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明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鲜明的文体风格创作了一系列以战争题材为主题的作品。本文试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以感受作者如何透过简洁而极具内涵的叙事视角,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在异乡;叙事视角;内聚焦
海明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鲜明的文体风格创作了一系列以战争题材为主题的作品,《在异乡》是其著名短篇小说之一。作者游刃有余地透过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叙事视角,运用朴实而凝重的语言描述,营造出生动而深刻的艺术效果。本文尝试从该作品叙事视角赏析其创作技巧。
《在异乡》主要讲述一战期间一批从前线撤退回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医院进行机器康复治疗时所发生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叙述者“我”是一位平凡的美国士兵,也是一群伤残军人中唯一的美国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我”通过所见所闻以及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向读者展现出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和战后众生百态的生存现状。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位战争的亲历者,他于一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并赴欧洲战地工作。1918年他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英雄勋章。可见《在异乡》很大程度上带有自传体小说的烙印。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法国文艺理论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而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1969年基于“视角”概念进一步提出“叙述聚焦”。《在异乡》中的第一人称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所有叙述的内容保持在“我”所感知的范围之内,被称为内视角或内聚焦叙事。其基本特点是“叙述者=人物”,第一人称“我”不仅可以参与事件的亲身体验,和故事中其他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也可以随时抽身作品环境而向读者进行描述自己的见闻和体会。这种叙事视角既能彰显叙事的主体性,又增加了叙事的可信度,更容易贴近读者。
小说中的“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没有过多直接的自我描写,而是通过“我”的经历展示出一个身处异乡、饱受战争伤害的美国士兵的境遇。“我”觉得共产党集聚区的人恨我们这些军官。“我”知道仗还在打,但是我们不用上前线了。“我”觉得和其他一起治疗的伤兵们除了在医院相见没有什么更深的交情了。“我”因为是美国人才获得勋章而遭其他伤兵的冷落尽管“我”从未觉得受奖有愧。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一个纯朴坦诚却因战争后在异乡疗伤而变得孤独、落寞、敏感的美国士兵形象。
叙述者将叙事视角也聚焦到医院里和“我”同病相怜的一群年轻人身上,他们因为战争人生从此改变。曾是高超击剑手的少校和“我”交流较多,成为“我”观察最仔细的对象。他手部重伤,在医院成为康复器械的“试验品”,明知道恢复的希望渺茫,再无重回赛场的机会,却仍诙谐地问医生自己能否再踢球。他不揭穿医生展示的糊弄人的康复照片,优雅而善意地评价“very interesting”;医生问其是否有信心康复时,他却坦诚相告:“No”,简短的问答充分体现了少校直爽,善良,乐观又坚强的精神。他一直在意“我”的意大利语,夸奖“我”口语流畅,也热心教导和纠正“我”的语法。“我”语法错误时他会骂人,“我”想回国结婚他却恼火地反对斥责。得知他的妻子刚刚因病过世“我”试图安慰他时,他诚恳道歉并失声痛哭。“我”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近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生活幸福,对未来充满理想,战争后失去健康,失去挚爱,坚强而正直却又痛苦而脆弱的矛盾交织的人物形象。读者仿佛和“我”一样亲眼目睹少校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场景式变化,在敬佩而同情这个无名的意大利军人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残酷战争给人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双重摧残。
使用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塑造出的双重身份“我”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于被读者接受。虽然叙述者的视角有一定的局限,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但是这种限制也造就了叙述的主观性。读者通过“我”和同伴的相处理解“我”对家乡的思念,对被迫参战的无奈,对友谊的渴望和在异乡的孤独。同样,读者也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认识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伤兵。他们原本年轻而健康,却因为战争永远和平静安详的生活隔离,孤寂地生存在精神的异乡。曾经的乐观和坚强在饱受病痛折磨,失去挚爱亲友后渐行渐远。作为“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大师,有着浓厚的战争情结的海明威在小说《在异乡》中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可以更自然地接触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悲观主义和反战情绪,从而深化小说凝重悲怆的战争主题,是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小说中的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问题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陈良廷.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声音[J].外国文学研究,2004(5):90-94.
关键词:在异乡;叙事视角;内聚焦
海明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鲜明的文体风格创作了一系列以战争题材为主题的作品,《在异乡》是其著名短篇小说之一。作者游刃有余地透过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叙事视角,运用朴实而凝重的语言描述,营造出生动而深刻的艺术效果。本文尝试从该作品叙事视角赏析其创作技巧。
《在异乡》主要讲述一战期间一批从前线撤退回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医院进行机器康复治疗时所发生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叙述者“我”是一位平凡的美国士兵,也是一群伤残军人中唯一的美国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我”通过所见所闻以及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向读者展现出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和战后众生百态的生存现状。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位战争的亲历者,他于一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并赴欧洲战地工作。1918年他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英雄勋章。可见《在异乡》很大程度上带有自传体小说的烙印。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法国文艺理论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而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1969年基于“视角”概念进一步提出“叙述聚焦”。《在异乡》中的第一人称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所有叙述的内容保持在“我”所感知的范围之内,被称为内视角或内聚焦叙事。其基本特点是“叙述者=人物”,第一人称“我”不仅可以参与事件的亲身体验,和故事中其他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也可以随时抽身作品环境而向读者进行描述自己的见闻和体会。这种叙事视角既能彰显叙事的主体性,又增加了叙事的可信度,更容易贴近读者。
小说中的“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没有过多直接的自我描写,而是通过“我”的经历展示出一个身处异乡、饱受战争伤害的美国士兵的境遇。“我”觉得共产党集聚区的人恨我们这些军官。“我”知道仗还在打,但是我们不用上前线了。“我”觉得和其他一起治疗的伤兵们除了在医院相见没有什么更深的交情了。“我”因为是美国人才获得勋章而遭其他伤兵的冷落尽管“我”从未觉得受奖有愧。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一个纯朴坦诚却因战争后在异乡疗伤而变得孤独、落寞、敏感的美国士兵形象。
叙述者将叙事视角也聚焦到医院里和“我”同病相怜的一群年轻人身上,他们因为战争人生从此改变。曾是高超击剑手的少校和“我”交流较多,成为“我”观察最仔细的对象。他手部重伤,在医院成为康复器械的“试验品”,明知道恢复的希望渺茫,再无重回赛场的机会,却仍诙谐地问医生自己能否再踢球。他不揭穿医生展示的糊弄人的康复照片,优雅而善意地评价“very interesting”;医生问其是否有信心康复时,他却坦诚相告:“No”,简短的问答充分体现了少校直爽,善良,乐观又坚强的精神。他一直在意“我”的意大利语,夸奖“我”口语流畅,也热心教导和纠正“我”的语法。“我”语法错误时他会骂人,“我”想回国结婚他却恼火地反对斥责。得知他的妻子刚刚因病过世“我”试图安慰他时,他诚恳道歉并失声痛哭。“我”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近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生活幸福,对未来充满理想,战争后失去健康,失去挚爱,坚强而正直却又痛苦而脆弱的矛盾交织的人物形象。读者仿佛和“我”一样亲眼目睹少校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场景式变化,在敬佩而同情这个无名的意大利军人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残酷战争给人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双重摧残。
使用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塑造出的双重身份“我”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于被读者接受。虽然叙述者的视角有一定的局限,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但是这种限制也造就了叙述的主观性。读者通过“我”和同伴的相处理解“我”对家乡的思念,对被迫参战的无奈,对友谊的渴望和在异乡的孤独。同样,读者也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认识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伤兵。他们原本年轻而健康,却因为战争永远和平静安详的生活隔离,孤寂地生存在精神的异乡。曾经的乐观和坚强在饱受病痛折磨,失去挚爱亲友后渐行渐远。作为“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大师,有着浓厚的战争情结的海明威在小说《在异乡》中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可以更自然地接触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悲观主义和反战情绪,从而深化小说凝重悲怆的战争主题,是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小说中的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问题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陈良廷.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声音[J].外国文学研究,2004(5):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