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②,王粲春来更远游③。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④。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⑤。
【注释】
① 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
② 贾生:指西汉文学家贾谊。贾谊《治安策》:“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贾谊忧心国事,多次上书,但文帝并未重用他。后来他郁郁而亡,年仅33岁。
③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王粲年轻时曾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④ “欲回”句:《史記·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⑤ “不知”二句:鹓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记载: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的位置。”惠子非常害怕,命人在国都中搜捕庄子。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见鹓雏飞过,怕它来抢死老鼠,便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庄子巧妙地讽刺了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
品读
这首诗体现了文人(或凡人)在失意时的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一、怀古。即向异代寻找知己和安慰,从而觉得自己还不算孤独,以此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二、逃避。不被现实所容时,容易走向彻底的抛弃与隔绝,将现实抛诸脑后,一了百了。
三、自傲。既然得不到所希望的赏识,那么干脆选择离开,留下骄傲的背影,至少还可以保存个人的尊严。
一首诗里,有热情和志向、才华和自许,有矛盾和悲哀、愤慨和发泄。登高远望之时,心中种种,来不及整理,涌上心头,可谓百感交集,一瞬万念。
李商隐早年得到牛党成员的赏识,后来又成为李党成员的女婿,从此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首诗写于他年轻时一次落榜之后,而此次落榜被认为是遭到牛党排挤的结果。此时李商隐只有二十余岁,所以还能摆出年轻人经常有的愤怒的清高姿态。
奋斗过程中的挫折在所难免,相比之下,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奋斗。这个时候的李商隐无法预知,之后他会一直寄人幕下,潦倒一生。当鬓发斑白,回首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直在寻找奋斗的机会,这对一个一直怀抱理想的人来讲,是怎样的打击?现在看来,李商隐的清高里,满是无法抵抗现实的痛苦,和无奈的意气与叹息。
党争激烈,朝政衰败。今天在感慨李商隐的悲剧人生时,人们可能会觉得时易境迁,与己无关。然而,派别倾轧、党同伐异在政治斗争中向来所在多有,势力消长中,不知埋葬了多少人的生命与梦想。历史的逻辑又向来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它无法设想从未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也无法亲见牺牲者的全部才华。
只是,对那些被浪费了最宝贵年华的人们,历史固然无法道歉,难道不能给后继者以警示吗?
中国人讲究“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非常看重与所靠的人(或组织)保持一致。历代党派、流派、社团等,都不是纯粹出于理念的集结,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为了利益或面子,观念是否确实一致反而不那么重要。到了最后,就变成了门户之争。《桃花扇》里的马士英说“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宁作清兵的俘虏,也要与国内的政敌拼个你死我活,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将个性泯灭在集体中以寻求保护,倒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策略,只是,这样的风气,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实非幸事。龚自珍当年在末世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在派系斗争激烈如李商隐的时代,即使降下了人才,他们又有多少去证明自己的机会呢?改变这样的社会现象,恐怕并不是“天公”的责任吧!
(张瑞利)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②,王粲春来更远游③。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④。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⑤。
【注释】
① 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
② 贾生:指西汉文学家贾谊。贾谊《治安策》:“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贾谊忧心国事,多次上书,但文帝并未重用他。后来他郁郁而亡,年仅33岁。
③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王粲年轻时曾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④ “欲回”句:《史記·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
⑤ “不知”二句:鹓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记载: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的位置。”惠子非常害怕,命人在国都中搜捕庄子。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见鹓雏飞过,怕它来抢死老鼠,便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庄子巧妙地讽刺了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
品读
这首诗体现了文人(或凡人)在失意时的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一、怀古。即向异代寻找知己和安慰,从而觉得自己还不算孤独,以此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二、逃避。不被现实所容时,容易走向彻底的抛弃与隔绝,将现实抛诸脑后,一了百了。
三、自傲。既然得不到所希望的赏识,那么干脆选择离开,留下骄傲的背影,至少还可以保存个人的尊严。
一首诗里,有热情和志向、才华和自许,有矛盾和悲哀、愤慨和发泄。登高远望之时,心中种种,来不及整理,涌上心头,可谓百感交集,一瞬万念。
李商隐早年得到牛党成员的赏识,后来又成为李党成员的女婿,从此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首诗写于他年轻时一次落榜之后,而此次落榜被认为是遭到牛党排挤的结果。此时李商隐只有二十余岁,所以还能摆出年轻人经常有的愤怒的清高姿态。
奋斗过程中的挫折在所难免,相比之下,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奋斗。这个时候的李商隐无法预知,之后他会一直寄人幕下,潦倒一生。当鬓发斑白,回首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直在寻找奋斗的机会,这对一个一直怀抱理想的人来讲,是怎样的打击?现在看来,李商隐的清高里,满是无法抵抗现实的痛苦,和无奈的意气与叹息。
党争激烈,朝政衰败。今天在感慨李商隐的悲剧人生时,人们可能会觉得时易境迁,与己无关。然而,派别倾轧、党同伐异在政治斗争中向来所在多有,势力消长中,不知埋葬了多少人的生命与梦想。历史的逻辑又向来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它无法设想从未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也无法亲见牺牲者的全部才华。
只是,对那些被浪费了最宝贵年华的人们,历史固然无法道歉,难道不能给后继者以警示吗?
中国人讲究“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非常看重与所靠的人(或组织)保持一致。历代党派、流派、社团等,都不是纯粹出于理念的集结,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为了利益或面子,观念是否确实一致反而不那么重要。到了最后,就变成了门户之争。《桃花扇》里的马士英说“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宁作清兵的俘虏,也要与国内的政敌拼个你死我活,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将个性泯灭在集体中以寻求保护,倒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策略,只是,这样的风气,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实非幸事。龚自珍当年在末世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在派系斗争激烈如李商隐的时代,即使降下了人才,他们又有多少去证明自己的机会呢?改变这样的社会现象,恐怕并不是“天公”的责任吧!
(张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