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國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民办本科教育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办院校本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来发展,但是其产教融合支持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产教融合中出现的组织保障、综合评价机制等问题,已成为产教融合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焦点。因此,高校产教融合支持系统的建立,是产教融合能否持续发展、有效运行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291-01
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在高等教育跨越式背景下,规模扩张迅速,在短时间发展壮大起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的我国民办本科教育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的迅速民办高校的不均衡性也逐渐凸显出來:部分高校缺乏本科教育的历史积淀,办学定位趋同、服务地方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毕业生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要求。
1 民办本科“产教融合”机制存在问题
1.1 产教融合信息不对称。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对于产教结合,许多民办高校寻求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常常因为存在着一方面学校热心、而另一方面企业凉的局面,企业和行业对接高校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大多数企业由于在参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获得有效实际利益,同时由于民办高校对接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对接社会需求不及时,缺乏有效吸引力,使得行业企业不愿意参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双方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产教融合只是民办高校一头热的现象。
1.2 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趋势不一致。
地方高校应服务地方产业要求。但是当前来看,虽然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时大多尽可能是为支撑当地产业发展而服务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专业设置的步伐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距[2],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无法及时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由于招生问题,对紧缺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太少,有的甚至空白,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1.3 院校科研发展与地方企业需求不一致。
由于产教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科研经费向公办院校倾斜的问题,以及民办高校科研缺乏团队的建设问题的存在,民办高校应用技术研发缺少调研,存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与企业技术革新协同。很多民办院校的教师毕业直接来校,缺乏生产实践经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状况,最新与最前沿技术应用缺乏认识和理解,使民办院校与企业协同技术革新出现不协调现象。
2 民办院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思路
2.1 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与行业需求能力的角度相结合。
人才培养方案,即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侧重于以行业为口径,即培养具有行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而以往的职业教育理念多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口径进行人才培养。因此需要对从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和业界双方共同研讨、修订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从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业界要全程参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市场调研,分析行业能力和技能需求要素,设计与开发基于行业胜任能力的系统化课程模块,深入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试验、评估、反馈和优化等各个环节。
2.2 建立健全民办本科“产教融合”机制。
民办院校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机制,主动寻找相适应的企业,与其对接,主动建立合作联系;建立行业与企业“参与”民办教育的机制,如何让行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到民办教育活动中来。二者共同,合二为一形成“产教融合”。
民办本科的“对接”机制应该包含以下三种形态内容:
2.2.1 民办本科的办学层面应和区域经济对接。
民办院校首先应该要求学校从办学理念、理论研究方面深度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并融,从目标上定位决定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反应。
2.2.2 院系的专业建设层面。民办院校专业设置应当与产业链(群)进行对接。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当动态的调整,随着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变化而进行优化,其目的在于提升培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以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民办高校应当根据产业技术进步来调整、建立相关课程改革的相关机制;专业要根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实施专业建设。
2.3 高校及企业设立专项资金。
民办本科高校对资金进行筹备有以下几种途径:大学和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合作项目,建立产教融合的生产和教育创新基金,参与项目生产和教育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援助,包括:实践基地基础设施支出、课题经费等;大学可以签合同,对象是企业和政府部门,从而获得横向课题研究经费。大学还可以吸收社会力量,获得各种私人、企业、团体的捐赠,如校友基金会,促进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保障体系。资金是一个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中国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进而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层次的发展。企业设立特别基金的方式有:
(1)对与企业合作的高校提供励志奖学金、产教融合专项基金;
(2对到企业有过实践培训的教师学生,提供相应的薪酬;
(3)企业要按规定时间交付一定的资金,该资金用于企业培训。
2.4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学校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致力于将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将核心的课程内容中 10%的课时分配给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授课,在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当中,学校积极地与有影响力的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结合实际企业行业岗位中的调研来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甚至还有相关企业开发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赖永辉.企业深度参与共同评价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2]尹少云.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3]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2010年度课题《以市场为导向的的专业—职业一就业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关于职业性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理论思考》中期成果,项目编号:SGH10202。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291-01
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在高等教育跨越式背景下,规模扩张迅速,在短时间发展壮大起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的我国民办本科教育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的迅速民办高校的不均衡性也逐渐凸显出來:部分高校缺乏本科教育的历史积淀,办学定位趋同、服务地方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毕业生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要求。
1 民办本科“产教融合”机制存在问题
1.1 产教融合信息不对称。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对于产教结合,许多民办高校寻求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常常因为存在着一方面学校热心、而另一方面企业凉的局面,企业和行业对接高校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大多数企业由于在参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获得有效实际利益,同时由于民办高校对接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对接社会需求不及时,缺乏有效吸引力,使得行业企业不愿意参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双方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产教融合只是民办高校一头热的现象。
1.2 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趋势不一致。
地方高校应服务地方产业要求。但是当前来看,虽然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时大多尽可能是为支撑当地产业发展而服务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专业设置的步伐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距[2],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无法及时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由于招生问题,对紧缺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太少,有的甚至空白,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1.3 院校科研发展与地方企业需求不一致。
由于产教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科研经费向公办院校倾斜的问题,以及民办高校科研缺乏团队的建设问题的存在,民办高校应用技术研发缺少调研,存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与企业技术革新协同。很多民办院校的教师毕业直接来校,缺乏生产实践经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状况,最新与最前沿技术应用缺乏认识和理解,使民办院校与企业协同技术革新出现不协调现象。
2 民办院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思路
2.1 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与行业需求能力的角度相结合。
人才培养方案,即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侧重于以行业为口径,即培养具有行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而以往的职业教育理念多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口径进行人才培养。因此需要对从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和业界双方共同研讨、修订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从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业界要全程参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市场调研,分析行业能力和技能需求要素,设计与开发基于行业胜任能力的系统化课程模块,深入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试验、评估、反馈和优化等各个环节。
2.2 建立健全民办本科“产教融合”机制。
民办院校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机制,主动寻找相适应的企业,与其对接,主动建立合作联系;建立行业与企业“参与”民办教育的机制,如何让行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到民办教育活动中来。二者共同,合二为一形成“产教融合”。
民办本科的“对接”机制应该包含以下三种形态内容:
2.2.1 民办本科的办学层面应和区域经济对接。
民办院校首先应该要求学校从办学理念、理论研究方面深度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并融,从目标上定位决定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反应。
2.2.2 院系的专业建设层面。民办院校专业设置应当与产业链(群)进行对接。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当动态的调整,随着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变化而进行优化,其目的在于提升培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以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民办高校应当根据产业技术进步来调整、建立相关课程改革的相关机制;专业要根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实施专业建设。
2.3 高校及企业设立专项资金。
民办本科高校对资金进行筹备有以下几种途径:大学和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合作项目,建立产教融合的生产和教育创新基金,参与项目生产和教育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援助,包括:实践基地基础设施支出、课题经费等;大学可以签合同,对象是企业和政府部门,从而获得横向课题研究经费。大学还可以吸收社会力量,获得各种私人、企业、团体的捐赠,如校友基金会,促进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保障体系。资金是一个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中国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进而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层次的发展。企业设立特别基金的方式有:
(1)对与企业合作的高校提供励志奖学金、产教融合专项基金;
(2对到企业有过实践培训的教师学生,提供相应的薪酬;
(3)企业要按规定时间交付一定的资金,该资金用于企业培训。
2.4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学校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致力于将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将核心的课程内容中 10%的课时分配给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授课,在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当中,学校积极地与有影响力的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结合实际企业行业岗位中的调研来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甚至还有相关企业开发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赖永辉.企业深度参与共同评价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2]尹少云.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3]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2010年度课题《以市场为导向的的专业—职业一就业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关于职业性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理论思考》中期成果,项目编号:SGH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