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文论点与论据的同质性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者是材料作文,议论文的写作都要求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支撑,无论是引用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目的都是为论证论点服务,为充实内容服务。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高考作文中,很多学生在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不能为论点服务。这样的论证是苍白无力的,写出来的文章也得分不高。
  那么,有什么秘诀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呢?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处理好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在写作议论文时,选用的论据材料与原来提供的材料(或从中提炼出来的论点)具有同质性。
  所谓同质性,即要求所选论据材料的要素与原材料(或论点)所具备的要素相同、一致。那么,应该怎样做,作文论据材料才与所供材料(或论点)同质呢?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紧扣论点要素筛选材料作论据
  可作论据的材料成千上万,也千姿百态。筛选论据材料不能被材料的万紫千红所迷惑,一定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按论点的要素去筛选与原材料(或论点)同质的论据材料。
  例如,要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筛选论据材料时,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是不符合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论据材料就难以证明论点。
  有学生选了这样一个论据材料:“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这个论据材料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不沾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那么,这个论据材料的要素与论点的要素就不一致,选用它用来论证论点是不恰当的。
  不妨换个例子看看:“古雅典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驰名世界的古雅典最具雄辩力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天天口含沙粒练习是“勤”,有口吃的毛病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是“勤”补了“拙”。与论点的要素相同,很好地体现了同质性的要求,能有力地论证论点。
  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侧重点地叙述用作论据的材料
  筛选出具备同质性的论据材料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叙述这个论据材料了。那么,该怎样叙述才能体现同质性呢?总的原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再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下面的一则论据材料就叙述得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写拙)。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写勤)。最后,他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写勤补了拙)。”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叙其“勤奋苦练”,第三句叙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论据材料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体现出同质性,因此,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而另一个学生在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时,这样写到:“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地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写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论据材料,所以就不能很好地论证论点。
  同一材料可以提炼不同的论点,同样也可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在叙述论据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提炼出很多观点,如果用这则材料来证明两个不同的论点,就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叙述的侧重点就要不一样。能做到这样,作文就容易得高分了。
其他文献
苏格拉底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他们的主体作用,进入积极深入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起到“点燃”“助产”的作用,应当有所作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告诉人们,向学生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动态性和充分的延展性。提问要精心设计,精心设计才能避免随意
期刊
《水浒传》是一部忠义悲歌之作,但其中命运最悲惨的,并不是那些尽忠尽义的梁山好汉,而是他们身后的那些女人。《水浒传》中的女人形象寥寥无几,但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一部不为人关注的血泪史。她们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却往往连人们廉价的同情都很难获得。她们的命运,可以用“万艳同悲”一词加以概括。  一、怨妇的命运悲剧  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等,即为《水浒传》中这类女人的代表。《水浒传》中
期刊
从教二十余年,当了多年的班主任。在这里,谈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切磋,互相学习。  一、不当“勤快”的班主任,放手让学生管理学生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深刻地感受到:班主任不能太“勤快”。也就是说,班主任不能事无巨细,时时到位。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对待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一点,可组建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并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改选修课本《语言文字应用》中新增了很多内容:《美丽而奇妙的语言》《古今言殊》《声情并茂》《咬文嚼字》等。它们看似繁杂,实则与高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这些课文是作为选修内容出现的,但它们却让教师在讲解高考考点时又多了一种选择。譬如,当中的《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就让师生在学习乃至复习语音部分时有了新思路、新方法。  四川地区的语文高考卷历来重视对语音的考查,其中所考的错误字音往
期刊
高中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必要的发散性思维,导致作文得分低而影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一、发散性思维的有关陈述  “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这句话精辟地揭示出文章是思维形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是要抓好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
期刊
语文教师都应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一份语文试卷经过两三节课辛辛苦苦的讲评,自认为讲得详细完备,点拨得法,可是过一段时间,把讲评过的部分试题再拿来检测,却仍有很多学生包括所谓的好学生都答得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就是语文教师的试卷讲评课都已落入一个老而旧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一题一题地说答案,再进行分析,学生在下面对答案,更正错误。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实际效果不佳,时间久了还会大大
期刊
审美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素质、培养理想人格的价值导向目标之一。本文试从审美教育这一角度,以一些课文为审美对象,以科学美为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上寻求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步骤  1.审美观的树立。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或利用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审美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推荐中外文学名著,使学生认识“美”,增强审美意识。  2.审美感的提高。通过阅读具体的
期刊
作文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过程,究其实质乃是思想、情感的倾吐。张志公先生曾说:“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及相当的思维能力。”这就是说,思想和思维是作文之源,而思想则是文章的灵魂。然而,在功利化的应试写作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呈现出以下特点:立意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认知止于浅表,幼稚粗俗;内容格调低下,是非不辩。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作
期刊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近几年少见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其实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它有所创新与拓展,而在于其内蕴的丰厚与沉实。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引起一些关于历史、关于社会、关于人与文化的并不轻松的思考。它既是审美的载体,又包含着人与历史的丰富内容,这正是该作品的艺术价值远远高于目前常见的、一般小说的关键所在。  关中,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而言,都是一块光芒闪烁之地。在这片无言沉默的
期刊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名班主任,为学校的工作出力呢?  一、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有爱心  爱是久旱之中解除干渴的甘露,是一个人心中翘首期盼的那份情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有了爱,生活才会阳光灿烂,工作才会舒心顺畅。对于中学生来说,爱就是使他们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