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65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方法,对照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有效率达9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明确,可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流行性腮腺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7-02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中感染流行。临床上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体及器官均可受累[1]。笔者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10~2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3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膜炎及睾丸炎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传染病学》中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①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接触史。②临床表现: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情接受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
2.1 对照组
患者隔离,卧床体息,每日静滴利巴韦林10~15mg/Kg,分二次给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及补液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组方:牛蒡15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2g、栀子10g、桔梗10g、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分两次服下。
3 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显效:体温正常,腮肿明显减轻,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化验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有效:体温下降,腮肿及其他相关症状、体征减轻,化验检查结果改善。无效:腮肿未见改善,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未见减轻,化验检查结果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4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国内众多文献报道,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较为严重,已成为广为关注的公众卫生问题[3]。其主要症状是发病急、发热、倦怠无力、头痛和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在腮腺炎期间或腮腺炎后,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和胰腺炎。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使用较多的是利巴韦林,该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对DNA、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长期使用会引起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等。本病在中医属 “痄腮”范畴,因外感风温邪毒,郁久化热,内有积热蕴结,风热俱为阳邪,壅阻少阳、阳明之络。外邪引动内热,胆胃之火随经络循行,上攻腮颊,致使气血郁滞,运行不畅,凝聚局部则见腮下漫肿,坚硬疼痛。分为温毒在表、热毒蕴结两型[4] 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为主。方中用牛蒡子、桔梗清热解毒祛痰;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清上焦之热;金银花、连翘外能宣散风热,里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甘草调合诸药;元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化痰散结之功。通过治疗观察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 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6.
[3] 霍春辉。流行性腮腺炎123例流行病学分析[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547-548
[4]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5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6-9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流行性腮腺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7-02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中感染流行。临床上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体及器官均可受累[1]。笔者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10~2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3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膜炎及睾丸炎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传染病学》中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①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接触史。②临床表现: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情接受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
2.1 对照组
患者隔离,卧床体息,每日静滴利巴韦林10~15mg/Kg,分二次给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及补液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组方:牛蒡15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2g、栀子10g、桔梗10g、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分两次服下。
3 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显效:体温正常,腮肿明显减轻,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化验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有效:体温下降,腮肿及其他相关症状、体征减轻,化验检查结果改善。无效:腮肿未见改善,其他相关症状、体征未见减轻,化验检查结果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4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国内众多文献报道,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较为严重,已成为广为关注的公众卫生问题[3]。其主要症状是发病急、发热、倦怠无力、头痛和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在腮腺炎期间或腮腺炎后,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和胰腺炎。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使用较多的是利巴韦林,该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对DNA、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长期使用会引起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等。本病在中医属 “痄腮”范畴,因外感风温邪毒,郁久化热,内有积热蕴结,风热俱为阳邪,壅阻少阳、阳明之络。外邪引动内热,胆胃之火随经络循行,上攻腮颊,致使气血郁滞,运行不畅,凝聚局部则见腮下漫肿,坚硬疼痛。分为温毒在表、热毒蕴结两型[4] 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为主。方中用牛蒡子、桔梗清热解毒祛痰;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清上焦之热;金银花、连翘外能宣散风热,里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甘草调合诸药;元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化痰散结之功。通过治疗观察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 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6.
[3] 霍春辉。流行性腮腺炎123例流行病学分析[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547-548
[4]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5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