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sq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65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方法,对照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有效率达9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明确,可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流行性腮腺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7-02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中感染流行。临床上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体及器官均可受累[1]。笔者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10~2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3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膜炎及睾丸炎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传染病学》中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①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接触史。②临床表现: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情接受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
  2.1 对照组
  患者隔离,卧床体息,每日静滴利巴韦林10~15mg/Kg,分二次给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及补液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组方:牛蒡15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2g、栀子10g、桔梗10g、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分两次服下。
  3 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显效:体温正常,腮肿明显减轻,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化验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有效:体温下降,腮肿及其他相关症状、体征减轻,化验检查结果改善。无效:腮肿未见改善,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未见减轻,化验检查结果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4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国内众多文献报道,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较为严重,已成为广为关注的公众卫生问题[3]。其主要症状是发病急、发热、倦怠无力、头痛和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在腮腺炎期间或腮腺炎后,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和胰腺炎。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使用较多的是利巴韦林,该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对DNA、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长期使用会引起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等。本病在中医属 “痄腮”范畴,因外感风温邪毒,郁久化热,内有积热蕴结,风热俱为阳邪,壅阻少阳、阳明之络。外邪引动内热,胆胃之火随经络循行,上攻腮颊,致使气血郁滞,运行不畅,凝聚局部则见腮下漫肿,坚硬疼痛。分为温毒在表、热毒蕴结两型[4] 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为主。方中用牛蒡子、桔梗清热解毒祛痰;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清上焦之热;金银花、连翘外能宣散风热,里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甘草调合诸药;元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化痰散结之功。通过治疗观察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 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6.
  [3] 霍春辉。流行性腮腺炎123例流行病学分析[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547-548
  [4]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5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6-9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5-01  引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大运动量训练之后,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出现各种疲劳的征象,若身体经常承受巨大的负荷而得不到恢复,必将导致运动器官的过度疲劳而引起伤病的发生。目前,国内对于消除运动员疲劳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方法手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2-01  中风患者在本多为肝肾阴虚,在标多为风痰瘀阻络,治疗棘手,我们在临床上贴压药籽(王不留行、白芥子)在井穴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材料准备  常用的药物种子有王不留行籽、白芥子。膠布、小刀、镊子各一把。  装药籽的特制有机玻璃板1块。75%酒精。  1.1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24例,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18例痊愈,5例好转,1例无效(中毒时间长,且不配合治疗),有效率为95.8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有机磷农药;中毒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7-01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
期刊
【中途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0-01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疾病,病因复杂,一般自觉剧痒,病程慢性经过,常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尽管治疗方法很多,但均存在治愈率不高,副作用大等问题。因此选择作用快速,有效、安全的皮质激素类药物是迫不及待的。我科于2011年12月1日~2013年11月30日收集神经性皮炎
期刊
【摘 要】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野生资源正慢慢枯竭,商品货源日趋紧张,市场上常有不法商贩以药蜀葵根冒充黄芪销售,二者功效有明显差别,所以对黄芪和药蜀葵根的鉴别特征进行比较是必要的。结合文獻,本文采用根类中药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理化鉴别法等方法对黄芪和药蜀葵进行鉴定。  【关键词】黄芪;药蜀葵;伪品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6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应用于产后出血方面的药理作用,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及进行分娩和接受止血治疗的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1、观察2以及对照组三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胎儿分娩后给予缩宫素静脉推注,观察1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米索前列直肠给药,观察2组给予米索前列醇舌下含化,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2h和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坏疽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确诊为感染坏疽性糖尿病足的病人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观察效果。结果:21例患者治愈19例,未愈合2例,创面愈合时间为68d—280d.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坏疽性糖尿病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壞疽性;糖尿病足;临床疗效  【中途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对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肝患者症状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00例乙肝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组,每个组都是60例,甲乙丙丁戊五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镁治疗,剂量分别是300毫克、250毫克、200毫克、150毫克和100毫克。结果:在接受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牛樟芝的保肝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造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AST、ALT的含量以评价牛樟芝的保肝作用。结果:给予牛樟芝的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ST、ALT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樟芝能降低四氯化碳诱导肝细胞损伤小鼠血清中的ALT、AST含量,高剂量组作用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牛樟芝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辅助保护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即婷、毓婷、 多日纳三种紧急避孕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计划生育门诊咨询的300名患者,均为在排卵期有无保护性生活行为,时间在24-72小时内的患者。观察组空腹或进食2小时以后口服一片即婷,服用后禁食1-2小时。对照组1口服一片毓婷,12小时候重复一片;对照组2口服四片多日纳,12小时重复四片。随访三组患者的月经紊乱、类早孕反应、 躯体症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