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和观察要点,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
方法:针对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制定并实施积极全面的急救、观察和护理。
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配合医生积极实施抢救,抢救成功47例,成功率97.9%。
结论: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同时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密切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是提高护理质量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86-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护理是促进病变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我科2013年1月—6月收治的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的护理,从中取得的些许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6~74岁,平均38岁。出血量:1000ml以下28例,1000~1600ml者14例,1600ml以上者6例。抢救成功47例,成功率97.9%,与孙翠芳报道一致[2]。
2 临床观察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30min观察1次,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应用。对血压的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其原因主要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对脉搏的观察:脉搏的变化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快速有力,休克期脉搏细而慢;对体温的观察:失血患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在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大多≤38.5℃,持续3~5天。发热可能是出血后分解产物被吸收,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有关[1,2]。本组病例中,11例出现发热,3例体温≥38.5℃,给予物理降温或者应用退热药物应用后,体温恢复正常。
2.2 观察神志、四肢情况。一般患者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5%以下则无明显临床症状,如出血量在5%以上可以出现眼花、口渴、眩晕等,出血量在20%以上时,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四肢湿冷等休克现象。
2.3 观察呕血及便血。消化道出血每日>50ml即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味。如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如出血量>250~300ml时,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如出血量大于400~500ml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四肢乏力等,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1,3]。
2.4 观察尿量。尿量的多少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大出血后,患者可出现少量或无尿,尤其在补钾前要观察尿量,所以应正确观察24h出入水量,尤其是尿量的变化。
2.5 观察有无再出血征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经常反复,出血控制后仍应严密观察有无再出血,如患者咽部痒感、异物感、胃部饱胀不适、灼热、恶心及反复呕血、黑便,颜色由暗黑变为暗红,甚至呕吐物变成鲜红色,血压、脉搏不稳定,提示再出血。48例患者1周内再出血4例,再出血前有上腹部胀痛、灼热感,烦躁不安等,及时发现后给予相应处理,3例得到有效控制,1例死亡。
2.6 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病情重者要给予氧气吸入,尤其是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缺氧易诱发肝性脑病,所以应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3 护理
3.1 急救。应做好抢救准备,严格执行抢救程序,提前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以备抢救时需要,从而使各项抢救工作即使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也能有条不紊地尽快实施。
3.2 及时快速补充血容量。对待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迅速建立两至三条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抢救一开始要加快滴速,但也要避免过多、过快输液、输血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再出血,从而加重病情。
3.3 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如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时,滴速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诱发心肌梗死等,本组应用常规剂量垂体后叶素出现腹痛26例,心前区疼痛1例,应用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及时给予抑酸,胃黏膜保护剂,遵医嘱补钾,输血及其他血液制品。
3.4 加强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出血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大量呕血引起窒息。口腔护理:由于出血患者抵抗力低,尤其每次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给口腔内的细菌生长创造条件,细菌增多,分解糖类,发酵和产酸的作用,易引起口腔感染,另外呕血后口腔中的血腥味可引起患者呕吐,引起再次出血,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因患者出血后,血循环较差,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应经常更换体位,按摩受压皮肤,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呕血、便血后及时清洁用物。
3.5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状态。消化道出血对患者是不良刺激,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和恐惧心理。反复出血,反复住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患者感到前途暗淡,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就要求医务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医疗人际关系,医务人员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解答,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加强巡视,都可给患者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同时告诉家属不远离患者,允许家属陪伴,使患者有安全感[3]。
3.6 对症护理。严重大出血患者应吸氧,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应注意保暖,精神紧张者给予安慰,对于肝病患者禁用巴比妥类及吗啡等。
3.7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对休克急性出血期伴有恶心、呕吐,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禁食,对少量出血无呕吐、无活动出血症状者,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流食,出血停止24h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后根据病情转为软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尽量不吃生硬、粗纤维食物,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
3.8 健康指导。①疾病知识的指导,向家属介绍一些疾病的常识,使之对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配合,并协助医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②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睡眠,按时起居,增强体质,三餐规律,应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戒烟戒酒,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擅自用处方药,慎重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等。③识别出血迹象及应急措施,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身体活动。帮助患者掌握有关病症的病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再出血的危险。总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重,来势凶险,变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正确诊断、有效的止血治疗及细致认真的护理,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提高活命率,降低死亡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体会总结: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同时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密切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是提高护理质量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方法:针对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制定并实施积极全面的急救、观察和护理。
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配合医生积极实施抢救,抢救成功47例,成功率97.9%。
结论: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同时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密切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是提高护理质量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86-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护理是促进病变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我科2013年1月—6月收治的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的护理,从中取得的些许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6~74岁,平均38岁。出血量:1000ml以下28例,1000~1600ml者14例,1600ml以上者6例。抢救成功47例,成功率97.9%,与孙翠芳报道一致[2]。
2 临床观察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30min观察1次,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应用。对血压的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其原因主要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对脉搏的观察:脉搏的变化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快速有力,休克期脉搏细而慢;对体温的观察:失血患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在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大多≤38.5℃,持续3~5天。发热可能是出血后分解产物被吸收,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有关[1,2]。本组病例中,11例出现发热,3例体温≥38.5℃,给予物理降温或者应用退热药物应用后,体温恢复正常。
2.2 观察神志、四肢情况。一般患者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5%以下则无明显临床症状,如出血量在5%以上可以出现眼花、口渴、眩晕等,出血量在20%以上时,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四肢湿冷等休克现象。
2.3 观察呕血及便血。消化道出血每日>50ml即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味。如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如出血量>250~300ml时,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如出血量大于400~500ml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四肢乏力等,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1,3]。
2.4 观察尿量。尿量的多少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大出血后,患者可出现少量或无尿,尤其在补钾前要观察尿量,所以应正确观察24h出入水量,尤其是尿量的变化。
2.5 观察有无再出血征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经常反复,出血控制后仍应严密观察有无再出血,如患者咽部痒感、异物感、胃部饱胀不适、灼热、恶心及反复呕血、黑便,颜色由暗黑变为暗红,甚至呕吐物变成鲜红色,血压、脉搏不稳定,提示再出血。48例患者1周内再出血4例,再出血前有上腹部胀痛、灼热感,烦躁不安等,及时发现后给予相应处理,3例得到有效控制,1例死亡。
2.6 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病情重者要给予氧气吸入,尤其是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缺氧易诱发肝性脑病,所以应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3 护理
3.1 急救。应做好抢救准备,严格执行抢救程序,提前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以备抢救时需要,从而使各项抢救工作即使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也能有条不紊地尽快实施。
3.2 及时快速补充血容量。对待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迅速建立两至三条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抢救一开始要加快滴速,但也要避免过多、过快输液、输血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再出血,从而加重病情。
3.3 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如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时,滴速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诱发心肌梗死等,本组应用常规剂量垂体后叶素出现腹痛26例,心前区疼痛1例,应用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及时给予抑酸,胃黏膜保护剂,遵医嘱补钾,输血及其他血液制品。
3.4 加强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出血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大量呕血引起窒息。口腔护理:由于出血患者抵抗力低,尤其每次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给口腔内的细菌生长创造条件,细菌增多,分解糖类,发酵和产酸的作用,易引起口腔感染,另外呕血后口腔中的血腥味可引起患者呕吐,引起再次出血,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因患者出血后,血循环较差,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应经常更换体位,按摩受压皮肤,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呕血、便血后及时清洁用物。
3.5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状态。消化道出血对患者是不良刺激,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和恐惧心理。反复出血,反复住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患者感到前途暗淡,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就要求医务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医疗人际关系,医务人员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解答,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加强巡视,都可给患者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同时告诉家属不远离患者,允许家属陪伴,使患者有安全感[3]。
3.6 对症护理。严重大出血患者应吸氧,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应注意保暖,精神紧张者给予安慰,对于肝病患者禁用巴比妥类及吗啡等。
3.7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对休克急性出血期伴有恶心、呕吐,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禁食,对少量出血无呕吐、无活动出血症状者,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流食,出血停止24h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后根据病情转为软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尽量不吃生硬、粗纤维食物,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
3.8 健康指导。①疾病知识的指导,向家属介绍一些疾病的常识,使之对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配合,并协助医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②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睡眠,按时起居,增强体质,三餐规律,应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戒烟戒酒,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擅自用处方药,慎重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等。③识别出血迹象及应急措施,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身体活动。帮助患者掌握有关病症的病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再出血的危险。总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重,来势凶险,变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正确诊断、有效的止血治疗及细致认真的护理,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提高活命率,降低死亡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体会总结: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同时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密切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是提高护理质量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