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22-03
摘要: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斯诺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以及这两种文化的分裂对社会是种损害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于“斯诺命题”的讨论,斯诺认为产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革这种分裂。然而针对斯诺问题,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都将科学史视为连结两种文化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不管是哪种解决办法,科学与人文的分裂都引起了我们深刻地反思,这种反思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两种文化的分裂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现实性的问题。
关键词: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分裂;科学史
斯诺于1905年出生于英国,他早先的名气来源于他的小说,即1932年的侦探小说《船帆下的死》 、1934《探索》 、1940至1970年间十一卷的《陌生人与兄弟》相继问世,由于他的这些小说,斯诺的声望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巅峰。在这段时间中,斯诺在1959年的里德演讲中发表了《两种文化》的演讲,借以之前小说的所引起的名望,斯诺的这次演讲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此次演讲中,他从他既作为作家又作为科学家的双重工作环境出发讨论了在这两种群体之间,他们的才智接近、种族相同、社会出身差别不大、收入相差不多,但却几乎没有沟通,从而指出他相信整个西方社会的知识生活日益被分化为两级群体。其中,一级是文学知识分子,而另一极是科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认为在这两级存在者一条互不理解的鸿沟。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提出
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然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问题并不是斯诺首次提出的。1936年美国科学史学家萨顿在他的《科学与新人文主义》中,指出科学与人道主义之间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将会使整个人类文明受到伤害。萨顿认为:人文主义者他们忽视科学所给世界带来的改变,他们对科学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而科学主义者他们忽视他们对美和知识的财富漠视,认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是毫无用场的梦想家,他们两者都过分夸大了自己对社会所起到的作用,而忽视了对方所带来的影响。应该说萨顿是提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生分裂的先驱,然而人们更着重于萨顿对科技史的贡献,萨顿所提出的科技与人文的分裂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出科技史,他重点强调科技史的桥梁作用。因此萨顿提出的分裂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分裂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激烈的讨论是得自于斯诺的《两种文化》。
斯诺除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因其他声名大噪的写作里,同时他也关心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政治的影响,这种关心时刻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从他的生活中观察周围的各个领域的人从而发现两种文化的分裂的现象。“两种文化”的思想第一次公开表述则是在1956年10月的《新政治家》上,这篇短文对两种文化的表述比里德演讲时更清晰,其实里德演讲的大部分句子就是从这篇文章中几乎原封不动的移用过来的。
斯诺命题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1937年大选“国民政府”大胜,国民政府领导英国慢慢走出了经济危机,英国在世界各国工业中第一个走出危机也是第一个出现复苏现象。1939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英国美国法国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但英国损失巨大,社会各种矛盾逐渐凸显,一系列重大的综合性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涉及自然科学,更多的还涉及它们两者的综合。斯诺认为他有可能解决这种分裂,因此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特别在《两种文化》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斯诺早里德演讲中指出:“我此前说过这种文化分裂不仅仅是英国的现象,也存在于整个西方世界。但是似乎有两个原因使这种现象在英国更加明显。一个是我们对教育专业的狂热信仰,比起世界上东西方的任何国家都要根深蒂固,另一个是我们倾向于社会形态的具体化,我们越想消除经济的不平等,这种倾向就表现得越强而不是越弱,在教育上尤其如此,这意味着像文化分裂这种现象一旦建立起来,所有的社会力量不是促使其减弱,而是使它变得更僵化。”所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谈到了它提出的根源,然而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的历程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正如我们所知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与人文并没有分裂,从个人对专业的掌握中就可以看出,例如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布鲁诺 ,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等等许多人都是身兼科学和人文的大家,但是到近现代西方哲学中这种包罗万象也受到了很大的批判,近代科学开始注重科学的实用性、工具性,文艺复兴的出现也是人们过于关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一时期的学者将文学和历史等文化方面的文献作为新的研究重点。这是种人文主义和世俗主义的觉醒使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更加加速进行。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都来源于19世纪30年代,它们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和发展。大体来说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史渊源于近代的理性主义。众所周知,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又转换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化进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的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有:坚持“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原则,把一切知识局限于经验范围,拒绝讨论经验以外的问题;推行科学主义力图把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推广应用于一切人文主义学科领域,因而被称为人本主义。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渊源于近代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或唯理论,康德的先验论的批判哲学是欧洲理性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在吸收休谟的不可知论思想的同时,通过对先验范畴与统觉范畴等的提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黑格尔则把理性主义进一步辩证法化,而费希特等人则把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性主义转自主观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则是这种非理性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两大思潮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都有各自的发展。其总的来说还是以对立的两发展下去,但也不乏有趋近的趋势。 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潮上的对立,还有人们对与科学的认识,由于科学的专业化给人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都忘记了古代科技与中世纪科技的奠基性作用,由于古代和中世纪科技并没有过于关注维护人们的利益和给人们带来财富,因而人们在谈到科技史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实验科学和数学知识,以及它无穷无尽的应用成果。科学的专业化使人们已经不具有可以充分认识以前那种综合性知识的基础。人们自觉地将自然界作为人类的研究对象忽视了它与人的关系,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的培根就强调提高人类的力量,使自然在人的面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相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已发展的根据。正是得益于这种方法,才有了伽利略的自然的数学化,从自然地数学化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对象。而人文主义的发展越来越背离科学,人文主义主要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于自己,与其他自然科学无关。这样的认知是科学和人文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鸿沟。近代之前的那种百花齐放式的发展也渐渐消逝。
3.将科学与人文连结的尝试
萨顿在其《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中谈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萨顿认为旧人文主义者剥离了科学,只强调人的作用,他说“对于旧人文主义者的唯一治疗办法是使他认清科学的真正意义,它在文化上的远远超出了它的全部应用价值的价值,而最好的做法是给他讲授科学史。对于科学家的唯一治疗办法是让他仔细思考过去,全部过去,尤其是集中于它的前辈为文明的发展所做的那些努力”和“在旧人文主义者同科学家之间只有一座桥梁,那就是科学史,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文化需要。这肯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人们值得为此付出它所需要的代价。”所以说,在萨顿看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连结要通过科学史。
把科学史作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联结者的首要提出者就是科学史之父萨顿,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也特别将科学史实验性地应用于通识教育中去,而在他之后著名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家库恩的新科学史观与专业的科学史及其学科所蕴含的意义在于它们改变了人们对科学本质的看法,开辟了通往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新道路。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科学是教授霍尔顿编写了一部面向文科生的物理学教材《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的导论》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利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来向学生阐释物理科学的本质;1962年有霍尔顿和一些教育家科学史家参与的“哈佛物理教学改革计划”和此计划的产物,都是利用科學史和人文主义趋向的教材应用与物理教学中;除此之外,生物科学界也提倡科学史教育。之后柯南特在哈佛大学解开科学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序幕,其影响力扩展到了欧美各国。7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成立了物理史分会;到了80年代,国际上与此相关的计划与报告相继提出。例如英国的国家课程改革,丹麦的国家学校课程等。以上的种种都是大家认为科学史教育是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的解决办法。然而除此之外,斯诺又提出了与之不大相同的解决办法。
斯诺在其《两种文化》中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当然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他说“当务之急不是向传统表示尊敬,而是向美国和苏联的教育体系去谦虚的学习,这两个伟大的国家正在调整他们的教育,以适应20世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斯诺在寄希望于第三种文化的出现。斯诺在其《再看两种文化》中指出“说第三种已经存在可能为时尚早,但我现在确信它即将到来。当它来的时候一些交流的障碍将最终被软化,因为这一文化为了要发挥作用必须说科学术语。”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种文化的教育,斯诺在其短暂的政府任职期间,他为推进高等技术学院的建立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例如,60年代初,斯诺竭力赞成建立新的大学,1963年斯诺还批准了罗宾逊报告的扩张原则,同时斯诺的作品一直在鼓吹新兴知识精英,特别是受过科学训练的管理者,“新阶级”的美德,他们不会被传统的社会态度所阻挠。
斯诺不是第一个提出两种文化分裂的人,但他是第一位使得这种问题得到大家热烈讨论的人。大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已经得到了实施甚至正在实施。但是作为当今的人,我们可以品评前人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出,前人的付出都或多或少的增进了两种文化的联系,但是两者文化当中仍然存在着分裂,已经经历了近七八十年的努力,前人所期盼的结果仍没有达成,我们不能忽略前人的努力,甚至批判他们所带来的或多或少的变化。因为一个事物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改变,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给角度出发,认为它们存在必然有他们存在的理由,换言之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分裂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的分裂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4.对于科学与人文分裂问题的反思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问题所引起的讨论到现在仍在激烈的演绎,然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原因,我们承认实验科学的发展使自然对象化成为人类的工具缺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观;人本主义的观点又太自我为中心化,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性的解放,忽视了科技所谓人类带来的变化。这两种观点只能使科学主义者与人文主义者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它们各自所谓人类带来的改变。
可以说,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带来的不仅仅是弊病,其分裂所引起的专业化对社会发展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近代实验科学发展及相关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的专业化使科技人才更加精、专、达,带来了一些人们无法想象的科学创新,也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例如医学上的创新使很多疑难杂症已经成为过去,天文上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地球之外的星系等等方面不胜枚举;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是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单单的靠命运,信鬼神来解决一些问题,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自觉能动性,从而改善了自己生活。斯诺说过:“两种主题、两种学科、两种文化或这个更广泛地说两种星系的冲突应该能产生创造性的机会。在人类思维的活动历史上,一些突破正是来源于这种冲突。”
然而我们并不提倡两种文化的绝对对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科学被人们功用化,人们不光用科学改变生活环境,还有一些人用科学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普遍地认为只有为人谋得福利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才是有用的,一些纯科学的科学大可不必为之,这使得科学家们成为了一些人赚钱和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有些科学家也趋之若鹜,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而人文主义被用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从文化上改变人们的人性,例如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所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就是对人文文化的滥用。
我只能说科学的工具化只能是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而应该作为人类精神文明象征的人文文化已经成为部分政权者们控制人类思想的工具,把人们的思想导向他们所需要的方向,从而使人们缺乏个性而被同化。
综上所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它们的分化给人们带来了各方面的好处,然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其弊端,因此,科学的发展要和人文的发展不仅要有对立,而且还要出现统一的方面。科学的发展要受人文主义的监督,人文主义要认识到科技所带来的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强调使两者同一,同一其实是一种倒退。
参考文献:
[1](英)C.P.斯诺 著,陈克艰、秦小虎 译.两种文化[M].2003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2]刘兵、江洋 著.科技史与教育[M].2008年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第十九章2003年版
[4](美)乔治.萨顿著.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科技史与新人文主义[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5]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M].200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摘要: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斯诺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以及这两种文化的分裂对社会是种损害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于“斯诺命题”的讨论,斯诺认为产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革这种分裂。然而针对斯诺问题,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都将科学史视为连结两种文化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不管是哪种解决办法,科学与人文的分裂都引起了我们深刻地反思,这种反思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两种文化的分裂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现实性的问题。
关键词: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分裂;科学史
斯诺于1905年出生于英国,他早先的名气来源于他的小说,即1932年的侦探小说《船帆下的死》 、1934《探索》 、1940至1970年间十一卷的《陌生人与兄弟》相继问世,由于他的这些小说,斯诺的声望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巅峰。在这段时间中,斯诺在1959年的里德演讲中发表了《两种文化》的演讲,借以之前小说的所引起的名望,斯诺的这次演讲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此次演讲中,他从他既作为作家又作为科学家的双重工作环境出发讨论了在这两种群体之间,他们的才智接近、种族相同、社会出身差别不大、收入相差不多,但却几乎没有沟通,从而指出他相信整个西方社会的知识生活日益被分化为两级群体。其中,一级是文学知识分子,而另一极是科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认为在这两级存在者一条互不理解的鸿沟。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提出
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然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问题并不是斯诺首次提出的。1936年美国科学史学家萨顿在他的《科学与新人文主义》中,指出科学与人道主义之间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将会使整个人类文明受到伤害。萨顿认为:人文主义者他们忽视科学所给世界带来的改变,他们对科学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而科学主义者他们忽视他们对美和知识的财富漠视,认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是毫无用场的梦想家,他们两者都过分夸大了自己对社会所起到的作用,而忽视了对方所带来的影响。应该说萨顿是提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生分裂的先驱,然而人们更着重于萨顿对科技史的贡献,萨顿所提出的科技与人文的分裂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出科技史,他重点强调科技史的桥梁作用。因此萨顿提出的分裂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分裂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激烈的讨论是得自于斯诺的《两种文化》。
斯诺除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因其他声名大噪的写作里,同时他也关心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政治的影响,这种关心时刻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从他的生活中观察周围的各个领域的人从而发现两种文化的分裂的现象。“两种文化”的思想第一次公开表述则是在1956年10月的《新政治家》上,这篇短文对两种文化的表述比里德演讲时更清晰,其实里德演讲的大部分句子就是从这篇文章中几乎原封不动的移用过来的。
斯诺命题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1937年大选“国民政府”大胜,国民政府领导英国慢慢走出了经济危机,英国在世界各国工业中第一个走出危机也是第一个出现复苏现象。1939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英国美国法国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但英国损失巨大,社会各种矛盾逐渐凸显,一系列重大的综合性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涉及自然科学,更多的还涉及它们两者的综合。斯诺认为他有可能解决这种分裂,因此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特别在《两种文化》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斯诺早里德演讲中指出:“我此前说过这种文化分裂不仅仅是英国的现象,也存在于整个西方世界。但是似乎有两个原因使这种现象在英国更加明显。一个是我们对教育专业的狂热信仰,比起世界上东西方的任何国家都要根深蒂固,另一个是我们倾向于社会形态的具体化,我们越想消除经济的不平等,这种倾向就表现得越强而不是越弱,在教育上尤其如此,这意味着像文化分裂这种现象一旦建立起来,所有的社会力量不是促使其减弱,而是使它变得更僵化。”所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谈到了它提出的根源,然而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的历程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正如我们所知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与人文并没有分裂,从个人对专业的掌握中就可以看出,例如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布鲁诺 ,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等等许多人都是身兼科学和人文的大家,但是到近现代西方哲学中这种包罗万象也受到了很大的批判,近代科学开始注重科学的实用性、工具性,文艺复兴的出现也是人们过于关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一时期的学者将文学和历史等文化方面的文献作为新的研究重点。这是种人文主义和世俗主义的觉醒使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更加加速进行。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都来源于19世纪30年代,它们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和发展。大体来说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史渊源于近代的理性主义。众所周知,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又转换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化进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的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有:坚持“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原则,把一切知识局限于经验范围,拒绝讨论经验以外的问题;推行科学主义力图把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推广应用于一切人文主义学科领域,因而被称为人本主义。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渊源于近代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或唯理论,康德的先验论的批判哲学是欧洲理性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在吸收休谟的不可知论思想的同时,通过对先验范畴与统觉范畴等的提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黑格尔则把理性主义进一步辩证法化,而费希特等人则把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性主义转自主观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则是这种非理性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两大思潮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都有各自的发展。其总的来说还是以对立的两发展下去,但也不乏有趋近的趋势。 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潮上的对立,还有人们对与科学的认识,由于科学的专业化给人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都忘记了古代科技与中世纪科技的奠基性作用,由于古代和中世纪科技并没有过于关注维护人们的利益和给人们带来财富,因而人们在谈到科技史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实验科学和数学知识,以及它无穷无尽的应用成果。科学的专业化使人们已经不具有可以充分认识以前那种综合性知识的基础。人们自觉地将自然界作为人类的研究对象忽视了它与人的关系,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的培根就强调提高人类的力量,使自然在人的面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相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已发展的根据。正是得益于这种方法,才有了伽利略的自然的数学化,从自然地数学化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对象。而人文主义的发展越来越背离科学,人文主义主要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于自己,与其他自然科学无关。这样的认知是科学和人文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鸿沟。近代之前的那种百花齐放式的发展也渐渐消逝。
3.将科学与人文连结的尝试
萨顿在其《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中谈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萨顿认为旧人文主义者剥离了科学,只强调人的作用,他说“对于旧人文主义者的唯一治疗办法是使他认清科学的真正意义,它在文化上的远远超出了它的全部应用价值的价值,而最好的做法是给他讲授科学史。对于科学家的唯一治疗办法是让他仔细思考过去,全部过去,尤其是集中于它的前辈为文明的发展所做的那些努力”和“在旧人文主义者同科学家之间只有一座桥梁,那就是科学史,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文化需要。这肯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人们值得为此付出它所需要的代价。”所以说,在萨顿看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连结要通过科学史。
把科学史作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联结者的首要提出者就是科学史之父萨顿,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也特别将科学史实验性地应用于通识教育中去,而在他之后著名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家库恩的新科学史观与专业的科学史及其学科所蕴含的意义在于它们改变了人们对科学本质的看法,开辟了通往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新道路。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科学是教授霍尔顿编写了一部面向文科生的物理学教材《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的导论》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利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来向学生阐释物理科学的本质;1962年有霍尔顿和一些教育家科学史家参与的“哈佛物理教学改革计划”和此计划的产物,都是利用科學史和人文主义趋向的教材应用与物理教学中;除此之外,生物科学界也提倡科学史教育。之后柯南特在哈佛大学解开科学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序幕,其影响力扩展到了欧美各国。7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成立了物理史分会;到了80年代,国际上与此相关的计划与报告相继提出。例如英国的国家课程改革,丹麦的国家学校课程等。以上的种种都是大家认为科学史教育是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的解决办法。然而除此之外,斯诺又提出了与之不大相同的解决办法。
斯诺在其《两种文化》中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当然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他说“当务之急不是向传统表示尊敬,而是向美国和苏联的教育体系去谦虚的学习,这两个伟大的国家正在调整他们的教育,以适应20世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斯诺在寄希望于第三种文化的出现。斯诺在其《再看两种文化》中指出“说第三种已经存在可能为时尚早,但我现在确信它即将到来。当它来的时候一些交流的障碍将最终被软化,因为这一文化为了要发挥作用必须说科学术语。”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种文化的教育,斯诺在其短暂的政府任职期间,他为推进高等技术学院的建立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例如,60年代初,斯诺竭力赞成建立新的大学,1963年斯诺还批准了罗宾逊报告的扩张原则,同时斯诺的作品一直在鼓吹新兴知识精英,特别是受过科学训练的管理者,“新阶级”的美德,他们不会被传统的社会态度所阻挠。
斯诺不是第一个提出两种文化分裂的人,但他是第一位使得这种问题得到大家热烈讨论的人。大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已经得到了实施甚至正在实施。但是作为当今的人,我们可以品评前人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出,前人的付出都或多或少的增进了两种文化的联系,但是两者文化当中仍然存在着分裂,已经经历了近七八十年的努力,前人所期盼的结果仍没有达成,我们不能忽略前人的努力,甚至批判他们所带来的或多或少的变化。因为一个事物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改变,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给角度出发,认为它们存在必然有他们存在的理由,换言之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分裂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的分裂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4.对于科学与人文分裂问题的反思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问题所引起的讨论到现在仍在激烈的演绎,然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原因,我们承认实验科学的发展使自然对象化成为人类的工具缺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观;人本主义的观点又太自我为中心化,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性的解放,忽视了科技所谓人类带来的变化。这两种观点只能使科学主义者与人文主义者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它们各自所谓人类带来的改变。
可以说,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带来的不仅仅是弊病,其分裂所引起的专业化对社会发展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近代实验科学发展及相关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的专业化使科技人才更加精、专、达,带来了一些人们无法想象的科学创新,也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例如医学上的创新使很多疑难杂症已经成为过去,天文上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地球之外的星系等等方面不胜枚举;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是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单单的靠命运,信鬼神来解决一些问题,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自觉能动性,从而改善了自己生活。斯诺说过:“两种主题、两种学科、两种文化或这个更广泛地说两种星系的冲突应该能产生创造性的机会。在人类思维的活动历史上,一些突破正是来源于这种冲突。”
然而我们并不提倡两种文化的绝对对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科学被人们功用化,人们不光用科学改变生活环境,还有一些人用科学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普遍地认为只有为人谋得福利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才是有用的,一些纯科学的科学大可不必为之,这使得科学家们成为了一些人赚钱和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有些科学家也趋之若鹜,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而人文主义被用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从文化上改变人们的人性,例如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所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就是对人文文化的滥用。
我只能说科学的工具化只能是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而应该作为人类精神文明象征的人文文化已经成为部分政权者们控制人类思想的工具,把人们的思想导向他们所需要的方向,从而使人们缺乏个性而被同化。
综上所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它们的分化给人们带来了各方面的好处,然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其弊端,因此,科学的发展要和人文的发展不仅要有对立,而且还要出现统一的方面。科学的发展要受人文主义的监督,人文主义要认识到科技所带来的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强调使两者同一,同一其实是一种倒退。
参考文献:
[1](英)C.P.斯诺 著,陈克艰、秦小虎 译.两种文化[M].2003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2]刘兵、江洋 著.科技史与教育[M].2008年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第十九章2003年版
[4](美)乔治.萨顿著.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科技史与新人文主义[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5]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M].200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