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城楼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yo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②,王粲春来更远游③。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④。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⑤。
  【注释】
  ① 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
  ② 贾生:指西汉文学家贾谊。贾谊《治安策》:“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贾谊忧心国事,多次上书,但文帝并未重用他。后来他郁郁而亡,年仅33岁。
  ③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王粲年轻时曾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④ “欲回”句:《史記·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⑤ “不知”二句:鹓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记载: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的位置。”惠子非常害怕,命人在国都中搜捕庄子。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见鹓雏飞过,怕它来抢死老鼠,便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庄子巧妙地讽刺了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
  品读
  这首诗体现了文人(或凡人)在失意时的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一、怀古。即向异代寻找知己和安慰,从而觉得自己还不算孤独,以此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二、逃避。不被现实所容时,容易走向彻底的抛弃与隔绝,将现实抛诸脑后,一了百了。
  三、自傲。既然得不到所希望的赏识,那么干脆选择离开,留下骄傲的背影,至少还可以保存个人的尊严。
  一首诗里,有热情和志向、才华和自许,有矛盾和悲哀、愤慨和发泄。登高远望之时,心中种种,来不及整理,涌上心头,可谓百感交集,一瞬万念。
  李商隐早年得到牛党成员的赏识,后来又成为李党成员的女婿,从此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首诗写于他年轻时一次落榜之后,而此次落榜被认为是遭到牛党排挤的结果。此时李商隐只有二十余岁,所以还能摆出年轻人经常有的愤怒的清高姿态。
  奋斗过程中的挫折在所难免,相比之下,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奋斗。这个时候的李商隐无法预知,之后他会一直寄人幕下,潦倒一生。当鬓发斑白,回首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直在寻找奋斗的机会,这对一个一直怀抱理想的人来讲,是怎样的打击?现在看来,李商隐的清高里,满是无法抵抗现实的痛苦,和无奈的意气与叹息。
  党争激烈,朝政衰败。今天在感慨李商隐的悲剧人生时,人们可能会觉得时易境迁,与己无关。然而,派别倾轧、党同伐异在政治斗争中向来所在多有,势力消长中,不知埋葬了多少人的生命与梦想。历史的逻辑又向来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它无法设想从未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也无法亲见牺牲者的全部才华。
  只是,对那些被浪费了最宝贵年华的人们,历史固然无法道歉,难道不能给后继者以警示吗?
  中国人讲究“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非常看重与所靠的人(或组织)保持一致。历代党派、流派、社团等,都不是纯粹出于理念的集结,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为了利益或面子,观念是否确实一致反而不那么重要。到了最后,就变成了门户之争。《桃花扇》里的马士英说“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宁作清兵的俘虏,也要与国内的政敌拼个你死我活,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将个性泯灭在集体中以寻求保护,倒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策略,只是,这样的风气,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实非幸事。龚自珍当年在末世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在派系斗争激烈如李商隐的时代,即使降下了人才,他们又有多少去证明自己的机会呢?改变这样的社会现象,恐怕并不是“天公”的责任吧!
  (张瑞利)
其他文献
墨者有钜子腹①,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注释】  ① 钜(jù)子:先秦墨家对墨家大师的称呼。 腹(tūn):战国时墨家 
期刊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书的价值有二,一是作为史料,一是作为史著。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  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1230—1302)曾为《通鉴》作注,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
期刊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机变巧智),一
期刊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此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得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阳明于学术上开宗立派,创立了以“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明代思想界达百余年之久,更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可贵的是,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
期刊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里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头,今天砍一半,明天砍一半的一半,每天这么砍下去,万世万代没有竭尽之时。寥寥数语,道出两个“无限”——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无限。这个命题引起后世的无限遐思,毛泽东引用这句话来谈论物理的发展,林徽因曾用“尺棰”作为笔名。  “一尺之棰”有限,“日取其半”则无限,这包含着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
期刊
浏览身后的书架,今年读过并留存下来的各类书,不算少。有新书,也有旧书;有书局所出,也有朋友惠赠;有的购自网店,有的是闲逛书店所得。所谓“碎阅读”,一层意思是时下常说的阅读“碎片化”,另一层意思是用碎片时间阅读,还有一层意思是个人兴趣的不太应时的闲碎阅读。平常工作间隙刷微博、读网文,习惯性地浏览专业期刊和一些专著,为了不落伍,也不时接触一些热点新书,了解阅读风尚。  年内阅读相对集中的是近现代日记和
期刊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大意:人不应把水当作镜子,而应把人民当作镜子。意谓为政者要善于倾听百姓的声音,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监,同“鉴”,镜子。  不亲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  ——《国语·周语上》  大意:对待人民不亲善却要役使他们,人民一定不会愿意。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唐〕白居易《七德舞》  大意: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安定天下?这
期刊
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卫懿公嗜好养鹤,并因痴迷于此而不理朝政、不恤民疾。都城内的定昌、朝歌西北的鹤岭、东南的鹤城等处,都成了他的养鹤场,这些地方至今还留有“鹤壁”“鹤寨”等地名。许多大臣投其所好,纷纷进献仙鹤,以求获得重赏。卫懿公为鹤起名、编队,还任命专人训练它们鸣叫和舞蹈。他甚至将鹤加封爵位,供给俸禄,上等的鹤竟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次一等的俸粮也与士人相当。卫懿公外出巡游时,必定让鹤群随行,并将它
期刊
〔明末清初〕释正岩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  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品读  释正岩是著名高僧,这首词充满禅意,这种禅意以及因之而来的浓浓诗意,不是来自词汇的拼接,而是來自作者本人的修养,所以并不显得做作,而是一气呵成,自在自然。  “自家拍掌”,看起来只是一种自娱自乐,但事实上,自娱自乐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状态,它是一种能力。比如婴儿不会进
期刊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大意:对别人尊重恭敬,符合礼,才能远离耻辱。  题解:强调恭敬有礼的意义。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大意:就一般礼节仪式来说,与其过分奢侈,不如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题解: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