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而言,“学习进阶”理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一般认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发展的描述”。《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的复习课教学,就可以运用到学习进阶式的思维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对思维结构的分析思考,从而获得高效的复习方法并在认知能力上得到不断进阶。
[关键词] 学习进阶;复习课;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般认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发展的描述”。本文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复习课为例,尝试应用“学习进阶”理论分析该部分内容知识和能力的层次阶段,并指导教学设计和实践,期望对“学习进阶”理论在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应用上有一定启发。
一、教材特点与教学问题
初中阶段的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在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因此学生在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时不仅要基于教材掌握亚洲区域地理环境的知识内容,而且需要理解“地形”“地势”“河流”等地理要素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的读图技能。
进入复习阶段,通常的做法是将亚洲区域各地理要素的概念、现象、读图技能割裂开来单独记忆,辅以做题巩固。这样的复习缺乏梯度设计和方法指导,没有按照逻辑顺序呈现概念以组织学生的复习,忽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不能生成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并容易造成记忆量大、枯燥烦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学生在两年地理学习后依然无法对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而无法在知识渗透的同时理解区域的自然特点并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学习进阶分析
“学习进阶”理论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方法。这里选择结构中心设计法进行分析。结构中心设计法的关键词是“结构”,指学生的心理构造,通过它来建构学生的认知及发展模型,即“结构”必须阐述需要从哪些方面刻画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这些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分为哪几个关键的进阶层级。具体步骤如下:(1)识别出学生目前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并确定学习目标。(2)基于学科本体逻辑对学习目标进行拆解,即将大观念拆解为小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发展有意义的理解层级。(3)提炼出具体的进阶陈述,并匹配任务。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将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预期外显出来。(4)提出预期的学习进阶,主要对前面的预设进行综合和概括。
复习课区别于新授课,在教学过程应避免或减少停留在浅表、碎片知识层面的教学,而应围绕核心概念、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展开统整性教学。目前,学生对亚洲各自然要素的特征有一定记忆,教学设计可依托相应的知识在唤醒记忆的同时围绕核心概念、梳理思维过程、建立复习方法。设计时可针对《亚洲的自然环境》复习内容选择一个地理要素为线索,依托知识和思维两条主线展开,在不断完整亚洲自然环境结构图的同时,完成思维的学习进阶。笔者将以河流为主线进行设计,具体思路见图1。
三、《亚洲的自然环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问题引入情境
展示刚刚结束学习的“中国地理”部分的两个判断题:(1)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2)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额尔齐斯河和雅鲁藏布江的共同特点以引入亚洲的河流,共同探寻河流流向和水文特征。
2.寻找地理视角
(1)帮助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到额尔齐斯-鄂毕河与澜沧江-湄公河并判断源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问判断河流源头的依据,完成亚洲地势特征的复习,并引入本课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阶层即 “一种地理视角”——联系。
(3)教师繼续提问:用“联系”的地理视角找到地势与地形的关系,并完成亚洲地形特征的复习。
(4)用板书表示这种联系。
(5)举例“最爱国”的河流哈拉哈河,用上述 “联系”解释其流向形成的原因,巩固认知。
3.理解思维方式
(1)教师提问:比较两条河流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方面描述差异。
(2)教师追问:用“联系”的地理视角思考位置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并作合理解释。
(3)整理学生回答并用板书完善知识结构。明确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水文特征等地理要素。引入本课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层即“一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首先观察位置影响的主导要素——气候。完成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复习。
(5)教师给出数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并描述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特点和气候如何影响其特点的形成。
4.掌握复习方法
(1)教师对“综合思维”进行结构化,提出本课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层即“4W结构分析法”。“4W”即where(在哪里)、what(哪种地理要素)、why(受哪些其他要素影响)、how(其他要素如何影响)。在分析中了解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
(2)教师提问:用“4W结构分析法”整体性分析额尔齐斯-鄂毕河或澜沧江-湄公河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学生合作探究:以印度的恒河为例,用“4W结构分析法”绘制恒河流向及水文特征的结构图,并进行讲解。
5.课后提高任务,发散思维
尝试以另一种地理要素(例如气候)为主线运用“4W结构分析法”梳理某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启示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主导而非主体,复习课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合适时机,循序渐进、恰当点拨、支撑架构,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习进阶。但要顺利达成预期目标,可能还存在以下困难:第一,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但真实思维问题未必暴露出来;第二,思维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教师能否做到不过度介入甚至包办替代;第三,有效的思维训练过程需要良好的思维氛围,教师有否刻意营造以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1.利用板书搭建框架,让思维言之有物
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外化思维,在书写时能清楚看到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维过程。为了简化流程,节约时间,可对板书进行改进。课前教师做好磁贴,内容有各个自然要素、箭头、括号等,在学生展示思维结果、搭建框架时,只需从磁贴中选择想要表达的内容依次贴在黑板上即可。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姓名贴制作纸质贴纸发到小组内供探究合作时使用。
2.利用问题给予提示,让思维言之有序
对学生已有看法和思路的评估难免会有失误,因此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暂时的思维困惑或者错误回答,这往往是思想发生的地方和思维跃升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停顿,并且可以根据经验采用增设台阶、变换角度、联系已知、对照比较等方法,或者提供暗示和线索以搭桥铺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探寻到正确答案。
3.利用案例感受真实,让思维言之有情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形成学科思维,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探究活动开始,逐步进展。情境化的案例实现了具有概念化思维特征的学科知识与非概念性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对接。因此,教师可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供案例,了解真实世界中的学科规律,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抽象与具象、知识与生活之间自由转合,增强知识的内在活力与迁移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责任编辑 邓 振
[关键词] 学习进阶;复习课;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般认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发展的描述”。本文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复习课为例,尝试应用“学习进阶”理论分析该部分内容知识和能力的层次阶段,并指导教学设计和实践,期望对“学习进阶”理论在地理复习课的教学应用上有一定启发。
一、教材特点与教学问题
初中阶段的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在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因此学生在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时不仅要基于教材掌握亚洲区域地理环境的知识内容,而且需要理解“地形”“地势”“河流”等地理要素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的读图技能。
进入复习阶段,通常的做法是将亚洲区域各地理要素的概念、现象、读图技能割裂开来单独记忆,辅以做题巩固。这样的复习缺乏梯度设计和方法指导,没有按照逻辑顺序呈现概念以组织学生的复习,忽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不能生成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并容易造成记忆量大、枯燥烦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学生在两年地理学习后依然无法对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而无法在知识渗透的同时理解区域的自然特点并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学习进阶分析
“学习进阶”理论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方法。这里选择结构中心设计法进行分析。结构中心设计法的关键词是“结构”,指学生的心理构造,通过它来建构学生的认知及发展模型,即“结构”必须阐述需要从哪些方面刻画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这些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分为哪几个关键的进阶层级。具体步骤如下:(1)识别出学生目前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并确定学习目标。(2)基于学科本体逻辑对学习目标进行拆解,即将大观念拆解为小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发展有意义的理解层级。(3)提炼出具体的进阶陈述,并匹配任务。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将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预期外显出来。(4)提出预期的学习进阶,主要对前面的预设进行综合和概括。
复习课区别于新授课,在教学过程应避免或减少停留在浅表、碎片知识层面的教学,而应围绕核心概念、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展开统整性教学。目前,学生对亚洲各自然要素的特征有一定记忆,教学设计可依托相应的知识在唤醒记忆的同时围绕核心概念、梳理思维过程、建立复习方法。设计时可针对《亚洲的自然环境》复习内容选择一个地理要素为线索,依托知识和思维两条主线展开,在不断完整亚洲自然环境结构图的同时,完成思维的学习进阶。笔者将以河流为主线进行设计,具体思路见图1。
三、《亚洲的自然环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问题引入情境
展示刚刚结束学习的“中国地理”部分的两个判断题:(1)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2)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额尔齐斯河和雅鲁藏布江的共同特点以引入亚洲的河流,共同探寻河流流向和水文特征。
2.寻找地理视角
(1)帮助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到额尔齐斯-鄂毕河与澜沧江-湄公河并判断源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问判断河流源头的依据,完成亚洲地势特征的复习,并引入本课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阶层即 “一种地理视角”——联系。
(3)教师繼续提问:用“联系”的地理视角找到地势与地形的关系,并完成亚洲地形特征的复习。
(4)用板书表示这种联系。
(5)举例“最爱国”的河流哈拉哈河,用上述 “联系”解释其流向形成的原因,巩固认知。
3.理解思维方式
(1)教师提问:比较两条河流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方面描述差异。
(2)教师追问:用“联系”的地理视角思考位置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并作合理解释。
(3)整理学生回答并用板书完善知识结构。明确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水文特征等地理要素。引入本课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层即“一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首先观察位置影响的主导要素——气候。完成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复习。
(5)教师给出数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并描述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特点和气候如何影响其特点的形成。
4.掌握复习方法
(1)教师对“综合思维”进行结构化,提出本课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层即“4W结构分析法”。“4W”即where(在哪里)、what(哪种地理要素)、why(受哪些其他要素影响)、how(其他要素如何影响)。在分析中了解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
(2)教师提问:用“4W结构分析法”整体性分析额尔齐斯-鄂毕河或澜沧江-湄公河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学生合作探究:以印度的恒河为例,用“4W结构分析法”绘制恒河流向及水文特征的结构图,并进行讲解。
5.课后提高任务,发散思维
尝试以另一种地理要素(例如气候)为主线运用“4W结构分析法”梳理某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启示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主导而非主体,复习课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合适时机,循序渐进、恰当点拨、支撑架构,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习进阶。但要顺利达成预期目标,可能还存在以下困难:第一,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但真实思维问题未必暴露出来;第二,思维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教师能否做到不过度介入甚至包办替代;第三,有效的思维训练过程需要良好的思维氛围,教师有否刻意营造以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1.利用板书搭建框架,让思维言之有物
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外化思维,在书写时能清楚看到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维过程。为了简化流程,节约时间,可对板书进行改进。课前教师做好磁贴,内容有各个自然要素、箭头、括号等,在学生展示思维结果、搭建框架时,只需从磁贴中选择想要表达的内容依次贴在黑板上即可。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姓名贴制作纸质贴纸发到小组内供探究合作时使用。
2.利用问题给予提示,让思维言之有序
对学生已有看法和思路的评估难免会有失误,因此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暂时的思维困惑或者错误回答,这往往是思想发生的地方和思维跃升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停顿,并且可以根据经验采用增设台阶、变换角度、联系已知、对照比较等方法,或者提供暗示和线索以搭桥铺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探寻到正确答案。
3.利用案例感受真实,让思维言之有情
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形成学科思维,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探究活动开始,逐步进展。情境化的案例实现了具有概念化思维特征的学科知识与非概念性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对接。因此,教师可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供案例,了解真实世界中的学科规律,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抽象与具象、知识与生活之间自由转合,增强知识的内在活力与迁移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