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国国中古时期的一位大诗人,世称“五柳先生”,古今文学批评中,多称他为“田园诗人”。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表现领域,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登高游赏,或与朋友闲聊,或酌酒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还有那些在春风下生长的青苗,日见茁壮的桑麻,都被他写入美妙的诗歌中。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看,陶渊明的的田园诗可分为四类:
1.描写田园风光,抒发了闲适自得的心情。这一类诗歌主要描写了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同时表达了诗人脱离尘世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快意心情。如,《饮酒》其五,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2.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抒发劳动的愉快。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情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对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 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劳动, 并由衷地热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地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劳动者才可能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3.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贫苦。如,《归田园居》其四,诗人通过对荒墟、丘垄、井灶以及“桑林残朽株”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遭受战祸动乱之后的残破荒芜的凄凉景象。这首诗的情绪有些伤感,却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4.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倾吐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是陶渊明创作的主旋律。如,《桃花源诗》,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思想面貌,对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地描绘。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战乱后的农民希望和平幸福的愿望。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1.蕴涵深刻的哲理意味。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如,《饮酒》(其五)中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2.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就陶渊明的作品看,他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真挚地反映了高洁的人格。结合那个时代的风气来体会,陶渊明的作品没有枯燥的说理,没有繁复的雕琢,他的作品真挚地反映了他的人格,没有一点掩饰,这是他超出同时代文学风气的典范,也是他作品不朽的内在原因。如,《归去来兮辞》序,诗人说自己做官是因为家贫,孩子多,田里收入不够维持开支,“余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但陶渊明的这些话很直白,不是一般士大夫所能说出来的,陶渊明的真挚和他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3.朴素的语言风格。描写田园生活需要一种朴素的语言,一切华丽的词藻都用不上。钟嵘《诗品》里认为,陶渊明“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不管是“清靡”,还是“田家语”,都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景色。陶渊明在诗里描绘田园生活,爱写清淡和清丽的景色。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的色调是朴素的,因为那幅田园生活的图画不适合着色,于是他用白描来表现朴素的风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诗句,描述陶渊明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国国中古时期的一位大诗人,世称“五柳先生”,古今文学批评中,多称他为“田园诗人”。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表现领域,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登高游赏,或与朋友闲聊,或酌酒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还有那些在春风下生长的青苗,日见茁壮的桑麻,都被他写入美妙的诗歌中。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看,陶渊明的的田园诗可分为四类:
1.描写田园风光,抒发了闲适自得的心情。这一类诗歌主要描写了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同时表达了诗人脱离尘世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快意心情。如,《饮酒》其五,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2.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抒发劳动的愉快。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情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对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 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劳动, 并由衷地热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地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劳动者才可能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3.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贫苦。如,《归田园居》其四,诗人通过对荒墟、丘垄、井灶以及“桑林残朽株”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遭受战祸动乱之后的残破荒芜的凄凉景象。这首诗的情绪有些伤感,却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4.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倾吐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是陶渊明创作的主旋律。如,《桃花源诗》,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思想面貌,对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地描绘。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战乱后的农民希望和平幸福的愿望。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1.蕴涵深刻的哲理意味。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如,《饮酒》(其五)中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2.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就陶渊明的作品看,他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真挚地反映了高洁的人格。结合那个时代的风气来体会,陶渊明的作品没有枯燥的说理,没有繁复的雕琢,他的作品真挚地反映了他的人格,没有一点掩饰,这是他超出同时代文学风气的典范,也是他作品不朽的内在原因。如,《归去来兮辞》序,诗人说自己做官是因为家贫,孩子多,田里收入不够维持开支,“余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但陶渊明的这些话很直白,不是一般士大夫所能说出来的,陶渊明的真挚和他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3.朴素的语言风格。描写田园生活需要一种朴素的语言,一切华丽的词藻都用不上。钟嵘《诗品》里认为,陶渊明“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不管是“清靡”,还是“田家语”,都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景色。陶渊明在诗里描绘田园生活,爱写清淡和清丽的景色。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的色调是朴素的,因为那幅田园生活的图画不适合着色,于是他用白描来表现朴素的风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诗句,描述陶渊明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