义解惑的作用,单纯的理论传授只注重让学生去认识道理,忽视让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意境和诗意魅力,反而导致学生将其视为教条。
  2、案例教育“高大全”到“虚空弱”
  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惯于把先进典型人物推至道德极致,塑造成“高大全”形象,使先进人物的真实感磨灭在遥不可及的光环之下,导致学生产生距离感,造成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脱节。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试图告别“高大全”,尝试以更加大众化的人物作为教育案例,又导致了矫枉过正——多数人都能接受和实践的大众道德起点较低,案例教育走向“虚空弱”,依然无法发挥引领作用。
  3、文化活动重形式而轻实质
  当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活动主题不明确,开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重数量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将活动成效定位在学生参加人数的多少,以规模大、场面热为活动目标,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失去参与活动的乐趣,偏离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实质,抑制了学生潜在德性的自我发展。
  4、体验载体平淡化与单一化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研究生的行为指南,必须依托生活化的体验载体。社会实践就是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载体,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载体缺位、体验平淡等问题,学生从活动中体验的更多是无关“真善美”的优越感,难以达到提升境界的效果。由于社会实践的渠道窄、基地少,高校多在假期组织若干学生骨干开展社会实践,看似几十、上百学生参与,但相比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总量而言仍显不足。
  四、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诗意路径
  1、理论解读:构建平等对话的审美意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解读,一是要以诗意言说方式以美撼人。立足中华民族的诗意文化,依托民族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美感形态,发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审美价值,[1]发掘蕴含其中的自然归真、社会求善、自我至美的精神内涵,变规训式传授为师生双主体间平等对话的言语实践,使学生对理论构建的审美意境心驰神往;二是要以生活化的方式以情动人。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道理寓于生活,将学生引入富有生活功能的诗意德育场景中,从对生活中道德问题的所思所感中激发主体生命体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而微观的问题,让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情境中产生、积累情感经验,在解决具体矛盾过程中将“纯理论”与个体认知、情感、行为有机结合。
  2、案例教育:回归真实灵动的生活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借鉴以人载事、以情感人的案例教育方法,将理论的深刻内涵融入真实生动的个案,把寓于先进人物身上的理论感召力展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生动活泼、情理并茂,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在案例教育过程中要贴近大众,真实反映出先进人物的喜怒哀乐,使研究生一方面感到先进人物与普通人的贴近,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他们在某些领域的过人之处,了解他们在面临价值困境的时候是如何进行价值选择的,从内心感觉到先进人物的可敬、可亲、可信、可學。
  3、文化活动:搭建自我实现的成长平台
  从诗意德育的视角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避免片面追求活动规模与数量的倾向,注重活动思路与内容的精深化、艺术性设计,提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一是在主题设计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注重在活动中注入高雅元素与艺术内涵,引导研究生在美的体验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二是在内容创新上,要基于研究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贴近研究生的生活场景与实际需求,设计更加生活化、体验性的内容;三是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尊重和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支持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开展、自主评估,激发主体性和创造性。
  4、体验载体:拓展社会实践的广域时空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广大研究生在实践中体察国情、社情、民情,实地感受国家发展的喜人成果,亲身体验不同群体的差异生活,在真切地体验和感受过程中主动将自身成长与祖国建设、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树立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实践结束后注重巩固和推广实践成果,及时组织经验报告会、分享沙龙等活动,搭建交流社会实践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平台,引导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深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使社会实践不再是流于形式的“优越感体验”,而成为了解社会基层、体验差异生活、磨练意志品质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冯铁山.《诗意德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179.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9:4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06:161.
  [4]李春山、何京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43-46.
  [5]黄蓉生、胡建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35-36.
  注释:
  [1]冯铁山.《诗意德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 179.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9:48.
  [3]李春山、何京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43-46.
  作者简介:
  田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研究,曾获浙江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浙江省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特殊。单一导师制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类型越发多样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既需要师生勤沟通,多包容,用真心等悉心经营,又需要学校设置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共同努力师生关系才能永久和谐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师生关系;辅佐机制  目前我国研究生主导培养模式是单一导师制但高校中大部分的研究生并不满意自己的所受用的制度。“周文辉、张爱秀等(201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表述。高职院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
期刊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创建绿色节约型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提倡绿色生活,人民生活资料越来越富足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先锋群体,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诸多物品的闲置,如何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物品利用率,为此,做大学生闲置物品在易班平台的交易的和再利用的创新创业项目,旨在了解大学校园闲置物品交易需求,以及大学生对闲置物品交易的态度,为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生闲置
期刊
摘要:目前,90后的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习、就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普遍不高,本文在对淮南师范学院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施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個体加工、处理
期刊
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四个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去,最重要的是要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为此,要立足发展更新高校研究生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四种意识,暨树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意识,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意识,增强全面依法治校的法治意识,提高全面从严治校的自律意识。  关键词:四个全面;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状态受到广泛关注,学习倦怠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表现,并由此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国内目前针对学习倦怠的概念,及高职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成因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干预措施,并產生了相应效果。  关键词:学习倦怠;倦怠;高职院校学生  习近平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
期刊
摘要:本文以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CDIO教育模式和软件工程实施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软件工程能力培养过程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考试形式、信息化教学等多个层次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软件领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满足社会需要,促进行业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  1.研究现状和项目立项的意义  近年来我
期刊
孩子们对水、沙、石子这些自然物充满着探究的欲望,他们在活动中尽情玩耍,大胆探索,孩子们把脚、手、腿、鞋子等藏到沙子里所表现出的愉悦是令我们老师所想不到的,因此我们准备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有趣的玩泥游戏。活动前,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从校园外挖来较环保的黑泥。回想自己孩提时在泥巴里打滚、与同伴比赛甩泥巴、用泥巴团出可爱的小人等这一幕幕,心里充满着甜蜜、激动、兴奋,我们猜想:经过我们充分准备,再有孩子已有
期刊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高校同青年大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详细阐述了做好新时期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要打开全新的局面。本文首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阐述,进而论述了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最后对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通过研究发现改革举措如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帮助学生制定课外学习内容,发挥在线课程效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的语料和平台,建立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外学习新模式。  关键词:泛在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  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泛在网络时代,这极大地改变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