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无寿者相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tl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脚下一地鸡毛的朋友王石相类,汪建同样既吸睛,风评也相当两极。一部分人认为汪建创办的华大基因正站在人类科技前沿,引领着未来的生物科技时代。他们信任汪建口中生命时代种种殊胜的不可思议,同时也对基因科技僭越上苍、可能颠覆人类伦理、导致人道危机心怀疑虑。正如特洛伊的民众只希望接受壮丽的木马,却不幸接纳了全副武装的屠城者。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华大基因并没有多么“高科技”,不过是一个堆砌机器、扩张算力的基因测序工厂,并用汪建言语中所不屑的工业思维来经营,是一家生物行业的“富士康”。有趣的是,在公开场合,当别人称汪建为科学家时,他常常自称“科技民工”。在这些人眼里,汪建在公众视野中对美丽新时代的种种鼓吹,不过是他将政府和股民预设为听众,努力开发他们对未来、对华大的想象力而已。
  抛开这些争议,在汪建描绘的新时代蓝图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寿命受惠于基因科技而得以大大延长。汪建甚至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水晶墓碑,屡屡展示,其上刻着汪建的生卒年,预期寿命120岁。被媒体问到后事时,汪建说他的细胞已保存,到时再克隆一个自己出来,再续点“意识”过去,就永生了。“我是不会死的”,他说。
  尽管在语言上,汪建常常给人一种过于自负、不尊重他人的感觉,如他自诩的匪气。但年过花甲的汪建给他人带来的感觉,其实要比他绝大多数的同龄人更可爱。甚至在和比他年轻二十岁的许知远相对时,气质上也更为年轻,这些来自汪建溢于言表的自信。办公室的吊环,央视做节目时的仰卧起坐板,都成了自信的某种展示。
  然而吊诡的是,凡是有汪建出场的各种视频节目中,汪建与他人的互动,大多呈现出一种被主持人、嘉宾或采访人用皮里阳秋的言语“逗弄”的场景,就像一个小孩被大人各种撩。汪建有一种“身处酒桌”的亢奋感,甚至带点撒娇的状态。
  一个与油腻毫不搭界的样本
  前些日子,关于油腻中年的社会议题热闹了一阵子。汪建则是一个与油腻毫不搭界的样本,倒成了《金刚经》中令人费解的那句“无寿者相”的最佳注脚。无寿者相不是说一个人看上去命不久矣,而是说这个人没有老年人的样子,是一句好话。
  一般而言,人在不同年龄,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既是社会的要求,即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内置生物钟在发挥作用,在某个人均预期寿命30多岁的西非国家中,人的行为选择、精神状态和预期寿命80岁的地方的人,必然有所差别。
  人之所以无寿者相,有关解释为,人不认为生命一期而尽,更不认为生死完全不同。有趣的是,很多自称佛教徒的人看上去未必不油腻,而唯物主义者汪建似乎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通过科技永续,而“无寿者相”了。


  同样有趣的是,一般老年人喜欢怀旧,而汪建在各种访谈中,对过去的态度是——它是一文不值的,甚至认为过去的知识是对当下的误导。当许知远反问“莎士比亚、鲁迅这些人就真的没有价值吗?”,汪建反问他们是谁,说自己根本就不去看他们的书,并称他们是农业时代或工业时代的产物,而现在是生命科技主导的时代了,一副“他人即地狱”的样子。
  在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上,汪建站在了物质的一边;在看重过去还是期待未来的问题上,蔑视过去的汪建站在少年人的队列中。他不但和青年人打成一片,还自称“看得到未来”。
  被当成中性人
  尽管竭力宣扬长生不老,但汪建并没有成为江湖神医张悟本那样的中老年偶像,他甚至宣称自己吃过所有的转基因食品。当然,他只需说服投资人就可以了。汪建对待投资人的态度也是坊间的一个话题,王石女友田朴珺在一篇文章中说起汪建,“我也有自己的‘教授’盆友——几年前我就称呼他为‘汪叫兽’,得此绰号实至名归。他是我见过唯一一个敢对投资人拍桌子咆哮的人,声似洪钟,势如猛虎,大有气吞山河之姿。”
  汪建描述自己对投资人的态度,就是“你们把钱从门缝里塞进来,就可以了”。在最近腾讯对汪建的采访中,汪建被问道:既然对投资人一贯不屑,如今上市之后,又将怎么看待更弱势的中小股东?汪建说,中小股东是他的战友。事实上,汪建曾津津乐道花掉近3 000万元进行大熊猫基因组测序,是玩,是公益,但更多地是非商业性的个人意志。这也是他科学家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矛盾之处。
  田朴珺说,汪建“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对细节对金钱无概念的人。他一直不知道信用卡是需要还钱的,‘哗哗刷,银行替付账’……对衣着也不讲究,一年四季穿凉鞋,冬天加双袜子,纯粹《生活大爆炸》里面科技宅的实体版,我很多时候都把他当作中性人士。但是没想到,他的理想之一却是要把对女性伤害很大的宫颈癌消灭掉”。
  比汪建还大三岁的王石在田朴珺眼里是男性,而同样身材挺括的汪建成了中性人。心理学解释是,如果男性不试图吸引女性,那么在這个女性眼里,他常常是中性的,至少她愿意相信这一点。男性需要一些身外之物的附加意义来吸引女性,在这一点上,汪建显然也是不讲究的。
  异性相吸的潜台词,是基因复制的需要。而“信基因,得永生”的汪建,和绝大多数中老年富豪相比,在这一点上反而更为超脱。
  大数据中能找到意义吗
  汪建对意义的解构也同样不遗余力。宣扬“身无余物”,认为物质超过需求就是没有用的。衣服也就那么简单几件,对奢侈之物自然口诛笔伐。最典型的就是他称钻石无价值,不过是排列规则的碳。
  实际上,钻石的意义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它稀缺,而这种稀缺性以及至刚的特性来自它的排列。基因层面上的差异,同样也是因为碱基序列不同造成的,所以基因的意义,同样也是排列组合的产物。汪建正是搞基因测序的,这种态度未尝不矛盾。
  明神宗万历皇帝少年时,曾一本正经地跟老师张居正说,珠玉之类的财宝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饿了,它们不能吃;人冷了,它们也不能用来御寒。这让李太后和张居正都十分感动,眼见着一代明君将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而实际上,成年后的万历帝却成了明代最贪财的皇帝之一。这是人对同一事物的意义,在不同时期的看法不同所导致的。汪建贬斥钻石结构产生的意义,却强调基因结构产生的各种意义,也是一种实用的态度。   在接受采访时,汪建强调,谈论星座是华大基因员工的工作禁忌之一。
  与今天方兴未艾的显学——基因科技相比,星座作为人类认识自己、预测命运的工具,已经流行了近四千年。后者认为,一个生命来到世间,呼吸第一口空气时,便受宇宙中各天体产生的各种电磁力影响,定格为一张宇宙身份证,即个人星盘。对这些大数据进行释读,便是占星师们的工作,即从数据中找到意义,然而释读结果始终面临着不精确、不一致的责难。
  实际上,基因测序同样面临的一个难题,即从获取的大数据中找到意义,而这个意义才与人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基因测序跑出来海量数据与找到各种确切意义之间,距离还很遥远,路径也难说分明。
  许知远与汪建关于意义的话题,无意间戳中了汪建的某些难处。汪建反驳说,一切未知事物,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测量科学水平的局限,将来测量工具问题解决了,未知问题都能解决。这既回应了许知远提到的灵魂话题,同时也暗示华大基因作为测序工厂的必要性——只要数据足够,总能找到这些交叉规律。
  意义也是一种行动负担
  与汪建描述的蓝图相比,华大提供的优生产品,显然还处于基因科技应用的初级阶段,同时,汪建也很喜欢强调这些产品对民族生存的各种重要性。
  尽管竭力贬低过去的知识,声称不读书,但汪建对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时期在农业上的重大进步,如数家珍。这对于汪建而言,多少属于有意义的。很少回忆过去的汪建,通过说起与女儿之间一个小小的家庭矛盾,强调了只有如饥饿带来的肉体痛苦,不存在独立的精神痛苦,又说起小学同学误认为汪建在文化大革命中告密导致自己坐牢的经历。这些无非是说,人屈服于死亡的威胁是天经地义的。即当肉体被消灭,一切意义无从谈起。
  认为自己“贪生怕死”的汪建,对意义做了很多减法,将大多意义归于是否有益肉体生存,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同时,汪建对西装领带表现得十分反感,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代表我们对西方文化优越性的迷信。汪建同样也说过,年轻人过于现实,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开始。
  抛去各种意义的汪建,轻装上阵,显得行动力十足。既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么先做了再说。比如,改变汪建个人命运的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行为,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汪建和杨焕明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就在会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该计划1%的测序任务。这次“造反”行为的结果,是政府拨给了他们5 000万元项目经费,华大基因则借由这笔经费诞生。当然,对事业保持游戏的心态,也是行动力的保障,正如汪建说的,“跑到前面去玩”。
  华大员工出走创业的基因公司如同雨后春笋,尽管汪建表示这对行业是好事,然而,从这种轻易裂变的喧嚣中,也可以看到这类公司离工业时代更近,离生命时代颇远。甚至与星座应用娱乐化相似,基因产品的市场也同样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有行业研究称,一大批消费级基因创业者绕开艰深的医療科研领域,瞄准消费级娱乐市场,开发出了一系列童话般的基因检测产品:检测酒量、检测唱歌跑调、基因检测天赋、基因检测抗雾霾、检测情商、检测二胎智商、检测早恋、检测网瘾、祖源检测等,然后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营销推广。
  星期日,欧洲各国的教堂里,基本都是中老年人来做礼拜,教堂里常常弥漫着一股人油味儿。由于近二百年来,理性主义和各种社会革命风起云涌,欧洲土著年轻人很少信仰宗教,但教堂里也总是有新的教徒。这与人到中年就常常会思考人生意义相关,也与汪建说的工业时代人类享有的物质过剩了,自然就有进入生命时代的需求,也是一个道理。
  参考汪建对几个时代的划分,他的思维方式既非农业时代的田园牧歌,也无来自未来生命时代的优雅,而更多的是工业时代的高歌猛进。
其他文献
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在某个、万面有点像韩愈的时代,大家都意识到了儒学的某种复兴,但还没有到义理展开的阶段。通过对儒学发展进程的回溯,或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对接的某种思路。  儒学的内涵,历来都包括了天道、制度、心性三个层面。它把一切的价值根源归于天,这是第一点。第二,儒学特别在意制度化的安置。如果只有学说而没有制度化的保障,比如说没有一个孔子学会,学说是无法落实的。第三就是心性,即对儒学义理和
期刊
在人类进化的数百万年时间里,我们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人类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拥有相信虚拟假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想象力”。2018年1月4日,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洛客科技主办的“洛可可·洛客想象力大会”在北京举办,1 500余位极具想象力的企业代表、行业大咖、媒体人士,共同收获了一场内容盛宴。  用户变革:从使用者到创造者  聚集设计师并不意味真正的众创,也并不代表打造出的产品可
期刊
从案例来看,五芳斋变革的大方向是可行的。其原本的业务系统呈垂直状,无法形成良性激励的闭环,导致销售额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增加销售终端实现,也难以匹配消费需求升级和新零售的大背景,模式转型的需求真实迫切,组织变革正是模式转型的直接支撑。  从目前来看,变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失误,体现了高层管理者的智慧、勇气和魄力。首战告捷,五芳斋的下一步变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如何管理
期刊
当今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快”。迭代、变革已然成为常态。企业要生存、要成功,在选定方向后,最终拼的还是团队的理想信念、勤奋智慧和坚韧,尤其重要的是面对新环境时的自我进化能力。  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山核电”)是国际上第3个开工建设的EPR(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核电项目,承担中法两国最大能源合作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重任。经过不懈努力和攻坚突破,目前
期刊
主题:2018世界女性创业家协会会议  时间:2018年9月11日  地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  演讲人:鲁思·A.戴维斯(Ruth A.Davis) 世界女性创业家协会(IWEC)主席  几年前我做了一个国际研究——关于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总结起来主要有七个:一是应对文化感知,二是融资,三是发展员工,四是平衡家庭和企业的经营,五是定价,六是克服腐败,七是利用人脉。  如何运用领导
期刊
历经三十多年,一批领先的中国企业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自身远见卓识与勤奋实干,分享了国门开放和市场改革的丰硕成果,从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其中翘楚甚至已经走向世界商业舞台的中心。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近年来的频繁波动,中国也迎来“经济新常态”。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侧刺激效果甚微,“未来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多依赖供给侧”的判断已成为共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传统企业已率先跨出“舒适区”,或进行传统业
期刊
关注每天的商业新闻,总有一种“观看矛盾图景”的分裂感。一方面,各方新贵排着队在境外敲钟上市,一个个励志创业史的背后,是成功、财富、梦想这样一些“母题”的演绎,人们钟爱这种故事,就像好莱坞钟爱英雄的结局;另一方面,如果这些故事不小心露出了阳光下的阴暗面,比如互联网大佬的性侵嫌疑,外界就会捕捉到一个精心构建的帝国的破绽,而对于这种破绽,围观者是没有多少同情心的。  作家苏小和将其称为“人性的幽暗”。他
期刊
2017年接近尾声时,一度因黄太吉煎饼成为创业界网红的赫畅又折腾出一个新产品:一款名叫“斗店”的App。该App包括两大板块:一是提供海外特色餐饮门店的扫店视频,二是邀请装修设计、品牌设计等方面的供应商入驻。用户付费即可收看定期更新的店铺视频,获得供应商的联系方式。  一路走来似乎胜少败多的赫畅这次能不能做成暂且不论,他捕捉到的趋势在大概率上是真的:设计正在成为桃园眷村等一众网红店的新价值来源,新
期刊
几乎每位CEO、企业家或文化界名人都会声称自己有一套可以让你飞黄腾达的智慧。我并不觉得这种“专家意见”是一种多么有效的经验传播方式。所有这些忠告并不是信息传递,而是一种信息轰炸,会让你无所适从。今天获得一个观点,明天又看到另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该怎么办?  所以,与其告诉你如何采纳建议,还不如分享一下我的信息过滤方法。  首先,当有人给我建议时,我第一要做的事是看看他是否曾经这么干过。有许多告诉
期刊
主题:影响力投资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中欧“高朋满座”论坛  时间:2018年8月23日  地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  演讲人:马蔚华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  今天的公益组织需要变革。举个例子,十年前两个人同样从名校毕业,一个到华尔街,一个去做公益,前者十年后成了亿万富翁,后者十年后可能还没有房子住。公益要想持续,必须保证从业者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我想公益金融能解决这个问
期刊